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假定性的涵义、研究文学作品的假定性的意义、文学作品假定性的根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假定、假定与现实、主题、情节的关系、与假定伴生的连续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假定的合理化过程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得出对文学作品假定性的认识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对于作品欣赏而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艺术是在融民族歌舞为一体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的美化形式表现生活真实的高层次的艺术真实,因此就产生了与自然形态的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假定性。这一假定性主要表现在戏曲舞台时空的自由处理和舞台表演的虚拟形式上。假定性以戏曲发展过程中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程式化表现手段为依据,以注入演员思想感情的夸张表演为基本形式,在观众的二度创作中得以实现,是中国戏曲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人与自然的超越,生命体验是一种生命及其无限性在整体上对外在现象的不经反省的参悟和穿透,并以具体、个别、物质等形态取得独立.本文以此为依据,对“张爱玲”做了一种解读.认为经由特殊的人生情怀所穿越的外部世界当然已经不可能是社会的一般状态,而如果它还达到了一种整体性的超越的话,同样能产生具现社会的某些本质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读书曾是有钱人的事:穷养猪,富读书;读书曾是很浪漫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曾是极具想象力的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然而,当读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读得起书时,人变了,书也大不相同了。微阅读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以一种短、平、快的狂飙之姿,迅速占领了我们的阅读阵地。  相似文献   

5.
6.
新传媒出现以来,由于写作身份的门槛被打破,使得大众成为网络文学的庞大生力军,其中,对经典文学的个体化解读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在体制和主流之外的另一道风景线,考证式、体验式、反拨式,是网络大众对经典文学的三种解读姿式。  相似文献   

7.
“超女”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女"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与审美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超女"的含义、产生背景和审美特征,试图从多方面揭示出其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希望能够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作一些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然后问教室里的学生:这是什么? 幼儿园的孩子回答最为踊跃:是皮球,是太阳,是鸡蛋,是妈妈的笑脸;小学生们也会抢着回答:是阿拉伯数字0,是英文字母O;而中学生们则往往是一片缄默,不屑回答。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婚姻小说中,五四作家主体描写了日常生活对五四知识分子精神意志的消磨,以及它和旧的封建势力一起对观念性启蒙造成的阻击和障碍,都不约而同地对其采取了鄙弃和否定的态度。在破旧立新的五四时期,就女性的出路问题上,五四作家自然倡导女性走出家庭,摆脱来自旧的封建制度的各种束缚,最终达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生命超越”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存在,是人从低级向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不断延续的动力。人的“生命超越”现象源自于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体现就是首次打开了人类精神空间的巫术思维,它标志着人的“生命超越”的历史缘起。而人真正的“生命超越”活动是源自于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利用传播学中传播流的理论,对晚清翻译小说出版这一独特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引发晚清翻译小说的出版是与知识精英利用翻译小说改造社会、促使读者接受政治化阅读的初衷分不开的.然而小说这一传播媒介一旦走向大众,就深受读者产生的信息流的影响,使得翻译小说的出版走向了精英知识分子愿望的反面.  相似文献   

12.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4.
冯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2):123-125,122
<基础英语>(即精读)课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英语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所公认,其教学方法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在该课程中纳入戏剧教学,能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总结了该教学方法的四点具体做法,以及教师在该课程的戏剧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线》如同当时多数印度英语小说,热衷于讨论南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民族冲突与宗教暴力。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将南亚的动荡完全归咎于殖民统治,而是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其根源。作者从个体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人与人隔阂以及群体之间的偏见的产生来思考民族冲突与教派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诗的写作中,诗人对"现实"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抒情方式;对"现实"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文本效果。传统诗歌是"现实"的衍生物,而当代一些诗人像臧棣,其写作则是以想像、虚构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反诗歌"的文本。现代汉诗的写作和阅读上的难度,在于何为"现实"、如何理解"诗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以上世纪末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为代表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出了以历史与虚构相互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现实主义走向。这不仅是创作手法的简单转向。罗斯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了美国社会历史特殊时域、地域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代表的塑造等三个新现实主义文化要素,描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再现了当代美国人在荒谬的历史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称得上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鲁迅的书袋虽然是鼓鼓的,却无意于掉书袋,而是驾轻就熟地出入古今,把现代社会的诸多官场丑态、文界乖谬、民间陋习和掺和着奴性及流氓性的国民心理,糅合在神话、传说、历史的著名故事之间。这就有如女娲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搅动地上的泥水,溅出一班能笑能哭的生灵,即鲁迅所谓“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是也。二者的糅合与搅拌,构成了复调叙事,构成了民俗性的狂欢。古人和今人打照面,互相消解对方的神圣的灵光或装模作样的摆谱,令人看见他们的不尴不尬而窃窃发笑。小说自身也由此超越纯文学传统而向杂文开放,小说与杂文杂糅,兼具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开创了一种古今杂糅的“杂小说”新文体。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对鲁迅的批驳一直没有间断,批驳者对鲁迅在生活上泼墨,在政治上诬蔑,在人格上丑化,在地位上贬低,在创作上否定。对鲁迅的研究正是在对鲁迅的批驳的背景下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20.
虚拟经济在近二十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试从虚拟资本的类型和作用入手,探讨虚拟经济的本质界定、产生及发展,分析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影响,指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高阶阶段产物,并从四个方面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