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贻博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译者主体性是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水浒》翻译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通过赛珍珠的《水浒》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译者主体性,鲜明的表现在了赛珍珠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的选择众说纷纭.本文试从译者的文化取向入手,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和制约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这对于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丰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受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深厚影响,译者被"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所束缚,偏向于以原文本为重要旨归。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原文本的铁链中解救出来,赋予了译者充分的自由,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翻译纲要的形成过程、更加关注译文的交际功能。对于旅游标识的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任何的翻译作品都是译者翻译目的指导下的结果,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如归化和异化,这些策略和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本文主要从介绍目的论和翻译策略出发,结合《道德经》中"道"的翻译来论证以上的观点,并说明目的论对于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辰卉 《科技资讯》2014,(36):228-228
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6.
葛小颖 《科技信息》2009,(23):15-15,23
翻译是一项包括文本客体、译者主体、以及文本与译者动态作用的综合性活动,因而在翻译过程,译者对于原文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相似率原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对于原文选择方面的相似性,即性情相通、观念共鸣、风格契合.从而译者更能深入把握原作,充分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于"翻译能力"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在包括原文理解、双语转换、译文输出的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验证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改进翻译课程的设置,提高信息时代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符合现代语言服务市场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Directors Tell the Story:Master the Craft of Television and Film Directing(《导演讲故事:影视导演艺术与创作》)一书的翻译为例,探讨影视制作指导用书翻译的两个关键问题——译者文体风格和专业术语翻译。该书属于专业指导用书,译者文体风格应与源语文本文体风格保持一致,译者应使用"协商体"进行翻译;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译者应遵循"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原则,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用书,借鉴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译法,充分利用专业词典和网络资源,寻找专业术语的确切含义并据此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9.
李宏霞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3-1356,1446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运用上的差异以及时态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时态的选择。对于隐含时间变化、追昔抚今的古诗,译者可依据原诗中的时间指示选择时态;若古诗中动作发生的时间与情境不明确,译者可依据译诗意境选择时态;对于隐含引述成分的古诗,译者可根据翻译文风与译诗意境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作出选择,并选择相应的时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和"形而下"源于哲学领域,但翻译作品中也隐藏着"形而上下"。翻译的"形而下"是具体的,体现在译者对词和句的处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翻译的"形而上"是抽象的,体现在"道"和译者的文化态度上。在许译的《清明》中,译者对于意象、动词、韵律和句子长度的处理体现了翻译的"形而下",透过具体层面折射出来的规律遵循和文化自信体现了翻译的"形而上"。  相似文献   

11.
最佳关联是指交际中受话方付出最少的认知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基于这一原则,对于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为减少认知推理努力,译者可以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象的翻译,译者则应更多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这样可以带出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2.
邓娟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6-107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等主观因素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已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熊俊 《科技信息》2012,(30):44-45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不确定性的论述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对于回文翻译有较大启示。在解构主义翻译观照下回文是可译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尽量以回文译回文的方式保留原回文游戏的形式美;或通过其他方式尽量弥补原文通过形式传递的意义和信息,间接说明解释原回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1):118-120
朱生豪和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大家,他们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原文本和译者的前理解,同时,作为译者,他们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决定自己的策略。可见,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主体受动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娟娟 《科技信息》2012,(4):176-176
本文以功能主义中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特定文化词语的称谓方式、地名、时间和度量单位的翻译。经过分析发现,对于特定文化词语的处理,译者采取的是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与译者翻译小说,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贝尔曼提出的翻译批评理论中有关译者的翻译立场入手,结合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译文探讨译者的翻译立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影响。阐明从译者翻译立场来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译者的知识结构对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的双语功底、翻译理论、文化素养、学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对译者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雷欣 《科技信息》2011,(8):I0143-I0143
翻译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结果,这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和句法的差异。主题结构理论和信息结构理论对于翻译实践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论文试图把主题结构理论应用在翻译中。一方面原文的主题结构要在目标语译文中保留,另一方面由于语言间的差异译者要做出适当的改变,这两方面在翻译中要交替,灵活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