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雾灵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河北省兴隆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植被及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方法是根据植被综合特征;即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联系.结合群落生态外貌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及群落所处的海拔高度,确定植被类型并翔分植被垂直带谱.雾灵山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9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900~15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500-17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700-1900m)5)山顶发生草甸带(海拔1900m以上).雾灵山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8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00~14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6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600~1800m)5)山顶次生草甸带(海拔1800m以上).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植被的实地考察,结合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对武功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探究。归纳出从山脚往上依次划分为人工植被及少量次生林、灌丛植被带,竹林、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带以及山地草甸带6个植被垂直带谱,并探讨了这种分布格局的特点与成因,为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华山北坡植被的现状。笔者认为,华山北坡植被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丰富的植物种类;过渡性的植物区系;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华山北坡的植被可以划分出山地落叶阔叶林(海拔1650米以下)和山地针阔混交林(海拔1650米以上)两个植被垂直带,并在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内进一步划分出8个亚带。  相似文献   

5.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点进行了研究.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17种,隶属17目、41科.根据南岭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鸟类的垂直地理分布可分为5个带:①农耕区植被带(海拔200m以下);②低山常绿阔叶林带(海拔200~800m);③中山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海拔800~1400m);④高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700m);⑤山顶亚热带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带(海拔1700m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构建的次级自然单元植物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运算的结果为依据,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进行了优先保护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优先保护的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依次为78.60,57.32,57.20,38.18,14.08,3.2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拥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多种植物种类,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单(寡)型类型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保护区植物保护的最优先植被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随海拔梯度由常绿阔叶林带的57.20增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78.60后持续减小,体现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单峰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由不同海拔梯度所产生的水热状况的差异形成的,同时也与低海拔地区强烈的人为干扰和高海拔山地的面积较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藏登曲流域山地植被的实地考察,结合基于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对登曲流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究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区雪线为海拔5 200 m,林线为海拔4 600 m.从江面往上依次可划分为干旱河谷灌丛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阳坡)/山地暗针叶林带(阴坡)、高山灌丛草甸带、流石滩植被带以及永久冰雪带5个垂直自然带谱.  相似文献   

8.
南京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长期以来,在自然区划和植被区划中都被确认为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这个地带的确定,与秦岭——淮河线被确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南京位于常绿阔叶林带的北部边缘,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究竟在南京有没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存在?南京  相似文献   

9.
河北雾灵山南坡植被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河北雾灵山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文中采用重要值数量描述植被的方法,结合群落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特点的分析,以及群落所处的海拔高度,划分出了五个植被型垂直带:亚高山草甸带;寒温性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灌草丛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圩墩遗址出土古木15个树种的鉴定,确定五,六千年前圩墩存在过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该林带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树有壳斗科的麻栋和槲栎类,金缕梅科的枫香,漆树科的黄连木及豆的黄檀等树种。常绿阔叶树有茶科的荷木,豆科的红豆树及木犀科的蜡树等树种。  相似文献   

11.
丽水生态示范区自然环境优越 ,植被保存良好 ,动植物资源丰富 .根据对丽水山地的植被调查 ,勘明该生态示范区内植被和群落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 8大类共 1 1 4种 .丽水山地群落的垂直分布分层特征较明显 ,总的可分为三个层次 :海拔 80 0 m以下以暖性针叶林、栲类林等为主 ;海拔 80 0~ 1 3 0 0 m山地以温性针叶林、甜槠木荷林等为主 ;海拔 1 3 0 0 m以上则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草丛等  相似文献   

12.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汶川县境内,邛崃山脉之东坡,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全区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20多万公顷。地势由西北向东西倾斜,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最低海拔1150米,最高海拔达6,250米(四姑娘山),相对高差在1,000—5,000米之间,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从水平地带性来看,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北缘;从垂直地带性来看,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的差异,植物垂直带谱显著,海拔1,150—1,600米  相似文献   

13.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北端,地处宁武、五寨、苛岗三个县交界处。境内森林繁茂,灌木丛生,水资源丰富。主峰芦芽山海拔2783米,总体面积32.18万亩。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在7、8两月;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风。区内分布着多种珍禽异兽。我们在考察中采用以下方法。选定垂直带:根据猫头鹰的活动规律、分布现状和生物学特性、植被类型、海拔高度,选定四个垂直带,即坝门口农耕灌从带,海拔1400米~1750米;梅洞沟疏林灌丛带,海拔1750米~2000米;冰口凹针叶林带,海拔2000米~2500米;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带,海拔  相似文献   

14.
中条山植被垂直带谱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根据现状植被的特点,对中条山植被垂直带谱进行了再分析,修正了以前垂直带划分方案中的错误,将垂直带划为:侧柏林带(500~1000m)——松栎林带(800~1500m)——栓皮栎林带(1400~2000m)——杨桦林带(1900~2200m)——山地草甸带(2100~2358m)。文中对各带的特征及利用方向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别山蝗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湖北大别山的蝗虫有3总科,8科,43种,分布于4个垂直带,以海拔400-850m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多,达37种,占总数的88.4%,850-1500m的落叶阔林带次之,共35种,占总数的81.4%;400m以下的农耕带20种,占总数的46.5%,1500m以上的山顶矮林带最少,只有12种,仅占总数的27.9%,该区的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个别古北界种类可扩散到该区,在43种蝗虫中,有13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其中球背微翅蚱,天堂台蚱,短翅直斑腿蝗,天堂雏蝗为新种。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2019,(3)
正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提升和气候的变化而垂直分布,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等。如此丰富的植被类型,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使其种类、群落数量都相当的丰富。10月中旬,这里的第一场冬雪如约而至。白雪会覆盖到海拔3 000米左右的山腰,茫茫云海笼罩整个山谷。银  相似文献   

17.
1. 根据野外观察和240个鸟胃内容物分析的结果,动物性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大部分,其中昆虫占64%,主要包括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以及一些其他的小动物(见表1) 。2. 在四种不同景观内种群密度统计的结果,计得18种鸟为优势种。即:灌丛的鸟类6种,溪流的鸟类2种,阔叶林的鸟类5种,以及居民区的鸟类5种。这表明了鸟类的生态分布和自然景观是一致的。3. 关于鸟类的垂直分布,可区分成四个带:常绿阔叶次生灌丛带(400-600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600-1000米),落叶阔叶林带(1000-1200米)和黄山松高山草丛带(1200-1800米)。各带内均有一些典型的代表种类(见图1)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是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省年平均温度13.2°—16℃。一月平均气温—1.5°—3.5℃,极端低温—8.7°—-23.1℃。七月平均气温26.5°—29℃,极端高温37.3°—40.9℃。活动积温3300°—5000°。年降水800—1100毫米。省内主要植被类型自北向南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从北向南在区系成分、外貌、结构、类型以及其所反映的热、水条件,都明显地反映了缔向变化规律。植被的分布上呈现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安徽省境内各个不同典型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提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巢湖至马鞍山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这两条线恰与安徽省干湿度 K= 0 .9 和1200m m 降水分布线相一致。在皖西叶集至舒城,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是重合的;而在江淮东南部地区,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之间出现了一定宽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植被过渡带  相似文献   

20.
恩施州野生盆景植物资源及其栽培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施州野生盆景植物资源,经调查共有44科68属101种,评分 布在鹤峰、利川、巴东、宣恩等县市,垂直分布主要位于海拔800-1200m的常绿阔叶林带和海拔1200-2000m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同时,还分析了恩施州一盆景植物资源的应用现状,对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地区野生贫景植折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