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类社会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男女两性语言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在语言使用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英语中"女性语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揭示和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并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形象,以及两性语言的强弱模式。  相似文献   

2.
男女不平等关系的产生及长期存在不仅取决于两性物质生产力的不同,更取决于两性精神生产力的差异。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观念作为两性精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决定和影响着男女不平等关系的长期存在。解放和发展女性精神生产力,不断提高女性的平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实现男女平等与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早期城市政府家长式的统治致使女性在城市中处于不利地位。人们不仅在观念上认为男女两性应分属于不同的空间,而且通过多种形式来强化这一观念。欧洲城市空间的这种性别化特征无论从地理概念上还是从其代表的社会权力而言,都具有文化建构的含义,它加深了两性关系的不平等。这表明,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真正实现两性关系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生育权是自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生育子女并付诸实施的权利.生育权为人身权,由单个自然人享有.男女两性的生育权在观念上、内容上及救济上均具有平等性.  相似文献   

5.
陈晨 《科技信息》2007,(11):18-19
两性关系是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的和谐是家庭及社会发展的关键,没有两性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家庭和社会和谐。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深入分析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的黑人男女两性关系,这样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两性心理的扭曲以及两性关系的不和谐如何更进一步导致了黑人女性被奴役的悲惨境遇。通过剖析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两性关系不平等,以及这种畸形的两性关系对后代造成的影响,说明平等、互助是保证两性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男女退休年龄差异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知识水平和社会性别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使得人们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退休政策提出了质疑。退休制度实质上是对劳动义务的豁免,是一项不以现在的劳动作为对价就可以获得的报酬的制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对劳动者的保护制度,女性不能放弃法律对自己的保护。因此,建议在原则上统一男女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允许女性根据自我情况选择提前退休。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男女在成长过程中受所处社会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社会性别与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男女两性的口头用语以及体态语言来阐述两性语言的差异,并浅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颠覆父权制文化的理论先锋--社会性别理论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女权/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社会性别差异理论成为最令世人瞩目的女权/女性主义话语。这种理论是针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提出的,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造成的。人类历史上男女不平等和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在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男女两性互为基础,性别差异客观存在。两性的并存,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两性差异心理学是以研究男女两性心理差异为内容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新学科。由于男女存在着生理机制、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早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男女就各自担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职能。男人多从事生产劳动,妇女则多从事家务料理、抚养子女。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由于封建的道德、伦理及思想体系的束缚,这种分工被强化了。于是,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男女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两性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男女不平等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女性对于两性和谐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女性必须首先定位好自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推进两性和谐关系的建构。女性写作特别是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就为之提供了范本。具体而言:首先,女性不能忘记自己的性别,与男性同化而陷自己于雄性化式的扭曲;同时,女性又不能陷入性别本质主义,远离男性,斩断与男性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男性化的史学与优伶性别的史学“前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中,由于选材、笔法、细节等元素都难以超越所在时代和史官个人的先验主体,从而使中国历史也成为一部男性化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贯穿男性气质和意识的历史。中国史学对于男性、女性有着不同的性别前判断,也就影响到了对于优伶性别的态度。男女优伶性别因为整体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身份,为史学所回避,正史记载甚少,即使有所记载,也基本上是男性优伶,而且,男性优伶在史学中呈现出一种政治化的素质。这似乎与男性优伶的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身份"互相冲突",但是,它实质上是从相反的角度"通过相互合作而互相加强",来共同巩固和稳定社会性别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文学中,一种新出现却又迅速普遍化的现象特别引人瞩目,即"仙女化妓"和"妓女化仙",正是在时代文学愈演愈烈的仙妓合流发展趋势中,作为道教重要女仙的月精嫦娥也开始了妓化的展演轨迹。无论是诗词中的吟咏,亦或是小说中的描写,嫦娥形象逐渐褪去了沉静淡雅、超逸出尘的女仙品性,而呈现出凡心大动、凡情炽盛的妓化特征。探究女仙妓化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为道教神仙观念世俗化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读建国后中国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透视出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和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毛泽东时代--女性意识缺失;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萌芽;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崛起.  相似文献   

14.
性、性范畴和社会性别是三个不同的性别概念,其中社会性别是性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内容。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从母系社会到父系制度,经历了一个微妙的两性较量过程,西周时期基本定型。中国优伶也在这种定型的性别生态环境中,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学价值论旨在突破和超越文学认识论局限,从而对文学观及其文学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文学价值论强化了文学的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文学价值论对文学观的历史建构和逻辑建构,奠定了文学价值观的历史传统和系统结构基础,促使文学观更新和转换,推动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运输区域划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交通运输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以运输区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运输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对中国运输区域进行划分,划分形成了七大运输区域。实际数据验证表明,运输区域的划分能为分析运输区域特征和区际之间联系提供空间背景,同时也为区域运输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考证和调研,对《西北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与地位、学术贡献与深远影响,以及管理与成就作了全面研究,并将其历史划分为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1903—1929)、抗日战争前后的艰难维持期(1930—1949)、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1950—1999)、21世纪以来纸-网互补的跨越式发展期(2000至今)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学报》:构筑了旧中国西北地区罕见的最高学术论坛,物化了学术立校的理念,成为传承周秦汉唐文明和创建西北新文化的渊薮;是西北大学的百年史册,反映了西北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历史档案中最宝贵的珍藏;是西北大学学科生成的孵化器,也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今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将进一步以信息化建设带动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强化期刊特色,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不懈地提高学报学术质量,不断扩大在国际范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以宋城旅游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主题公园女性和男性游客的期望和感知以及同一性别游客的期望和感知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在家庭结构方面,女性和男性游客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等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差异性不明显;女性游客在游览期望方面多关注保健因素,显著不同于男性游客多关注于激励因素的情况,但两性在游览感知方面,差异性不明显,而且得分都不高;同一性别的游客对游览感知普遍低于其期望水平,其期望和感知差异的范围要大于不同性别游客期望和感知差异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作家舒婷的诗文创作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女性意识在其思想中的发展、演进。作为传统知识女性,其初期的作品多依从男性的价值观,尽显柔顺、温婉的东方女性色彩;而第二时期的作品视角多从男女两性的平等展开,有意识地选择了与传统对立的姿态;最终,性别意识成熟起来的作家最终在世纪末放下了性别矜持,走向了自信、自立、自然的女性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和日本德岛县地区的1634名大学、高中、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中日两国学生体育态度的性别差和学年差的异同.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性别差明显,而日本学生未见差异; 虽然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可以随着学年的增加而增长,但中日两组样本的高中组与各自的其他两组(初中、大学)在体育认知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两国高中体育教育体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