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直接威胁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所有的生态破坏中,水土流失称之为"环境破坏第一杀手".针对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人为破坏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整治经验及对野外工作所积累大量数据的分析,以生态恢复学为指导,总结了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研究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水土流失给生态安全造成的巨大危害,展望了水土保持的预期目标,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机理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质构造、历史原因、人为活动等因素,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一度严重,流失面积曾高达本区面积的60%。20世纪90年代,经小流域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水土流失仍是本区突出问题,本文对水土流失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跨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等7省区, 共287个县旗, 总土地面积为62.68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2, 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面积达43万km2, 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68.6%;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达28万km2, 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需要400亿t水冲刷), 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堤防整治是平原区河道治理的常见工程形式,具有土方量大及扰动土地面积大的特点,易造成水土流失。分析了堤防工程施工期及自然恢复期产生水土流失的成因,并结合主体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交通道路区、料场区和弃渣场区等不同项目区的划分,提出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遥感数据和典型地区监测资料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3个显著的特点:土壤侵蚀模数低,以水土漏失为主要过程,坡耕地是重要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突出危害是导致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和大面积耕地丧失。21世纪以来,国家和广西区政府对于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 000km~2,遏制了石漠化,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形成了高效生态产业,创建了弄拉、龙何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模式。但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和内涝灾害防治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内涝防治以及耕地资源丧失的水土保持工程。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顺昌县林地为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构建顺昌县林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实现对顺昌县林地生态脆弱性的定量评价,进而分析其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坡度、土壤K因子、年均降雨量、NDVI和人口密度5个因子作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95 5,0.140 9,0.119 2,0.302 1,0.242 3;研究区微度脆弱区、轻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强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的面积分别占15.83%,40.92%,24.50%,13.25%和5.50%,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顺昌县脆弱等级强度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坡度、低海拔、低植被盖度、人为干扰强度大的区域,是预防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广东科技》2014,(18):112-113
云龙水库是昆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水源区内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对水库水质、当地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建立水源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三道防线,使水源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内涵和技术要求,对云龙水库水源区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是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近年来,榆林能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使原本脆弱的水保生态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榆林依法开展水保预防监督与监测预报工作意义重大。1991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9.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跨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等7省区,共287个县旗,总土地面积为62.68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2,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面积达43万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68.6%;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达28万k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需要400亿t水冲刷),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陇中黄土高原(甘肃黄土高原)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省中东部,地跨7个地州市48个县市区,面积约11.3万km2以上,占全省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每年约有50亿吨泥沙涌入江河湖泊。水土流失冲刷掉的表层土不仅带走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导致土壤肥力减退,而且大量泥沙源源不断地进入水体,造成江河湖泊严重淤积,使水利工程防洪标准甚至失效。城市的水土资源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南京是华东地区的重要城市,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27%。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人类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具有加剧、减弱或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GIS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本文利用GIS技术对南京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数据、图形处理,并分析其成因、危害,提出了治理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植被-侵蚀动力学的黄土高原分区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修复生态退化,对于中国黄土高原进行科学区划。以植被-侵蚀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类型区:长城沿线区、黄土丘陵沟壑东区、黄土丘陵沟壑西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利用植被-侵蚀状态图,探讨了这4区控制侵蚀和修复植被的前景。该文所提出的综合治理策略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只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可通过治理,形成能承受一定程度破坏的植被;其他3区,只有通过小流域高强度治理,才能有效地改善植被和减少侵蚀,并需要持续的防护和治理才能维持。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显著增加,有效遏制了该区水土流失。目前黄土高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已经接近该区水资源承载力阈值,进一步扩大该区植被建设面积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黄土高原未来的植被建设应从扩大面积向提升质量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20年MODIS蒸散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 CWSI)、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年际上,2001—2020年黄土高原CWSI呈显著线性下降过程,下降速率为0.005 8 a-1(P<0.01)。干旱程度呈先减(2001—2018年)后增(2018—2020年)过程;(2)空间上,CWSI以减少趋势为主,显著减少趋势占区域总面积91.24%,其中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南部地区CWSI下降速率较快;(3)黄土高原CWSI与气温以负偏相关关系为主,显著负偏相关占区域面积的7.78%,集中分布于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与降水以负偏相关关系为主,显著负偏相关占区域总面积60.88%,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气温升高背景下,降水增加促使黄土高原实际蒸发显著增加、潜在蒸发不显著减少,导致CWSI显著下降。研究结论认...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5年,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12.96×104km2,中国南方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生态综合治理下黔东南州2000~2005年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应用空间转移矩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数据表明: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1 638.46km2发展到2005年的1 753.60 km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km2,到2050年石漠化面积将达到2 634.45 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68%。虽然黔东南州石漠化低于贵州平均水平,但是石漠化防治工作不容忽视,要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下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研究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土壤侵蚀量的估算。采用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利用黄土高原地区DEM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土壤侵蚀量的估算采用USLE模型,运用GIS和RS技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与技术途径。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USLE中各因子及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同时结合中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分析结果可为今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SPOT NDVI及GIMMS NDVI为数据源,结合RS和GIS地统计空间分析技术,对1998—2007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差异及1991—200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月均温、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DVI值(7、8月平均值)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NDVI指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东部及西南角部分的NDVI值较高,北部、西北部地区较低;1999—2007年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NDVI值的季节差异特征明显,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土地利用类型影响NDVI值,林地的值最大,荒漠最小,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植被指数偏低的现状;气温、降水是决定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与NDVI指数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沙尘风暴连年发生、水资源日趋紧张、干旱面积不断扩大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是造成该地区农业生产低且不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2003年粮价波动之后,辖区的农业问题再次引起高度的重视。黄土高原作为我国能源-化工-重化工基地,其农业生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与生态变迁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揭示出历史经验教训以及西部大开发确定的发展方针,并在总结已有的农业成功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建设阶段的不断深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模式目标、组成结构3个方面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模式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模式转型上人以下方向:从封闭到开放;从治理米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从单一效益为主到综合效益提高,如何合理转型,应注意以下几点:重视和加强基础建设措施,模式转型的阶段性;合理设计开发措施;模工应与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及区域整体发展目标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十分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这个地区有丰富的资源急待进一步开发.环境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是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心,从长远利益考虑,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协调环境、资源、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必由之路,也是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在环境治理政策方面,注重鼓励性政策、地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及资金投入政策.  相似文献   

20.
"数字小流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数字小流域构建的理论、技术背景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小流域构建的总体模式,并从框架结构、基本功能等方面对数字小流域构建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根据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从小流域信息化建设出发对数字小流域发展的三个阶段等进行了设想;指出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分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技术平台和决策依据是数字小流域实现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