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出芽短梗霉原生质体再生变异菌株和亲本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获得了4个变异菌株,它们在碳源同化、生长速度、呼吸强度、菌落及细胞形态等特征上均有差异,与亲本菌株也互不相同.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培养,多糖产量和产色素变化较大,且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4种裸子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使用组织块法,从罗汉松、南方豆杉、三尖杉及银杏中分离到112株植物内生真菌;为了得到高活性抗肿瘤菌株,我们使用卤虫(Artemia Sailina)模型进行初筛,得到39株(LD50>8)高活性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4.8%),利用MTT法对具有杀卤虫活性的菌株进行复筛,结果显示9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0%),对KB或HL-60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D50为80-7290)。罗汉松、南方红豆杉、三尖杉内生真菌的抗肿瘤活性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7.4%、11.1%、8.3%,这显示了药用裸子植物内生真菌在抗肿瘤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还对抗肿瘤筛选的卤虫模型和MTT模型组合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甜叶菊斑枯病生物防治拮抗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甜叶菊根部土壤中分离到放线菌A01和A64两个菌株,生长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抑菌效果好,为高效拮抗菌株.两个拮抗菌株的拮抗活性能稳定遗传.初步鉴定两菌株为链霉菌属(Streptcrnyces Waksman and Htenrici),A01为黄色类群的一个种,A64为蓝色类群的一个种,种名未定.喷施抗生菌剂,可有效降低斑枯病病情指数,平均防效为56.3%.A01和A64混合构成的抗生菌剂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两个菌剂单用,差异达到显水平.抗生菌剂可显提高甜叶菊叶片产量,平均增产18.7%,尤其在连作小区,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涂平板法从土样中筛选出了3株能分泌植酸酶和淀粉酶的芽孢杆菌(Bacillus)菌株,此菌株接种在植酸酶检测培养基上,37℃恒温下培养86h时,植酸水解圈最大;接种在淀粉酶检测培养基上,37℃恒温下培养24h后,淀粉水解圈最大.  相似文献   

5.
饶绍信 《江西科学》1995,13(1):53-55
经诱变、筛选而得的Y-3^#啤酒菌株,其小试,中试结果良好,为验证此菌株是否适应大生产。笔者进行了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Y-3^#啤酒菌株对扩大生产适应性强,具有发酵温度高,降糖快、还原双乙酰能力强,酵母凝集性好,发酵周期短,生产的啤酒品质优越等优点,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1994~1995年在新疆加工番茄上分离溃疡病标样中,获致病菌株2种,分白色菌株和黄色菌株,经菌体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测定、病原细菌血清学研究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细菌全细胞蛋白质图谱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两种菌株无明显差异,在致病力上白色菌株强于黄色菌株,两者都归于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工种。此白色菌株的发现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不同胶孢炭疽菌菌株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6个省的38种植物上收集并鉴定43个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aides)菌株,比较和分析了它们的培养特征和生长适应性等性状。43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和不同培养条件(温度和pH)的生长适应性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43个菌株的分生孢子的长宽及43个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生长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菌株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水平。聚类分析把43个菌株分为距离相差不大的多个类群;各菌株的分.化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菌昧的形态学特征不适合对林木胶孢炭疽菌进行种以下的类群划分。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青海不同地区冬虫夏草菌株主要活性物质的差异性,文中以8个冬虫夏草菌株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并分析发酵后菌丝体中腺苷、甘露醇和各单糖的含量,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筛选最优菌株。结果表明:MQ菌株腺苷含量最高,为0.167%;XH菌株甘露醇含量最高,为9.415%;QML菌株总多糖含量最高,为2.73%;CD菌株的核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最高,分别为0.007%、0.025%、0.001%、0.024%和0.105%;ZD菌株岩藻糖含量最高,为0.009%。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表明,8个菌株的品质排序依次为JD相似文献   

9.
[摘要]通过测定四种微生物菌株在降油培养基中的动态生长以及混合复配实验来确定最佳降油条件.研究结果表明,T2为优势菌,也是混合菌株维持高降油率的关键菌株,其降解效果可达67.89%以上,T1、T3和T4三株的降油效果较差;当4株菌投加量比值为T1:T2:T3:T4=1:4:1:4时,降解效果可高达71.5%,说明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有较好的降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卡介苗菌株(BCG)及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无毒株H37Ra菌株(H37Ra)为受体菌,制备上述两种菌株的原生质体,同时通过优化细菌菌龄、酶解浓度、酶解温度以及酶解时间等影响因素,探索出制备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最优条件。结果显示:摸索出制备BCG和H37Ra菌株的原生质体条件:在对数生长期的两亲本菌株,经0.01 mol/L EDTA,0.01%β-巯基乙醇溶液预处理;酶解浓度为12 mg/mL,酶解温度为37℃,酶解时间为5 h,可制备出活性较高的两种菌株的原生质体。由此可知,成功制备了BCG与H37Ra菌株的原生质体,并能在高渗固体培养基上再生。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该两种菌株原生质体融合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土样中筛选出产油真菌NK66,并以此作为初始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了油脂含量及γ-亚麻酸(GLA)含量较高的优良菌株NK180,并对其摇瓶发酵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最适C/N,PH条件下,每100ml发酵液,可获得细胞干重(DC)3.14g,总油脂量(TL)1.35g,通过气相色谱测定,GLA占总油脂量8.94%。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从不同环境来源的微生物中筛选出抗青霉素菌株作为试验菌,再从当地不同环境土要中分离了40种放线菌,7种细菌作为筛,了终找到了两株产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菌株,但活力不是很好,可作为出发菌株,用基因工程或诱变育种进一步变异达到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野生菌株F.97,F.DT和常规菌株F.12进行以棉籽壳,木屑,玉米芯为主料的3个配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F.97,F.DT的子实体产量和品质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配方间的产量差异显著,商业栽培金针菇不宜大量添加杂木屑或玉米芯。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从不同地区的黄酒酒饼中分离出不同的曲霉菌株;在相同条件下,对其糖化速率、还原糖量和菌株生成量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选取优良的菌株进行酿酒。结果表明,在所选的8个菌株中5号、4号菌株生成量和还原糖量分别为0.77 g,0.76 g和0.482 g,0.565 g,极显著于其他菌株,5号和4号比较符合酿造者对曲霉的选择倾向,试验结果为以后曲霉菌株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诱变选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紫外线、亚硝酸及紫外线一亚硝酸复合诱变绿色木霉菌株,选育出菌落小、透明纤维素水解圈大的高产纤维素酶变异菌株.用DNS法测定该变异菌株.结果表明,其纤维素酶活性比出发菌株明显提高.且产酶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6.
高温α-淀粉酶产生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西藏当雄温泉附近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在55℃生长并分泌高温α-淀粉酶的菌株,经初步鉴定为凝结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coagulans LS-1。该菌株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在55℃摇瓶培养条件下,筛选到一个发酵液酶活达到100U/mL的突变株,较出发菌株的酶活提高了约25倍,发酵液经90℃处理60min,酶活性保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实验室所提供的12株酵母菌菌株为试验对象,进行活化和扩大培养,通过初筛及复筛,筛选出高产脂肪酶菌株,并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酶活力.经过选择培养基复筛选出6株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对其测定酶活.结果表明,菌株CC06具有较高的脂肪酶活性,脂肪酶活力为31.67 U/mL.  相似文献   

18.
植酸酶高活性菌株的选育及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本实验室筛选的一株米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并经过初筛、复利筛等步骤得到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酶活约提高156%,最高酶活达240U/ml粗酶液,72h左右达产酶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高毒效灭蚊菌株187与1897的晶体蛋白进行了生化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灭蚊菌株187与1897的晶体蛋白的含量、氨基酸组成及电泳图谱基本相似,不同的是187菌株的分子量为25KD、67KD、84KD、100KD的亚基含量明显地比1897菌株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黏细菌中分离各种酶类,通过各种选择培养基对成都地区10株黏细菌菌株的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菌株CX-1为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菌株CL-7为高产淀粉酶菌株、菌株CC-1为高产蛋白酶菌株、菌株CL-1为高产壳聚糖酶及脂肪酸氧化分解酶类菌株、菌株CL-5为高产脂肪酶菌株.本研究为下一步从这些黏细菌中提取特定的酶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