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麦积树木豆科木共生固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甘肃天水麦积树木园引种驯化和部分土豆科植物18属34种的结瘤固氮情况,同时以8种寄主植物对24株根瘤菌进行了回接鉴定。结果表明:引种豆科树木与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根瘤菌已建立了共生关系,但其共生固氮的效率极差;麦积树木园近年来引种驯化豆科树木生长不良,可能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没有建立有效的共生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盐豆木固氮根瘤内ATP酶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盐豆木根瘤进行了ATP酶 的电镜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ATP水解酶的磷酸铅沉淀分布于缩主细胞质、胞间隙,拟菌体周膜和液泡膜上。/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以植物激素2,4-D(2,4-二氯苯氧惭酸)处理高粱,并接种ORS-571根瘤菌,诱导高粱根系结瘤并与结瘤组织共生,表现出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4.
诱导不结瘤豆科树种结瘤固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有关诱导非豆科作物结瘤固氮的现状,结合作者几年来的工作,对诱导不结瘤豆科树种结瘤固氮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报道了作者近年来人工诱导不结瘤的豆科树种—山皂荚(Gledtsia melanacantha)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6.
绿豆根瘤菌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2个品种绿豆根瘤进行采集、培养,并通过染色对根瘤情况及根瘤菌形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2个品种中V3476、博绿2号外形为卵圆形,其余均为椭圆形;②根瘤着生部位除绿洲1号、95515只着生在侧根外其余品种的主根、侧根均着生根瘤;③不同品种的绿豆根瘤在同一生长时期的根瘤在大小和结瘤率上明显不同,根瘤生长最大的品种是长荚绿豆,根瘤直径为2.76~6.84mm,根瘤最小的为维绿1号,直径为1.2~3.32mm,结瘤率最高的为河北明绿、长莫绿豆、中绿1号、秦豆6、达90%,维绿1号结瘤率最低,仅为20%;④在甘露醇-酵母汁培养基上生长的孤立菌落只有长荚绿豆、秦豆6的菌落形态型为R,其余均为S;⑤培养72小时,菌落大小各有相同,生长最快的为长荚绿豆,直径达9.1mm,生长最慢的为南绿1号,直径为6.6mm;⑥绿豆根瘤菌为短杆状、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以植物激素2.4-D(2.4-二氯苯氧乙酸)处理高梁(甜杂1号sorghumvulga-re)(终浓度为3ppm,并接种根瘤菌(ORS571),诱导根瘤茵与高梁结瘤组织共生。自1989年以来,多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诱导高梁根系结瘤并与结瘤组织共生,表现固氮活性。本研究实验的重复性和再现性都很好。高梁在移苗后,5~7天进行处理,效果较好,一般结瘤率都超过50%,最高可达80%。接种后4周瘤的直径约2~8mm,制片显微镜观察,瘤组织内有大量的根瘤菌菌体,说明根瘤菌可以进入高梁根系,并在瘤内繁殖。结瘤植株经气相色谱仪乙炔还原法测定,能表达一定程度的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花生固氮根瘤菌,通过拌种方法在花生种子中接种,种植在未种过花生的花岗岩发育的壤土中,进行固氮效果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的花生固氮根瘤菌明显增加了花生的结瘤量,植株生长健壮,群体生长旺盛,增加植株生物量,结荚率提高11%,植株含氮量提高52.9%,籽仁含氮量提高52.5%,产量提高40%,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年生杨树无性系797杨(Populus deltoides×P.euramericana)苗木叶片和枝条皮层中5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内源激素与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生杨枝叶内源激素与叶片和皮层中蛋白质变化密切相关,并间接调控VSPs的降解与合成。  相似文献   

12.
杨树根际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3个不同地点的21个杨树无性系及半同胞家系根系和根际的不同部位分离到151个菌株具有固氮酶活性,其中固氮酶活性高于100nmol/(瓶.h)(还原乙炔的量)的菌株有8个。杨树不同无性系及半同胞家系根际固氮细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情况有差异。对固氮活性最高的5力株(125、3、71、74和134号)进行了初下鉴定,3号和71号菌株均属贝杰林克菌属(Beijerinckia),74号菌株属德克斯氏菌属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室内病菌的分离和室内外接种及田间化学药剂的防治试验,研究杨树红心病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杨树红心病的产生是以杨树生理现象为主导,多种细菌、真菌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只要杨树枝干上存在损伤,即可引起心材变色,在伤口上接种相关真菌、细菌则可使变色加重。此外,化学杀菌剂林间防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触破式微胶囊农药的降解和残留及对天牛的药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HPLC法对触破式微胶囊农药的残留量及降解规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施药 45d后残留农药为本底值的 36.6% ,这与杨树天牛生测得到的规律完全吻合的 ,施药 38d生测时 ,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的死亡率为 90 %。说明了触破式微胶囊农药具有残效期长、使用安全、杀虫效果好和对环境安全的特点 ,是防治天牛类害虫较为理想的农药剂型  相似文献   

15.
竹材增强杨木单板层积材冲击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在杨木单板层积材中加入竹材作为增强材料,以提高杨木单板层积材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将竹材加入杨木单板层积材,可以明显地改善杨木单板层积材的冲击韧性.当竹篾分别加入杨木单板层积材的上下次表层和中间部位时,其冲击韧性分别增强了30.4%和27.3%;总冲击能分别提高了31.7%和28.1%.裂纹形成能仅增长7.2%和12.8%;裂纹扩展能增长40.9%和43.4%;韧性指数值提高了27.2%和31.5%.  相似文献   

16.
杨树不同器官蛋白质和3种氮代谢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树无性系797杨(Populus deltoides×P.euramericana)1年生苗为材料,对不同器官蛋白质含量与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酶等3种氮代谢关键酶的动态变化与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不同器官(木质部、皮层、根部)蛋白质含量在芽萌发期间(4月中旬)最低,木质部和皮层是杨树越冬期间贮藏蛋白质的主要贮存场所,根部相对较低。叶片和根部硝酸还原酶(NR)活性分别在9月初和10月中旬达到最大,落叶前后明显下降。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5月中旬和10月中旬有两次高峰,与蛋白质变化趋势一致,而根部在芽萌发期间达到最大,与蛋白质变化趋势相反,两部位GS活性落叶前后明显下降。根部蛋白酶在春季芽萌发期间随着贮藏蛋白质的降解其活性逐渐上升,落叶前后,亦呈上升趋势,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利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开发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本研究选择杨树不同种或无性系分离原生质体,并应用IOA和X-射线分别对融合双亲处理,使其失去分裂能力,筛选杂种细胞,并探索杨树原生质体融合的最适电场参数与培养条件,建立杨树体细胞电融合体系。首次得到了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中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  相似文献   

18.
杨树维管组织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林业生产中的速生用材料种之一,也是林木研究中重要的目的树种。长期以来对杨树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初步形成了林木维管组织形成和结构的基础知识,提出在杨树的茎端存在初生一次维管组织过渡区,阐明了杨树次生维管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发育影响因子与细胞化学变化;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初步为维管组织发育的分子同理与调控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笔从广义的细胞生物学角度,对民树维管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连栽杨树林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杨树长期栽植对土壤微生物造成的影响,对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陈圩4块杨树林地土壤进行调查.使用常规土壤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样品的主要理化性质,分别测定了样品的微生物生物量,并对微生物三大菌群以及与氮元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种微生物类群进行了计数.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栽植杨树会使林地土壤的pH逐渐升高,栽植杨树14 a后林地土壤pH约比对照土壤上升1.5;林地土壤的养分元素氮、磷含量随着林龄增长而降低,而有机质的含量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加,但是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数量随着栽植时间而逐渐下降,而细菌总数、放线菌总数,以及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一致的变化规律.对参与氮素循环的土壤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发现反硝化细菌的数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加,而硝化细菌(铵氧化细菌与硝酸细菌)的数量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高温干燥对杨木主要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高温干燥对木材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横纹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木材经高温干燥后的顺纹抗夺强度和横纹抗压强度大于气干材。木材的变形随干燥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强度随干燥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