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2.
武周时期壮族文人留下的《大宅颂》与《智城碑》,是大唐文化与岭南文化之伟大结晶。本文从两碑及六舍坚固大宅遗址看武周时期大唐文化对南方文化之渗透与施及,以窥视唐王朝羁縻制度、儒家思想、建筑艺术及文体风格等对于岭南文化的影响,从而了解唐王朝之盛大及文化发展之规律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创作年代、诗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创作背景去还原诗歌创作的文学原貌,可以看到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杜甫创作心态的变化,同时这首诗歌在艺术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通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有门类,专详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性政书。它的产生与杜佑所在唐王朝的主客观条件密切相关。《通典》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编撰方法,为工具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材料征集详而不繁;史学思想具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杏坂娄氏宗谱》,始纂于唐,乃武则天时宰相娄师德之家乘。完整保存有唐乾宁二年柳的《谱叙》、白居易晚年的一篇重要逸文。后经历代续修,自汉迄清,凡50世,叙之精而覆,记之详而赅。非但对娄氏历朝人物,更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都提供了许多正史不载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品味。  相似文献   

6.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该文记述了洛阳丽正书院的发展情况和张说的关系。认为唐代的洛阳丽正书院为唐王朝保存民族文化典籍、开展学术研究、举荐经世致用人才、繁荣封建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它是唐王朝规模最大,贮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和学术研究中心,又是参与国家政务的高级“智囊团”,选拔干部的“人才信息库”;认为张说对书院体制的完善及其健康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8.
《唐物语》第二回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并对之进行了改编。它将白居易塑造成孤独的隐士,简化叙事突出抒情,增加对"爱情"的叙述,并巧妙地运用和歌技巧,传承歌物语以及和歌的传统。这些改编反映了日本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营养时的审美意识和选择方式,显示了日本文学重视人的内心情感的特质,体现了平安末期人们对王朝文学的崇尚、以及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周期──续《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王朝、分裂时期全国农民战争及更替关系浅析》陈德鹏(编者按)陈德鹏同志对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周期,研究多年,有独到见解,对研究中国古代史颇有价值。本刊于1993年第1期曾发表他的《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王朝、...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祖国     
《世界博览》2010,(2):74-74
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开篇说:“所有王朝都在兴亡交替中,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难逃一亡,惟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还在发展,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作者认为重读中国历史,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打来打去。  相似文献   

11.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王朝与道教关系密切,唐代文人多受道教影响,而作为唐传奇后期的代表──豪侠小说,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受道教的影响尤深。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自始至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战争发生。开始,是初唐李渊父子为统一全国而进行的战争;其后。是烽火燃遍北中国的安史之乱;再后,是藩镇割据以及平藩战争;最后,是唐末农民起义与唐王朝镇压义军的战争;还有安史之乱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对唐朝的侵扰。在唐代战争题材诗歌中,月是一个突出的意象,呈现出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14.
《七德舞》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叙事史诗。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地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大诗人。他生在“安史之乱”后,当时的唐王朝。由于兵连祸结、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朝臣党争,以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已成了昨日黄花,作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白居易积极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改革斗争。  相似文献   

15.
正唐朝历史近300年,莫高窟开窟造像数量极大,为莫高窟各时期之最。唐代前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唐王朝控制了包括现在新疆全境及中亚部分地区,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市。唐王朝是极其崇信佛教的时代,尤其是武则天时代,不仅由朝廷组织抄写佛经,颁布天下,而且下令全国各地造弥勒大  相似文献   

16.
王朝兴衰的原因何在?中国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张平中教授和同事,通过研究一棵石笋得出了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最起码在唐朝、元朝乃至明朝走向衰亡的过程中,变化的亚洲季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给了已处于困境中的王朝以致命一击。相关论文2008年11月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郁贤皓《唐刺史考》一书之阙漏,已有五篇文章对之作了订补。本文则在此五文所订补内容之外,依据《唐代墓志汇编》、《通典》等载籍的材料,博考详辨,又纠正、补充了《唐刺史考》的一些讹缺。此择其中大要者38条(正误者21条,补充者17条)予以刊布。希望能为从事唐研究者提供信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就叙事而言,先唐对中国文化思维形成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天人关系这一观念的形成。追溯其最早最系统的本文源头,不得不首推《周易》以及《易传》,由此可以看到先唐叙事中天人思想的产生、演变,并可由此窥见它对中国文化思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对其边疆形成巨大威胁。贞观四年,唐军大败突厥,使之归附中央王朝。随后,唐王朝通过设置羁縻府州、重用少数民族人才等方式,加强了对北部及西部边疆的治理。唐初处理突厥问题的方法,对周边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唐与突厥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而分析和评述不同阶段唐王朝针对突厥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20.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炼、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拨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