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相容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混改性聚丙烯(PP),研究在不同相容剂含量下,EVOH对PP基体结晶行为的影响,分析PP/EVOH相容体系的等温结晶动力学,阐明PP/EVOH相容体系中PP相的成核与结晶过程。结果显示:EVOH具有异相成核结晶作用,PP/EVOH相容体系成核温度增加6℃左右;体系加入2 wt%的PP-g-MAH后,纯PP的活化能|ΔE|由392 kJ/mol降低至329 kJ/mol,并随着PP-g-MAH含量增加逐渐增大;加入PP-g-MAH后,体系中PP相的Avrami指数n值由2.21±0.04最高增加至2.80±0.17,表明PP晶体由二维生长转变为三维生长模式;PP/EVOH相容体系的半结晶时间■进一步缩短,但随着PP-g-MAH含量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增容对回收PET/PP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不同相容剂增容回收PET/PP共混物,用DSC方法研究了相容剂对r-PET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r-PET对PP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和相容剂对r-PET/PP共混物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观察到PP结晶温度随着r-PET含量增加而提高,r-PET结晶温度随着PP含量增加而降低,相容剂加入明显降低共混物中r-PET结晶温度,但不同相容剂对共混物中r-PET结晶与熔融行为影响不大,共混物中PP结晶性能与相容剂的大分子链有关。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塑料产量约3亿吨,其中我国每年塑料使用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10。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在废弃后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日趋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采用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的塑料来替代那些不易回收或回收后没有利用价值的一次性使用塑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生物降解塑料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为聚合物基体,硅灰石(WT)作为填料,以2,3-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ADR)作为相容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得到PBAT/硅灰石复合材料,考察了相容剂ADR对PBAT/硅灰石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容剂可改善硅灰石在PBAT基体中的分散性,增强界面相互作用,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相容剂PP-g-MA或PP-g-GMA增容PP/回收PET(r-PET)(质量比为80/20)共混物,DSC研究了相容剂含量、熔融温度与时间以及降温速率对共混物非等温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加入PP-g-MA或PP-g-GMA对PP结晶温度影响不明显或使其有所降低,与相容剂种类及其用量有关。PP-g-MA增容共混物中r-PET熔点比PP-g-GMA增容的低,表明相容剂PP-g-MA与共混物中r-PET的作用比PP-g-GMA的明显。熔融温度提高,共混物中PP结晶和熔点降低,r-PET熔融峰形和熔点取决于熔融温度。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废弃塑料的回收和再生研究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PP/回收PET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回收PET对PP流变行为的影响,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PP/回收PET和增容PP/回收PET共混物,研究了回收PET用量、不同相容剂对PP/回收PET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P/回收PET共混物的复数黏度随回收PET含量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剪切变稀特性。PP g MA提高回收PET复数黏度,但PP g GMA降低共混物的复数黏度,表明回收PET与PP g MA的化学作用较PP g GMA强。PP g MA提高PP/回收PET共混物的动态弹性模量,但PP g GMA使共混物的动态弹性模量和动态黏性模量降低。PP g MA加入使PP/回收PET共混物tan δ降低,但PP g MA用量过高,tan δ反而提高;PP g GMA使共混物的tan δ提高,归结于相容剂的增容和增塑作用。  相似文献   

8.
再生料在滴灌带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废弃物的快速增加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塑料的回收利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对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有多种形式,熔融再生、高温热解、加氢处理、水解、焚烧利用其热能等等。其中熔融再生是最经济  相似文献   

9.
塑料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最广的材料。但是,目前在世界各国,无论是农业用塑料还是生活用塑料、工业用塑料、军事用塑料,都存在着一个难分解、难回收而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塑料垃圾”、“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害。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于是,一种可以分解的塑料—降解淀粉塑料,应运而生。这种被称为新世纪高技术产品的新一代塑料,在露天环境中,在微生物、雨水或者光照的作用下,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回收处理废塑料的意义,介绍了可降解塑料及其降解机理、优缺点和推广应用情况,论述了可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研新成果本刊讯2006年5月9日,在常州市2006年科技创新大会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周全法教授课题组承担的“电子电气废料资源再生利用——回收线路板中贵金属的湿法新工艺”项目,获得2006年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用湿法冶金技术回收PCB中的贵金属时,在预处理工序,不再进行加热处理和线路板粉碎,节省了能源和生产成本;回收贵金属不使用氰化物;表面金银回收利用以后的废PCB用于回收铜等贱金属和塑料等有机物,铜的回收率高(98%以上),塑料再生利用好(98%以上的塑料可以制成再生塑料粒子);实现了生产用水少(全年75吨)和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12.
从复合材的界面力学特性及其动态热机械特性(DMA)两个方面,研究了以聚苯乙烯泡末塑料与木材碎料为原料的木材-聚苯乙烯复合材中木材与聚苯乙烯的复合机理.结果表明,MDI胶粘剂作为极性的木材与非极性的聚苯乙烯之间的相容剂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蕾 《科技信息》2012,(8):405-405
目前,塑料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合成材料。随着塑料产量的不断增长,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研究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同时,可降解塑料作为最可能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的途径而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最近几年中,有关可降解塑料的新成果不断涌现,使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废旧家电产品回收的意义出发,根据目前中国废旧家电产品的回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系统并对其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各模块回收处理工艺是废旧家电再生资源化的关键技术,同时重点介绍了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技术中的电路板回收处理工艺、塑料回收处理工艺、金属外壳回收处理工艺等技术,对我国废旧家电回收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塑料换热器在污水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污水源热泵是高效的环保节能系统.污水水质的特殊性使得在回收污水热能时换热设备的选择以及水质对换热设备的腐蚀和结垢都成为其推广的障碍.根据现有的污水源热泵系统换热装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塑料换热装置的特点,提出采用塑料换热器代替金属换热器.通过对塑料换热器在腐蚀、结垢、价格等方面与金属热换器的比较,发现其具有明显优势.对塑料换热器阻力、强度、传热性能的分析,证明塑料换热器在污水源热泵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聚氯乙烯(PVC)的需求量快速增长。PVC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环保问题,而且可以缓解这一资源紧缺的压力。本文对PVC塑料使用后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循环利用等处理方法作出探讨,从而达到节约大量的能源和资源,降低制品成本和解决废弃塑料污染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粗糙模糊集模型中,被逼近的目标概念是一个模糊集,使用的知识是等价关系,即描述对象的属性是离散值的。但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描述对象的属性是实数值的。针对这一问题,将粗糙模糊集模型中的等价关系推广为相容关系,提出了相容粗糙模糊集模型。当相容关系退化为等价关系时,相容粗糙模糊集模型即为粗糙模糊集模型。相容粗糙模糊集模型扩展了粗糙模糊集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张蕊  张健 《科技信息》2012,(8):73-73,74
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车用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以减缓能源危机和环保两大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其次列举了世界发达国家采取哪些具体方法对汽车用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并着重阐述了我国作为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国家在车用塑料回收利用领域取得的进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浅析废弃塑料的回收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塑料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应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尽量减少污染.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再生处理、降解等方法.浅析了这些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塑料垃圾现状及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塑料及垃圾中废旧塑料的现状,从环保节能资源优化的角度综述了城市垃圾中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方法和途径,指出了今后对废旧塑料回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