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20集电视连续剧《弘一大师》创意和内容提出了批评意见,主要原因是;片名既为“弘一大师”,却化费了16集之多,,描述他出家前如幻的虚构情节,具有严重歪曲弘一大师之嫌;从整个内容看,纂改了弘一大 师生活的那段历史,张冠李戴,移花接森,对佛教的内涵,编导本身既知之不详,却假借“弘一大师”之口误导观众。文章还在其它方面对该剧提出了异议,如对人的称呼,弘一大师的分相等。  相似文献   

2.
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该项研究可以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来进行。从弘一大师活动的地域角度展开研究,根据其活动的区域来探讨他的文化行持,由点及面,由部分及全体,会有较多的收获。杭州是弘一大师活动的重要地点。杭州是他人生道路发生重大转折和在艺术教育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之地。研究梳理他在杭州的行迹是弘一大师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弘一大师的“护生歌”一般认为,弘一大师的《知思念恩》、《生离欤?死别欤?》、《囚鸟之歌》3首护生歌作于1931至1936年间。其实,若严格地讲,是这3首歌的曲的选定、编配在这期间.而歌词则是早就有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3首田的歌词原本就是弘一为...  相似文献   

4.
作为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其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清新自然,浅白如话,却又意味无穷,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形式决定于内容,浅白如话的语言正是由词的内容决定的。清照词多以内心情感世界为抒写对象:情窦乍开的羞涩,深锁闺中的苦闷,夫妻别离的相思,国破夫亡的凄凉等等,都在词作中大胆率直地展示出来。这种真情实感的坦露,就需要浅白的语言来表达,使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构成一种透明的意境,就象水晶杯内盛满清冽醇酒,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的感觉。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不隔”,即“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汩汩流动于浅白如话的字里行间。再如:“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丰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光影约重来”。(《浣洗纱》)大胆的描绘出一个情窦乍开的女孩对爱情的渴盼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研究信息陆续有所披露,如一幅李叔同绘作并赠送给唐肯的山水画、一幅原由李叔同收藏并于1918年出家后送给学生王绍炎的国画作品《泰山巅之秦松》和温州新近发现的一封弘一大师寄给杨雨农先生的信。对这些画作、书信进行实证性的研究考证,并作学术解读,将有助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林子青先生的《弘一大师新谱》在旧谱的基础上增补了许多新发现的资料.使弘一大师一生之嘉言善行更为翔实、具体,足为后人楷模,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但是.弘一大师一生著述宏富,其事迹亦多特行,林谱虽资料丰富.也不可能包揽无余。其间容有未备之处、失察之处.至于简略之处.则更可偻指而数。近几年.我在从事南社研究的同时,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有关李叔同的种种资料.皆多未被采入新谱者。因试为文,其误者正之.阙者补之.简者详之,共得三十几项。李叔同与浙江乡试问题即其一。一、问题的提出1902年壬寅.清政…  相似文献   

7.
由于《鹤阳谢氏家集》为永嘉楠溪的宗族家集,历来不被外界注重。其首见于乾隆《温州府志·经籍》,著录为:“《鹤阳家集》永嘉谢梦览瑞园编。”而乾隆《永嘉县志·经籍》却把其归在谢包京名下。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著录为:“谢氏梦览《鹤阳家集》□卷,存”。可见孙氏当时编《温州经籍志》时也未曾见过原书。人们对此书版本或语焉不详,或论之失误,故特作考略如下: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9.
德育札记     
六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中说:“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提出了“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的观点。又指出《尚书·召浩》“反复详尽”讲了“命”“天”“民”“德”四个问题。王国维先生的论述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华岩诗集中,有不少描述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志愿怀抱的诗,清新飘逸,读之令人神往。如: ①《不寐》:“一枕新寒梦不成,碧纱如水月光清。听来转觉江风急,乱落梧桐作雨声。” 失眠本来是叫人烦躁不安的,可是在他笔下,却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雪窗》:“晓梦沈沈傍酒炉,炉边酣卧日将晡。醒来却怪庭前雪,压断山梅四五株。”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5年第19期发表了朱凤岚女士的文章《日本打造“冲之鸟岛”岩礁》后,接到了一些读者的来电和来信,他们在对日本的动向表示关注的同时,也对文中的一些数字提出了疑问。如:在不足10平方米的两块小岩礁上,如何安装几大块写有各种字样的钛制地址标牌?又如:为什么如果“冲之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集值函数关于模糊测度Choquet积分的分析性质: 讨论了集值函数Choquet积分的计算方法, 给出了集值函数Choquet积分的表示定理和Radon-Nikodym性质, 并且对集值函数Choquet积分的原函数进行了刻划。最后, 对集值函数关于模糊测度Choquet积分定义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集值函数 “上方函数” 和 “下方函数” 概念, 实现了对集值函数关于模糊测度的Choquet积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饶琪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227-228
毫无疑问,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海如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阅读似乎占据我们日常生活大部分时光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固然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与之相随的是有效信息的寻找和提取却无疑变得困难了。好在篇名常常会给我们一定的提示作用,在人们的日常阅读生活中,同篇名的这种“一眼之缘”往往决定了我们对于篇章是兴趣盎然还是意兴阑珊。这似乎也应验了那句俗话“题好一半文”,好的篇名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篇章内容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冲动;而坏的篇名则会让读者了无兴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弘一大师出家后绘画作品的发现和出版,引起了研究界的高度重视,相关评论时有所见。这其中,绝大多数见诸报刊的评介持肯定意见,而笔者在《弘一大师绘画研究》一书中也已对此作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提倡百家争鸣,因而对某些论者所提出的质疑亦应持欢迎态度。《对近年发现的弘一法师书画作品的四大质疑》一文提出了四点质疑。这些疑问在过往的研究中多已解决,新提出的疑问也可用事实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3 0年代初 ,弘一大师曾频繁往来于浙江慈溪诸寺 ,创作歌曲、书写佛经、描绘画作、讲律弘法 ,其行持事迹为人乐于谈说。然而 ,有关弘一大师的此段历史尚须作实证性研究考辨 ,以有益于对弘一大师生平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通感?通感就是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从而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通感虽然不及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那样多,那么令人熟悉,但是它却以很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作品之中。早在《礼记·乐记·疏》里,就有对通感问题的解释:“‘下如坠’者,言声音下响,感动人意,如似坠落之意也”;“‘上如抗’者,言歌声上响,感动人意,使之如似抗举也”;“‘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而不动也”。这段话,分别说明了由听觉通向视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学论“对培养未来中学化学教师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目前却面临着制约其自身发展的三大矛盾:师范生学习动机类型与化学教学论的历史任务之重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生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化学教学论自身缓慢发展之间的矛盾;化学教学论的内容特点与施教条件之间的矛盾.对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右丞集笺注》卷二十八所收录的《画学秘诀》和《石刻二则》本不是王维的作品,对此,《笺注》的作者赵殿成“顾其传世已久,姑且存之,别为一卷,以殿于(王维)诗文之后,俾爱奇之士,无叹其略焉”。赵氏为《王右丞集》作注功劳卓著;但把伪作编入王维文集的作法却不足为训。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伪作平添一层新的保护色,变得更易迷惑人。设若有人在文章中称引该文而标明其出处“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十八”,相信一般读者将不会对引文的可靠性产生  相似文献   

19.
点化,原指古代方士的一种点金术。《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灵照禅师有“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之妙。古代文论家借以指对前贤诗文语言的借鉴与与翻新。文学创作中的语言承继现象尽管早在汉魏时期的文人创作中已普遍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正式提出却是宋代的事情。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的开山人物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点铁成金”遂成为江西诗派的重要文学主张。这种文学创作中的“点金术”,葛方立称之为“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南宋魏庆之撰《诗人玉屑》,专设《点化》卷,列举了众多诗词创作中“蹈袭古人之意”却“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的名篇佳计。对“古人之陈言”进行点化,方式多种多样,或整用成句,或增减字面,或翻换言语,或提炼文意,但都必须具有推陈出新、以拙为巧、化腐朽为神奇之妙,方不涉“窃取”之嫌。  相似文献   

20.
鲁迅研究自 8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一大批优秀成果 ,不仅为我们进一步解读鲁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2 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供了重要参照。在学术界为这些研究成果感到欣慰的时候 ,叶世祥却对 80年代以来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认为 ,由于受“重内容轻形式”这一思维定势的制约 ,鲁迅研究出现了“本体的迷失”。所谓“本体的迷失” ,在叶世祥看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鲁迅小说艺术性的关注极其不够 ,在研究当中 ,无视或者忽视了鲁迅小说之为小说之根本”。[1 ] 叶世祥对新时期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