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详细介绍了红枣烘干加工技术的烘房选址、建造技术和红枣采收、挑选分级、烘干干燥、散热贮放、包装贮运工序。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变温调湿干燥制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目前黑木耳机械化干制中采用恒温恒湿热风干燥工艺存在的木耳干燥速率高,但存在收缩不充分、叶片不平整或破碎、表面色泽灰暗或无光泽等外形较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黑木耳恒温恒湿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变化的分析,提出了黑木耳四阶段变温调湿干燥制度,并进行了实验和烘房生产实验验证,得到的黑木耳外形、多糖含量和干湿比接近自然晾晒品质.变温调湿热风干制黑木耳的方法为产地烘房烘干黑木耳提供了参考工艺.  相似文献   

3.
余姚酿造厂技术人员在味精车间工人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次试验,用蒸气远红外低温加热干燥味精获得成功,减少了蒸气用量,提高了味精质量,加速了设备周转,收到了增产节能的效果。该厂生产的味精原使用蒸气散热器烘干,因系低温干燥,时间较长,每批产品烘干时间须在10小时以上,带来烘房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的困难。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这个厂成立了蒸气远红外试验小组,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利用原有没备,在蒸气散热  相似文献   

4.
采用烘干房高温热烘技术,处理杨树蛀干性虫害木。结果表明,害虫的致死温度与致死时间成反比,温度越高,时间越短;同一温度下,虫体大小与致死时间成正比;烘干房温度为60~70℃时,夏季实施高温热烘处理需要3d,冬季需要4d。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常规木材干燥烘房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木材干燥烘房风机同步回转自动供风系统和气流调控引导送风系统这两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两项技术配合使用能实现烘房内热空气流的平稳、均匀、可调的正反向循环流动,满足木材干燥工艺要求.实际应用证明,新颖烘房保证了多种木材的干燥质量,显著降低了木材的干燥能耗,节省耗电量60%以上,缩短了干燥周期,有效提高了烘房工作效率,方便了烘房的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谷物烘干机的设计提供基础参数 ,本文在GIS—II型干燥试验台对小麦烘干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出了麦层阻力与麦层厚度和穿透风速的关系曲线、以及不同条件下小麦的烘干特性曲线 ,并比较了风温、缓苏时间和穿透风速对小麦烘干工艺的影响。研究认为 ,小麦采用穿透风速小于 0 .5m/s进行穿流干燥时 ,麦层厚度小于 2 0 0mm ,缓苏时间 1 0min ,低温大风量烘干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烘干机的能耗 ,设计了双仓串联横流循环式烘干机。该机主要由热风炉、引风机、干燥仓、提升机等部件组成。干燥仓由干料仓和湿料仓串联而成。热风相继穿过较干物料层和较湿物料层 ,热能得到充分地利用。生产试验表明 ,与现有中小型单仓横流循环式烘干机相比 ,节能效果明显 ,物料烘干均匀 ,适合农民使用。  相似文献   

8.
 使用Airpak软件,对集装箱烘房内气体流动传热问题进行非稳态模拟计算.针对两种不同送风方案,计算得到了烘房内气流的各种场分布(流速、压力、温度、空气龄等).重点考查了箱体表面的温度场、温升和空气龄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所研究的两种烘房送风方案中,方案1是从烘房底部送风,方案2则是把送风口位置抬高到集装箱内部送风,其他条件相同.计算结果表明,与方案1相比,方案2温度场分布更均匀,温度升高更快且空气龄较小(尤其在死角位置).可见采用方案2能较好地保证烘干质量,提高烘干速度,缩短箱体死角位置的加热时间,降低烘干能耗.  相似文献   

9.
谷物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干燥特性.探索和掌握谷物在不同大气条件下的干燥规律对谷物烘干机的设计和参数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开发的粮食烘干过程的温度在线监测和烘干自动控制系统,可在室内模拟谷物的干燥过程,进而为烘干机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可用于物料烘干的内置远红外电热管循环式烘干机,并以小麦烘干为例,对影响烘干速度的各主要参数进行了试验确定,获得了干燥速度与物料层厚度、物料层平均穿透风速和物料层平均移动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的回归方程,进而利用优化技术得出了所设计烘干机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物料层厚度92.6姗,物料层平均穿透风速0.27m/s,物料层平均移动速度1.99cm/min。  相似文献   

11.
八角茴香油树脂的提纯和红外光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角茴香油树脂含有蜡、胶质、色素等杂质 ,产品在使用上受到限制 .用氧化铝吸附能达到一定除杂效果 ,产品香味更清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测定除杂前后样品的红外光谱 ,表明经氧化铝除杂的样品的谱图特征峰较未处理原样的芳香区突出 ,故氧化铝是八角茴香油树脂除杂的良好吸附剂 ,且柱析法优于浸泡法 .  相似文献   

12.
八角茴香油和肉桂油的臭氧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角茴香油和内桂油的臭氧化反应过程受反应控制,传质的影响很小;八角茴香油与臭氧反应6h,反应已基本完全(95%)茴香醛含量54.48(GC%),再延长反应时间,茴香醛产量反而下降,肉桂油与臭氧反应13.6h反应也基本符合(96%)肉桂醛含量0.34(GC%)。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水、热蒸汽两种工艺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干燥前热预处理,对不同预处理虾的干燥过程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以虾干制品的硬度、弹性、复水率等为指标,研究预处理对干制后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得到的虾含水率不同,相比热水预处理方式,经过热蒸汽处理虾的初始含水率更低,干物质量损失更小。南美白对虾的干燥过程仅经历降速阶段,水分扩散起主导作用。干燥前预处理有助于虾干制品品质的提高,经过热蒸汽处理后的虾干制品复水率更高,色泽更加鲜亮,肌肉组织更加紧密有弹性。  相似文献   

14.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ree oil samples extracted from Illicium verum Hook. f. by steam distillation (SD), solvent extraction (SE)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were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quality parameters of star anise essential oil from SFE were close to that of those came from SD and SE. Although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star anise by SFE (9.2 %) was close to the value from SE (9.3%), it was yet higher than that came from SD (8.2%). For sensory evaluation, however, three oi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odor and taste of the products from SFE and SE were generally more natural and vivid than that came from distilled oil. The volatile compound reveal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composition existed in the distilled oil and the oleoresins prepared by SFE and SE.  相似文献   

15.
油茶籽热风干燥特性及其数学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燥对油茶籽贮藏、加工和油茶质量极其重要且能耗最多,为了优化干燥工艺,研究了3种干燥方法对油茶籽中油脂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和堆积密度对油茶籽干燥特性的作用规律,采用3种不同模型对油茶籽干燥过程进行拟合,建立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油茶籽适宜采用热风干燥,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堆积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40、55、70 ℃下,油茶籽干燥至相对安全储藏水分所需时间分别为20、15、13 h,堆积密度为322、354、430、442 kg/m3时,对应的干燥时间约15、20、22、25 h。常用的3种指数干燥模型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age 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油茶籽热风干燥过程,所得理论值和试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72%,说明该模型能较准确预测油茶籽干燥过程中的干燥速率及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天然香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临界CO2对八角茴香油、砂仁油、香茅油、松节油等多种香料香精进行萃取分离研究。根据物质结构和性能关系阐明分离过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龙眼微波干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微波干燥龙眼新技术,采用微波干燥试验装置和自行开发的计算机在线测试系统,进行了不同加热、间歇时间组合条件下的龙眼定功率微波干燥试验.结果表明:龙眼微波干燥过程可分为加速、恒速和降速干燥三个阶段,物料失水过程大部分处于恒速阶段,在2.7~5h内可将龙眼鲜果干燥至含水率20%(w.b.)以下,并获得满意的干燥质量.微波加热时间对干燥速度影响最大,间歇时间的影响受制于加热时间.在干燥后期应缩短加热时间以控制物料温升,避免干燥过度.以试验数据回归的数学方程可用于描述二段式龙眼微波间歇干燥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叶幕尺度上,通过分析微域环境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来揭示叶幕微域环境对无患子果实的影响,并为后续无患子叶幕结构优化和营造适宜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福建建宁地区进入稳定结实期的10年生自然圆头形无患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格子法将整个叶幕分成144个小区,在整个生长期内逐月测定小区的微域环境因子,并在采收期测定各小区果实产量指标,以此来绘制整个生长期微域环境因子和产量的叶幕空间分布三维图;根据距离树干位置远近和自然分层现象将144个小区归并到9个不同的叶幕大区域中,对大区域的微域环境因子和果实产量、品质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分层探讨微域环境因子和果实特征的相关性,并依此构建果实产量、品质与叶幕微域环境因子的回归预测模型,最终得到无患子果实优质丰产的微域环境条件。【结果】①随着叶幕区域由内膛到外围、由下层到上层,整个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0.3 和1.5 ℃、平均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增加了330.76和463.53 μmol/(m 2·s)、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下降了1.1%和3.0%,果实产量显著增加,下、中和上层果实产量比例为8:17:75,内、中和外围果实产量比例为24:32:44。水平方向上微域环境和果实产量的差异明显小于垂直方向的差异,结实部位主要集中在叶幕外围和上层;②叶幕9个大区域的果实数量、鲜果产量、干果产量、果实含水率、单果干质量和油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假果皮占果质量比、出籽率、种子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的差异均不显著;③果实产量、种子出仁率、油产量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光合有效辐射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最大,与果实产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8,温度对果实特征的影响仅次于光合有效辐射,而相对湿度对果实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④通过构建叶幕微域环境因子和果实特征的单因素二次回归模型可以得到无患子果实优质丰产的微域环境条件为:温度28~30 ℃,相对湿度小于74%,光合有效辐射830~1 203 μmol/(m 2·s);⑤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度更高,对果实和油产量的估算更准确,可用于自然圆头形无患子果实和油产量的初步预测。【结论】叶幕微域环境因子影响果实特征的形成,其协同效应对无患子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更大;叶幕中、下层果实产量、品质更强烈地受到微域环境的影响,通过基于叶幕结构和结实特性的园艺措施改善中、下层叶幕微域环境有利于无患子果实产量、品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微波加热干燥对马铃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风加热、微波加热和微波真空加热对马铃薯全粉进行干燥处理,比较了三种干燥方式对马铃薯全粉的感官品质、吸水和吸油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感官品质方面,马铃薯全粉采用微波真空干燥质量最好,其次是微波干燥,最后是热风干燥;在吸水和吸油能力方面,马铃薯全粉采用微波真空干燥要明显强于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而采用微波干燥要略强于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20.
胶体多孔介质的缓苏-间断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胶体多孔介质胡萝卜切片为物料,以干燥后产品的含水量和β-胡萝卜素保留率为质量指标,研究了物料在静态干燥、动态干燥以及缓苏-间断工艺干燥处理时的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动态干燥过程中,物料与加热介质的接触面积大,干燥速率较高;缓苏-间断工艺使物料中的剩余水分得以重新分布,消除了物料的表面硬化,可以更快地去除物料中的水分,且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最高.此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