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β—环糊精的热稳定性及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环糊精的DSC曲线表明:β—CD在265~370℃之间有一大的吸热峰,温度超过370℃时转化为放热峰;吸热峰对应着β—CD失去结构水(分解过程),而放热峰表明是碳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氧化过程).本文用等温热重法和线性升温热重法在氮气气氛中研究β—CD的分解过程,运用判断机理的三步判别法对实验数据分析证明:该过程是受三维扩散机理(D4)控制.其热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168.79kJ/mol,频率因子A=1.1250×1013min-1.  相似文献   

2.
非晶态Ni—S合金在碱液中析氢反应(HER)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Ni—S合金的析氢反应机理。用稳态极化曲线研究非晶态Ni—S合金的极化行为,得到其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塔菲尔斜率和表观反应活化能。用断电流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氢原子的吸附和中间态粒子。考察电极表面粗糙度、活性粒子表面吸附浓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Ni—S合金电极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及其HER电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高炉炉渣、污泥和黏土为原料制作复合陶粒,研究了复合陶粒对Ni2 的吸附平衡模型及吸附动力学等内容。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与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描述高炉炉渣复合陶粒吸附Ni2 的吸附行为,但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更好的拟合性;复合陶粒吸附Ni2 动力学既符合准一级速率方程又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且后者符合性更好;当溶液初始浓度为5mg/L与10 mg/L时,内扩散过程是陶粒吸附Ni2 的控制步骤,而浓度为15mg/L与20 mg/L时,内扩散过程不是其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化学复合镀 Ni—P—SiC 合金镀液组成、工艺和镀层性能.研究的结果表明,镀液中 SiC 微粒含量为10~15g·l~(-1)时,可得到性能较好、具有很高硬度的复合镀层.  相似文献   

5.
用质量分数为0.41%Pd/γ—Al_2O_3催化剂,在间歇高压反应条件下进行丁炔二醇加氢制1,4—丁二醇的动力学研究。用动力学实验数据,对假设的机理速度方程进行筛选和鉴别。然后,对复杂的连串平行反应过程构成的微分方程组用Runge—Kutta法进行最优估值并求得各步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镀层厚度可达42μm.经X-ray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等离子光谱分析(ICP—AES)证实,所获得的Ni—Fe—P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主要成分Ni、Fe、P的含量分别为74%~83%、9%~24%和6%~10%,此外,还含有0.01%~0.14%B和C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是导致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产生的主要原因.文中对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工艺条件、添加剂HAT和光亮剂HAB1、HAB2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图8,表1,参14  相似文献   

7.
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在稳态条件下,对国产J105型甲烷化催化剂进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在CO氢化解离机理基础之上的动力学模型能准确地关联它们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压微反色谱装置 ,在温度 4 83.15~ 5 2 3.15K、压力 1.0~ 3.0MPa、氢油比 10~ 4 0、重时空速 0 .5~2 .5h-1的条件下 ,对正己烷在Ni/HM催化剂上的临氢异构化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考察了总压、空速、温度、氢油比等因素对正己烷异构化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己烷临氢异构化反应为拟一级反应 ,其表观活化能为(10 0± 1.5 )kJ/mol。用Langmuir Hinshelwood方法建立了正己烷异构化双位反应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R—S构型的简化标定及应用,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热动力学体系特征参量-冷却常数的测定,建立了等浓度和不等浓度二级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法-特征参量法,应用该法研究了环氧氯丙烷与碘化钾在磷酸盐缓冲容液中(pH为7.02)的开环反应,苄基氯与氢氧化钠的体积分数80%二甲亚砜-水混合溶剂中的取代反应,苯甲酸乙酯在质量分数50%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皂化反应,丙酸乙酯在质量分数85%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皂化反应的热动力学,各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结果同文献  相似文献   

11.
以草酸和氧化亚锡为原料,用室温固相一步反应法合成了草酸亚锡,用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草酸亚锡的热分解过程,通过主曲线法并结合统计方法判定得到草酸亚锡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函数,求算得到了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在静态空气气氛中,草酸亚锡热分解产物为氧化亚锡,该分解过程遵循随机成核与核增长模型,积分表达式为g(α)=[-ln(1-(α)]0.627,活化能为101.31kJ/mol,指前因子为3.05×106-s 1.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可靠地求算非等温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TG—D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二水合碳酸亚铈、九水合草酸亚铈、六水合硝酸亚铈三种铈盐的热分解过程.发现二水合碳酸亚铈在75-180℃下脱去2mol水生成无水碳酸亚铈,后者在220—300℃下分解脱去CO2生成CeO2;九水合草酸亚铈在100-180℃下脱去9mol水生成无水草酸亚铈,后者在290—380℃下分解并同时脱去CO和CO2生成CeO2;而六水合硝酸亚铈在60—80℃下首先脱去3.5mol水生成含2.5个结晶水的硝酸亚铈,后者在190-250℃下脱去2.5mol结晶水生成无水硝酸亚铈,在258—310℃下硝酸亚铈热分解脱去NO2和O2并生成CeO2.采用外推法研究了九水合草酸亚铈两步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由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析曲线及外推β→0获得了相应的固相热分解反应所遵循的分解机理及动力学参数.发现九水合草酸亚铈脱水过程遵循球形对称的三维扩散机理,即Jander方程G(α)=G(α)=[1-(1-α)^1/3]^2,动力学参数E=180.9kJ/mol、lnA=63.5s^-1;而脱CO和CO2过程遵循成核和生长机理,即Avrami-Erofeev方程G(α)=[-ln(1-α)]^1/1.5,动力学参数E=115.4kJ/mol,lnA=22.0s^-1.  相似文献   

13.
碳酸钙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不同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比较法和主曲线法在求算热分解动力学"三因子"时基本原理和处理方法不同,为此而探讨了2种方法处理的结果是否一致.利用热重分析(TGA)技术研究了碳酸钙热分解过程,通过这2种方法分别求算了碳酸钙热分解反应动力学"三因子".比较法结果:活化能Ea为174.00kJ·mol-1,指前因子A为9.63×106s-1,机理函数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分别为f(α)=2(1-α)1/2和g(α)=1-(1-α)1/2;主曲线法结果:活化能Eα=169.81 kJ/mol,指前因子A=3.84×106s-1,机理函数微分表达式为f(α)=2(1-α)1/1.57,积分表达式为g(α)=1-(1-α)1/1.57,2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这2种方法判定动力学"三因子"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氯化钠热分解循环。研究了循环中各主要化学反应的适宜条件,并从热力学计算出了循环体系中能量流动过程;用TG法研究了循环中多相反应的动力学问题,实验和理论证明了该循环具有很大的节能优势,有取代传统电解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旅游危机生命周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上,把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也划分为隐患期,发生持续期和修复期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做了分析,并阐述了各部门在不同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TG-DTG技术研究了安乃近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的非等温热分解过程及其动力学,根据TG曲线并结合红外光谱技术确定了热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运用微分法和积分法对热分析数据进行了分析,推断出第1步反应为脱水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1-α);第2步反应为二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1-α)2.  相似文献   

17.
跨流域调水及其对陆地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也是21世纪全球水系统计划科学前沿和我国北方水资源安全保障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研讨了与气候变化与跨流域调水联系的陆地水系统概念,分析了与环境变化问题联系的国际发展态势.以跨长江、黄河、海河流域的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区和北京受水区为典型区域,论述我国南水北调重大调水工程实施对陆地水循环影响及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该复杂性问题研究的若干重点、研究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水合草酸钾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TG-DTG技术研究了一水合草酸钾在静态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根据TG曲线确定了热分解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运用Popescu的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确定了第1步和第2步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三因子,即表观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机理函数f(a).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德国耐驰公司STA 409pc热重分析仪,对3个不同粒径的污泥颗粒(d≤0.25mm,0.25mm0.83mm)以升温速率20℃/min在纯氮和空气气氛中进行实验,并对污泥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对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MATLAB 7.11.0(R2010b)中的surface fitting tool进行平面拟合的方法计算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污泥的热解可以分为3个阶段:水析出阶段(100~180℃)、挥发份热解阶段(205~550℃)和部分难挥发有机物与无机物的降解阶段(550~900℃).而污泥的燃烧可以分为4个阶段:水析出阶段(100~180℃)、挥发份的燃烧阶段(180~475℃)、碳燃烧阶段(475~595℃)和无机盐分解阶段(595~900℃).不同粒径下污泥热解第2阶段活化能约为48kJ/mol,反应级数为1.5~1.8.燃烧第2阶段的活化能约为33kJ/mol,反应级数为1.1~1.8.燃烧第3阶段活化能约为176kJ/mol,反应级数为1.1~1.2.  相似文献   

20.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关于"合适"的油滴选择是做好实验的关键环节,文中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直观地展示了静态法和动态法测量油滴所带电量的各参数应当选取的范围,该结果能够丰富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