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呀”表示将来的,“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2.
孙斐 《科技信息》2009,(31):181-182
基于前人对事态助词"来"产生原因的看法,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兼及动态助词"来"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4.
皖北宿州方言中助词“来”可以用于表示进行体、经历体、完成体和持续体等时态意义,而且方言词“来”还可用以表达语气,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当时态助词“来”同时具有表达语气的功能时,便形成了事态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5.
也谈助词“来”的语法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者们几乎都认为,动词“来”逐渐演化出事态助词“来”,但是,其具体的演化过程即语法化的过程,目前还缺少充分的认识。虚词“来”有很多的用法,而这些用法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先后谈到或研究过助词“来”的起源和发展的学者先后有太田辰夫(1958/2003)、江蓝生(1995)、曹广顺(1995)、吴福祥(1996)、梁银峰(2004)、龙国富(2005)等。有关助词“来”的具体演变路径虽逐渐清晰,但还可以进一步讨论,现在,我们综合前修时贤的论述,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尝试对动词“来”的语法化过程作出一点解释。  相似文献   

6.
动态助词“了”作为实现体的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自由隐现与句中的时态密切相关,事态助词“了”、连续动作后续小句也皆因此语法意义而不与之共现。依据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原则,综合考察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能为其隐现的诸多形式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是……的”结构 ,是由动词“是” +结构助词“的”构成。作者从句法语义平面出发 ,对“是……的”结构进入句法平面后句子的语义范畴、语义关系进行了剖析 ,力求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本稿比较分析了“にしたガつて”“につれて”“にともなつて”“とともに”的意义、用法。四个复合助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的地方。其差别根据语法、文脉逻辑及语言习惯各有不同。如此以来,这便成为了日语学习者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1.
"V起O来"这个动词短语形式活跃在书籍、杂志之中,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对于这个格式的研究成果目前还很少,即使有也是在与其它相关格式的比较鉴别中一带而过,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三个平面"理论,分别在形式和意义上对"V起O来"格式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所举例子典型概括,尽量在研究中做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描写充分,解释充分。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地福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果,明确"地福来"的适用剂量,133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棉花上进行了"地福来"的小区对比试验,为今后推广应用"地福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助词。为了解决“的”字在英汉翻译中的省略问题,应对“的”字的产生、发展进行考证,通过英汉对比,分析其在现代汉语中过多使用的原因,并结合实例,以达到解决该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是……的”结构,是由动词“是” 结构助词“的”构成。作从句法语义平面出发,对“是……的”结构进入句法平面后句子的语义范畴、语义关系进行了剖析,力求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莲花方言是赣方言吉莲片的分支,其语法比较复杂多变,突出表现在表示语气、时态、行为方式的助词、副词、语气词异常丰富,且多为身兼数职,表达了极其详尽的语法意义,本文撷其中一个"来"字,分析了它在此方言中的八种用法及语法功能,分别从其不同的句法功能阐述其句法特点及其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分布极其复杂,因而对它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而结构助词"的"产生于唐代,最初写作"底",从元代开始写作"的",是"的"的前身,故而对"底"来源进行详尽的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及依据,从而更好地认识"的"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7.
谢晓晖 《科技信息》2012,(22):143-143
本文根据句法格式及"将"、动词、趋向补语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对"将"的两种时态意义及语法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人类来说,飞翔早已不是梦想,飞机可以比任何鸟儿都飞得更高”,玉米博士如是说。 “可是……”豆芽儿欲言又止。 豆芽儿万分激动地坐过一次飞机。可那哪能跟鸟儿比啊!根本没有飞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就《直说通略》中助词“得”的使用格式、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描写和纵向对比,以理清《直说通略》所处时代助词“得”的发展面貌和助词“得”的历史发展脉络,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