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青岛市常住人口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可以与青岛市快速增长的迁移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青岛市常住人口和迁移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出青岛市总人口发展的规律,为青岛市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人口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呈平稳增长趋势,总人口增长主要是迁移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2.
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内蒙古人口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在研究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发展的预测模型,并提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对策和人口理想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人口发展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人口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科学的民族人口思想体系.实践证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民族人口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做好我国民族人口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新疆人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新疆人口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新疆人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口总量增长过快、人口素质水平总体较低、人口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城市化水平落后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这些人口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应该实行政府主导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优化就业结构, 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等举措.  相似文献   

5.
人口的合理建模是人口预测、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当前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准确地预测人口信息,是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利用变系数模型研究山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与之有关的因素,并且对200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预测,预测值3.93...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人口发展评估体系模型及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因子得分及排名,并对各地区人口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政府应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加大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口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始终是世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以三峡库区人口控制的必要性为切入点,研究了库区人口发展规律,建立了库区人口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这对库区人口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梳理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和回顾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解读人口自身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内涵,并进而引入协调度模型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行定量测度和评价研究.选取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通过重新构建指标体系,对人口自身的内部均衡和整个PRED系统的均衡情况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就人口自身而言,山东省的人口内部均衡状况是不断趋于协调的,人口结构较之数量和素质而言均衡情况较差.就人口外部均衡而言,整个PRED系统的协调度也是不断上升的,但是仍然处于中等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9.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从土地资源角度,研究了豫南丘陵山区的人口发展和分布方面的问题,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五陵山区的人地关系如今已不在协调.现有人口已经超过了较高生活水平条件下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生态农业、适当迁移人口、鼓励劳务输出等措施已成为今后豫南五陵山区迅速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8~2003年中国人口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法建立由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等17个影响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系统结构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人口系统的建模、预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的依据,以便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算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女性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农村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个因素对总人口和年净增人数影响最大.本文中国人口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较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银川市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银川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建立银川市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型,运用理论分析法和模型搜索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考虑GDP和环境对人口规模的影响,对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人口呈增长趋势,应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体系,提高人口素质,拓展劳动就业渠道,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人口与经济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两者在分析区域发展方面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因而两者间的关系也是衡量区域发展是否协调的指标之一.本文运用陕西省2005年~2015年的人口与GDP数据计算了各市人口经济一致性指数和全省人口经济偏离度系数,并分市、地区、省三个尺度分析了陕西省人口经济协调程度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陕西省各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发展速度为中速偏低;地域角度方面,人口经济发展呈现一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上占优势的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一致性较差,始终表现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全局角度方面,全省在2005年~2015年间的变化趋于一致性方向发展,协调程度从2011年开始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13.
新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2000-2013年的新疆人口、经济发展数据,应用变异系数赋权法构建新疆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最后基于时间变化计算新疆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利用空间分布图直观表征新疆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结果表明,新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理分布特征.而新疆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与北部和东部地区相比在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上的落后性值得深思.该研究或对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山东实际情况,本着使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要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同步发展,使综合效益和复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运用AHP法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97-2011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8年,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1年,由于人口、环境压力增大,系统协调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河西走廊各区县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人口现实承载力.利用背景值修正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区县2015-2024年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人口预期承载力.利用土地承载潜力模型分析了河西走廊各区县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土地生产潜力较大,人口承载力水平普遍较高,生态环境压力和科学技术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测结果,到2024年除嘉峪关市和敦煌市还处于人口超载状态外,其他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大幅增加,土地人口承载力盈余地区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非农建设用地量的激增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一对较难克服的矛盾.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已成为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鞍山人口增长、结构、质量、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鞍山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研究鞍山人口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是区域人口总体的空间活动能力,它是表征区域发展活力的综合指标.不同形式的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力当量”,一个区域的人口流动能力是其内流力、对流力和回流力的当量和.200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口流动能力在整体上属于中等偏弱,且自东向西梯度递减;在结构上以内流力为主体,回流力次之,对流力又次,内流力受人口规模制约,回流力与区域教育、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对流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关;我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均人口流动能力和地均人口流动能力均偏弱,但人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不明显,地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明显;GDP和城市化率对流动能力具有协同推进作用;流动能力与市场化指数、创新能力指数、文化资本指数、发展指数等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为文化产业中心布局和遏制不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与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则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更完整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先次序和标准体系研究,为科学评价市民化水平提供依据,有助于各地有序推进市民化工作.研究表明: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致经历基本市民化和完全市民化两个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各不相同.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上沿着空间转移、身份转换、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文化融入等的逻辑顺序不断演进,但在每一个环节也存在基础需求与发展需求的先后次序.3)基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层面,建立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判断标准和指标体系,为各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更为简洁、直观、易于操作的决策参考,有助于建立了以指标体系为导向的政策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