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南海软珊瑚Cladiella densa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文报道从软珊瑚Cladielladensa中分离出正三十一碳醇,鲨肝醇和柳珊瑚甾醇3个化合物,正三十一碳醇是在软珊瑚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波谱及GC-MS等方法从软珊瑚Cladiella similis中分离鉴定出柳珊瑚甾醇、麦角甾醇和鲨肝醇。  相似文献   

3.
新型抗毒剂柳珊瑚倍半萜的提取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南海的海洋生物侧扁软柳珊瑚中分离提取得到梭曼中毒天然抗毒剂:柳珊瑚倍半萜;对其进行了结构测定及药理和药效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不含N元素,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你也许体验过高山峻岭的巍峨挺拔,目睹过广袤草原的辽阔苍翠,感受过奇丽戈壁的壑岩浩瀚,见识过茂密森林的郁郁葱葱……然而,你若走向深蓝色的海洋,便可看到一个令人惊叹的多彩世界——珊瑚礁,她的神秘与绚烂一定会让你感慨万千. 珊瑚是个统称,包括腔肠动物门的珊瑚虫纲和水螅虫纲中的多种海洋动物.珊瑚虫是海洋生物中进化水平较低的腔肠动物,或称为刺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8个或8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并结合成一个形状像树枝的群体.珊瑚通常包括柳珊瑚、软珊瑚以及石珊瑚等,我们经常见到的宝石级珊瑚——红珊瑚,其实就是一类柳珊瑚.根据生长环境和特点,石珊瑚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两类.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软珊瑚Lobophytum chevalieri分离出15个结晶化合物,本文对四羟基甾单酯和柳珊瑚甾醇二个甾醇化合物,进行了波谱数据和化学分析,并推导出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珊瑚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10年来中国珊瑚(软珊瑚、柳珊瑚和石珊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新进展;从珊瑚中分离出了许多结构新颖并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的类型主要涉及到甾醇类、萜类、含氮化合物类、长链脂肪酸酯和长链醇类.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应用波谱及GC一MS等方法从软珊瑚sarcophytonmolle中分离鉴定出柳珊瑚甾醇,24一甲基胆甾醇和鲨肝醇。这些化合物是从Sarcophytonmolle中首次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molle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应用波谱及GC-MS等方法从软珊瑚Sarcophyton molle中分离鉴定出柳珊瑚甾醇,24ξ-甲基胆甾醇和鲨肝醇。这些化合物是从Sarcophyton molle中首次发现的。  相似文献   

9.
柳珊瑚酸类似物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我们从南海柳珊瑚Suberogorgia sp.发现结构独特的倍半萜——柳珊瑚酸(Subergorgic acid),根据光谱分析,阐明了这种新的天然产物的结构,并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柳珊瑚酸的立体化学,如1所示.这种具有新的三环十一烷取代形式的倍半萜骨架命名为柳珊瑚烷或subergane(2).柳珊瑚酸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LD_(50)(小鼠)为20mg/kg,具有强烈的心肌毒性,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 inexplicita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我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 inexplicit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柱层析分离得到了3个次生代谢产物Ⅰ,Ⅱ和Ⅲ,经元素分析和波谱分析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柳珊瑚甾醇,鲨肝醇和长锭十六碳酸酯。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海南岛三业附近海域采集的软珊瑚Lobophyton sp.中分离得3个甾类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近代波谱方法,鉴定出他们的结构分别为柳珊瑚甾醇,24-亚甲基胆甾-4-烯-3β,6β二醇,24-亚甲基胆甾-3β,5α,6β-三醇.柳珊瑚甾醇具有抗心律失常、减慢心率等活性;24-亚甲基胆甾-4-烯-3β,6β二醇具有强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我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inexplicit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次生代谢产物Ⅰ,Ⅱ和Ⅲ.经元素分析和波谱分析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柳珊瑚甾醇,鲨肝醇和长链十六碳酸酯.  相似文献   

13.
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次生代谢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三亚附近海域采集的一种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中分离到5种次生代谢产物,通过物理常数对照和波谱分析鉴定,它们分别为柳珊瑚甾醇、麦角甾-24(28)-烯-3β,5α,6β-三醇。  相似文献   

14.
中山大学化学系于1979年成立的天然有机物研究室在龙康侯、曾陇梅教授主持下,在我国首先开辟了海洋天然有机物的研究工作. 该室在海洋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研究中,对我国南海软珊瑚及柳珊瑚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了较广泛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十八种新的、有应用前景的化合物,并先后获得:  相似文献   

15.
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Sarcophyton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四种结晶.它们的结构主要通过~1H NMR、MS、IR等鉴定.其中S904具有细胞毒性,其结构定为(Ⅰ)式,即柳珊瑚甾醇(gorgosterol);S903为鯊肝醇;S902为十八酸;S901为十八酸十八醇酯.  相似文献   

16.
扁窦形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depressa的甾醇和甾醇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首次报道采自海南三亚附近海域的扁窦形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depressa Tixier-Durivault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鉴定出5种甾醇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豆甾—5—烯-3β—D—吡喃葡萄糖甙,(24S)—麦角甾-5—烯—3β,7α—二醇,柳珊瑚甾醇,此外还有胸腺嘧啶和鲨肝醇。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小棒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microclavata)的天然代谢产物,分离出10个结晶化合物。本文对3β、5α、6β-三羟基,24-亚甲基胆甾烷(24-methylene cholestane-3β、5α,6β-tri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和柳珊瑚甾醇(gorgosterol)3个化合物进行了波谱和化学分析,并推导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1,2—环氧柳珊瑚酸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南海柳珊瑚中分离出来的柳珊瑚酸(Suberogorgin)(Ⅰ),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作用.为了探索其分子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龙康候等对它进行的结构改造,经下列反应得到了1,2-环氧柳珊瑚酸(Ⅱ),后者也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是经过这种结构变化之后,毒性大为降低.因此,测定后者的分子结构,对了解这类物质的神经毒性机理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证明疣状柳珊瑚(Verrucella umbraculum)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八放二萜类化合物,并获得结构新颖的八放二萜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以及文献对照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从疣状柳珊瑚分离得到10个八放二萜类化合物,鉴定为junceellin A(1)、renillafoulin A(2)、praelolide(3)、(-)-11α,20α?epoxy-4-deacetyljunceellolide(4)、umbraculolide A(5)、umbraculolide C(6)、junceellolide A(7)、13-deacetylnui-inoalide A(8)、erythrolide T(9)、erythrolide U(10)。【结论】化合物3~10为首次从疣状柳珊瑚中分离得到,丰富了该属柳珊瑚中的化学成分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斜阳岛附近海域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可培养共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发酵液代谢产物的生物毒活性。【方法】采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从广西斜阳岛附近海域采集的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ea可培养共生放线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利用卤虫致死法测试其生物毒活性。【结果】从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ea中分离获得相关可培养放线菌23株,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后发现,这些菌株属于2个亚纲9个科9个属23种。绝大部分菌株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活性,其中10株菌株有较强生物毒活性,l株有显著毒活性。【结论】广西斜阳岛附近海域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ea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放线菌多样性,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