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僖公16年》“十有六年,春,玉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注:“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又云:“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相似文献   

2.
在《左传》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意义复杂,用法广泛,可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之”作代词,通常都用作宾语,或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代人、事和处所,所代的对象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她)”、“他(它、她)们“或”这件事、那件事”,有时也可以不译。如: 〔1〕爱共叔段,欲立之。(隐公元年)——(姜氏)喜爱共叙段,想立他(作太子)。〔2〕臣闻之,“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3.
《荀子劝学》:“……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不是通常的动词意义,而应释为表原因的“由”;《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转”不当训“变”,宜解作副词“更”;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舍”该作疑问代词“啥”,犹言“什么”。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哲学     
本文承金岳霖先生指正数处,谨此致谢。 汉人所谓古代哲学中之名家者流,战国时人称曰“辩者”,(见庄子天道篇,下篇)或曰“刑名之家”(见战国策赵策)。普通谓辩者之学“,合同异,离坚白”。盖辩者中实分为二派。一派“合同异’”,一派“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後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十事,皆以“至大无外”之观点,指出一切区别之为相对的,而归结于“ 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此“合同异”也。庄子之学,如齐物论及秋水篇所说,亦从“道”之观点,指出一切区别之为相对的,而归结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然庄子又言:…  相似文献   

5.
惠儋时期的苏轼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祐八年,宣仁太后崩,哲宗亲政。绍圣元年,御史虞策、殿中侍读史来之郡共言苏轼任翰林日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诏苏轼落端明殿学土兼翰林侍读学士,罢定州任,为承议郎责知英州事。六月,来之郡等言苏轼诋斥先朝、责授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开始了他一生最后的谪居生活。 暮年远谪,人所不堪。“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片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水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成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苏轼此时虽有“许国之心”,但前途无望、归宿渺茫,一股浓厚的思乡之情随即产生。失意时渴望回到故里,这几乎成了苏轼的一种心理定势,好象只有故里才能慰藉他那悲伤凄冷的心。“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附我项,结友爱长生。”查注:赵汸《东山集》跋此诗墨迹云:“公晚播迁岭海,遂欲学阴长生超然遐举,盖已信死生祸福,非人所为矣。以垂老之年,常转徙流离之际,而浩然无豪发顾虑,非此事数定于中,殆未易能也。”过大庚岭时,苏轼头顶蓝天,清风拂面,他站在山顶俯视下面,好象俯视人类和自己,死生祸福,非人所为,又有何悲伤呢?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这已经是大多数人尽皆承认的事实.然而在七十年代,台湾出版了一本杜世杰著的《红楼梦原理》,“石破天惊”地对这一客观事实完全持否定的意见,于是乎便不乏有附和该书的言论者.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杜世杰在《红楼梦原理》中是这样写的:“曹雪芹是谁则不详知,按红学上的名词,多由动词或形容词化出,如假语村言叫贾雨村,真事隐叫甄士隐,侥幸的人叫娇杏.胡来的人就名胡斯来,跑腿子的走狗叫来旺(往),做事公平的人叫平儿,背明的人叫焙茗,通叛的人叫通判、石头记的事叫《石头记》、情僧录的事叫《情僧录》.曹雪芹一词又颇似抄写勤的谐韵.依程小泉之原序二云:‘惟书中记雪岑曹先生删改数遍.’曹雪岑是不是曹雪芹,不得而知,是与不是都可证明曹雪芹(岑)只是一个化名.这位先生目的在取近乎抄写存的谐韵而已,最初的目的,可能是抄写存藏,故名抄写存(曹雪芹),结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出现抄写勤的现象,乃以抄写勤(曹雪芹)为名.……第一百廿回说:‘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识,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根据上文,则作者与抄者判为二人.曹雪芹谅系抄写勤的谐韵.”(参见杜世杰:《红楼梦原理》第6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