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依据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匀分布数据,用计算机计算它的电离状态,得到非等温分层电离状态的电荷分布曲线;其次从地球内部存在的流体压力与两类体积力:重力和静电力的平衡方程讨论中,发现在某一等温层内可能存在微重力构造圈,其厚度约为1000km左右;最后在地学研究向整体化和深部化发展趋势下,预期这个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地球深部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且与地震S波在核-幔之间层中消失观测事实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地球表层短周期的地表碳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宜居环境,而地球上90%以上的碳存在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长周期的深部碳循环对地表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介绍了汇聚板块边界、离散板块边界、板块内部和新型海山等不同构造背景深部碳循环的研究现状,并阐述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俯冲带脱碳机制及其效率、碳在地幔中的存在形式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深俯冲作用,导致南秦岭岩石圈强烈向北挤入,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叠置加厚的构造作用为主与拆沉作用初始发动并存状态;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佛坪和南阳-邓县之间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不同性质的强烈走滑作用,导致物质的侧向传输。结论 秦岭造山带现今深部动力学状态直接制约着今后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动力学讨论的是一个轨道世界和封闭系统,热力学讨论的是一个过程世界和开放系统。地球的热演化历史和地球内部热状态分布确定了地球演化进程的不可逆性和各种地质作用过程的不可逆性,也由此确定了地球为一开放的热动力学系统。按各种能量的来源不同,把地球内部统一的能量系统划分为6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能源矿产的关系。方法对盆地内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盆地元素地球化学场以及与能源矿产关系作对比和分析。结果鄂尔多斯盆内基底断裂控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分布特征,盆地北部以天然气、大中型煤田为主,南部以油田、中小型煤矿为主,断裂带发育地段以油.气混合区为主,铀矿富集受基底断裂或深断裂的控制;元素地球化学场与基底断裂关系密切,不同高、低背景的元素地球化学场展布位置、走向或扭曲变形与相应地段基底断裂的存在有关,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和元素组合特征。结论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基底断裂的存在与活动、地球化学场特征等都反映盆地内存在深部流体活动,基底断裂的活动为深部流体的运移并参与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基础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全球大陆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长期所处的全球特殊构造部位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使其经历了世界其他大陆所未曾有的极端复杂条件,从而造就了它全球共性中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赋存有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的丰富信息.因此,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成为当代地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和良好场所,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代地球科学已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与后板块构造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我国这一地域优势和特有资源,参与国际地学发展和创建新的地球构造观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已是我们面对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文中在综合分析中国大陆全球共性中的特殊性基础上,概括提出4类优先研究的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新生代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变形及其深部过程;人类生存尺度的地壳构造活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与演变趋势;中国大陆不同构造系统的交接转换和深部背景与演变过程,供地学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冲击波物理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介绍了国内近年来把冲击波高压技术应用于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性质和状态,及地球表面的碰撞作用等固体地球科学问题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并与国际上同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宇宙为我们呈现出很多感性的存在,在这些感性的存在中隐藏了物理学内部的景象;这些宇宙的内部图景虽然被遮在面纱下,却吸引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寻找太阳、月亮、星星运动背后的潜在原因,探索所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态,发现所有地球上纷繁芜杂的物质背后所隐藏的统一性。宇宙的内部特性是包裹在其外部灿烂外表之下的充满精密和美的图景,这个关于物质和运动,无论是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的图景就是数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观察到强激光场中线性多原子分子离子的增强电离(EI)行为,研究了原子个数,激光频率和强度对增强电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原子个数的增加,增强电离的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只是电离峰向原子间距小的方向偏移;激光频率的增加,会使发生增强电离的关键键长变小,电离几率也减小;随着激光强度的增加,最大电离几率增加,当强度增加到一定值时,电离几率不再随着原子间距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氟化物一部分的离子氟化物(F~-),是地球外壳广泛存在着的一种表生迁移能力很强的、负电离性最大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以及饮水和饮食中的存在,成了人体外环境中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氟在地球诸元素中按其含量  相似文献   

12.
王鸣阳 《科学世界》2007,(12):12-43
金刚石,也就是被人们看作宝石的“钻石”,其硬度为地球上一切物质之冠。金刚石可以划伤其他所有的物体,而其他任何物体却无法伤它分毫。 金刚石的基本成分不过是碳而已。深埋于地下数百千米地幔中的碳受到长期挤压,就变成了金刚石。那以后,发生地质变动,它们才被以超过声音速度上升的岩浆奇迹般地带到了地表附近。 金刚石的晶体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的矿物成分,那是它们在地球深部形成时混入其中的物质。多亏了金刚石把这些深藏在地下数百千米的物质带到地表,科学家才得以了解到地下深处的详细情况。因此,研究人员把金刚石看作“来自地球深部的信函”。 本专辑拟对金刚石作一全面介绍,同时还将介绍金刚石在地球内部形成的过程以及人工制造金刚石的尖端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板块边界和内部均发育大量火山,是研究地球火山的天然实验场。综述了太平洋火山特征与深部成因机制,表明研究人员对地球不同环境下的火山(包括大洋中脊、俯冲带岛弧、板内地幔柱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别构建了减压熔融、俯冲板片脱水与富水地幔楔熔融、地幔柱高温熔融的经典模式。但目前学界对于板内非地幔柱型火山的深部岩浆起源以及浅部喷发通道等重要科学问题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未来需要采用创新观测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4.
深部热场控制是电容射频热和于深部治癌时尚未能有效解决的难点,本文研究了引入内部电极对电容射频热疗深部热场比吸收率(SAR)和温度分布温度,模拟计算表明,引入内电极将显著改变深部热场分布,使80%以上的SAR集中于该电极周围,并使内电极附近成为温度最高的热点;调整内电极位置和加电方式可有效地控制深区SAR的温度分布形态,可为深部肿瘤热疗析的加热方法。  相似文献   

15.
鉴于科学大师李政道提出“微观的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是分不开的……要结合起来”的难题;尝试以超光速率算法为主导;包容光速、真空等相关物理量融为一体协同构成地球物质同一总框架;可将微观、宏观、真空、正、反物质等五大领域的物质一一分解;率先得出最低限正-负分数氢;引出原子量级地球密度同时;估计其隐藏下地幔并结合成分数氢“偶素”,推测其产生地球分层自转动力和地球内部热源及地震源等涉猎地球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吴志强 《科技信息》2012,(9):391-392
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铜陵矿集区的深部找矿前景问题,认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方向有:茗山岩体周边深部志留纪/奥陶纪地层形成的Si/Ca界面;岩体深部与奥陶纪碳酸盐岩接触带中是否存在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矿床;茗山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是否存在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地壳深部构造研究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它不仅对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为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地热开发和地震预报提供很有价值的资料。长期以来,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的主要手段是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方法不断改进,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地球物理方法毕竟属于间接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解决地下深处岩石的成分和地质年龄等问题。此外,由于对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往往难于精确估计,因而会使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解释出现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深度达数公里甚至十余公里的深井和超深井直接探测地壳内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深部钻探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直接从地壳深处取出样品供人们研究,还可以在钻井中直接测量各种地球物理参数和地球化学参数。这样,就能够直接了解地壳深部的结构、物质成分及其演化历史,还可以研究目前正在地下深处发生的地质作用,这些优点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苏联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一、二十年以来投入了很大力量,竞相从事这项耗资巨大的工作。在大陆地壳深部钻探方面,苏联的起步较早,目前居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美国也不甘落后,正在急起直追。此外,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在积极筹划以科学研究为宗旨的大陆深部钻探工作。本刊这一期里编发了两篇编译文章,分别介绍苏、美两国的有关情况。这两个国家的大陆钻探计划各具特色,总括起来大致可以反映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概况。编译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本刊美方编委王其允教授推荐并提供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扭曲波玻恩交换近似方法计算了类氖Si^4+离子的基态和亚稳态的电子碰撞直接电离截面和激发自电离截面,通过比较,指出了亚稳态离子电离贡献的重要性;在考虑亚稳态离子贡献的情况下,对最近首次给出的Si^4+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实验结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2004年6月5-1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第14届戈尔德斯密特(Goldschmidt)国际地球化学会议,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约l500名参会代表。会议议题主要包括宇宙化学、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主要涉及固体动力学、界面动力学、地球挥发份、地球表面、地球深部及早期地球和行星的地球化学过程6个专题。会议重点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层圈及其相互作用、环境和气候的地球化学示踪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刘芝 《科技潮》2000,(2):45-45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九五"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启动。即将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江苏东海县开钻的5000米深井,是我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井。这项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望远镜"的深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一项大型科学工程,在获取地球深部信息方面,将超过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