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成就: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2.
赵书馨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F0003-F0003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才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经济强国. 自上世纪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袁隆平的指引下,2010年9月,湖南邵阳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农艺师肖利民获得第六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成为全国6个获此殊荣的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 肖利民,39载倾情农技推广工作,用辛勤和智慧先后为袁隆平院士实现了第一期、第二期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攻关目标.2010年,他在该乡雷锋村为袁隆平院士实现了超级水稻亩产872公斤高产目标,创全国历史记录,创造了超级稻示范种植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超级稻新组合“Ⅱ优明86”再生稻头季产量进行的现场验收结果表明,福建尤溪县麻洋村的103.6亩(1亩为667平方米,下同)再生稻平均亩产847.4千克,最高亩产920.3千克。这说明,福建协作组已提前实现国家超级稻2005年百亩亩产800千克的目标,标志着中国超级稻育种栽培技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6):64-65
回顾杂交水稻品种更换的历程,都离不开亲本选育的重大突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育种攻关单位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育成的"冈优725"、"冈优527"、"Ⅱ优7号"等杂交稻新组合,为稳定和发展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品种的稻米品质不理想,外观及食味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水稻不育系的米质欠佳所致.泰国香米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2~3倍.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之所以能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改革先锋公示材料中这样介绍他的成就: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4,(7):10-10
1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四级繁育体系;以育种家种子和原种的生产为基础,良种生产150亩,完善良种繁育的栽培管理技术,种子亩产45公斤;优化与“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1000公斤;建立4个“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试示范基地,建植“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田3000亩。  相似文献   

7.
甘肃富农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以农业大学为背景,以马铃薯、小麦、玉米等作物、瓜菜、饲料种子的研制、繁育和生产为经营方向的农经饲高科技种业公司.现制种面积2.3万亩,生产种子数量815万公斤,其中玉米种子770万公斤;年销售额:3034万元,其中玉米种子销售额2926万元;实现利税:167万元,带动农户2900余户,户均增收800~1200元,人均增收160~240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22,(1):60-61
白叶枯病是水稻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颗粒无收.防治该病的适宜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而培育抗病品种的"芯片"是优良的抗病基因. 1 研究背景 2000年之前,我国抗白叶枯病水稻育种主要依赖国外的抗病基因资源,而引进的基因资源对我国白叶枯病菌的抗谱偏窄,加之强毒性菌株的出现和扩散,致使我国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茎秆粗壮、大穗着粒密的优良高产恢复系亲本和具有穗长粒多、3籽特征的优质高产恢复系亲本去雄杂交,经多代择优提纯选育成稻穗顶端结籽3耔并具有显性遗传的3籽强优新恢复系R3籽10和R3籽11.3籽恢复系与广占63S两系不育系配组测交育成广两优3籽10和广两优3籽11杂交稻;与Ⅱ-32A"三系"不育系配组测交育成Ⅱ优双籽10和Ⅱ优双籽11杂交稻,其丰产性更好、结实率高、千粒重大、产量高、米质优.本文介绍了3籽恢复系和光身杂交稻选育技术要点及测配组合的特征特性,三籽强优恢复系和II优双耔、广两优三籽杂交稻以及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的选育成功,拓宽了我国杂交稻选育生产的新路子,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选育打开新的突破口,填补了世界杂交水稻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可望扭转我国现有推广应用的杂交稻均为非光身稻的单一局面.  相似文献   

10.
“国审周麦23号”的原原种、原种保纯及繁育加工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原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高标准原种2000万公斤;“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示范方建设,建立千亩高产示范方6处,产量水平达到600公斤/亩;“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组装,形成一套成熟的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面积150万亩,亩产达到500公斤;对“国审周麦23号”的进行品质加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由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研发团队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按照合作计划,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形成大片"人造绿洲",不但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会将目光投向中国的这一新技术""这将有  相似文献   

12.
杨立国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6):58-59,61
“辽宁省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优异种质创新”项目获200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始于1991年,历时16年。先后以高梁、水稻、玉米、向日葵、黄瓜、番茄和菊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高效育种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并且采用这套技术陆续选育出一批优异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化,特别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出路所在。到2015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包括机插、机播和机抛)比例也只要求达到45%,远低于机耕、机收的比重,可见在我国全面实现水稻机插、机播,是相当艰巨的。目前,多种机动插秧机难以满足杂交水稻每蔸插1~2株本秧的要求,更难满足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秧机插的要求,如果采取减少插种量来减少秧爪每蔸取秧株数,在育秧时又难以形成由根系织成的合格的毯状秧,不便卷秧上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实现了水稻机械育插秧,他们的机具和技术都是用于育插常规稻多本秧的,日本很少杂交稻。这类机具和技术,对我国东北三省和江苏省等以常规稻为主的省份基本上是适用的,因此这些省份的机械育插秧发展较快,但用于近占水稻种植面积六成的杂交水稻时,问题就不少了。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海拔和纬度跨度大,气候特殊,即使是很好的优质米品种,米饭也觉偏硬。针对此难点,开展了低直链淀粉含量粳型优质香软米育种。2005年成功育成了首个粳型香软米品种“云粳20号”,2011年通过省级审定(滇审稻2011020号),2012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080002.7)。米饭香味浓郁、柔软、口感好、冷不回生,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品种不仅产量与当地高产品种相当,而且稻谷出售价格比一般品种高出0.5~1.5元/千克(优质稻谷按2.8元/千克计),2010~2012年,在云南省累计推广51.72万亩,新增产值达2.2亿元。香软米品种的选育开创了高原粳稻育种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了水稻育种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Ghd7自然变异是调控水稻抽穗期和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潜力、株高和抽穗期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3类主要性状。我们从优良杂交水稻中分离出一个数量性状位点(QTL)Ghd7。Ghd7编码一个含CCT结构域蛋白,它对水稻的一系列性状包括单穗粒数、株高和抽穗期都产生重要影响。在长日照条件下,增强Ghd7的表达可延迟抽穗期、增加株高和穗大小。但另一方面,Ghd7功能减弱的自然变异可使水稻能在温和及较冷地区种植。上述结果表明,Ghd7在水稻产量和适应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尤其是倡导50多年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创新。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  相似文献   

17.
作物种质资源是控制作物性状的基因载体,是作物育种及其相关学科的生命物质基础.如何从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快速、准确地鉴定出育种上迫切需要的新的优异基因,是我国作物育种的急需与作物种质资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我国农业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应以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品种为突破口.因此本项目以发掘抗旱、抗病(虫)、肥料高效利用及优质基因为研究重点.我们将植物基因组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基因资源研究,提出了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基因克隆的技术路线.项目近两年取得如下进展(1)明确了建立核心种质的策略与方法,建立起了水稻、小麦、大豆初级核心种质.(2)明确了新基因发掘的方法,构建了一批基因作图群体.(3)已克隆到水稻抗白叶枯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2.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743.8万亩,增长了1.67倍;同期单产水平由72公斤/亩增加到112公斤/亩,增长了55.6%;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005年到195.7万吨,增长了3.17倍,在中国棉花产量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2005年,新疆的棉花单产水平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高出75%,全区人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人,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将基因或QTL导入水稻品种已屡见报道,但得以应用的品种极少,且直接利用高产QTL(高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以下简称”高产基因”)进行超高产育种还未见前人报道.究其因,一是野生稻中存在大量对产量不利的性状干扰;二是连锁累赘,即目的基因与不利基因的紧密连锁是育种中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新质型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及应用荣获广东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蔡善信研究员主持。1970年开始,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生态远缘籼稻品种间杂交三条途径,创建各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筛选优良不育细胞质,培育新质型不育系和杂交稻。经过37年的探索、研究,首次发现籼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优于野生稻,提出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品种中筛选的论点;首次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负效应比野败小,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良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筛选出水稻优良不育细胞质——“夜公”,并以“夜公”为细胞质供体,育成新质(Y)型不育系11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