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仰缺失,腐败滋生,使大学生思想感到迷惑,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显得紧迫而重要,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更是人自身的需要。大学生信仰教育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深入到大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处于信仰选择的关键时期,也正是适时引导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由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的倾向,所以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强化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3.
信仰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信仰教育要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就应该做好以下内容:基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钟利红 《中国西部科技》2015,(1):121-122,124
为更好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别设计了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问卷和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问卷,对全国大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以及造成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造就的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没有经过筛选就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偏差,带来大学生信仰危机。该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的信仰理念,然后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信仰教育策略开展研究,以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近年来,社会价值观取向日益多元化,大学生群体理想信仰状况总体向好,但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和信仰现状,探讨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从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从当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状况来看,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并未有效培育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功利化倾向严重。必须重视和改进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以重塑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偏差的原因,针对其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生们的信仰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兴旺发达的大事.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三点具体的对策,以解决大学生信仰迷失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危机。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他们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才与成长。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很大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危机,从五个方面冷静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了强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高层次人才,其在信仰方面的缺失将造成社会性的灾难,高校必须要对信仰教育的开展引起重视,尤其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信仰教育的融合。该文首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信仰价值的领契合性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得出高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进行价值引领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曾兰 《科技信息》2008,(21):147-147
大学生信仰教育事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呈现多样化、功利化、世俗化等特征。重建大学生信仰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支撑,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推进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信仰存在多元化、迷茫甚至缺失等现象。信仰的功利化和世俗化明显,崇我性和个人主义倾向突出。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信仰导引创新策略包括:提升信仰主体的新媒体素养,提高信仰主体的信仰认知;构建生活化信仰导引模式,增强主体对信仰客体的情感;发挥实践对信仰主体的巩固功能,培养信仰主体坚定的信仰意志。  相似文献   

15.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形成、确立乃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相当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冲击和抵消作用。因此,必须着力剖析影响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把握其本质特点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是树立和确认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就业压力以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缺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主要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探讨提高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新的历史时期,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危机。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促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目的。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6,(3):97-99
社会信仰多元化的现实和高校信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及实现途径,极为必要和紧迫。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推动大学生信仰教育在理念、内容、传播途径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信仰教育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信仰的研究现状来看,部分大学生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等缺乏常识性认识,对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信仰更是表现出漠视和不屑的态度,更谈不上以这种信仰为指导去献身社会主义事业了。当务之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政治素养与信仰的培养,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492名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信仰普遍缺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可度。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信仰重塑的若干途径: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等相结合,坚持多样化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信仰重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