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阳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岳阳市1997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方式、出行强度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岳阳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及原因,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发展公交、交通需求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顺德区居民出行特征的一系列指标如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顺德区居民出行总量增大、出行耗时较长、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顺德区交通发展提出了发展公交、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影响交通出行结构的因素较为复杂,除出行方式外,出行结构还与宏观交通政策、出行产生与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与出行方式本身的运营特性等密切相关.文章在分析岳阳市交通出行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其未来的出行结构作出了预测,为更好地发挥城市客运系统的整体效益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与城市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1993年和19998年福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资料研究,分析了福州市居民出行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并提出福州市今后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出行特征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对各年龄段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以及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的研究分析,归纳出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公交出行比重大、对区域外交通影响小以及区域内道路网发展不平衡等特性,结合绿心地区自身特点,提出了转移规划建设重心、大力发展公交、改...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规律缺乏的现状,应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不同经济条件为切入点,对中国9个省份的129个自然村,3 400余户农民,共计12 118人实施问卷调查。从出行目的、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和出行空间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居民的出行中,以购物、探亲访友及其他出行目的为主要的出行目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出行次数多,出行距离短,且出行时耗短;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是出行次数少,但出行距离长,且平均出行时耗较长;高峰时段持续时间为3~4h,早、晚2个高峰时段出行所占的比例超过60%;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条件下,居民的出行时间也会随着自身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居民出行的时间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西宁市交通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西宁市总体规划的道路流量模拟数据与国内同等规模、形态城市在居民出行的频数、目的、时间分布、方式结构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西宁市作为带状城市流量流向集中、供需矛盾突出的交通特点,得出高原环境下居民出行依赖机动化的结论,进一步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出行距离增长、目的多样化、出行方式向私人机动车转化。在西宁市的道路建设、公共交通发展和车辆拥有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错峰出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错峰出行的研究与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该制度对交通系统的作用机理.由于交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联,考虑了交通产生点和吸引点在空间的分布、出行量大小和职业类别比例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居民通勤、通学出行随时间分布的模型,并根据错峰上班实施前后出行随时间分布的规律,建立了错峰上班的交通影响模型,给出了评价交通效益的参数,用于该策略的可行性研究.并实际调查不同时间段小型路网区域的流量,使用宏观交通仿真软件反推起讫点(oD)矩阵,根据文中建立的模型计算交通效益,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居民出行特性,探索在出行链过程中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对出行方式特性的影响。通过RP-SP(revealed preference-stated preference)融合调查获取出行者基本属性、实时交通信息属性及出行特征属性,建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巢式Logit模型,对桂林市居民展开出行方式选择特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出行链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个体的出行活动和交通行为与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关系愈发紧密;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对居民出行方式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对私家车出行影响最大,其中实时路况信息属性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拥堵延误时间;交通信息获取的满意度越高,越能促进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该结论能够作为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推动移动互联交通信息下的路径选择与交通出行诱导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出行强度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量,亦即用于衡量居民出行给交通系统造成多大的压力。指标应包含出行量与出行时耗的信息,因此,出行强度定义为出行次数与单程出行平均时耗的乘积。出行强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城市内部,居民的出行强度统计值趋于相近;出行强度的增加,导致交通量的增加、高峰期的延长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出行强度可以作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指示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居民租车出行意愿以及车型选择,提高租车出行选择行为的预测模型精度,使用相关性分析筛选与居民出行租车选择行为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确定租车出行选择的动态因素(即季节和过往租车选择因素),在MN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居民租车出行选择动态模型。在大量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参照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对比预测。结果表明,动态因素对居民租车出行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动态模型的拟合优比度和预测准确率较MNL模型有较大提高,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居民租车出行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土地利用混合度对非通勤行为的影响,提出改进熵模型定量描述土地利用混合度,并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混合度对非通勤者出行距离和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结合甘肃省天水市2015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构建土地利用混合度与非通勤者出行距离的关系模型,并利用MNL模型研究土地利用混合度对非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熵指标相比,改进熵指标对非通勤者出行距离的解释性更强;利用STATA软件标定MNL模型参数并进行弹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改进熵指标对居民出行行为的解释性优良,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有助于引导居民选择非机动化出行方式.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究疫情防控背景下城市环境、居民个人属性、居民出行行为对居民出行模式安全性的影响程度,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的出行频率、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变化等特征,并得出个人属性、城市属性、出行特征、出行心理4类因素对居民出行模式安全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建立有序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疫情期居民出行模式安全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性顺序对出行模式安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道路网密度、弹性出行和出行频率对出行模式安全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交通管控对策制定、群体出行的安全性评估以及高风险人群的交通管控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南北方老年人出行行为之间的差异,选取北方城市东营市和南方城市恩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两个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南北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出行特征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南北方老年人在出行率、出行方式、出行目的以及出行时间上的差异和特点。另外,利用多项Logit模型分别建立南方和北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定量分析南方和北方老年人在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性别、年龄这些个人属性对南北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不显著,家庭属性对南北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对于出行时间,则表现出某种出行方式出行时间越长,越不利于老年人选择该种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令数据识别交通方式并制定出行政策的方法,旨在促进中等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针对中等城市信令数据的特点,结合基站定位原则和信息报送机制等因素,确定出行速度区间;然后,使用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获取交通方式的速度,并通过调整速度区间和基于出行时间可靠度感知的Logit模型,完成交通方式的识别;最后,选取荆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实例,对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进行验证。综合考虑扩展时空信息、路网交通状态和出行策略等方面,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完成交通方式识别。此外,根据污染物排放可视化和居民出行情况,讨论了出行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需加强学区和医院区的交通组织管理,以减少机动车在低速行驶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在高峰时段,传统公交吸引力不足,应开设需求响应式公交;另外,可采用硬件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特定人群使用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16.
Gompertz模型改进及其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需求预测是道路建设项目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道路等级、技术标准及进行规划决策、投资效益分析的依据.居民出行发生量预测是交通需求预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使用Gompertz模型,但其模型系数一直是通过类比估算方法确定,缺乏依据.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改进待定参数估计,推算Gompertz模型系数确定公式,采用Matlab程序分析得到Gompertz模型的系数.利用残差估计和类比发现,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Gompertz模型系数具有明显的优点.根据山东省东营市交通调查数据,利用本研究改进模型,预测该市2025年的居民出行量.结果表明,使用改进Gompenz模型系数求解方法能有效提高居民出行发生量的预测精度.对合理规划道路网结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非通勤活动的慢行交通出行,从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对慢行出行偏好影响入手,提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模式和规划指标建议.选取了公共设施沿街布置、成片布置和混合布置的3种典型居住小区,对居民非通勤活动慢行出行行为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高,成片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低;公共设施布局对日均1次及以上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大,对平均2~3周1次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小.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能够促进居民在非通勤活动中采用慢行交通出行,对居住区公共设施"大集中,小分散"布置提出定性定量规划建议指标.  相似文献   

18.
根据便携式通讯设备在不同的基站上逐时记录的数据,可推算居民的出行时间、距离和速度,在核算居民出行碳排放方面有突出优势。本研究对我国某城市便携式通讯设备的轨迹序列进行30天连续采样,以此提取出行距离、出行时长以及出行方式数据并形成142 877条匿名的有效出行轨迹序列,然后分别构建了基于小汽车动力类型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和基于特征时间区间的公共交通碳排放核算模型,最终与步行和骑行出行对比,得到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模型与特征。结果表明,公交车、小汽车和地铁累计产生了出行碳排放33 264 494.0 g,分别贡献了97.63%、2.09%和0.28%,且单月累计碳排放的最大平均人数区间分别为13.0 g至12 715.0 g、40.0 g至579.0 g和20.0 g至38.0 g。本研究还模拟了不同的碳减排场景,其中小汽车出行和公交车出行碳排放削减量分别可以达到51.94%和70.83%。本模型能够快速精准地监测和模拟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具有实时性、完整性、出行时空全覆盖性的特征,体现了积极的社会意义与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9.
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比分析苏州市2000年和1996年以及苏州市与国内其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苏州市城市居民出租地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苏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公交优先发展、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交通需求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汽油价格上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对城市居民出行者进行调查,获取不同情境下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将出行者划分为有车出行者和未来五年内有购车意愿的无车出行者,采用混合Logit模型构建两种群体在汽油价格上调影响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汽油价格增长率对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存在显著性影响;对于有车出行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上涨对高收入出行者改变小汽车出行影响较小,收入与选择小汽车出行概率呈正相关;年龄、收入、出行时间与出行距离对无车出行者未来选择小汽车出行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汽油价格调整和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