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BODIPY近红外荧光探针分子1,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各种金属离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乙腈溶液中,采用630nm激发波长时,在所有的检测金属离子(Na+,K+,Mg2+,Ca2+,Ba2+,Cu2+,Zn2+,Cd2+,Fe2+,Pb2+,Ni 2+,Co2+,Hg2+,Ag+)中,1对Cu2+具有高度选择性;Cu2+的加入导致1的乙腈溶液在636nm处显示一个很强的红色吸收峰,在662nm处显示一个很强的荧光发射峰;同时,由于发生了显著的颜色变化,1也可以作为对Cu2+的比色传感器.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1,3,4-噻二唑类光化学传感分子5-(4-(dimethylamino)benzylideneamino)-1,3,4-thia-diazole-2-thiol(DBTT),该传感分子在甲醇-2%水体系中可以高选择性地用比色法识别Cu2+,并且制作了DBTT检测Cu2+的试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用于实际样品中Cu2+的快速检测.以等摩尔系列法研究了DBTT与Cu2+络合的化学计量比为1∶1,结合红外光谱与核磁滴定实验结果推测了DBTT对Cu2+可能的识别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五水硫酸铜、葡萄糖为原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载体,在70℃水浴条件下制备出了Cu2O/MWCNTs微纳米粉体.通过对亚甲基蓝染料(MB,C16H18N3S·Cl·3H2O)的降解,研究了Cu2O/MWCNTs光催化降解染料的能力;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Cu2O/MWCNTs的表面形貌结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纯化前后MWCNTs的组成;采用XRD,EDX和XPS对Cu2O/MWCNTs的晶型及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Cu2O/MWCNTs复合物形貌稳定,对染料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罗丹明B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RF。研究发现在V乙腈∶V水=1∶1介质中,化合物RF最大发射波长为566 nm,Cu2+可使探针RF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大,同时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桃红色。该荧光探针对Cu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RF的选择性荧光增强是由于其对Cu2+的识别开环引起的。该探针对Cu2+的识别是不可逆的,而且pH对探针RF在中性水溶液中检测Cu2+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催化还原法从含碲硫酸铜母液中回收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催化还原法对含碲硫酸铜母液中的碲进行回收.研究结果表明:加入NaCl,NaBr和KI中任意一种物质后,SO2对硫酸铜母液中Te(Ⅳ)的还原速度显著加快;当反应温度为85 ℃,NaCl浓度为1 mol/L,SO2流量为40 L/h,反应时间为2 h时,Te(Ⅳ)的质量浓度从6.72 g/L下降到0.10 g/L,Cu2+的质量浓度从7.78 g/L下降为1.10 g/L,Te(Ⅳ)还原率为98.50%,Cu2+还原率为85.86%;在干燥还原产物中碲、铜和氯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52.60%、28.54%和15.24%;NaCl作催化剂时,还原产物中的碲以单质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6.
使用一个含Schiff碱结构的萘胺类衍生物作为比色传感分子L,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金属离子的识别性研究.研究表明:L在乙醇与水(体积比1∶1)的溶液中能对Cu2+实现专一的选择性识别,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可进行裸眼识别,L对Cu2+的最低检测限达到0.224μmol/L.通过Job’s曲线测试表明:L与Cu2+形成摩尔比1∶1的稳定配合物,且络合常数为1.483×105L·mol-1.  相似文献   

7.
Cu(Ⅱ)-Fe(Ⅱ)-H2O2协同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pH值、温度、H2O2、Cu(Ⅱ)和Fe(Ⅱ)添加量对Cu(Ⅱ)-Fe(Ⅱ)-H2O2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MO)的影响。提出了羟基自由基降解甲基橙的机理,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甲基橙的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Fe(II)对甲基橙的降解存在协同催化效应,处理200 mL质量浓度为1.5 g/L的甲基橙模拟废水的最佳催化氧化条件为:pH 3.0,温度60℃,过氧化氢(体积分数30%)10 g/L,硫酸铜4.0 g/L,硫酸亚铁0.1 g/L,反应速率常数0.943 min-1;Cu(Ⅱ)-Fe(Ⅱ)-H2O2催化体系对甲基橙的降解速率高,5 min即可实现对甲基橙的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添加0.01mg/L,0.08mg/L,O.64mg/L,5.12mg/L的Cu2+,Zn2+对罗氏沼虾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力和酶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u2+,Zn2+浓度的增加鳃中SOD酶活力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分别在O.64 mg/L Cu2+和O.08 mg/L Zn2+时SOD酶活力达到最大(73.57±O.12 U/mg和53.63±0.17 U/mg),且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9.
电解铜是市场紧俏物资,海绵铜是生产电解铜的原料之一,每吨价在13500元以上。村、乡办小厂可就近利用本地小型铜矿资源生产海绵铜,效益是显著的。本方法的特点是工艺简单、投入少、见效快,生产出的海绵铜含铜量在80%以上。 一、生产原理 1.用氧化态铜矿生产,系将铜矿石粉碎后,使其中所含的碱式碳酸铜被硫酸浸出而成硫酸铜,再让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而生成海绵状铜沉淀。反应式如下: CuCO_3·Cu(OH)_2+H_2SO_4→CuSO_4+CO_2+H_2 CuSO_4+Fe+Cu↓+FeSO_4 2.用硫化态铜矿石生产,系将硫化态铜矿中的硫酸铜经焙烧而成硫化铜或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用铁置换铜而生成海绵状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个Cu(Ⅱ)配合物:[Cu2(tol)4(C2H5OH)2](1),[Cu(pzc)2]·4H2O(2),[Cu(bpdc)(Imh)2(H2O)]·2H2O(3)(Htol=对甲基苯甲酸,H2pzc=吡嗪-2-甲酸,H2bpdc=2,2′-联吡啶-4,4′-二甲酸,Imh=咪唑).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电子吸收光谱、FT-IR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进行了表征和物性测定.结构分析表明,3个配合物的中心Cu(Ⅱ)离子呈现不同的配位微环境(依次为五、四和五配位);晶体中分子间氢键将结构单元分别连接成了具有1D、3D和2D结构的配位超分子.SPS测定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在可见光诱导下均呈现出明显的表面光电子行为.并且,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位微环境的变化对这种光电子行为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取代度CMC取代度的紫外光谱法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取代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取代度的紫外光谱测定方法.首先利用CMC与Cu(Ⅱ)反应,得到CMC-Cu(Ⅱ)溶液的紫外吸光值随稀硫酸铜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发现该曲线可划分为3个区,其中Ⅰ区是CMC链上的羧基与Cu(Ⅱ)离子按照化学计量反应生成配合物的区域,且符合Lambert-Beer定律.将Ⅰ区曲线拟合得到...  相似文献   

12.
用DFT BLYP/6-31G(d)及MP2/6-31G(d)等方法优化了夹心型双核模型物Cp2Cu2的分子结构.结果发现,横向/重叠型Cp2Cu2(Cs)比轴向/交叉型Cp2Cu2(D5h)的分子构型稳定;用能量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模型分子的优势作用项,发现决定分子总能量高低的不是原子(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而是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的大小;同时还预言了该分子中的原子净电荷布居规律、前线分子轨道能量以及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含N、O配位原子的吡啶基多齿异烟肼Schiff碱配体(2-pyridylcarbaldehyde isonicotinoyl hydrazone,L1).通过分层法,以L1作为配体与Cu I在不同的溶剂条件下合成出含不同溶剂分子的超分子异构体配合物[Cu2(L1)2I·5H2O](1)和[Cu2(L1)2I·2DMF](2),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单晶衍射结果对几种配合物的组成和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单晶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和2中,为了满足分子中电荷的平衡金属铜原子均以混价CuⅠCuⅡ的形式存在.在配合物1和2中发现溶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对于配合物异构体结构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起着模板的作用.本文还通过热重分析研究探讨了这两种互为异构体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用两相法提取小麦根质膜微囊,研究了铜对质膜H -ATPase活性的影响.硫酸铜(CuSO4)抑制小麦根质膜H -ATPase的活性,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金属离子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200μmol.L-1)可以完全消除CuSO4对H -ATPase活性的抑制效应.检测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Cu2 的加入使质膜微囊产生了较多的TBARS,表明Cu2 作用导致细胞膜发生较强的氧化损害.实验结果表明,CuSO4可以减弱小麦根质膜H -ATPase的活性,此效应是由Cu2 引起的;此外,Cu2 导致质膜微囊产生较强的膜脂过氧化.  相似文献   

15.
在CuCl2或Cu(NO3)2存在条件下,分别合成了六元瓜环(Q[6])与La(NO3)3形成的配合物,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阴离子铜(Ⅱ)盐诱导作用下,Q[6]与La3+离子都直接配位形成了"半分子胶囊"结构的配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CuCl2溶液中,六元瓜环(Q[6])与La(NO3)3形成的"半分子胶囊"通过结晶水分子形成了一维超分子链。而在Cu(NO3)2溶液中,六元瓜环(Q[6])与La(NO3)3形成的"半分子胶囊"则通过共用硝酸根阴离子形成了一维超分子链。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甘氨酸(Gly-Schiff base)、L-苯丙氨酸(L-Phe-Schiff base)及L-天冬氨酸(L-Asp-Schiff base)3种氨基酸水杨醛希夫碱(AAS)及其4种金属离子Cu2 、Fe2 、Ni2 、Zn2 配合物(MAAS),将四苯基卟啉(TPP)直接加入MAAS的氯仿溶液中,研究其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分析了卟啉作为信号转导体系中信号传递中间介质,实现人工细胞信号转导体系中信号传递的可能性.表明Cu2 、Ni2 能够在常温常压下被卟啉从希夫碱上夺取下来,形成金属卟啉配合物.这说明在文中所构建的人工细胞信号转导体系中,加入卟啉分子可以将信号分子Cu2 进行下一步的传递.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u(tzda) (phen)(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phen为邻菲咯啉),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配合物中,与金属中心Cu(Ⅱ)离子配位的3个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tzda2-配体酸根和1个水分子,2个氮原子则来自同一个1,10-邻菲咯啉分子,形成五配位的变形四角锥结构.由于tzda2-的桥联作用以及氢键和π-π弱堆积作用,配合物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6 V~ +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二价铜离子对牛朊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牛朊蛋白(BoPrPc)的小分子(BoPrPcS)和大分子(BoPrPcL)经初步纯化后,在含Cu2+的碱性溶液中氧化,用反相柱进行氧化态和还原态的BoPrPcL和BoPrPcS的分离.质谱分析证明氧化态的Bo-prPcL和BoPrPcS分子质量分别为24.064,15.819ku.用远紫外圆二色谱(Far-UVCD)分析显示,BoPrPcS在208和222m处出现两个负峰,为典型的α-螺旋型结构;而Bo-PrPcL在222nm处负峰减小.与未经氧化的BoPrPcL的质谱和CD结果比较后发现,氧化后的BoPrPcL在八肽重复区结合了6个Cu2+,其β-折叠含量明显增加.而Cu2+对BoPrPcS二级结构基本无影响.BoPrPcL结合Cu2+的特性及其二级结构的相应变化可能与细胞内抗Cu2+毒性与氧化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新的Cu(Ⅱ)配合物[Cu(pdc)2]·[(CH3)2NH2]2(H2pdc=吡啶-2,5-二羧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IR、固体UV-Vis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热重等物性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Cu(Ⅱ)的单核配合物,其中Cu(Ⅱ)离子为四配位(CuN2O2配位模式),形成扭曲的平面四边形构型.晶体中,分子间通过Cu…O弱键及氢键网联成3D超分子.SPS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光电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发现它们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玫瑰花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玫瑰花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玫瑰花红色素属花青素类,提取的最佳条件为:70%(V/V)乙醇为溶剂、pH值为1、物料比(m/V)为1∶ 8、浸提温度60℃、时间为1 h.稳定性研究表明玫瑰花红色素对光和热敏感,在不同的pH值下表现出不同的颜色;金属离子Na 、Zn2 、Ca2 对该色素无明显影响,Cu2 使该色素颜色向黄色变化,而Fe3 则会使玫瑰花红色素的颜色发生较大的改变;玫瑰花红色素对还原剂Na2SO3较稳定,对氧化剂H2O2则很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