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CH_3OH、CO和O_2为原料,Cu(OCH_3)Cl为催化剂合成碳酸二甲酯.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KOH负载于KL型分子筛的非均相催化剂KOH/KL,用于催化碳酸丙烯酯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探索其在不同KOH负载量、焙烧温度下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线衍射仪(XRD)及N2吸附仪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400℃、KOH负载量为30%的催化剂L型骨架结构未被破坏,活性组分很好地分散在孔道中;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4 h的条件下,碳酸丙烯酯转化率达到49.5%。  相似文献   

3.
尿素甲醇均相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尿素和甲醇为主要原料,用含甲氧基金属有机催化剂和高沸点供电子型溶剂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优条件为:甲醇与尿素进料比为2,4(物质的量之比),溶剂与尿素质量比为1.0,催化剂用量为0.1mol/L,反应温度为165~175℃,反应压力小于2.0MPa,甲醇补充流速为4mL/min,反应时间为10h。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碳酸二甲酯收率超过80%。与已有的碳酸二甲酯合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转化率高、成本低、不腐蚀设备、工艺路线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对碳酸二甲酯与环己胺化合生成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BF3的催化活性和相关反应条件.控制反应的较佳参数为:催化剂用量为n(环己胺):n(BF3)=20:1;反应回流时间为20 h;反应温度控制在70℃;反应物配比n(DMC):n(环己胺)=1.5:1.最高产率为49.05%,且反应后处理简单,对环境污染少.产品纯度高,达99.94%.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尿素和甲醇为主要原料,用含甲氧基金属有机催化剂和高沸点供电子型溶剂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优条件为:甲醇与尿素进料比为2.4(物质的量之比),溶剂与尿素质量比为1.0,催化剂用量为0.1 mol/L,反应温度为165~175℃,反应压力小于2.0 MPa,甲醇补充流速为4 mL/min,反应时间为10 h。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碳酸二甲酯收率超过80%。与已有的碳酸二甲酯合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转化率高、成本低、不腐蚀设备、工艺路线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碳酸二甲酯催化合成反应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环氧丙烷(PO)、二氧化碳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过程. 四丁基溴化铵和甲醇钠构成该反应的双组份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在T=423 K、p=4 Mpa条件下,将该双组分催化剂分两次加入时,DMC的选择性为55.8%,副产物的选择性为1.4%. 该结果明显优于将该双组分催化剂一次性加入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尿素和甲醇为原料,各种锌盐为催化剂,在反应釜中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ZnCl2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路线为两步反应,首先由尿素和甲醇反应生成中间物氨基甲酸甲酯(MC),第二步MC继续和甲醇反应生成DMC,其中第二步反应为速控步骤.并且以该催化剂为模板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DMC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8h,催化剂用量为1.0g时,DMC收率可以达到28.9%.  相似文献   

8.
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研究Se(Ⅳ)催化氧化笨肼,进而与间苯二胺偶合生成黄色偶氮染料的最佳条件,建立测定Se的光度分析法。该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在此波长下的吸光度值与Se量有线性关系。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0×10~6l·mol~(-1)·cm~(-1)。符合比尔定律的范围是0.4~32ppb,用于测定面粉及合成样中Se的回收实验均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硒粉催化一氧化碳还原羰基化法,由硝基苯衍生物与氨基吡啶类直接合成一系列含取代基的苯基吡啶基脲类化合物。该合成方法简单,操作易行,最高收率可达70%,可取代传统的光气化法。对所得产品进行了熔点测定。对部分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鉴定。  相似文献   

10.
催化精馏合成碳酸二甲酯能够显著提高反应物碳酸丙烯酯的转化率。这里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某些操作条件与碳酸丙烯酯的转化率之间的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操作条件。优化结果得到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多种以γ - Al2O3为载体的负载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其在由碳酸乙烯酯(EC)与甲醇(ME)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中的催化活性,其中以K2 O/γ - Al2 O3催化活性较好.同时考察了负载量、催化剂用量、甲醇与碳酸乙烯酯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为K2O/γ - Al2O3,甲醇与碳酸乙烯酯摩尔比为5,m(催化剂)∶m(甲醇)为1∶200,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碳酸二甲酯收率最佳为52.0%.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氢氧化钠作用下水合肼还原硒形成Na2Se2与磺酸酯反应制备二烷基二硒醚需要在高温(100℃)下才能有效进行,且仅适用于制备不含官能团的二烷基二硒醚的问题.由于铯离子体积大,与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弱,使与之键合的阴离子表现出强的碱性和亲核性,利用铯碱作缩合剂,能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许多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就能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碳向碳酸二甲酯的选择催化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从CO2和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表明使用有机金属催化剂、耦合反应过程、超临界反应条件、产物的原位分离是实现CO2向碳酸二甲酯选择催化转化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DMol3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二丁基二甲氧基锡催化氨基碳酸甲酯合成碳酸二甲酯的能量变化和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氨基碳酸甲酯与甲醇反应的活化能为142.7 kJ/mol.在二丁基二甲氧基锡的催化作用下,氨基碳酸甲酯与甲醇的关键两步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07.1和77.0 kJ/mol.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催化剂的参与,二丁基二甲氧基锡与氨基碳酸甲酯形成的中间物改变了氨基碳酸甲酯的电子性质,提高了羰基碳的正电性和氮的负电性,有利于羰基碳的亲电性和氮的亲核性,因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5.
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砸(Ⅳ)对SnCl_2还原Fe(Ⅲ)-酒石酸络合物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痕量硒的方法.在pH 2.25条件下控制反应为假一级反应的条件,在波长336nm处用光度法测定.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06μg/mL~0.048μg/mL,用此法测定水和土壤样品中的硒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钾盐修饰KK分子筛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钾盐修饰的KX分子筛作为固体碱对碳酸丙烯酯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活性随着负载钾盐的种类的不同而变化,KOH/KX和K2CO3/KX给出了高的碳酸丙烯酯转化率和碳酸二甲酯产率。XRD,FTIR和TPD表征表明,催化剂的碱性主要来源于钾盐与KX表面的反应,相应于678K以上催化剂的甲酸TPD峰对应的碱性位是酯交换反应的活性位。  相似文献   

17.
以水滑石为前躯体,经煅烧制备了具有不同Mg/Al摩尔比的镁铝复合氧化物,借助TG和XRD对水滑石前躯体和氧化物分别进行了结构表征.然后,以这些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在反应釜中催化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催化测试结果表明,当起始Mg/Al摩尔比为3时,催化效果最好.同时,优化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90oC,反应时间为9 h,催化剂用量为0.5g时,DMC收率可以达到27.1%.催化重复性实验表明,所开发的镁铝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重复使用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以牧草为例,采用硒(Ⅳ)催化氯酸钾氧化苯肼,继而与变色酸反应来测定牧草中痕量硒的含量。消化液为HNO_3—HclO_4—H2SO_4用10~100ng硒标准液作重复测定,检出值的变异系数为2.6~6.8%,样品回收率为91.3~102.0%。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焙烧温度、铜含量和催化剂制备时n(OH)/n(Cu)比值等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铜基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对催化剂进行了比表面、孔分布、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高温焙烧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活性组分铜在活性炭载体的分布,提高了反应活性。研究表明,Cu2OCl2是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含氮配体对气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负载铜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筛选出催化性能好、稳定性高的含氮配体.实验结果表明,吡啶的催化剂效果最好.从30 h稳定性实验结果看:甲醇的转化率为28.3%、DMC选择性97.3%、时空收率为165.3 g/(kg·h);催化剂反应10 h达到活性最高,较以前8 h有明显改善;催化剂活性开始下降的时间也由15 h延长到1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