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SARS病毒目前引起SARS病的病原体为变异的冠状病毒。冠状病毒 (Coronaviridae)为RNA病毒 ,在电镜下的典型特征为 :囊膜上有大的棍棒形突起的球形病毒体 ,大小约 1 0 0 ( 6 0~2 2 0 )纳米 ,多为多形性 ,内有螺旋状核糖核蛋白。病毒基因组由单一线形正股ssRNA分子所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 6 0 0万道尔顿 ,有帽和多聚腺苷尾 ,具有传染性。NCBI的GenBank已发布两条完整的SARS病毒基因组 ,NC_0 0 4 71 8( 2 9736bp) ,AY2 78554( 2 92 0 6bp) SARScoronavirusCUHK W1。 (发布日期均为 4月 1 8日 )。目前美国 (CDC ,USA)和加拿…  相似文献   

2.
一、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family),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单股RNA构成,分别编码10个与病毒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蛋白质,片段1和2分别编码PB2和PB1蛋白,片段3编码PA蛋白,这三个蛋白与病毒的RNA聚合酶活性有关。片段4编码血凝素(HA)糖蛋白,片段5和6分别编码核蛋白(NP)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其中HA糖蛋白和NA蛋白具有型特异性,能产生有保护作用的抗体;NP具有种的特异性,能产生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片段7编码基质蛋白M1和M2,片段8编码非结构蛋白NS1和NS2,可能与病毒基因组的转录过程有关。流感病毒可依据其中的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分为四个属:甲型(A)流感病毒属、乙型(B)流感病毒属、丙型(C)流感病毒属和类托高土病毒属。A型流感广泛存在于禽类、人类及其他动物中,其感染范围很广,多以流行的形式出现。C型流感存在于人类和猪中,但极少引起流行。而B型流感仅存在于人类,常常只引起流感的局部暴发。(2)禽流感病毒AIV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nm,常呈丝状,长短不一,具有多型性,具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其长度约为12~14nm,这种突起可分为两类,一类呈棒状,由HA分子三聚体构成;另一类呈蘑菇状,由NA分子四聚体构成。病毒由70~75%的蛋白质,1~2%的核糖核酸(RNA),20~25%脂质和5~8%的糖组成,病毒蛋白质含有5种多肽,即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质蛋白、核蛋白和多聚酶。AIV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容易被常用消毒药灭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10分钟,70℃2分钟即可被灭活,在干燥的尘埃中可存活2周,在4℃可保存数周,在冻干状态或50%甘油生理盐水中可保存数年。(3)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及流感病毒的命名法依据流感病毒表面结构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胺酸酶(NA)抗原性的不同,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不同的血清亚型。目前有15种HA(H)亚型和9种NA(N)亚型,1980年WHO公布了流感病毒新的统一命名法。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公式为: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采样时标本号)/分离年代(血凝素亚型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马/黑龙江/1/89(H3N8),B型和C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与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相同,但无亚型划分。如B/京科/26/58,C/猪/京科/32/81。(4)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不同的AIV亚型的毒力不同,同一亚型内的不同毒株及同一毒株感染不同宿主的毒力也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一般按欧共体规定的静脉内致死指数(IVPI)来判断毒力,某一毒株感染某一宿主时,当IVPI≥1.2,则认为是高致病性毒株,当IVPI<1.2时,则被认为是低致病毒株。根据这一标准目前所有被判为高致病性毒株都属于H5和H7,AIV的致病性是各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HA起着重要的作用。AIV感染细胞时HA被裂解为HA1和HA2。HA2N末端可插入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因为HA2 N末端有多个疏水性氨基酸构成的亲脂性结构。插入脂质双层的HA2可在病毒囊膜和细胞膜之间形成一个通道,使两膜融合病毒核酸得以入侵宿主细胞。如果细胞内缺乏相应的蛋白酶,则HA不能被裂解为HA1和HA2,所产生的病毒粒子将不能入侵其他细胞,这样病毒的感染将局限在一定的细胞内。将高致病性H5和H7型毒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高致病性毒株的HA在裂解位点附近有4个或更多的碱性氨基酸,而低致病性毒株的HA仅有一个精氨酸。因此高致病性毒株的HA可被多种细胞内蛋白酶所识别,这就增加了病毒株在机体内的广嗜细胞性,一旦感染就会迅速突破器官屏障,从而造成机体的全身感染,引发高致病性流感的发生。由此可见HA的可裂解性的大小决定了禽流感病毒毒力的强弱,而其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受体的特性,决定了宿主的范围。(5)禽流感病毒的遗传与变异AIV具有众多血清亚型是其遗传变异频繁的结果,其机理涉及分子水平的抗原转移和漂移。抗原漂移是指由于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引起的小幅度的变异,导致氨基酸的改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或突变的氨基酸正好使抗原决定簇改变,引起抗原性的变异,转移是由于较大幅度的突变导致新的亚型的出现,原因之一是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病毒基因组复制时容易出错,另一个原因是由于AIV基因组的节段性,当不同的毒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其核酸片段可发生同源交换,从而导致了抗原性的改变。其中A型流感病毒广泛存在于禽类和哺乳动物中,基因组的分节段性,使得其易于发生混合感染而产生重组株病毒。二、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禽类病毒性疾病。其易感动物包括鸡、火鸡、珠鸡、野鸡、鹌鹑、鹧鸪、燕鸥、鸽、鸭、鹅等。(1)禽流感的临床特点禽类在感染禽流感后,其症状从不明显到急性或高死亡率不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株和被感染的禽种。综合征可为亚临床到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从产蛋下降到急性致死性疾病。其组织病变主要是脑、皮肤及内脏器官组织坏死,消化道各脏器出血及泌尿生殖道的炎症,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易与新城疫、急性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等混淆,且常继发或并发而易误诊或延误治疗,因此危害极大。(2)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特点及危害高致病性禽流感常以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常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灭,历史上历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83年4月在美国北部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新泽西等州发生的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中,共计淘汰了1700万只鸡,直接耗资6千万美元,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带来了相当于现今的8500万和4.9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985~1986年在美国的再次暴发中,所有发病鸡群均被扑杀,这次发病所造成的损失较1983~1984年的更为严重。(3)中低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特点及危害低致病性禽流感常以呼吸道症状,产蛋率、受精率及孵化率下降为主要特征,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1996至199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暴发的低致病性H7N2禽流感流行中,包括生产的损失、鸡蛋销毁、饲料销毁、鸡蛋包装材料销毁、垃圾处理、油料费用、扑杀费用、清扫和消毒费用、合同付款额、掩埋所用费用和土地占用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经济损失总计达350万美元,这一次禽流感的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及该区域内养禽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流行的中等毒力以下H9亚型禽流感,也同样给各区域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禽流感与人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取决于宿主与病毒之间的关系,病毒的不同基因节段在决定病毒致病性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HA蛋白。首先它可以识别宿主细胞的受体并与其结合,流感病毒HA蛋白受体的特异性取决于宿主的种属,人流感病毒的受体多为唾液酸α2.6半乳糖的唾液寡糖(SA2,6Gal)结合特异性,禽流感几乎都是唾液酸α2.3半乳糖的唾液寡糖(SA2,3Gal)结合特异性,这种差异与HA蛋白受体部位上第226位氨基酸密切相关,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位点第226位的单一氨基酸通常分别为Leu和Gln。第二,依赖宿主细胞转运蛋白水解酶切割,使HA2 N端融合序列裸露与宿主细胞产生融合,使病毒的基因组进入细胞,病毒开始复制。(5)禽流感病毒对人类流感新毒株形成的影响禽流感病毒亚型繁多,除可感染家禽和野鸟外,也可引起海豹、鲸鱼、猪和马等哺乳动物的感染,通常认为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的庞大基因库,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的来源,在人类以前仅发现3个H抗原型(H1、H2、H3)和2个N抗原型(N1、N2),而所有15种不同的H型和9种不同的N型均可在禽流感病毒中找到,这种联系是通过中间宿主(如猪)来实现的。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大多取决于其HA蛋白,病毒的感染,需要细胞膜上特异性结合位点,人类与禽类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有很大的不同,而猪的种间障碍较低,猪体内则存在人和禽流感病毒的2种受体,人与禽流感病毒均可以感染猪,禽流感病毒在中间宿主(如猪)中与人流感病毒杂交,从而获得人类细胞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位点,增加了新流感病毒(包括可以感染人的毒株)产生的概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纵观人类历史上历次流感的全球大流行,都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世纪共发生过3次瘟疫性的流感,第一次是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第二次和第三次流感的大暴发是1957至1958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至1969年的“香港流感”,每一次人类流感的大流行都与禽流感病毒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证实,1918年-1919年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猪型(H1N1)流感病毒来自于禽流感病毒,1957年至1958年流行的H2N2病毒株,是H1N1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经基因重排而来,1968年至1969年,H2N2又与鸭中循环的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经基因重排形成新的H3N2流感病毒,并引起了“香港流感”的发生。(6)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直接感染在历史上的历次禽流感暴发中,均未见有关禽流感感染人的报道,而在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事件中,禽流感病毒首次突破种间障碍,不经在猪体中的基因重排过程而直接感染人并且致人死亡,引起了香港及全世界的震惊,目前在越南流行的禽流感也相继出现直接感染人的病例。毫无疑问,禽流感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现实的威胁。97’香港禽流感事件中,将分离自病人体内的病毒分别与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进行比较,发现该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同源率最高(90.1~98.5%)的毒株均为禽流感病毒,未发现任何曾经在中间宿主中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的证据,由此可确定该病毒来源于禽类。它对人类的直接感染,打破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种间屏障法则,这一事件,虽然从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及对养禽业造成的损失方面无法与1968年至1969年的“香港流感”及1983年美国、1995年墨西哥的两次禽流感大暴发相比,但却拉开了禽流感直接感染人并致人死亡的序幕,凸现了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意义。近期发生的周边国家禽流感直接感染人的病例更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控制消灭人流感就必须控制消灭禽流感,同样人们要控制消灭禽流感,也必须控制消灭人流感,任何单方面的措施都将是徒劳的。三、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综合防治:(1)禽流感的免疫预防流感病毒水平传播效率极高,其致病力变异极为复杂,并且对其机制迄今知之甚少,禽流感的弱毒疫苗自然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传统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是禽流感防治的主动措施、关键环节和最后防线。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禽流感防治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禽流感局部疫情的控制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我国禽流感灭活苗研制和应用的同时,我国在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应用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清除鸡群中流行的H5、H7高、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及目前流行比较广泛、危害严重的中、低致病力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治策略成为可能。(2)禽流感的药物治疗抗禽流感的药物目前主要有包括金刚烷胺类和金刚乙胺在内的离子通道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RWJ-270201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唾液酸寡聚糖类似物等流感病毒受体阻滞剂、抗流感病毒反义寡核苷酸和包括酚类及醌类衍生物在内的黑色素等几大类,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化学药物,如三氮脞核苷、蛋白酶抑制剂、吗啉双胍、异喹啉、环辛胺等。这些药物分别通过抑制流感病毒复制,阻断流感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侵入途径等机制,实现对禽流感的治疗,部分药品的投入使用已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禽流感的综合防制除采取一般的免疫预防为主并结合药物治疗的方针外,对禽流感病毒感染应采取不同于其他禽病的防治措施。首先一点,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宿主的多样性特点,因此,除了要控制和消灭疫源外,应对家禽(尤其是鸡)施行全封闭饲养,避免鸡群与水禽和野鸟间任何形式的接触,加强活禽市场的管理,以切断传播途径。其次,禽流感亚型众多加上基因突变、重组和重排,使得禽流感变异极快,这就决定了首先要使用敏感的诊断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尤其是禽流感高致病力毒株突然出现的特点,需要定期、持续、跟踪监测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病毒分子生态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惟有如此,才能确定不同禽种、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和差异,才能减少禽流感防治中的盲目性。最后,必须制定正确的免疫预防策略,禽流感免疫呈现突出的亚型特异性保护的特点,亚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差,决定了必须使用亚型特异性疫苗和多价疫苗,同时禽流感的免疫预防还应考虑到尽量不干扰血清学监测,这可通过开发使用高新技术疫苗得以解决。另外,对检测到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群,必须采取断然扑灭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灭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对鸡群乃至对人类的感染。最终,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加强;只要依靠不断建立的更加快速、敏感、准确的诊断方法并加紧应用到流行病学监测中;依靠不断深入研制的安全有效疫苗,加之有效的疫病控制措施,我们一定会有效地避免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养禽业和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民身体健康所构成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一、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family),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单股RNA构成,分别编码10个与病毒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蛋白质,片段1和2分别编码PB2和PB1蛋白,片段3编码PA蛋白,这三个蛋白与病毒的RNA聚合酶活性有关。片段4编码血凝素(HA)糖蛋白,片段5和6分别  相似文献   

4.
对SARS制定科学术语的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去年底先在我国广东 ,而后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发生并流行一种特殊的肺炎 ,可以说是突如其来 ,而且来势汹涌 ,以致我国医学界仓促上阵 ,连其名字都未能深加考究。在紧急情况下将其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国内外对这种“怪病”的研究和认识不断地深化 ,专家们对它的称谓就有了变化和分歧。关于“非典”这一名称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不认同了。有人建议叫作“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 ,还有人称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更多的专家建议定名为“萨斯病”(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英文缩写为SARS) ,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也有的专家认为叫“萨斯病”同叫“非典”一样 ,都不科学。众说纷纭。为及早给这种疾病确定一个科学的名称 ,我编辑部特组织专家进行讨论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从去年底先在我国广东,而后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发生并流行一种特殊的肺炎,可以说是突如其来,而且来势汹涌,以致我国医学界仓促上阵,连其名字都未能深加考究。在紧急情况下将其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国内外对这种“怪病”的研究和认识不断地深化,专家们对它的称谓就有了变化和分歧。关于“非典”这一名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不认同了。有人建议叫作“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还有人称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多的专家建议定名为“萨斯病”(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也有的专家认为叫“萨斯病”同叫“非典”一样,都不科学。众说纷纭。为及早给这种疾病确定一个科学的名称,我编辑部特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2002年11月在广东省首先发生一种突发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的肺部疾病。已知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在临床初始实践中暂称此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当时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这个暂时命名还是合理的。后来因为名字太长,为了简化,就称之为“非典型肺炎”。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上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类名,它包括了已经知道的十多种病,将一个原本较为泛指的名词用于这次突如其来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不够科学的。以后由新闻媒介把“非典型肺炎”简称为“非典”。由于“非典”一词不断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百姓不知道,媒体宣传多了就接受了,已成为约定俗成,以讹传讹而不考虑此名的科学性。我认为,这个不适当的名词应该及早地抛弃,加以纠正。对于疾病的命名方法通常是:1.以病原体或原因的方法命名。以肺炎为例,譬如各种细菌引起的肺炎,就把各种细菌的名字放前边,像军团菌肺炎、链球菌肺炎(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肺炎等)。我想这种命名最好,它对诊断、治疗上有指导意义。2.以病因命名,如吸入性肺炎、放射性肺炎、通气机肺炎等。3.以解剖部位命名,如大叶性、支气管性、间质性肺炎。4.以发生地点命名,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5.以症状来命名,如休克型肺炎、SARS……上述五种命名以病原病因性命名对治疗帮助最大,应作为规范化命名的首选。有的病用描述性命名,这是因为对病不大了解,病因不太清楚,所以根据症状的表现来命名。“SARS”的命名就是这样由来的。将本病称为SARS,是根据WHO派到越南工作的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Carlo Urbani医生,他将所见的第1例本病患者首先上报WHO,并根据其临床表现称之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中文译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以其英文缩写简称SARS。Urbani医师本人在研究本病时被感染而病故。WHO在2003年3月为纪念Urbani医生的贡献,正式将其命名为SARS,后来为国际上广泛应用。由此可以看出SARS是本病初发时期提出的命名。由于当时对病的本质还不了解,SARS有不合理的地方:SARS只是症状描述性的,既未突出其传染性,未说明它是一种肺炎,也未包括可能的病因;而且称为综合征,而非独立的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与“独立疾病”在医学上是有区别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相同的一组症状,不是一个病。病原定了就应转为用独立疾病命名;SARS意思是“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严重”的说法一开始是严重的(也有的病例开始就不很严重),以后时间长了,人们有了免疫力了,就会变为不很严重了;这个名字也没有体现出传染性来;也没有说明原因是什么。总之这个名字只是纪念性的,现在看来就不太理想。在没有决定更好的新名词前,我们可以暂时先用SARS或萨斯。随着SARS研究的迅速进展,现在WHO已肯定了它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所以,现在已经到了制定科学术语的时机了。关于命名,我赞成还是病因式的。香港已建议将其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没有反映出它有强烈的感染性。故我建议命名为“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因为它表现出强烈的感染性,又提出病因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所以治疗方面,病毒方面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只能维持对症治疗。以后有效防治方法就会出来了。适当的时候是否可简称“传冠肺”、“冠肺病”。英文名communicable coronavirus pneumonia(CCP)。我建议在WHO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推荐用这种更好的科学术语来统一国际上的名词。 (2003年5月底) ①翁心植院士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6.
论科技术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动因,是科学形成的固有工具。科技术语的合理使用对于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术语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特点,必须研究术语的构成及其所称谓的概念,以保证术语的合理使用及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此,术语概念的挑选、分类、确定是构建术语的必要基础,术语构成成分(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的意义对于概念具有重要作用。上述所有研究工作是术语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经常使用的部分专业术语,并简要分析了这些术语的来源及含义。主要包括12个常用术语:温室气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巴厘路线图、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排放贸易、低碳经济、碳捕集和封存、哥本哈根协议、照常排放情景、碳关税和气候友好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术语的词性,不论以显式标注还是以隐式推知,对术语的正确定名、汉英对应、行文搭配及准确定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学科的术语集中,名词性术语自然占绝大多数;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术语所占比例虽然相对较少,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视;其他词性(副词、数词、介词和连词)的术语在不少学科中也偶有所见,不能绝对排除。本文对所见的每一词类的术语都给出例证。  相似文献   

9.
术语的词性,不论以显式标注还是以隐式推知,对术语的正确定名、汉英对应、行文搭配及准确定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学科的术语集中,名词性术语自然占绝大多数;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术语所占比例虽然相对较少,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视;其他词性(副词、数词、介词和连词)的术语在不少学科中也偶有所见,不能绝对排除。本文对所见的每一词类的术语都给出例证。  相似文献   

10.
自1989年1月1日起,中国按照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对热带气旋划分的等级规定,将热带气旋划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4个等级。在2006年6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新的热带气旋划分等级标准。新标准将热带气旋分为6级,仍然保留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不变,将台风进一步划分成3个等级。新的热带气旋等级标准从2006年6月15日起开始实施(见下表)。新标准规定了中国预报责任区内热带气旋的等级及其划分原则,适用于中国预报责任区内热带气旋的业务和科学研究,有关热带气旋的业务规定可参照新标准执行。  相似文献   

11.
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又掀起了新一轮地铁建设的高潮。在我国人口过百万的34个大城市中,有20个特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轨道交通,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阻塞、行车困难、汽车废气污染的问题。从今后的发展势头来看,随着地方财力的持续增长,地铁建设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成为中国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之一。然而,伴随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名词,使不少人混淆不清,颇为困惑。本文试将有关专业名词术语作一简单解释和说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铁、轻轨、市郊铁路、磁悬浮列车与其他交通系统。地铁 metro,underground railway,subway地下铁道1863年产生于英国伦敦,最初由蒸汽机驱动,运营几年后电气化。第一条电力驱动的地下铁道是1890年在伦敦开通的。时至今日,地下铁道已遍及世界各大城市。我国从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以来,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有约250公里地铁在运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延伸,地铁线路延伸到市郊时,为了降低工程造价,一般都爬出地面,采用高架或地面行驶。因此,编制中的国标《工程建设标准强制型条文》对地铁定义为:“城市中修建的在全封闭线路上,采用专用轨道、专用信号、独立经营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一般在30000人次以上,线路通常设在地下的隧道内,有时也延伸到地面或设在高架桥上。”所以,“地铁”的概念就不仅仅是“地下铁道”的简称,而是原“地下铁道”概念的延伸或扩展。译为metro还比较合适,有些城市干脆称为mass transit railway。地铁均采用直流供电,我国供电电压标准为直流750V和直流1500V两种。接触网分接触轨(又称第三轨)和架空接触网两种类型,接触轨供电一般为直流750V,架空接触网采用直流1500V或直流750V。同样,地铁车辆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地下铁道,运行在地面封闭线路或高架桥的电动车辆,单向高峰小时运力3万人次以上的都可称为地铁车辆(metro vehicle)。地铁车辆的类型分为带牵引电机的动车(motor car)和无动力的拖车(trailer)。必须编在一起运行的动车与拖车的最小独立组合称为列车单元(train unit);连挂成列的可以正常运行的若干单元或车辆的完整组合称为列车(train)或电动列车(motor train)。轻轨交通 light rail transit轻轨交通起源于有轨电车。20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为满足城市公共交通运量增长的需要,在改造旧式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并发展了有轨电车系统,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运行质量,这就成为所谓轻轨系统。轻轨交通(light rail transit,LRT)是一个范围比较宽的概念。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UITP)为轻轨下的定义认为,轻轨交通车辆施加在轨道上的载荷重量,相对于铁路和地铁的载荷来说比较轻,因而称之为轻轨。现代化的轻轨交通,是一种集中了多种专业先进技术的系统工程,在信号自动控制下,能安全快速地完成中等客运量的客运任务。轻轨交通与地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可行驶于地面与其他车辆混行,由此产生在技术上小转弯半径、低地板(低站台)、信号优先等特点。轻轨系统车辆轻,乘降方便;车站设施简单,线路工程量小,造价较低,通常建于拥有10~100万人口的城市。对于更大的城市,则较多运用在郊区或边缘城市区域。轻轨系统有几种类型,一种基本上是由有轨电车改造而成,较多地保留了原有轨电车线路,在平交路口设智能信号,拥有先行权。即在交叉路口前一定距离有车辆检测器,车辆经过检测器时即通知信号灯清理路口的车辆,给轻轨车通过信号。另一种轻轨大部分是新建的或利用原市郊铁路改建的,为提高运行效率,一般要求至少有40%的封闭线路(隔离线或高架桥等),并有与地铁系统相同的信号控制和集中调度系统。轻轨交通的输电电压制式一般为架空线形式,直流750V,也有沿用旧式有轨电车的直流600V。轻轨车辆(light rail vehicle)有单节4轴车、双节单铰6轴车和三节双铰8轴车,可多车连挂。用铰接使车辆节间贯通,由于铰接车体较短,便于车辆转弯。为了方便乘客上下车,又出现了低地板型轻轨车辆,即地板最低处只有300~450mm,低地板车又有50%低地板、70%低地板与全低地板之分。这类车结构复杂、造价高,只应用于街道行驶,如用于封闭线路,则应采用结构简单的高地板车。市郊铁路 suburban railway市郊铁路起源于二战前城市间的铁路运输,主要为通勤者服务,故也称通勤铁路(commuter rail)。市郊铁路是沟通城市边缘与远郊区的交通方式,与城间铁路(inter-city rail)类同。由于市郊铁路服务于人口密度相对稀疏的郊区,站间距离比市区大,使得列车的运行速度可以提高很多,其最高速度可达100km/h以上。伦敦、巴黎以及美国一些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费城都有较大规模大市郊铁路运输网络。市郊运输的特点是装备重型化,最高速度较大,加、减速度较低,通常由电力或内燃机车牵引一列通勤客车,目前则逐渐为电动车组所取代。线路长度一般在40~80km,虽然市郊铁路的终点站可引入市中心,但大多数车站仍在郊区。市郊铁路一般是在过去只能跑货运的旧线上开展新的客运服务,其关键是建立一体化的快速旅客运输系统,保证市内出行旅客迅速抵达目的地。市郊铁路由于速度快、线路长、客运成本比较低。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通勤线,但由于管理体制问题,线路走向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市郊铁路。磁浮列车 maglev train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克服重力,使列车在轨道上悬浮,并利用线性电机推动其前进。根据磁浮列车的悬浮原理和结构,主要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常导型磁浮列车(normal conductive maglev train)属于电磁型。常温状态下通过置于车体下电磁铁绕组的电流,使车体与导磁轨道之间产生磁力(磁吸力或磁斥力),平衡车体重量,使车体与轨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起来。悬浮间距约8~10mm。列车牵引则采用线性电机。常导型又可分为常导短定子型和常导长定子型。常导短定子型磁浮列车适合于中低速运行;常导长定子型磁浮列车适合于高速运行,上海浦东机场磁悬浮线(maglev traffic line)就是这种类型,已达到430km/h的设计速度。超导型磁浮列车(super conductive maglev train)属于电动型,车上载有低温超导线圈,通电后产生强大磁场。列车运行的轨道中安装有导电环,当列车运行时,导电环中产生感应电流,对车体产生使车体上浮的磁斥力,斥力随车速增高而增大,当车速达到一定时速(150km/h)以上时,磁斥力与重力平衡而使车浮起。超导磁浮列车悬浮间距约100~150mm,线性同步电机牵引运行。超导型磁悬浮列车适用于高速运行,试验线运行记录为550km/h。磁浮列车安全、舒适、快捷、噪音小、无污染,特别适合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工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其他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还有许多,如单轨铁路(monorail)又称独轨铁路,单轨铁路一般使用道路上部空间,故土地占用少;视野开阔,利于城市观光。大多数单轨铁路采用橡胶轮胎,可适应小弯道及大坡度,对复杂地形适应性强。单轨系统分跨座型与悬挂型两种,重庆目前正建造一条跨座型单轨线路。此外还有一种采用轮胎车辆(tire vehicle)的轨道系统,线路更可以采用钢轨,也可采用混凝土路面,具有导向轮装置,其类型可以是地铁或高架线路。优点是爬坡能力强,噪音低。缺点是车辆结构及道岔系统都很复杂;轮胎承重不如钢轨,不适合大运量系统;由于高速运行时轮胎可能过热,实际速度不能过高。日本等国家近几年还搞了所谓“新交通系统(new traffic system)”,即无人驾驶的小型轨道列车,自动化程度很高,用于区域交通和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系统大都采用单独的线路设备,往往导致较大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各种不同的轨道交通类型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但都具有交通容量大,运行快捷、准确、安全、舒适的优越性,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得到青睐和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至于采用哪种类型的轨道交通系统更好,则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在1996年公布,是在国内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审定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名词统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它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是同步发展的,既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又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必要的超前性。滞后性是因为科学名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因此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预见性和超前性,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使许多名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名词本身也不可能不相应变化。例如,我们在审定本专业的名词时,就曾经对“园林”一词发生过争论。根据传统概念理解,“园林”指的主要是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等,是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园林局所管辖的范围,在英文中相应的是garden architecture。在审定中,有的委员提出应当用“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来涵盖这一学科。理由是现代社会已经把视野从局部的人造园林扩大到整个人居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人造的景观,例如城市景观、城市天际线、城镇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等都在景观学研究的范围内。但是,多数专家(特别是园林专家)反对,认为在我国,“园林”一词的概念已经不断扩大和变化,实际上已覆盖了国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内容,不宜轻易更改。委员会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用法,采纳了后一意见,虽然持前一意见的(包括笔者本人)仍有不同看法。再如,有的委员对将ergonomics一词定名为“工效学”持反对意见,认为用在机械设计中似可接受,但是要用在庞大的建筑物中,就很不适宜,因为这里涉及的远非工效的概念可容纳。经多次研究协商,暂选用了[人因]工效学(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主要考虑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筑学研究和应用中还远未发育,为了不与其他学科发生不一致,又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暂用此不致于发生过多矛盾的用词。有的词,其新名一时难以确定能否被普遍接受的,就暂用现在流行,但不很确切的用法。如human habitat,涵义极广,是国外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术语,联合国还有专门的Habitat机构,不少杂志以此为名。我国采用在我国已流行的“人居”,期待学术界在不久的将来可找到更为广泛被接受的用语。其他如“文脉(context)”、“解构(deconstruction)”等,也是国内学者常有争论的,这次都未作改动。本“名词”出版后,有反映认为收词偏少。我们在审定过程中,对此也有考虑。例如,对中国和外国古代建筑和构造部分,原来设想要收纳更多,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极为丰富,变化多端,从唐、宋到明、清,随着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发展,用词不断变化。许多中外学者在翻译和写作中,都遇到极大困难,最后多数用拼音加注解的方法解决,如标志中国建筑特征的“斗拱”,就用dougong加注bracket set。与此相比,古代外国建筑的名词也极为丰富,但我们采纳一些专家的意见,只选了少数关键名词,其他留待写外国建筑史和编有关专业词典的专家开拓了。尽管如此,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本册名词的用法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在国内甚为时髦的“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我们用了“智能办公楼”一词,这是考虑到此类建筑主要是指有较高的通信和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能力的办公建筑。然而,有的专家认为范围太窄,现在还有智能住宅,甚至智能厕所等的出现。同时,也有的专家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与非智能建筑的界线也不易划清,以至这一名词大有消亡的可能,不如用“建筑智能化”一词更为科学。笔者认为,后一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张钦楠高级建筑师是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3.
电工名词审定工作是从1991年5月开始的。首先由起草组提出,经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多次讨论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顾问委员、委员、各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有关专业研究所和有关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再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对少数争议较多的名词,又专门与有关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或标准归口研究所协商、协调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然后确定。如此几易其稿,于1993年6月提出第二稿,分发征求意见后,于8月下旬召开全体委员会讨论审议,会后再根据讨论意见做了修改,于1993年年底提出第三稿,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此后,又由全国名词委多次进行与电子、物理、数学、电力等学科之间的查重和协调,由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了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如今已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发布。为帮助读者了解审定的电工名词,本文谨就若干问题作一说明。一、重点审议的词1.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介电常数”是历来普遍惯用的名词。在国家标准GB2900.1-82《电工名词术语基本名词术语》中还列有“电容率(permittivity)”同义词“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与此有关的有两个名词:“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也称“真空的绝对电容率”;“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同义词“相对介电常数”。在新版国家标准GB2900.1-92中,情况略有变化,列出的三个名词是:“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同义词“真空绝对电容率、真空介电常数(absolute permittivity of vacuum)”;“[绝对]电容率([absolute] permittivity)”;“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这里不列基本词“介电常数”,而组合词则列了中文词“真空介电常数”取代旧版中的“相对介电常数”。对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术语,新版中的术语和定义完全和IEC的相符,唯一的差别就在于IEC术语中不出现相应于“介电常数”的dielectric constant。可见,dielectric constant这一术语已未列入国际标准术语之中。为使我国术语与国际上一致,这次决定不再列“介电常数”。2.有关coercivity的定名有三个相关的英文术语:coercive force,coercive field strength 和 coercivity。其中文术语是什么,三者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在我国电工界一直存在着混乱和不一致,常常引起争论。对第一个,中文定为“矫顽力”;第二个,中文定为“矫顽磁场强度”,这两个定名都基本统一。但这两者是同义词还是两个相关的,但又彼此独立的词,则存在着不同看法。至于第三个,则对定名也存在着分歧,有的把它也称为“矫顽力”,成了coercive force的同义词,有的则把它称为“内禀矫顽力”。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在审定中对这三个名词的定名和相互关系,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请教了电工基础方面的教授,也请教了磁性材料方面的专家,同时又查阅了国家标准、IEC标准以及美国标准。研究分析的最后结果,可综述如下:相应于coercive force,定名为“矫顽力”;相应于coercive field strength,定名为“矫顽磁场”,两者是同义词。这和国家标准一致,其定义为“在一个铁磁体已经被磁化后,要使它的磁通密度降为零所必须加的磁场强度”。在IEC标准中,无coercive force这一术语,而只有coercive field strength。在ANSI/IEEE标准中,则反过来,只有coercive force,而无coercive field strength。两者的定义虽然词句不同,但概念是一样的,和我国国家标准中定义的意思也相同。相应于coercivity的定名情况较为复杂。在国家标准中没有这一基本词,而只有一个组合词“循环矫顽力(cyclic coercivity)”。IEC标准和ANSI/IEEE标准中则都列有coercivity这一术语,其定义词句虽不同,但意思却相同,都是指用磁性材料脱离饱和状态时的矫顽磁场强度(矫顽力)来度量的材料性质。对此概念,专家教授也都是一致的。我们在审定中认为,既然是性质,就不应以其在某一状态下度量的量来命名。因此,最后决定定名为“矫顽性”。3.指产品优劣概念时名词quality的定名用“质量”来表示产品的优劣,是普遍的习惯。但质量一词有一个重大缺点:有时会分不清究竟是指产品优劣的quality,还是力学中物质的量mass。而且对应于quality factor的组合词,术语却是“品质因数”,形成基本词和组合词不一致。此外,香港和台湾表示产品优劣的名词都是“品质”,虽然港台也已知道和祖国大陆的用词差异,但有时仍不免引起误解。质量一词的国家标准中已将“品质”列为“质量”的同义词,虽然已进了一步,但仍未彻底解决矛盾。我们在这次审定中,从解决quality与mass的混淆问题,解决基本词和组合词的不一致,并与港台统一,以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认为必须改变此词的定名。最初我们想把“质量”作为曾用名。后来考虑到废止“质量”一词在实践上很难一下子做到,因而最后把“质量”列作非推荐性的“又称”。期待经若干年后,以“品质”取代“质量”已为大多数人习惯之时,再废止“质量”这一名称。二、重点更改命名的词1.“均方根”改为“方均根”“均方根”(root-mean-square)的意思是将几个值加以平方,然后将平方值相加,最后再将平方值之和开方。计算顺序是“平方→相加→平均→开方”,因此,“均方根”一词表达不妥,应改为“方均根”。2.“超瞬态”改为“初始瞬态”电机专业中相应于subtransient的术语,历来用“超瞬态”,如“超瞬态时间常数”、“超瞬态电抗”等等,意指整个瞬息变化状态中的初始阶段的参数。用“超”字不足以表达此意,因此改为“初始瞬态”。三、目前使用混乱,应予规范的词有些名词目前使用混乱,其中有的是概念上的混乱,有的只是习惯上的不同。不论属何种情况,都需加以规范统一。以下是常见的一些。1.“因数”和“系数”因数(factor),指无量纲的。系数(coefficient),指有量纲的。2.“电导率”与“导电率”;“磁导率”与“导磁率”这两对名词,目前都有使用。为规范起见,现规定只用“电导率”和“磁导率”。3.“相位差”和“相位移”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指一个正弦量相对于相同周期的另一个正弦量之间相位的差。相位移(phase displacement),指变压器两个绕组的各相应端子与中性点之间电压矢量的角度差。4.“表观”和“视在”相应于英文apparent的词,有的用“表观”,有的用“视在”。现在为了规范统一,定为“表观”。“视在”则用于相应于virtual,只指虚拟的,如“视在原点”(virtual origin)。5.“热稳定”、“热平衡”、“热稳定性”这三个名词的用法目前相当混乱,有的把它们作为三个都有不同意义的独立词,有的则把这三个或其中的两个作为同义词。现规定如下:“热稳定”(thermal equilibrium,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的温度不再上升而达到一稳定值时的状态。“热稳定性”(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性能不变的特性。6.“中[性]线”和“中间线”“中[性]线”指电位为中性的线(neutral line)。在不致被误解的情况下,“性”字常可省略。“中间线”,指电位为某一中间值的线(mid-line),“间”字不能省略。7.“同步”和“整步”“同步”(synchronism),指一个或多个器件的两个或多个周期量具有相同的频率的状态。“整步”(synchronizing),指将非同步状态转至同步状态。四、中英文的对应1.原则 这次定名是根据概念定中文名,并选对应的英文名。选定英文名的原则是凡IEC标准中已有的用IEC;IEC标准中没有,而ANSI/IEEE标准中有的,用ANSI/IEEE的;IEC和ANSI/IEEE标准中都没有,而国家标准中有的,除国标内英文名确不合适者外,一般按国家标准;国际和国家标准中都没有的,则按行业习惯或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确定。因而,中英文的对应词并非字面上的互译。最突出的例子是“全自动洗衣机”,其对应的英文词是IEC的标准术语“single container washing and extracting machine”。2.英文的单、复数 除名词本身是指不止1个者外,英文名词原则上都用单数。但在“电气照明”专业中的信号灯方面,却有不少名词的英文用复数。这些都是IEC的标准术语。分析起来,似乎必须由多个信号灯来显示的信号用复数lights,否则用单数light。但又似乎也不尽然。只好决定完全按IEC。3.英文词一词多义 这次审定的中文名词,贯彻了一词一义的原则。但对应的英文词则不同。鉴于英文词基本上采用国际国内的标准术语,而这些术语本身不少是一词多义的,因而就存在着1个以上中文名词对应于同一个英文词,而一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词也可能不止1个。4.外国科学家译名的改动 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规定,带有科学家名的名词中,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由全国名词委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审定的原则是除科学家的社会知名度很高的译名按约定俗成外,其余都按外国人姓名翻译规范审定。电工名词中的科学家译名除电工基础和计量单位中的以外,审定的各专业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几乎都作了更改。五、审定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这次审定的名词中,有一些本应统一的名词因历史原因而未能统一。这些遗留问题期待于今后创造条件解决。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仪表称“表”、“仪”,还是“计”对此问题历来无统一原则,因而称法混乱。这次仍只能约定俗成不加改变。2.“失效”和“故障”就单词而言,“失效”对应于英文failure。在可靠性标准中,其定义是“产品执行其功能的能力的终结”。“故障”,对应于英文fault,定义是“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其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但在组合词中,也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些以failure组成的英文词在中文名中都被定为“故障”的组合词。此问题在电工以外的其他专业中也存在,同时又与各国家标准不统一有关,需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次只能按约定俗成,在“故障”的对应英文词中将failure与fault并列。3.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专业的若干名词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概念在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行业中用了不同的名词。这些名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但这次审定中虽然经多次协调和反复讨论,却仍未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科学性较好的统一的名词,因而只能用“又称”方式将两个行业中的惯用名词并列。主要有如下4对:使开关的触头从接触状态转到分开状态,英文是open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断开”,而高压开关行业中则称“分闸”。考虑到“分闸”中的“闸”不科学,因为在高压开关设备中没有称为“闸”的部件,因而决定将“分闸”中的“闸”删除,定为“断开”、又称“分”。与此相反的动作,使开关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英文为clos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闭合”,高压开关行业中称“合闸”。与上述情况相同,定为“闭合”,又称“合”。电路中有电流时,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分开而使电流中断,英文为bre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分断”和“开断”。这次予以并列。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而使电路内流通电流,英文称m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接通”和“关合”。这次予以并列。  相似文献   

14.
15.
1996年审定公布的煤炭科技名词共2603条,涵盖了煤炭科技各主要领域所有的常用基本词,每一词条都给出了尽可能准确简明的定义。在煤炭行业,运用现代术语学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整理行业名词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成果现在已在统一和规范煤炭科技用词方面发挥作用。古老而又年青的采矿业是综合了地质、土建、测量、机械、电工、化工等多种学科的技术或工艺。其主导学科——采矿学,因受自然因素的严重制约,存在着重应用、重方法、重生产而少理论、少学说、少实验的状况。人们至今仍不能完全避免瓦斯和围岩的重大事故,除了管理方面等人为因素之外,其更主要的原因是还没能完全掌握它们的内在运动规律,因而还不能对瓦斯和围岩的活动作出及时和准确的预报。采矿科技的上述特点反映在矿业术语上就是由其它学科或普通词语转用的术语较多。在审定时如果只定名,而不将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明确界定出来,仍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或混乱。例如:“上(下)山”是指“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下),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山或下山活动。又如:“阶段”是指“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而不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段时间或过程。我们在审定时定名和定义同时完成,这是很必要的。在审定中,根据现代术语学的原则,首先考虑的是定名和定义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等原则,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习用性,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原则。经验说明,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如何把握或取舍是一个很难又很关键的问题。过严,会使审定的名词脱离实际,甚至造成新的混乱;过松,又违背了审定名词的宗旨。我们对不那么科学但已长期或广泛使用的名词,只要无碍大局,尽量用“又称××”的办法处理,留待日后逐渐统一。只有经研究认为必改的,才用“曾称××”处理。所作的取舍,是否最为理想,尚需时间证明。下面重点介绍若干名词的审定情况。一、瓦斯,沼气,煤层气与甲烷由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相近,又长期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煤炭行业使用混乱,造成信息交流不便。审定时经慎重研究,认为:1.甲烷(methane) 化学结构式为CH4。是单一气体化合物,在煤层及其围岩中有大量贮存,是构成瓦斯或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对煤炭行业极为重要,但因这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词,而未将其列入这次审定范围。重要的是要正确使用这一科学名词。凡是能够确定是专指甲烷的场合,就不要用“瓦斯”或“沼气”。2.沼气(marsh gas) 这个词在农村能源和生物化工行业,以至日常用语中使用很广泛。根据众多权威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化工辞典》、《现代科技词典》,美国的《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McGraw-Hill)等书,其定义是明确的、一致的。主要有三个要点:1)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不超过70%,其它还有25%左右的二氧化碳和5%左右的微量气体。2) 产于沼泽底部。3) 成因于植物体在无氧条件下的腐败。可见沼气是一个专指性很强的名词,不能任意改变它的含义,或用它代替其它气体。甲烷来源于沼气。某些词书中把沼气和甲烷完全视为同义词,是不正确的,作为近义词是可以的。根据术语标准化“单义性”的原则,有了甲烷这个科学名词,就没必要再引入沼气一词来代替它,两者一指单一气体,一指混合气体,概念并不相同。沼气一词大量进入煤炭科技文献只是在50年代末农村大办沼气之后,此后时而用它来指甲烷,时而又指瓦斯。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考虑到上述情况,这次审定时也没有将它列入。3.瓦斯(gas,firedamp) 瓦斯一词在煤炭行业中使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来源于日本人用日文汉字瓦斯的发音来翻译很多西方文字中共有的gas一词。然而如今日文中已基本不使用瓦斯一词,而是和对待其它外来语一样用片假名书写,即写为ガス。gas一词是荷兰化学家J.B.Van Helmont(1577—1644年)根据希腊文χαοs 提出的。目前已为多数拉丁语系的文字采用。它普遍的含义是指任何呈气态的完全弹性的流体,简言之就是气体。它的另一个极普遍的含义是专指某些不寻常的气体,如可燃可爆气体(城市煤气、天然气、煤层气、石油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各种军用毒气、窒息性气体等),特殊用途气体(麻醉用笑气、气艇中的氦气等)。这种一词二义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语文中屡见不鲜。犹如中文“气味”一词,一般指任何可用鼻子闻到的感觉,另外特指难闻的感觉。gas译为瓦斯,恰恰代表了第二种含义。在我国各行各业仍有广泛的使用。如瓦斯炉、瓦斯罐、瓦斯枪、催泪瓦斯等等。在这里不能或不便用“气体”或“毒气”、“燃气”等代替。在审定煤炭科技术语时,有个别意见认为:gas的含义是气体,人所共知,瓦斯属于对gas的错译,而且只有煤炭系统还在使用,所以应予以废除。经研究认为这样做理论上并非没有可能,实行起来却会有极大困难,并且会引起混乱。原因是瓦斯一词使用广泛,历史悠久,其构词简单,易于派生新词,因此难以用其它词完全代替。假如我们不说“高瓦斯矿井”,用“高气体矿井”代替会使人不知所云;用“高甲烷矿井”或“高二氧化碳矿井”则既无此细分的必要也未见得切合该矿井的实际。说“高煤层气矿井”也不完全恰当,因为此处瓦斯指矿井瓦斯。“瓦斯”和“气体”同为gas的正确译名。这种译法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使“气体”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在英文中还有一个煤炭行业未有且常用的字firedamp,它指的就是煤体中存在可燃气体,最恰当的中文名词就是瓦斯。可见瓦斯一词有存在的必要,问题是瓦斯具体所指的气体在不同行业有所不同,其概念有不确定性,在不同的行业需要用各自的定义来界定。瓦斯的定义在中外矿业文献中不下十余种,主要分为三类:1) 指单一气体——甲烷。2) 指某一类或几类气体——如有害气体,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等。虽符合瓦斯一词普遍的本意,但过于笼统。使瓦斯成为一个外延很广而内涵狭窄的抽象概念,因此能正确使用的范围变小。3) 指某一种混合气体。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瓦斯定义为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见于美国文献),这种定义对于“瓦斯爆炸”等用法固然很恰当,但对“瓦斯突出”、“瓦斯抽放”、“瓦斯聚积”、“瓦斯储量”等常见用法就不确切了,因为突出,抽放和聚积的是没有和空气混合的煤层气。至于瓦斯储量更是不包括空气了。二是把瓦斯定义为: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大量气体,又称煤层气(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这一定义相对来说更合理,因为a.煤层气是个具体概念,专指性强,不易混淆;b.煤层气是井下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确定矿井瓦斯等级的主要根据;c.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约占90%)和二氧化碳(3%—5%)。煤矿中的主要危害——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都是煤层气造成的。是井下最主要的有害气体来源。煤矿中次要的有害气体来源是:炸药爆炸产生的气体、机电设备挥发的气体、采空区有机物的腐败产生的气体。它们和煤层气共同构成“矿井瓦斯”。综上所述,在审定的煤炭科技名词中仍保留瓦斯词条,但没有直接给瓦斯下定义,只是指出瓦斯“在煤炭界习惯上指煤层气或矿井瓦斯”。4.煤层气(coalbed gas,coalbed methane)煤层气是有机质在古代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作为一种较洁净能源今后将会加大开发力度,这一名词使用已日益广泛。二、地下开采(underground mining)对于由人进入地下进行采矿作业的方式有“井工开采”或“地下开采”两个名词,而以前者使用比较普遍,这次定名为“地下开采”。原因是①“井工”不能完全表达“地下”的含义。有很多矿,特别是中小型矿不靠立井或斜井,而靠“平硐”进入地下。②和国际通用术语一致。英文的underground mining和俄文подземная разраδотка都是“地下开采”的含义。③可以和“露天开采(surface mining)”相对应,体现了系统性原则。同样道理推荐使用“地下矿”代替“井工矿”。三、顶板垮落(roof caving)过去对顶板岩石的下落有许多叫法:“顶板冒落”、“顶板塌落”、“顶板崩落”、“顶板陷落”等。这次审定凡发生在采空区,人为的、预期的顶板岩石坠落称为“顶板垮落”,这是“放顶”后的产生的现象。而“顶板冒落”(roof fall),或称“冒顶”是指发生在工作区,事故性的、未预期的岩石坠落。其他叫法都不再推荐使用。四、采出率(recovery ratio)采出率是指采出煤量占动用储量的百分率。在煤矿生产管理上是一项重要指标,往往称为“回采率”。然而采出的煤量不仅包括回采煤量,也包括掘进煤量和其他回收煤量,在生产统计时很难将这些煤量分开,故称“采出率”比较确切。真正的回采率英文为extraction ratio,指“已采面积占设计开采总面积的百分率”,是靠图纸计算或估算得出的。五、煤-岩巷(coal-rock drift)对于巷道断面中既有煤炭也有岩石的巷道原来多称为“半煤岩巷”,这种叫法不太恰当,因为按照定义凡在巷道中煤(或岩石)的断面积占巷道总断面积的百分率在20%到80%之间的都属于“半煤岩巷”。这个半字既欠准确,也属多余。称为“煤-岩巷”比较恰当,而且和英文完全对应。六、煤层产出能力(coal seam productive capacity)定义为煤层单位面积内的煤炭储量。原来一律称为“煤层生产能力”,其科学性较差,因为生产是人的社会活动。生产能力只有生产者或他们操作的生产工具才能具有,而被生产或加工的对象,如原料、土地或煤层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我们可以说“某厂生产汽车”,但不能说“长白山生产人参”,只能说“长白山出产人参”。现在定为“煤层产出能力”,没有了上述毛病,缺点是名词太长,过于直白,有人提议改为“煤层丰度”,概念不变,比较简练,更像个科学名词,缺点是不易理解,而且“丰度”与“风度”谐音,易生误解,最终没有采纳。七、切口(stable,niche)在机械化采煤的长壁工作面中,为了机采工艺的需要,在工作面两端或中间用人工超前开出的空间称为“缺口”,也有称“机窝”、“壁龛”、“切口”的,最终决定称“切口”。因为“缺口”是一个用处广泛的普通词汇,“机窝”属俗语,且没有表达实质内涵,“壁龛”虽然比较形象,但用字太冷僻,不易理解,而“切口”较好地表达了它是“采煤机切入煤壁之口”的意思,比较贴切。八、基本顶(main roof)又称“老顶”。老顶在采煤界是个几乎人人皆知,历史悠久的名词。然而和“老塘”、“老空”、“老窑”等名词一样明显来源于俗语、口语。这倒无关紧要,问题是老顶表达了错误信息,它和它下面的“直接顶”和“伪顶”相比,从生成年代来讲非但不老,恰恰是比较年青的。“老顶”的英文为main roof;俄文为оснавная кровля;德文为Haupthangendes都是“基本的顶板”或“主要的顶板”的意思。所谓“基本”或“主要”不仅表示在矿压显现中起主要作用,也表示其厚度占上覆岩层的基本部分,比较确切。但考虑到老顶已约定俗成,作“又称”处理。九、挖底(floor dinting)在巷道中挖去部分底板岩石的作业过去多称为“卧底”。也有称“起底”的。根据各种语文词典,卧字作为动词只有躺、睡等意思,而没有下挖含义。而“卧底”属于方言,含义与这里相去甚远,显然不适于用作科技名词。在煤炭行业所以出现“卧底”一词可能是“挖”与“卧”读音很相近,错写的缘故。十、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这是近年来使用日益增多的名词。指的是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技术。所说的洁净是针对煤炭从生产直至利用的整个过程,决不仅只是针对煤炭本身的品质而言的。因此这种洁煤技术范围很广,已超出了煤炭工业本身。由这个词近来引伸出一个新词——洁净煤,并已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然而,洁净煤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技术指标?对此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英文的clean coal中文一向称为“精煤”,泛指经过分选获得的高质量产品。在硫分,灰分等方面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但不可能低到无硫、无灰。因此不译为“净煤”而译为“精煤”是有道理的。即使能达到无硫、无灰、无杂质,作为化石燃料的煤,在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洁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也需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基于上述考虑,“洁净煤”没有列为主词条。留待以后补充。笔者认为clean coal technology中的clean似应视为动词,译为“洁煤技术”,不但更切合原意,而且既简单明了,又不会产生上述问题。十一、统一了某些混乱的名词将露天开采的“边坡”、“帮坡”统一为“边帮”;将“阶段”、“梯段”统一为“台阶”;将选煤的“回收率”、“出率”、“出量”统一为“产率”;将“实收率”、“抽出率”、“采收率”统一为“回收率”;将“废石”、“矸子”、“碴石”、“洗矸”统一为“矸石”;将地下开采的“小阶段”、“亚阶段”、“分阶段”统一为“分段”;将提升机械的“滚筒”、“绳筒”、“绞筒”统一为“卷筒”;将运输机械的“皮带运输机”、“皮带输送机”统一为“带式输送机”等。审定中还校正了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了计量单位,规范了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词汇,审查了技术数据和代表符号。某些一时不能统一的名词用“又称××”处理,如“煤阶”又称“煤级”。留待日后解决。 * 殷永龄高级工程师是煤炭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物科学新词层出不穷,加快新词汉语定名及规范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编订《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以下简称《词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将“选新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对一批新词进行了初定名和简单注释,我们希望这种做法能够为这些新词的流通使用提供一个初步依据,同时也促进有关定名的逐步完善。全国名词委关于开展新词工作的决定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将对生物科学新词定名及规范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今年起,我们正着手用大约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对《词汇》进行大幅度的增补修订,其着重点为加收新词,加强注释及强化重点学科词汇,我们希望这次修订能与全国名词委的新词工作密切配合,使有关名词的定名既快又规范,真正实现我们为《词汇》的编订及增补工作所规定的选词新、译名准和注释精等三个目标。在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以下我分四个方面加以简单介绍。1.新词工作要重视信息引进,加强国际联系,充分反映出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当今生物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我国基本上仍处于落后局面。新词工作与科技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切实重视信息引进是开展新词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全国名词委应当充分利用被誉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因特网(Internet)。有关生物科学新词定名与释义的讨论,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国际通用数据库的资料,有计划、分阶段地引进和审定有关词汇的汉文名,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举例而言,目前已测定序列的核酸及蛋白质,按国际惯例均收入Genbank/EMBL/DDBJ三大核苷酸序列库和PIR/Swiss-Prot两大多肽序列库,而已确定的蛋白质基序,均收入PROSITE资料库。根据最新资料,Genbank的条目数现为2 209 000(EST条目不计),PIR条目数现为125 3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目每天每月都在快速增长,是名符其实的“日新月异”。国际科技界为建立和保持上述一系列数据库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果我们从事有关新物质、新概念的汉语定名工作对这些资料弃而不用,将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将必要的开支花到信息引进方面,切实加强国际联系,才是加快新词工作的捷径,否则,“充分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句空话。2.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学科发展的规律,各学科的定名及审定工作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打破学科界限。在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汇是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学科间的关系已经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在已经审定的生物科学各子学科名词中,交叉重叠屡见不鲜。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叠。3.生物科学新词的审定工作要尊重术语学的规律。这一方面我想着重谈四点。第一,新词的使用必须经历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冀望通过一两次审定就确定汉文名,并硬性地借助行政手段(比如评奖、发文件等)加以推行,并不符合术语学规律。例如,白细胞介质-2(interleukin-2)过去就有近十个异名,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最初也有多个不同的名称,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统一起来。时间尚不成熟时,要允许一定程度的不统一,不能强求一律。第二,尊重约定俗成,是术语学的基本规律。评断一个术语定名的成败,最终的标准是要看是否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实践证明,轻易改变业已广泛采用而无十分不妥的术语,其结果往往是导致更加混乱。同样,新词的定名也要充分考虑科学界的接受程度。例如“ribozyme”按英文词根与汉语译名一一对应的原则定为“核酶”,既与“核酸酶(nuclease)”相区别,又能反映其特征。这一名称已逐渐被接受,就不宜另起炉灶,改定其他汉语名。第三,新词工作要花大力气加强宣传,这是推广规范化定名的唯一途径,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生物科学名词在科技界流传尚不广泛,应当总结经验,通过组织编订较大型的工具书以及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刊物等多种途径,继续对审定公布或审定试用的名词和新词进行推广介绍。第四,根据术语学规律,我建议今后审定新词应当包括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三部分。离开释义的定名往往成为无本之木,很难确定其真正内涵和外延。而离开参考文献,释义也会显得软弱无力。一个科技术语的定名、释义及参考文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理应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全国名词委的任务虽然不同于百科全书编委会,但其工作性质并无截然分别,只是侧重点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两会还应密切配合。以上谈了开展生物科学新词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有失偏颇乃至错误之处,希望生物学界及术语学界的专家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张之洞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当其七十大寿时,贺者如云.一时不能亲往者,也纷纷呈寄寿文,以表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