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位老禅师在草地上散步。空着手正要离开的小偷刚跨出门便遇见了仿佛飘然而到的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身上的那件外套脱了拿在手上。小偷见了慈眉善目的老禅师,惊恐得全身发抖。  相似文献   

2.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克契禅僧答道:"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相似文献   

3.
自寻烦恼     
从前有位信徒向赵州禅师求道:"敢问禅师,佛陀有烦恼吗?""有。"老和尚呷了口茶,迸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字。"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超脱之人,怎  相似文献   

4.
张元进 《奇闻怪事》2008,(1):77-77,68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回来,碰上了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深情地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小偷的背影,  相似文献   

5.
一村菊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  相似文献   

7.
本来面目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佑禅师,一天灵佑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相似文献   

9.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  相似文献   

10.
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光涌答:"见到了!"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相似文献   

11.
快乐兰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弟子们由于一时疏忽,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 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相似文献   

12.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相似文献   

13.
在南太平洋岛国西萨摩亚首都阿皮亚的大街两旁,有一幢幢圆形或长方形茅屋。这就是当地一般居民的住宅。这些茅屋很象中国的凉亭。几根木柱支撑着屋顶,四周没有墙壁,  相似文献   

14.
捡拾与抓挠     
一位禅师问他的徒弟:"这个房间里你最喜欢什么?"机灵的徒弟指指酒杯。酒杯是以黄金和大理石制成的,价值肯定不菲。"那好,拿走它吧。"禅师说。徒弟不待禅师吩咐第二遍,立刻用右手紧紧抓住了那个酒杯。"你不想放开它吧?"  相似文献   

15.
从书上看到一则小故事:唐代慧宗禅师经常云游四方,一次临行前他嘱咐弟子看护好他酷爱的数十盆兰花。可有一夜,弟子们忘了往屋里搬运,也偏巧在那一夜狂风大作,盆破花毁,狼藉满地。几天后,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准备受罚。哪知得知原委后,禅师神态自若,依然平静安详。他对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相似文献   

16.
王维受神会请托,在对慧能禅师的禅学思想高度认同的前提下,写作了《能禅师碑并序》,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王维平实客观地叙述了慧能禅师的身世经历和得法因缘,在对慧能禅师隐忍、安住、无我及古高僧之德等特质的认同中,表述了对禅宗伦理思想和价值的概括与颖悟,并隐约传达了自己的禅修观念。《能禅师碑》对于研究王维与南禅宗的关系及王维禅学思想渊源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  相似文献   

18.
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怀有“匡社稷,济苍生”的政治使命感,为了实现其人生抱负,他们仗剑去国,背井离乡。然而,在漂泊天涯的风雨途中,他们更多体会到的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一朝功成名就,身居官场,那现实的污秽,朝政的腐败,同样让他们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在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严重错位后,绝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文人走上了标榜为“独善其身”的退隐之路。笔者把他们的这种于简陋生活中求得闲适的人生志趣,称之为“茅屋情结”。从“魏阙”里出来,走进“茅屋”,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走进“茅屋”,同时也意味着…  相似文献   

19.
心境如镜     
苏东坡到镇江金山寺与佛印禅师一道打坐参禅,身心通畅,一时兴起,于是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样?”“好庄严,像一尊佛!”佛印微笑作答。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问苏东坡:“大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样?”苏东坡马上答道:“像一堆牛!”佛印听后微笑依旧,并不作答。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禅师。  相似文献   

20.
本空非有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