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声乐教学中表象及表象能力培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器乐演奏的表演艺术,它是以人声为乐器,利用人声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艺术,歌唱时“声音位置感觉”、“声音共鸣感觉”“气息控制感觉”“读字感觉”“情绪和情感的感觉”等感觉,抽象、无形、不容易具体地进行说教。运用心理学上的“表象”,把日常生活的各种表象通过联想联系到声乐教学中来,会使抽象的声乐学习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就表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表象能力等方面发表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音乐是一部探索人生的交响哲理诗。早期作品以声乐和器的交织表现了青年时间的马勒热切追求光明 ,积极进取和勇于搏斗的乐观精神 ;中期作品完全以器乐交响的形式表明马勒对人生的苦难的深刻感受越来越沉重 ,一种悲怆、暗淡、忧愤的精神贯穿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晚期作品也是声乐器乐相结合的交响曲 ,集中表现了他在死亡面前多层次情感交织的音乐风格 ,也体现了作者在死亡之前对生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声乐艺术是包括文学、音乐、歌唱、器乐以及形体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需要声乐演唱者在特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与声乐欣赏者亲切、自然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达到它最后的艺术效果;声乐艺术意义的最后实现,是通过演唱者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在与欣赏者的互动交流中来得已实现。本文通过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两种互动形式,阐述了声乐艺术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集语言美、旋律美于一体的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善言情,善咏志,善写景,能集中全面地表现出人类情感。笔者通过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歌词语言美、旋律音乐美、演唱声腔美、伴奏器乐化的美学阐释,全面解读了声乐的综合艺术美。  相似文献   

5.
声乐艺术的可视性差,很多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和其他器乐教学相比,有着更大的难度。歌唱运动虽说从本质上讲是物质运动,但是在大脑皮层指挥下的高级运动,而非简单的机械运动。因而,声乐教学主要靠感觉去启发学生,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把感觉到的东西,经过千百次的训练,转换成符合歌唱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声乐表演中"情"、"声"、"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表演的魅力在于用人声表现人性、抒发人情的直接性,我国传统声乐表演的基本准则是:能歌会演、情韵双绝、声情并茂,要使歌声更迷人,则要“情”、“声”、“形”俱佳。本文通过声乐表演中的“情”、“声”、“形”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如何表现进行研究,探讨演唱艺术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疆“花儿”演唱风格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大都只注重形态学(乐律学、乐器学、曲式学、和声学、旋法等)的研究。忽视其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价值观念等全方面的系统研究,使得教学表现出“重艺表、轻研究”现象。要使新疆“花儿”走向世界、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教学中必然要对其演唱风格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就教学中:1、新疆“花儿”产生的哲学基础——民族文化的认同;2、新疆“花儿”唱词的格律与语言;3、新疆“花儿”的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陈述桑耶寺和敏珠林寺的“羌母”舞蹈中的器乐音乐,以及在各节目间隙奏出的音乐信号曲目,侧重介绍音乐对整个“羌母”舞表演程序中的信息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畅 《科技资讯》2006,(20):136-136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民族音乐也是如此,它要受到地域、政治、信仰、哲学、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基础之上形成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精神。我们在探讨“声乐艺术民族化”问题时,就应该既关注中华大文化背景下具有中国音乐文化共性的“声乐民族化”问题,又要关注构成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的每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的个性,因为正是各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吴丹 《科技信息》2011,(24):I0275-I0275,I0277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听觉艺术,它是任何文字和语言都无法表达的完美艺术。您可能学习过声乐,您也可能会一样乐器。但是要对一首音乐作品(声乐或器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声乐欣赏,其本质是声乐审美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所设计的只是与人声相关的声乐作品。本文从声乐欣赏的本质属性及音乐欣赏主、客体的特征出发,全面阐述论证了声乐欣赏活动中主体(欣赏者)和客体(声乐作品)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丁宇希 《科技信息》2008,(13):179-1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经历了重要的历史阶段,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当代科学角度.诠释传统声乐理论.认识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与运动机能,借鉴其他民族声乐演唱理论与技术,逐步从理论上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具备了现代学科意义与价值。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高师声乐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为适应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发展需求,要突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实用性”。本文对高校声乐教学法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开展声乐“大课”教学法进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应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其特有的内涵,即整体和谐。当这种"和"文化作为一种音乐美学思想在社会中存在的时候,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和形式又有其独特性。这不仅可以从传统音乐中的声乐、器乐中体现,还可以从音乐的整体结构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进行声乐训练,那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声乐训练以及片』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对其进行声乐训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交践课题。由于声乐教学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所以如何存声乐训练中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声乐课、喜欢声乐学习,获得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机会,促进学生音乐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怎样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声乐训练?我仵这里阐述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声被称为世上最美妙和声音,而美声唱法则是演唱技巧中最难的方法,歌剧则是集声乐和器乐于一体的艺术。学习声乐演唱的人肯定离不开歌剧的演唱,如果要想演唱好歌剧我们就要去了解歌剧的历史、各个国家的歌剧特色,熟悉有名的歌剧,从而更好的演唱歌剧。  相似文献   

16.
声乐学习中要掌握“恭”“熟”“忘”“合”“灵”这五个要领,才能真正达到心声统一,表达出歌声的真谛,做到“修其声,其音乃真。”“恭”是进入每一首歌曲的钥匙,没有这个“恭”字难以打开任何作品的门户;熟是学习声乐的重要途径,《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忘,是投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忘记私心杂念,才能使歌声纯净美妙;合有凝聚的意思,心声合一;而这五个要领环环相扣,用智慧和勤奋连接起来,最后达到孔子弹琴的“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冯卉 《科技信息》2011,(7):16-16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高校器乐教学理论重要性进行阐述;从高校器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从器乐演奏及其理论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其教学模式,为高校器乐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夜曲(Serenade)和夜曲(Nocturne)是两种各自独立的音乐体裁,两者并无关联。夜曲是单纯的器乐体裁,小夜曲则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两者在风格、表现特点等方面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9.
曾娜妮 《科技资讯》2011,(3):185-185
民间丧葬仪式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主要是将经文配上曲调演唱,称为"韵子"或"韵腔"。器乐部分常用于仪式的开头、结尾、唱曲过门等场合,以打击、吹管乐器笛子和箫为主。是丧仪音乐的主体。丧仪有着极为繁复的科范仪式,且不同的科范仪式,程式亦不相同。各类仪式中的音乐,情绪变化多端,单靠经文诵唱的表现力远远不够,诸多法器演奏出的鸣响,不仅使诵唱者的表演更加有声有色,而且在衬托醮坛气氛、表述仪式情节中,起着更直接的作用。所以说,器乐部分在丧仪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仪式不可缺少的演法器具。乐师们操办仪式时,为显示法力而使用的各种器具统称法器。法器平时陈列于班主的法器架上,表演时乐师们使用。  相似文献   

20.
琵琶作品《朝元歌》由当代杰出的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于1993年根据昆曲唱腔编创而成。刘德海先生从中国民族器乐接近人声、富有歌唱性的特点出发,广泛地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戏曲中吸取养料,试图通过"昆曲唱腔琵琶器乐化",增强琵琶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追求轻松、自然、人文的琵琶演奏风格,为琵琶和雅化发展之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