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中子核反应数据,不论对反应堆的设计,还是对核反应机制和核结构的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屏栅电离室的诸多特点,被用于快中子核反应截面、能谱及双微分截面的测量。作为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文章利用屏栅电离室在北京大学4.5MV静电加速器上对薄Ca靶的(n,α)反应进行测量,得到5MeV和6MeV时的40Ca(n,α0)37Ar、40Ca(n,α1,2)37Ar的角分布和反应截面,同时给出总截面及微分能谱。实验结果表明40Ca(n,α)37Ar的角分布大致关于90°对称,说明在此能区,复合核反应机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远离饱和密度附近核物质的对称能研究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热点[1-4].重离子核反应中,通常通过同位旋标度方法研究中子-质子化学势能差,进一步关联到核反应中高温高密反应源的核物质对称能[5].同位旋标度方法获得的对称能信息对研究高密核物质的对称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同质异位素方法也可以研究反应中的中子-质子化学势能差.由于同位旋标度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能核一核碰撞中靶核和射弹核的碎片分布,是研究核碎裂机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500AMeV^56e与原子核乳胶相互作用产生的靶核碎片的角分布的测量,可以发现重靶AgBr的黑粒子的发射角关于90°方向近似对称,即表明在90°方向存在侧向流.我们知道黑粒子是从激发的剩余靶核蒸发出来的,从流体力学模型的角度上来看,侧向流产生原因可能是弹核旁观体的弹出与弹核参加者产生侧向集体流造成了靶核旁观体向相反方向运动,从而在接近90°的方向上产生靶核碎片集体流.  相似文献   

4.
对290A Mev12C诱发乳胶核反应黒径迹粒子、灰径迹粒子、重电离粒子和簇射粒子的多重数分布、发射角分布进行研究,并与其他能区高能重离子诱发乳胶核反应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黒径迹粒子,灰径迹粒子及重电离粒子平均多重数和耙核大小有很强的关联,而簇射粒子平均多重数与耙核大小的关联度很小;黒径迹粒子的发射角分布基本趋于各向同性,但向前的略高于向后的,灰径迹粒子发射角分布遵循指数规律,簇射粒子发射角分布于超前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对相对论电子在空气中产生的反常契伦柯夫辐射进行了测量,给出了反常契伦柯夫辐射在21°~90°范围内的角分布,发现在30°附近有峰值,辐射光子波长主要在2035 (?)附近.  相似文献   

6.
法国国家大加速器的4π-INDRA探测器使人们能够了解在35-95MeV/u的能区的近对称的轻和中重核反应中,融合反应的截面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7.
用地时间谱仪测量了入射能量分别为170和174MeV^40.48Ca+^124Sn转移反应产物的角分布,实验得到的反应截面及产额分布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基于连续单核子转移反应机制的理论计算不能再现实验特征,需要在计算中包括核子对与α结团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
提出把原子核的衰变视为一种特殊的核反应,则衰变能就是这种特殊的核反应过程的反应能.而原子核衰变中的出射粒子动能与衰变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就是这种特殊的核反应过程的Q方程;并提出了原子核衰变与原子核反应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00 A MeV 56Fe诱发乳胶核反应产生的射弹a碎片的出射几率及角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6Fe与三种靶作用产生射弹a碎片的几率整体上都是随着射弹a碎片多重数的增加而减小,即,在边缘碰撞中,铁核不论与轻靶还是重靶作用,主要产生低多重数的射弹a碎片;a粒子的投影角分布可以用单一的高斯分布进行描述;而a粒子的发射角分布要用两个不同宽度的高斯分布的叠加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00 A MeV 56Fe诱发乳胶核反应产生的射弹a碎片的出射几率及角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6Fe与三种靶作用产生射弹a碎片的几率整体上都是随着射弹a碎片多重数的增加而减小,即,在边缘碰撞中,铁核不论与轻靶还是重靶作用,主要产生低多重数的射弹a碎片;a粒子的投影角分布可以用单一的高斯分布进行描述;而a粒子的发射角分布要用两个不同宽度的高斯分布的叠加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1.
以现有p+60Ni核反应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自行研制的大型程序MEND从理论上系统地计算了200MeV能区内p+60Ni核反应的反应截面、弹性散射角分布、能谱和6种轻粒子(n、p、α、d、t、3He)出射的双微分截面.与实验数据及ENDF/B6评价库比较发现,文章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与ENDF/B6相比,文章增加了3He的计算,将能区上推到了200 MeV,结果更接近实验敷据、更全面.  相似文献   

12.
在甲苯溶剂中,在醋酸钾及手性硫脲的协同作用下,(E)-4-甲氧基-β-硝基苯乙烯与β-溴代乙酰乙酸乙酯经过串联的反应制备出手性的呋喃酮产物.该反应只需要一步串联的Michael-5-exo-trig环化反应就能有效地构建不对称的呋喃酮产物.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重离子核反应的碎片截面测量极度丰中子核的对称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称能是原子核形成中的重要约束量.丰中子核的对称能对于中子滴线的位置(新同位素产生)、中子皮厚度、低密度核结构和性质、天体物理研究等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离子核反应产生碎片的截面可以很好地提取丰中子核对称能.但目前这种方法要对多个炮弹碎裂反应进行测量.基于一个修改的Fisher模型(modified Fisher model,MFM),利用单个炮弹碎裂反应即可从其碎片截面提取极度丰中子核的对称能,极大地节约实验测量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用大豆荚膜过氧化物酶(Soybean Pod Peroxidase, SPP)在微乳液中催化不对称氧化反应,在酶活性为3 200 U/mL,50 ℃时反应5 h,产率为91.56%,对映体过量值为96.08%.SPP催化奥美拉唑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生成S-奥美拉唑,其反应机制包括酶催化的SPP-I双电子还原反应、SPP-I单电子转移反应和非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试验数据,其平均相对偏差为5.44%.酶促反应动力学机制为带底物产物抑制的乒乓机制,而化学反应遵循幂律,过氧化氢产生底物抑制,S-奥美拉唑产生产物抑制.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组合合成的原理,使用3种酮、5种胺和甲醛反应,在盐酸的催化下,一次性合成了15种Mannich碱。使用大孔季铵强碱型清除树脂有效地除去了产物中残留的强酸催化剂———盐酸。经GC/MS色谱分析可知,产物的量决定于胺和酮的结构。对称结构的酮(如丙酮)只能得到一种产物,而不对称结构的酮(如2—戊酮)可给出两种产物。  相似文献   

16.
对一般吸能核反应及新基本粒子(特别是大质量的不稳定粒子)的形成过程,其物理本质都是将入射粒子的动能(对应于动质量)转变为反应产物静质量的增量,一般统称为吸能反应。在这类问题中,当靶子不动时(对实验室系而言),由于质心运动守恒(基于动量守恒)的要求,入射粒子的动能不可能全部转变为反应产物静质量的增量。因而就产生一个阈能计算的问题:入射粒子的动能(对实验室系而言)达到何种特定值以上时,吸能反应才得以发生?这个问题在高(吸)能反应及低(吸)能反应中,从物理原理讲是相同的:即只有相对于质心而运动的那部分能量(也即在质心系中的动能)  相似文献   

17.
在p+60Ni核反应的理论机制中考虑集体态和转移反应效应,利用大型程序MEND从理论上计算了200 MeV能区内该反应的能谱和6种轻粒子(n、p、α、d、t、3He)出射的双微分截面.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与Liang and Cai工作相比,能谱和双微分截面中出现的尖峰的符合更好些.  相似文献   

18.
用光核反应产生的11C和18F作为指示剂,从实验上确定200MeV电子束轫致辐射的最佳转换靶(钨片)厚度为4.2mm(18F)或5.2mm(11C),角分布半宽度为3°.研究了在转换靶与样品靶相对距离改变时该轫致辐射在辐照室不同高度处光通量的变化,并指出利用它们开展凝聚态物理和辐射化学研究时应注意辐射热、样品的辐射变色和被活化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描述基于鱼眼镜头具有360°全景成像的特点,实现双鱼眼结构的720°全景成像系统.在鱼眼镜头的光路中插入产生90°偏折的反射面,设计出一种视场角为200°、焦距为1.16 mm、光学后焦距为5 mm的新型偏折式鱼眼全景镜头.将两只90°偏折鱼眼镜头对称排列,并成像于同一个图像芯片上.此外,图像处理器对两幅360°全景图像进行拼接处理,并生成畸变小、清晰度高的720°全景图像.该设计方案具有尺寸小,结构紧凑,双光路单芯片以及成像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法国国家大加速器(GANIL)的4π-INDRA探测器使人们能够了解在35-95MeV/u的能区的近对称的轻和中重核反应中,融合反应(或形成一个主要的单源)的截面是很小的.而是在所有的碰撞参数,反应机制主要是耗散的二体碰撞并伴随中快度粒子的发射.我们决定了再构后的准弹核的激发能,它们可以达到24MeV/u.准弹核的显示温度可以通过几组同位素比和动能谱的斜率得到.不同的“量温器”给出了不同的温度,但它们均随激发能的升高而稳定增加.实验数据可以通过假定核的初始温度随激发能的稳定上升来解释,但并不存在核的一级液气相变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