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太空里程碑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史上第1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11月3日,“卫星-2”号将一只名为“莱卡”的小狗载入太空,它在失重状态下生活了7天,证明动物可在太空生存。1958年 1月31日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现者1”号升空。  相似文献   

2.
小玲玲:最近,我国成功地将两颗科学试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请问这次发射有什么重要意义? 老博士:这次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小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小玲玲:发射这两颗小卫星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科技短讯     
“一箭双星”直上云霄北京时间五月十五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一同送入太空预定轨道。“风云一号D”卫星主要用于天气  相似文献   

4.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将“卫星一号”送入太空,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序幕。3个多月后,美国发射了“探险者一号”。此后20余年间,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先后把卫星送入太空(我国于1970年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发射上天的人造卫星及航天器总数已超过3600个,其中大多数完成使命后,坠毁于空间及地球表面。至今仍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大型人造空间物体(包括人造卫星、空燃料筒、火箭外壳等)约有7150个左右。至于从飞行器上失落的螺拴、螺母等尺寸在1—10厘米之间的小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5,(8):62-62
璀璨3.7秒人类与彗星首次激情相撞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出的370公斤铜质撞击器,犹如一颗飞驰的炮弹,按照科学家预计的时间,准确撞击了华盛顿市般大小的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绽放出宝石光芒一般绚烂的“焰火”,人类首次“人造天象”奇观大获成功。整个撞击过程持续了3.7秒。“实践七号”卫星成功发射7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据悉,自1971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实践”卫星以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7种型号的“实践”系列卫星,…  相似文献   

6.
《太原科技》2011,(8):81-81
7月2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该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按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2012年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7.
科技短讯     
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育种卫星,预计250公斤粮食、蔬菜、水果和苗木等作物的种子将随卫星遨游太空。育种卫星将是一颗返回式卫星,预计7至10天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回到地球的“太空种子”经过筛选后,那些产量高、防病抗旱的“太空种子”将在农村推广。我将发射世界  相似文献   

8.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升空。此后,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等纷纷发射各自的卫星。据统计,现在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4800多颗,人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开发太空高远位置资源。显而易见,用人造卫星观测天体能不受大气层的阻挡,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快,一天能绕地球飞行…  相似文献   

9.
科技短讯     
我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号"5月2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二号"送入太空。同时,搭载了一颗名为"浙大皮星一号"的卫星。  相似文献   

10.
苏联太空武器的研制起步较早。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射入900公里高的空间轨道,先于美国掌握了空间技术,为其太空武器的研究试验打下了基础。随后,苏联相继着手进行各种太空武器的研制活动。从六十年代中期起,苏联逐步建立起一套由侦察卫星、通信卫星、预警卫星、导航卫星和气象卫星等组成的军事卫星体系。与此同时,各种类型太空武器的研制工作,也先后取得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人类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航天也由此进入了真正仰望星空的时代。"2015年12月17日上午8时12分04秒,内蒙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茫茫戈壁,凛冽寒冬,人们在寒风里中仰望苍穹。随着一声"点火"命令,发射台上喷出一团巨大的白雾,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吐着长长的火舌腾空而起,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天文卫星"悟空"送入太空。在农历猴年到来前夕,这颗与美猴王同名的卫星的发射,不仅是中国献给新一年的最佳礼物,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到空间科学探索大国的行列——"中国航天终于进入了  相似文献   

12.
《创新科技》2005,(6):57
北京的哪些建设工地还在“扬沙”式地野蛮施工;北京周边的哪些道路,在未来几年内会有堵车“嫌疑”;绿色的新北京,哪些地方还存在裸露的黄土……这些由不同部门需要综合协调才能发现的“北京问题”,如今只要一颗小小的卫星就能探测出来。一颗可以监控北京环境问题的“高性能对地观测微小卫星”于8月发射升空,正式执行为期5年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知识动漫》2007,(12):F0003-F0003
公元2007年10月,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GPS简介 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非战时也为民用导航服务。GPS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3部分组成。空间星座由24颗“导航星”卫星组成,GPS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4颗,GPS星座于1994年3月全部建成。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由此用户可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和时间信息。GPS定位精度可达10米,测速精度0.1米/  相似文献   

15.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籍宇航员18Et“太空行走”期间徒手把一颗仅重1公斤的迷你卫星送入太空。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和亚历山大·斯克沃尔佐夫格林尼治时间18日14时(北京时间22时)许走出空间站,开始5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执行包括“放卫星”、太空生物学实验等空间任务。  相似文献   

16.
1987年8月5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它是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的。卫星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了五天,在圆满完成科学探测和首次进行了微重力下的技术试验后,于8月10日下午在我国四川中部预定地区胜利回收。这是我国从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的第九  相似文献   

17.
<正>从2022年2月27日上午11点06分发射升空,到今天,我国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已在轨运行近600天。该卫星由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负责研发,与“泰景四号01星”一起发射的还有同样来自微纳星空的另外4颗卫星,在“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执行的“一箭22星”拼车发射任务中,这5颗累计发射重量超过800kg的卫星,占22颗卫星总重的半壁江山,被戏称为绝对“C位”。  相似文献   

18.
科技短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并于6月3日5时零分成功定点,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这颗卫星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定位卫星升空不久前,我国研制的护目式防护口罩投放市场。这种口罩采用高效过滤材料制成,不仅能阻止病毒通过口鼻途径传染,还可防止病毒通过飞沫进入眼睛而传染呼吸道疾病。图为一位市民正在戴这种口罩。护目式防护口罩投放市场随着操作员的手指轻轻按过…  相似文献   

19.
“北京数字工程”的重大项目、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的重大专项之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863计划联合支持的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北京一号”近日在俄罗斯普列谢斯克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经20天左右的在轨测试和调整,设在北京西三旗的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卫星地面接收站将会收到“北京一号”发回的遥感图像。这意味着北京拥有了一颗有控制权,能定期提  相似文献   

20.
当今小卫星技术水平和发展我国小卫星应用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80年代末期,国际上兴起小卫星热,而且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小卫星是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出现的,采用了崭新的设计思想和大量的高新技术,急剧提高了自身的功能密集度。人们既能以单颗小卫星廉价快速地完成各项航天任务,又能以多颗小卫星组成星座,完成大卫星难以胜任的空间任务,例如全球卫星个人通信(全球信息化),以及实现时间和空间高分辨的全球环境监测。当今国际上小卫星发展速度之快和技术水平之高超出一般人的估计。小卫星所具有的成本低、性能高、周期短、重量轻、体积小、安全可靠、快速灵活、可用多种方式发射等一系列优点,在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