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Lyapunov第一方法对Lü混沌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反馈控制方法对Lü混沌系统行为进行控制与反控制. 根据霍尔维茨判据及线性化理论,选择控制参数以满足一定的特征值条件,从而把Lü混沌系统控制到指定的平衡态或周期轨道上.通过控制参数的动态调整,实现了Lü混沌系统从混沌态到稳定态,混沌态到稳定的极限环,稳定态到极限环,稳定态到混沌态的转化,实现了Lü混沌系统的动态控制.利用数值方法模拟控制结果,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2.
针对动力学行为更丰富更复杂的超混沌系统的控制问题,研究了最新提出的超混沌Lü系统的反馈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线性反馈控制LFC(linear feedback control)和一种微分反馈控制DFC(differential feedback control)方法.用稳定性理论对反馈控制超混沌Lü系统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都表明受控超混沌Lü系统可稳定地收敛到平衡点.采用文中的微分反馈控制DFC,通过调节控制增益,可以发现超混沌Lü系统不同的不稳定周期轨道UPO(unstable periodic orbit),并控制超混沌Lü系统到不同的不稳定周期轨道UPO.  相似文献   

3.
采动围岩中参变渗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谱截断法讨论了采动围岩渗流系统在时变渗透特性和时变边界条件下的动力学响应.在对采动围岩的渗透特性和边界条件时变特性提出几点假设的基础上,考虑水的压缩性,建立了Forcheimor型非Darcy渗流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用Chebyshev配点法将系统的控制方程降阶为含有限个状态变量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和由状态变量表示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用自选步长的四阶Runge-Kutta法分别得到采动围岩渗流在时变渗透特性和时变边界条件下的动力学响应;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提出系统的失稳条件,通过研究渗流系统失稳,分析了煤矿突水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渗透特性和边界压力在某段时间内满足一定条件时,采动围岩渗流系统可能失去稳定性,即发生突水;在周期性压力边界条件下,系统可能在新平衡位置附近产生周期运动,也可能失稳.  相似文献   

4.
采用能量极小原理的微磁学方法对异类自旋组成混合Heisenberg自旋体系进行模拟计算,研究比较自由边界条件和周期边界条件下的二维铁磁/反铁磁无规混合系统的磁特性,发现在自由边界条件(FREE)和周期边界条件(PERIOD)下的二维无规混合磁性系统的M—H磁化曲线的阶梯效应中存在异同。通过二维Ising模型和自旋组态的研究,解释自由边界条件下系统的平均自由度较周期边界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大是产生阶梯效应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种在封闭体系中利用L-精氨酸对在碱性条件Cu2+催化H2O2和NaSCN的化学振荡反应(以下简称铜体系)的影响来测定L·精氨酸的方法.在振荡过程中加入微量的L-精氨酸,会使振荡曲线的振荡周期和振幅均增大.探讨了加入的L-精氨酸的量与振幅、第一周期及第二周期的改变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加入L-精氨酸的量在1.48×10-5-3.84×10-4mol·L-1和2.50×10-6-3.38×10-4mol·L-1范围内时,L-精氨酸的量分别与振幅、第一周期及第二周期的改变值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在封闭体系中得到了稳定的振荡曲线,该方法有良好的准确度(rsd<0.85%)初步讨论了L-精氨酸对铜体系振荡反应影响的机理.首次报道了利用铜封闭体系化学振荡反应测定L-精氨酸.  相似文献   

6.
在pH3 5~4 0的NaAc HCl介质中,乙基曙红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最大吸收波长为548nm,比乙基曙红红移了28nm,并在520nm处产生最大褪色,其吸收或褪色作用均可用于蛋白质的分光光度测定.在最大吸收波长548nm处,蛋白质的浓度在0 23~20 0μg·mL-1(HSA)和0 25~17 5μg·mL-1(BSA)范围内与吸光度成正比,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 33×106L·mol-1·cm-1(BSA)和1 26×106L·mol-1·cm-1(HSA);而在最大褪色波长520nm处测量,上述范围的蛋白质浓度也与褪色程度成直线关系,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2 02×106L·mol-1·cm-1(BSA)和2 06×106L·mol-1·cm-1(HSA),褪色光度法灵敏度更高.并且方法选择性好,用于尿液及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所得结果与考马斯亮蓝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能量极小原理的微磁学方法对铁磁/反铁磁无规混合圆形磁性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研究自由边界条件下该系统的磁特性.发现系统存在M-H磁化曲线的阶梯效应,并解释了小自旋的反铁磁耦合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解释了自由边界条件下系统的平均自由度较周期边界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大是产生阶梯数目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该文研究了一个高维耦合非恒等的Lorenz格点系统,得到了在Dirichlet边界条件下,此格点系统解的全局稳定性的一个充分条件;并且证明了在Neumann边界条件和周期边界条件下,当耦合系数充分大时,此格点系统的解具有渐近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偶氮胂K、二溴对硝基偶氮胂与Cr(VI)褪色反应,发现在硝酸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具有高灵敏的褪色反应,其摩尔吸光系数分别达2.2×105 L·mol-1·cm-1和1.2×105 L·mol-1·cm-1,是目前光度法测定Cr(VI)非常灵敏的方法之一,可用于合金钢及雨水中铬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类周期差分抛物系统时间周期解的存在性、稳定性和吸引性.所考虑的问题包含抛物型方程和常微分方程构成的方程组,时滞可能出现在非线性反应函数和边界条件中.当反应函数和边界条件为局部Lipschitz连续时,利用Brower不动点定理,得到时间周期解的存在性;进一步,当反应函数和边界条件为拟单调时,利用单调迭代方法得到了时间周期解的稳定性和吸引性.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统一混沌系统的新型广义混沌系统,其重要特点是调节系统参数b,可实现从广义Lorenz系统到广义Lü系统再到广义Chen系统的切换。分析了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系统的相图、功率谱、Poincare映射、Lyapunov指数谱以及分岔图。设计了系统的切换电路,并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电路仿真。仿真结果与数值分析相符,进一步验证了系统的混沌特性。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及自适应控制方法,构建了广义Lü系统的自适应滑膜控制器,完成了对位置信号的追踪控制与未知参数的辨识;设计了广义Lorenz系统和广义Chen系统的异结构同步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参数k越大,系统同步速度越快; 控制参数λ越大,系统参数识别的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2.
根据Lü混沌系统,结合时滞因素,提出了分数阶时滞Lü混沌系统,运用Adomian(ADM)分解法算法,对非线性进行分解,得出分数阶时滞系统数值解;结合数值解的过程采用Matlab仿真,通过系统的分岔图、复杂度以及吸引子相图等工具验证了参数对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了0.9阶次时滞系统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分数阶时滞系统应用于图像加密时的参数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非线性Zener模型表征橡胶等黏弹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利用谐波平衡法求解了系统的无量纲运动微分方程,计算了系统周期解稳定的边界条件,给出了一种基于系统稳定性判别条件获取系统双参平面内鞍结分岔集与多不变集共存区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激励幅值的不断增大,系统骨架线逐渐向右弯曲,质量块幅频响应曲线从近似线性转变为出现多不变集共存的共振滞后区;在多不变集共存区内,系统对外界条件比较敏感,其不稳定周期解将依初始状态的选取而稳定到不同的稳定周期解上;系统刚度比的选取不仅直接决定了骨架曲线的起点,还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上下稳定边界的交点及系统上跳鞍结分岔集与下跃鞍结分岔集的交点.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一类周期竞争扩散系统,给出诺依曼边界条件下周期竞争扩散系统的周期解唯一性的充分条件,并讨论对应周期扩散系统初边值问题解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若干n重积图的边色数及点可区别边色数,就可证明■(Gi)=△(Gi),i=1,2,L,n,则∑=′×××=■△(G_i)其中G1×G2×L×Gn为G1,G2,L,Gn的n重积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白桦的根系用激素进行处理,及对白桦生根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的测定,认为使用激素的种类和剂量对其根生长影响显著.其中以IAA×200 mg/L×6 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二甲酚橙(XO)-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与铜(Ⅱ)、钴(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8.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存在时,铜(Ⅱ)、钴(Ⅱ)与二甲酚橙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均为590nm,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6.9×104L·mol-1·cm-1和3.6×104L·mol-1·cm-1.铜(Ⅱ)含量在0~15.1μg/25mL内,钴(Ⅱ)含量在0~18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线性方程及回归系数分别为A=4.765×10-3+0.0185C,γ=0.9962;A=3.005×10-3+7.481C,γ=0.9966.应用本法测定了铅合金标样中的微量铜.  相似文献   

18.
多热源碳化硅合成炉热源参数与产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软件对多热源炉温度场数值计算的模拟结果,系统地分析了热源数目、炉芯间距与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炉芯间距过大或过小,产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于10 000 kVA的变电系统和炉长L×炉宽B×炉高H=20 m×5 m×5 m的炉子而言,热源数目为4,对应的炉芯尺寸为H=B=0.34 m,炉芯间距d=1.0 m时,产率最高。这一结果通过工业生产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四氯苯醌(CA)与N-甲基咪唑(NMIm)在CH2Cl2中的基态作用 ,结果表明二者反应形成CA与NMIm的摩尔比为1∶1的电荷转移络合物(CTC) ,并采用UV-Vis、IR、及NMR进行了表征。应用Benesi-Hildebrand方程计算得到该CTC的平衡常数KCT=6.234× 10-2 L·mol-1,及摩尔消光系数εCT=8.442× 103(L·mol-1·cm-1)。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三种三氮烯类显色剂1—(2.4一二硝基苯)—3—(2—噻唑)一三氮烯(DNPTT);1—(2.4一二硝基苯)—3—(4—偶氮苯基苯)—三氮烯(DNPAPT);1—(2.4—二硝基苯)—3—(4—氨磷酸基苯)—三氮烯(DNPSPT)的合成及纯化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且报道了DNPTT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DNPTT与Cd~(2+),Zn~(2+),Cu~(2+),Co~(2+)均能形成蓝绿色的配合物,对比度大,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3.27 X 10~4L·mol~(-1)·cm~(-1),2.04X1O~4L·mol~(-1)·cm~(-1),2.42×10~4L·mol~(-1)·cm~(-1),2.01×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