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成瘾作为当今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计算机网络成瘾、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赌博等,本文详细分析了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内在因素-个性因素,其二,动因因素--心理缺陷或心理障碍,其三,主要手段--环境影响等.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前的教育可达到预防的目的,网络成瘾后应积极的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等,以减少、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广东医学院一至四年级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使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调查医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使用自编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网络成瘾的可能影响因素,计算网络成瘾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9.68%,其中男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2.63%,女生的网络成瘾率为7.20%,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82χ=,P=003.0)。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与适应问题因子得分在非成瘾组和成瘾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只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学生网络成瘾与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理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大理市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年龄、性别、上网目的、与同学的关系、初次上网年龄段和每次上网持续时间在正常组和成瘾组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上网持续时间、初次上网年龄段和参加课外活动情况是个体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因素,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网络成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南京市某医学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探索其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28名医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41%,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上网目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及其倾向与家庭来源、与父母的沟通、缺课上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有关联.结论为医学生中网络成瘾状况值得重视,必须针对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概述了网络成瘾的概念、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类型和影响因素;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介绍了预防网络成瘾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心里因素等等.本文从网络因素及政策探析方面入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心里因素等等。本文从网络因素及政策探析方面入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使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青少年网络成瘾比率为11.08%;(2)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在人口变量学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在网络成瘾的各因素得分均高于女生,大学阶段的青年网络成瘾率最高;(3)在SCL-90的得分上网络成瘾组和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群体。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急需重视,作为引导主体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柴永红  卫涛 《科技信息》2010,(18):40-41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针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靖东俊  蒋美娥 《科技资讯》2011,(1):227-227,22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瘾(IAD)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对网络成瘾的相关概念、特点、影响因素等做一归结。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及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学生上网行为特点、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网络使用对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对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阳性率为16.6%,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P〈0.05);大学四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5),一年级学生相对较低;网络成瘾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分别为12.23±2.31、12.38±2.30、12.99±3.58和12.10±2.58,均低于网络正常使用组;网络成瘾组和网络正常使用组在生理和心理两个领域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一名工科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戒除过程,通过了解其生活史与人际关系网,采用同辈介入、家长谈话、辅导员谈话等三种措施改变成瘾者的认知模式,使该生戒除了网络成瘾的行为,基本消除了"网络人格"。同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前期预防、戒除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矫正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社交成功倾向于外控性归因,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网络娱乐活动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和谐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人性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马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374-1377
用Brennan编制ECR问卷和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43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测评,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依恋类型的各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惧怕型依恋和冷淡型依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6.
李芳 《泰山学院学报》2009,31(4):140-144
网络成瘾被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的心理障碍,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预防和矫正网络成瘾,学校的教育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课程要增加媒介教育,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网络成瘾预防和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与治疗网络成癌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帮助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和有效使用网络并科学地预防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对四所高校520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率为17%;在成瘾倾向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大学生在网络游戏成瘾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自尊水平低于非成瘾者,并存在显著差异.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合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对该现象进行干预的观点,介绍了帮助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戒除网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药物成瘾看网络成瘾生化动型之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成瘾作为成瘾行为之一,具有与药物成瘾相似的临床特征,具有基于记忆、情绪、条件性信号、习惯等层次之上的生化机制。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缺乏明显的生理机制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上是有欠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