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家用汽车车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不但要对热环境参数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车内空气成分实施调节与控制。现有汽车的空调系统仅能对车内的热环境参数实施一定的控制,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车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并且对汽车排放有害气体的检测与超量报警控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汽车的发展方向与低碳经济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旨在降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应用,而汽车一直以节能、环保和安全作为发展主导方向。故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解决方案之一,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汽车工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情况,分析了汽车发展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指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应该以环境优先;并对汽车工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春梅  许继亮 《科技资讯》2013,(22):116-1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在不断的升高。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增加,本文就汽车节油途径及节油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宏观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汽车价格波动幅度太大、贷款人道德水平低下等,使得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风险逐渐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陶林波  胡晓 《科技信息》2013,(17):285-285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促使了我国汽车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二手车市场也随着消费者认识的不断转变而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本文从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入手,分别从宏观政策、市场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居民。但与此同时,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建筑工地遍地开花等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为城市化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现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作为现阶段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汽车已经成为近年来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我国古代为了提高人们的出行速度,选择马车等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提升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汽车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工具,然而,汽车产业的暴发性发展也为汽车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由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汽车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汽车维修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个问题。该文将以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汽车在维修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有关人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路 《科技资讯》2010,(17):134-13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汽车维修服务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改变了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竞争环境,而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的变化,导致大范围、大规模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不但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促成了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平台战略、模块化和本土化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对汽车维修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对信息资源有更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屹 《科技资讯》2014,(4):201-202
汽车之于发动机犹如人类之于心脏,发动机对于汽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与此同时,人们对汽车的检测和维修需求也越来越显著。面对现代化汽车普遍采用的电子控制技术,传统的诊断和维修方法已经渐渐不能适用。本文的探讨基于一定的经验,论述作为当代汽车最重要部位电控发动机的检测和维修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钟玉灵  李小朋 《科技信息》2013,(11):266-266,291
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市场表现,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的汽车工业的现状以及环境、能源的状况出发 ,对我国清洁汽车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子工业也有着较大的进步,汽车电控就是表现最明显的地方之一。现如今我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多,而且汽车故障的维修方面主要以电子维修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深刻了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并且能够熟练地对其进行维修,以便于能够提高售后服务的效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汽车的销量。该文主要对于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存在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和检测,最终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动机是汽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汽车运行的动力源头。随着汽车技术的逐渐发展,自动化的汽车越来普及,汽车的结构也更加的复杂化。由于汽车所处环境的不一,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频率也逐步加大,相应的诊断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也使得发动机的故障及其处理方式成为汽车部件领域检测诊断的重点对象。为了能够减少故障诊断的时间,世界各国对于汽车研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致力于研究新的对策,促使诊断方法更加先进,诊断的结论更加精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诊断与维修的时间。我国在汽车业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晚的,在汽车部件、设备上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研究十分有利于改善我国汽车检测技术,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该文主要对于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在近些年有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还在加快。在国内汽车行业这样的发展形势之下,在节能减排的大经济背景下,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该文将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汽车能源发展的实际,对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庄己芳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1):62-63,67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实行了以大量消耗环境资源、粗放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战略,人民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消耗与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并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破坏环境,文章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消耗的必然选择,它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作为循环经济核心的"3R"原则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提出了应将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家应在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对汽车工业给予大力扶持,并在汽车进口方面对汽车工业实行适度保护并建议国家应引导汽车产业组建8个大的汽车集团企业,必要时可以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行业也随之发生了迅猛发展,汽车机械加工技术因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当前我国汽车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虽然我国近些年来汽车机械加工技术应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相较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械加工技术水平来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汽车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我国汽车机械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期望能够对我国汽车机械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显示了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状况.随之而来的汽车维修业也兴起并且日益壮大起来,它作为汽车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该篇文章详细地剖析了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汽车故障的诊断、检查以及工作人员、信息化以及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汽车维修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该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在此期间,芜湖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己初步形成了以轿车生产企业为龙头,轻型车、微型车、专用车生产企业为侧翼,零部件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整个产业链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