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曾震撼过多少人的心灵。解放后他又写下不少风采独具的抒情短诗,其成就不容忽视。这里选析的《礁石》、《盆景》、《鱼化石》、《希望》四诗,就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精短之作。在作者悉心创制的喻象世界中,我们分明领略到他那激扬的情思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下边就逐首赏析之。  相似文献   

2.
诗两首     
正~~  相似文献   

3.
诗两首     
正~~  相似文献   

4.
诗两首     
<正>~~  相似文献   

5.
6.
几首寓意诗分析王韵在诗歌王国里,有一种诗字面上讲甲事,而实际上是讲己事,也就是言此而息彼,借某种事物来寄托本意,可以说是一种"寄寓诗"。在唐人,宋人的诗集里有不少这种类型的诗,现选出几首较为著名的试加分析。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  相似文献   

7.
(1)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李白《秋下荆门》这首七绝,可能写于二十五岁,即开元十三年(725),初出蜀时。荆门,山名,蜀、楚之分界线。据《水经》:“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若门。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间有白文类牙,故以为名。荆门、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据《辞海》(修订本):“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  相似文献   

8.
9.
儿歌四首     
葛崇岳 《少儿科技》2008,(Z1):57-57
  相似文献   

10.
诗词四首     
厦门好(忆江南)厦门好,风景独呈新:.有树皆花繁似锦,无地不草绿如菌,山海尤醉人。厦门好,“厦大”更引人:五老峰下学府深,鼓浪屿旁学子辛。能不忆厦门。喜望闽南好侨乡喜望闺南好侨乡,青山绿野白玉堂。长驱千里看不足,梦里依稀过闺江。中秋瞻仰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先生墓像黄浦江  相似文献   

11.
小诗四首     
<正>~~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写元妃游赏大观园时,为大观园题名、题诗。后又命众姐妹和宝玉题咏,并说:“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宝玉因咏《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杏帘在望》四首,其中《杏帘在望》一首由黛玉代作。这四首诗,歌咏大观园中四个重要的地方,即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和稻香村。后为黛玉、宝钗、宝玉和李纨所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3.
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这首《剑客》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形象, 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  相似文献   

14.
李少白 《科技信息》2010,(3):I0146-I0147
诗学隐喻是凸显诗歌意象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安身立命之所,理解了诗歌中阴郁的含义,才能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本文以艾米丽迪金森的四首自然诗歌为例,解读诗人对各种山水生灵的隐喻,体味诗人绚丽的心理图景和对宇宙人生丰富的思考,从而强烈地感知诗学隐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1917年4月1日出版的《言治》季刊第一册上,载有李大钊同志的一首五言律诗,题目叫《前意未尽更赋一律》,全诗如下:策马玉门关,不为儿女颜。悲歌辞易水,壮志出天山。  相似文献   

16.
厉鹗(1692—1752)是清代杭州著名的诗人和学者,早巳为世所公认,用不着再做什么介绍。厉氏创作的诗、词、曲和散文作品,收入《樊榭山房全集》,该集有乾隆四年原刻初印本和光绪十年汪曾唯等辑较重刊本,以后者收录较全。但由于厉氏“生前文字,散佚不少”(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故直到今天,还可偶然发现厉氏的佚作,下面将要介绍的厉鹗的两首佚诗,就是我在一个偶然机会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台湾诗人墨人的《中秋雨中吟》、《大屯山之雾》和黄雍廉的《唐人街》、《相逢》的诗情画意作了分析,挖掘了四首诗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8.
<正>诗对于任何时代都是唯一有益无害的艺术,因为诗中永存的“不”的精神是永远理智的.她的言说动机来自对社会进行理性的回答,虽然是通过否定来回答,但诗否定的部分正是社会所急需建设的部分,以否定的精神进行肯定的建设.这正是诗歌的艺术精神之所在.当我们认识到与“不”相反的“可以”“行”这些表示同意、认同的词汇中潜伏着反理性的情绪时,理性的“不”却可以朗现出诗所无法苟同的对象所深藏得难以发现的矛盾,“不”的精神是改变进而发展,“行”或者”可以”致使一切原样化.而时间是不允许人或者社会停步的,那么,“不”的精神其实是代表着时间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性.当我们就某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说小说必须不断地接近诗时,是在企盼这个  相似文献   

19.
普希金后期写的《绝句体诗》(司坦斯)和《诗人与群氓》,曾在俄国思想和文艺界引起长久的争议。有人据此指责诗人对尼古拉一世献媚和轻视人民群众,甚至还由此而否定诗人及其创作的一切价值。很明显,争议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这两首诗本身,它已扩大到对诗人及其作品的总体评价问题。为此,对这两首诗及与其有关的问题作一番实际考查,并弄清其真正涵义,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暗语、方言和谐音等手段,创作出来的诗词,既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躲过了清廷的文字狱.本文试以<江两真个俗>为个案,试析其语境和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