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第一次路过墨西哥,在墨西哥城国际机场的候机厅,一尊比常人还高的石雕头像引起我的兴趣。这尊头像方头大耳,厚嘴唇,目光炯炯,凝视着从他面前经过的匆匆过客。一看这熟悉的造型,我知道他是很有来历的,他是墨西哥早期的奥尔梅克人。1938年,美国史密斯博物馆的考古学家M·W·斯特林,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州的一个村庄附近,发现了巨大的人头雕像,像高约2米,重约10吨。后来又陆续在其他地方发现13颗巨大的头像,都是用整块的玄武岩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高3米多,重达30吨以上。 这些巨型的石雕人头像所代表的奥尔梅克文化,最生动不过地表明美洲文明的神秘,充满难以理喻的扑朔迷离。就以奥尔梅克文化来说,从发掘的奥尔梅克人聚居地可以知道,奥尔梅克人的城镇已具备城市的雏型,建筑井井有条,以南北向的一条大道为中轴线,两侧分别是房舍、庙宇等建筑,他们的房屋用  相似文献   

2.
正河面下发现神秘文物。考古学家认为它属于奥尔梅克文明。这是怎样的一个文明?奥尔梅克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建立巨型人头像?这件神秘文物又是用来干什么的?考古学家2015年3月宣布,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考古遗址阿罗约·佩斯科罗的水下,发现了一个年代在公元前900年~公元前400年的玉米棒形神秘文物。它由比钢铁还硬的一种宝石——硬玉做成,其表面图案难以名状:它有多个长方形图案,有雕凿  相似文献   

3.
傩,亦称"大傩",起源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意为"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江西便是傩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之一,赣傩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在1000多年前其影响就已经传播到了东亚,除宫廷傩已消失外,几乎所有的傩仪品种,如官府傩、乡人傩、族傩、家傩、游傩、丐傩等都仍在赣地乡野薪火相传。在现代科技文明日益昌盛的今天,记载着华夏文明古老基因的拙朴傩面具和原生态舞蹈,反倒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5.
戒指又名指环,在殷商末期,赵国妇女就开始戴戒指了。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有"百烁金"戒指,晋代又出现了"紫磨金"戒指。而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戒指最初是代表权力的,雕刻图案的戒指被用来在文书、法令上加盖印记。随着历史的发展,戒指更多时候作为爱与美的象征,其纯粹的装饰性日益受到重视。戒指虽小却别致、高贵,佩戴时应把握以下几条准则: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环境有本质区别的虚拟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网络道德危机,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危机,文章就马克思、萨顿、马斯洛等人的"人性"现分析了今天的网络道德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戒指又名指环,在殷商末期,赵国妇女就开始戴戒指了.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有"百烁金"戒指,晋代又出现了"紫磨金"戒指.而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戒指最初是代表权力的,雕刻图案的戒指被用来在文书、法令上加盖印记.随着历史的发展,戒指更多时候作为爱与美的象征,其纯粹的装饰性日益受到重视.戒指虽小却别致、高贵,佩戴时应把握以下几条准则: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东侧,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历史画卷"--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两万多件中大部分为国宝.在陈列殷商文物的大厅中,醒目地陈列着一尊硕大的青铜四足方鼎,它那简朴浑厚的造型,神秘谲丽的纹饰,巨大的体量,完好的铸件外观,反映了中国殷商时期高超的青铜冶铸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土的,高133厘米,长166厘米,宽79厘米,重达875千克,铸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期,被视为中国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1959年英国的一位著名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这个演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间报刊杂志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争论十分激烈。争论的焦点是科学和人道主义作为现代观点的各自功能。C.P.斯诺指出的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文化已经分裂成为两种相互对立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种分裂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此20年以前,1936年美国的一位著名学者G.萨顿在他以前的两次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科学史和新人道主义》。在这本书中G.萨顿就指出科学和人道主义之间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将会使整个人类的文明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站稳、站直 "我有一个梦",是上世纪评出的过去1000年全世界最有名的十句名言的第一句,它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演讲中说到的,他的演讲现在也成为了世界有名的演讲中的一个。"我有一个梦"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言?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康德的理念中间有一句话: "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分了。人的创造性就在于,通过自己  相似文献   

11.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第十四)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自己)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评价别人的的言语、文稿,还是打算与设想,人们都喜欢用有无"新观点、新思想"等来予以评价,也就是这个常用的"新"字,令不少人感到困惑,常常觉得脑筋铁板一块冒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来。新观点、新思想究竟为何物呢?虽然没有人给它下过明确的定义,但亦有不少学者对此做了解答。如我国古代学者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正言若反"的学说,其意即是:正确的道理常常  相似文献   

13.
施恩伟 《科学通报》1989,34(17):1353-1353
Rough集是波兰学者Pawlak 1981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由于该理论在信息系统及人机系统等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引起了国际上很多学者的关注,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研究,就已形成了一个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但是,该理论在作为刻划信息系统的理论工具时,其主要理论基础即元素间的不易辨识关系是建立在信息函数值相等的等量关系上的。然而,在实际问题中,信息量往往是不容易确定的。为此,本文以模糊等价关系作为建立不易辨识关系的理论基础,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结果。从而推广了Pawlak等人所得到的结果,并且扩大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国学热"的产生 学者们认为,时下"国学热"是中国经济强势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是社会动向和文化需求的反映,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学者们强调,与20世纪的两次"国学热"不同,这一次国学热是源自民间自下而上的运动,并得到大学的响应和政府的支持,反映了民众文化意识的转变与诉求.  相似文献   

15.
移动电话或称手机,俗称"大哥大"曾几何时,在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有人拿着一部手机,会引起周围人的注目。那时候,手机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一些厂长、经理和私营老板才能使用。"物以稀为贵",那时手机被称为通信市场上的"大哥大","大哥大"也就成了手机的代名词。从1987年我国第一个900兆 MHZ 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州成立,到10年后的今  相似文献   

16.
看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人定然难忘这样的情境:伴随着神韵悠长的古琴之音,一幅精美的画卷在"鸟巢"中心徐徐展开。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古琴等道具在这里的出现,让北京奥运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星巴克在故宫开了6年,6年来两者相安无事。现在,央视名嘴芮成钢突然站出来说,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文化的糟蹋。突然间两者就不合适起来了,赞成者甚至无限上纲,认为这样有损国格。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身上穿件西服,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突然有一个人说你,看他一个中国人竟然穿洋装,真是糟蹋中国文化啊,于是众人都指着西服大骂。这对一件衣服或者一个咖啡店来说,真是有点无法承受之重。因而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根本的文化冲突,不如说是一件人为制造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较好的记忆力,这是因为:"记忆乃才智之母","记忆是心的仓库",记忆不仅是知识的源泉,而且还支配着人类的心灵。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学者探讨过有关记忆的奥秘。但在科学日趋发展的今天,记忆就不是什么神秘的问题了。记忆是与人脑的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大脑就没有人的记忆。若一个人没有记忆,那么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物都会变成陌  相似文献   

19.
1990年5月12~13日,首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希尔顿国际饭店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苏联、日本、英国、美国、香港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学者30多人(包括台湾7人)。会  相似文献   

20.
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主张世上不存在自由意志。他们的主张可不可能是对的?我和哲学家盖伦·斯特劳森(Galen Strawson)探究了与人之存在的本质有关的一些最为深刻、形而上学的难题,在我俩的对谈行将结束时,斯特劳森停了下来,突然问我:"你有没有与其他任何一个收到奇怪邮件的人聊过?"他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开始念出他和其他几位学者在过去数年里收到的警告信。一些警告信很哀伤,另外一些充满谩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