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为代词。它所称代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指示,起泛指作用。但“之”字用为代词的其他一些功能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例如: ①“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传·哀十六年》) ②“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例①的“之”如果说是仅起连接主语和谓语的作用,那么它就是连词,“令尹之狂”便成了主谓短语,问题也就随着产生了,主谓短语又怎么能独立成句呢?例②“之”字出现在  相似文献   

2.
鲁之“三桓”之称见于《论语·季氏》,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公子庆,左传》称“公子庆父”,父为亲称,系于齐,已另有考证了。这是孟孙氏之族的先祖,但到公子庆之男,传称“公孙敖”,是为鲁桓公之孙,初见于鲁僖公十五年。 经载:“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晋杜预注:“公孙敖,庆父之子。”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3017页有例句,是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义字.照录如下:“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郑天诞主编史学名著《左传选·没之战火这几句的标点是;”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两书均以“弗可赦也已”为句.这是据《十三经注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标点.这样标点.似有不当,应为:“弗可,赦也已.”为便于理解,今引证有关上下文如下:“(位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来公代郑,干鱼日:‘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代末以…  相似文献   

4.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泓之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大司马固谏”一句,向有二解:(一)以“固”为人名。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所根据为《国语·晋语四》:“公子(晋重耳)过宋,与司马公孙固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6.
在古籍中,有时会看到用“而”字连接、宾语为代词“之”的两个动宾结构。例如: ①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 王父诱而杀焉,王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  相似文献   

7.
目前,多数关于古汉语虚词的论著,都只把“既”看作时间副词,而很少有人谈及它的程度副词用法。本文拟对副词“既”谈一点浅见。一“既”用作时间副词,这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用法,用例俯拾皆是。例如: 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有的古汉语虚词论著同时又把“既”解  相似文献   

8.
“何施之为”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殽之战一段文字中的一句话。殽之战这段文字,现大、中学教材有好几种本子都收了进去,但对“何施之为”一句的注释,大都不尽人意。有的本子只注大意,不作具体分析;有的本子作了具体分析,可惜注错了。如中学课本注为:“何,宾语。之,助词。为,语气词。”这实际是把“何施”看作了“施何”的倒装。由此看来,这个问题确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一从“贰于楚”说起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其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贰于楚”,如秦礼军同志在《〈左传〉“贰于×”解》中指出的,许多文选本都解释为:“贰:贰心。郑国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国相近。”个人认为,这解释比起王力教授主编的《古汉语》叫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于己”注,即“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庄公,一方面属自已”,似近义理些,只是所释词义与所在语法结构不大相应。论结构,此“贰于楚”当与上句“无礼于晋”同,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商”字这一义蕴由来已久,例如:《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伪孔传曰:“众人其有得佚马牛、逃臣妾,敬逐复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汉书·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对于句子,正象负号对于代数式一样,能一反原句的意思。同样,如果是否定句而省去否定词,也就成了肯定句了。但是在古汉语中,“敢”、“忍”、“肯”字却例外,例如:①敢有异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②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③肯把菱花扑碎。(刘辰翁《宝鼎现》)这三句的句首尽管没有否定副词,但实际意思都是表示否定的,因此,在理解时应在句首加上“不”字。鲁迅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便是大家  相似文献   

12.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13.
对行步方式的描写,现代汉语有常见的动词走、跑,古代汉语知有三个常用的动词:步、趋、走。古代汉语的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走相当于跑。“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孙父死,且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平?贯不能及时疾至也。”来表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辞书研究》1 985年第 6期载《〈三角号码字典〉得夫小议》一文。文章写道 :为了不使读者因不熟悉某种检字法而·望 ·书·兴·叹 ,附上一两种辅助性的检字表 ,就成了许多新版工具书所不能不采取的一项补救措施了。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下同 )《光明日报》1 986年 2月 2 1日第 2版载《北京地坛文化迎春会有待改进》一文。文章写道 :我走了很多地方 ,因无力去挤 ,只好·望·人 ·兴·叹。“望×兴叹”的例子 ,报刊上还有不少。如“望林兴叹”、“望山兴叹”、“望题兴叹”等。“望×兴叹”的说法对吗 ?如果错了 ,错在哪里 ?这种说法还能不能…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遇到了许多看似解决了实则欠推敲的问题,现斗胆提出一则,敬请方家教正.《左传·僖公五年》载:“……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历代注家对于“辅车”的注释以及由此牵涉到的对于“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解释,窃以为未妥.现列举各家注释,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东汉人班固在《汉书·枚乘传》中写道:“泰山之(?)(liù)穿石,单极之(纟亢)(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其文称赞了乘枚多次直谏的精神,后人以“水滴石穿”誉之。成语“水滴石穿”体现了一种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所谓同素逆序词是指字序可以互换而意义保持不变的双音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先秦就大量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如: 权利(《荀子·劝学》),利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感激(《孟子·尽心下》),激感(《楚辞·九怀·陶雍》注); 威严(《礼记·曲礼上》),严威(《国语·楚语下》); 茂盛(《楚辞·招魂》注),盛茂(《庄子·山木》); 经典(《潜夫论·赞学》),典经(《晋书·儒林传》序); 乃遂(《国语·英语》),遂乃(《后汉书·张衡列传》)等。 其词性涉及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对其内部结构,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以及  相似文献   

19.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一处疑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写道:“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前一句纠正了春秋经的一处失误,应予肯定,后一句却存在疑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X的 V”是“N的 V”的扩展 ,“X”指有关的词和短语 ,“V”指动词和动词性短语。下面试从“X的 V”的构成成分、“X的 V”的句法功能两方面做点分析与说明。(一 )“X的 V”的构成成分1 .充当 X的成分能充当 X的成分 ,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名词一般能充当 X。尤其是在记叙性文章、小说中 ,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 ,表示称谓的名词 ,表示职务、行业的名词或其他名词 ,都可充当 X。如 :(1 )如果态度不好 ,就不能取得 ·农 ·民的信任。 (《毛泽东选集》)(2 ) ·孩 ·子的长大是以“背叛”父母为标志的。 (《生为女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