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汝刚 《科学通报》1991,36(14):1098-1098
植物青枯菌(Pseudomonos solanacearum)寄主范围广,引起33科200多种植物的青枯病。由于缺乏适宜的抗性材料,范云六等首次提出利用细菌素基因工程防治细菌青枯病的潜在应用途径。在测定了植物青枯菌M2细菌素为蛋白质的基础上,对M2细菌素的性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08,(1):47-47
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的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种叫做沙雷菌(Shewanella)的金属还原菌可帮助促进硫化砷纳米管的形成。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由细菌产生的纳米管。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09,(6):3-3
美国科学家在一块盐晶中发现了存活3万年之久的太古菌,它们以同样身陷图圄的藻类遗骸为食。这是迄今有关生物体长期生存的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科学家解释说,每个含有活太古菌的晶体里面都存在名为杜氏藻的盐湖藻类死亡细胞,死亡细胞内含有高浓度丙三醇,太古菌便以此为生。  相似文献   

4.
海洋的古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概述古菌的研究方法,论述海洋中古菌的特征,包括它们的广布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等,最后文章展示了研究海洋古菌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从马桑根瘤中分离获得4株具曲型弗兰克氏菌形态特征的内生菌纯培养物。结瘤试验证实它们均能侵染原寄主形成要根瘤。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结果也表明这些内生菌 培养物属于Frankia属的成员。  相似文献   

6.
称作菌聚体的由细菌集聚而成的粘性结构,正被证明与龋齿直至前列腺炎、肾感染等常见人类疾病有联系。菌间对话使细菌集聚组织成菌聚体,实乃其生存竞争之道。 迄今,对称作菌聚体(biofilm)的细菌之粘性集聚块的认识,主要限于它们覆盖并腐蚀各种导管的倾向。但是,前几年不断增多的证据表明,它们还导致一系列的医学问题。菌聚体污染导管与移植物,诸如导尿管与心脏瓣膜;侵袭肌体组织,诸如牙齿、牙龈、肺、耳道、泌尿生殖道等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传染病专家们认为:65%的人类细菌感染涉及菌聚体。 这些给人类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武夷山竹荪大面积暴发粘菌-褐发网菌Stemonitis fusca Roth(李玉教授鉴定,以下称褐发网菌),造成严重损失。褐发网菌已成为竹荪栽培的一种严重新病害,但由于褐发网菌是近三四年刚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许多菇农对它认识尚不全面,叫法不一,用药也不一。菇农有叫黑孢菌、灰毛菌、黄毛菌,也有叫黑炭菌等。  相似文献   

8.
超级细菌的风头正劲之时,美国又出现了更彪悍的超级细菌,它比以往细菌的抗药性更强,可谓"抗生素杀手"。 这种超级细菌之王就是CRKP,全称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研究结果表明,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CRKP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10年前人们就已经在讨论这种细菌了。  相似文献   

9.
王明波 《科学通报》1990,35(7):545-545
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原菌,可以引起33科200多种植物的青枯病。本文在文献[2,3]的基础上,对该细菌素的性质,尤其是它的两个亚基的生物活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测定了两个亚基的N端氨基酸序列,为该细菌素基因的分子克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志贺氏菌属各亚群菌株基因组“共有骨架”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红  彭俊平  杨剑  孙立连  陈淑霞  金奇 《科学通报》2003,48(23):2451-2456
不同原核生物在基因组组成上的差异是其生物学性状差异的基础. 然而,进化中亲缘关系较近的菌群, 其基因组除了含有群或株特异的基因外, 还含有反映它们起源和进化痕迹的“共有骨架”结构, 而这些“共有骨架”恰恰是它们基本生存能力和共有生物学性状的基础. 志贺氏菌在起源和进化上与大肠杆菌极为密切, 目前倾向于将二者划为同一个种. 利用大肠杆菌K-12全基因组及Sf301特异性ORFs的芯片研究了志贺氏菌4个群间的基因组组成. 结果显示, 分别有16%~22% K-12的ORFs序列没有在志贺氏菌的基因组中被检测出, 而志贺氏菌的基因组中包含至少2800个保守的ORFs, 组成了其共有的“共有骨架”. 进一步分析提示, 这些“共有骨架”是维持肠道细菌正常生命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组成. 此外, 只有20%的Sf301特异性ORFs同时存在于其他3个菌株中, 揭示了各菌株间基因组的异质性和菌属内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14,(7):8-8
正科学家最近提醒说:你的牙刷可能很脏,这是因为人的口腔中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酵母菌、肠道细菌甚至粪便菌等,它们可能转移到牙刷上。此外,大多情况下牙刷都放在卫生间里或洗涤槽旁,这让牙刷暴露在了通过粪便-口腔途径传播的消化道细菌中。科学家建议:在刷牙后一定要充分冲洗牙刷,使之不留任何牙膏或残渣;牙刷使用前,应该放进口腔消毒液中浸泡;不要用盒子装牙刷,而是  相似文献   

12.
一项针对32种热带淡水观赏鱼的新研究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已对抗生素耐药,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把致命疾病传染给人类。在这些鱼身上发现的假单胞菌会引起肺炎,进入伤口则会引起感染性休克。在未清洗的表面,这种细菌能存活多日。鱼身上的葡萄球菌可能感染人的发囊并引发其他的皮肤感染,包括染性很高的  相似文献   

13.
直到两、三年前,人们知道的液晶还只有三种结构,即近晶型、向列型和胆甾型三种形态。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局部的分子有序性排列方式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液晶的认识又逐步加深起来。从熟知的三种液晶谈起近晶型液晶的突出特点是内部组合得很有秩序。有关结晶学和光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出近晶型聚合物  相似文献   

14.
应用悬滴汽相扩散法,用PEG4000作沉淀剂,获得了嗜热古菌Aeropyrum pernix酰基氨基酸释放酶APE1547的一种新晶型.这种新晶型属于正交晶系,晶胞参数a=6.399nm,b=10.439nm,c=16.953nm,晶体空间群属于P212121.单位晶胞中每个晶体学不对称单位含2个分子,Matthews常数为2.2×10-3nm3·D-1,溶剂含量为43%,晶体衍射的最高分辨率达0.27nm.与以前获得的三斜晶系的晶体相比,这种新晶型更适合于结构分析,可以加快结构解析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竹红菌甲素与胺之间的电子转移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俊宁 《科学通报》1989,34(1):34-34
竹红菌是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于治疗皮肤病的新型光疗药物。它的主要光敏有效成份是一种苝醌类衍生物,称为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以下简称甲素(HA))。  相似文献   

16.
正走进金葡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为金葡菌,是一种球状细菌,在显微镜下看,它们聚集成簇,排列成葡萄串状并在良好营养环境中呈金黄色。它们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并且非常"皮糙肉厚",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低、耐高盐,甚至在干燥环境下仍可存活数周,不管有没有氧气的存在,它们都可以生长。它们十分常见,不管是在空气、水、灰尘中,或者是在你的皮肤上、毛孔里,都有金葡菌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Ⅲ型分泌系统受群体感应系统Rhl系统的负调节,而喹诺酮系统(PQS)又正调节Rhl系统.前期的研究中我们获得了1个对PQS系统起负调控的调节子PmpR.综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探讨了pmpR基因与Ⅲ型分泌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T3SS中的相关基因exoS,exoT,exoY和exsD在pmpR基因突变体中的表达明显增强.EMSA实验结果表明,PmpR蛋白并不能与Ⅲ型分泌系统基因启动子相结合,说明PmpR对T3SS可能起间接调节.此外,PQS系统对Ⅲ型分泌系统也起负调节.由上述结果可知,pmpR基因不可能通过PQS系统来调节T3SS系统,其调节途径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未知蛋白介导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澳大利亚地质学家发现了一种名叫耐金属贪铜菌的细菌,它们能将自然界中分散的金子凝聚成金块。耐金属贪铜菌一般生活在富含重金属的土壤中,尤其喜欢铜。但这不表示重金属对它们无害,一旦铜的含量太高,因大量吸收铜,它们反而会被杀死。对它们来说,更加致命的是金形成的剧毒化合物。为了代谢掉这些有毒重金属,耐金属贪铜菌演化出了一套独有的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19.
竹红菌甲素的立体化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第五振军 《科学通报》1989,34(14):1073-1073
竹红菌甲素(HA)是一种新型的光敏剂和光疗药物。1980年万象仪等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了它。1981年陈维新等确定了它的结构(图1)。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HA的异构化现象及其立体化学。  相似文献   

20.
西藏嗜盐菌xz515紫红膜中类菌紫质分子的AFM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嗜盐菌H.sp.xz515是从西藏扎北湖分离出的一种嗜盐菌新株,H.sp.xz515中紫红膜上的质子吸收和释放的过程与普通嗜酸盐(Halobacterium salinarum)中紫膜上的过程相反,而且紫红膜的质子泵的效率也比紫膜的低,但原子力显微镜的观测图像显示类菌紫质分子在细胞膜上也是三聚体结构,三聚体再形成六边形排列。类菌紫质分子的C至G螺旋的一级结构和菌紫质分子之间的同源性仅56%,但B和D螺旋之间界面上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却是保守的,表明这些氨基酸残基在维持蛋白质寡聚体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