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中4区块侏罗系油气藏具有混源、多期充注的特征,而断层和砂体复合形成的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刻画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特征,明确优势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分布和成藏模式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具备强输导能力(断层输导有效性评价系数小于3.5、启闭系数大于1)并沟通烃源岩层与储层的油源断裂为垂向输导通道,砂地比大于30%的部分连通和完全连通砂体为油气横向运移通道;优势输导体系为强输导断层汇聚面与连通砂体构造凸面脊,控制了油气分布;综合输导体系演化和油气充注过程建立混源供烃-两期充注-断砂复合输导油气成藏模式,第一期成藏期为断层和砂体共同输导至三工河组与头屯河组,而第二期成藏期断层为主要输导通道,垂向输导至头屯河组。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尚家油田油气输导体系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及葡萄花油层油气输导体系,发现油田主要存在断裂简单型输导体系及断裂与砂体组合复合型输导体系.空间构造形态控制油气的运移方式,正向构造脊线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生成的油气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聚集场所;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各种控制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匹配决定了尚家油田油气的聚集成藏.断层型输导体系输导能力的变化具有周期幕式特征,而断裂与砂体组合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主要受控于断裂与砂体的对接模式及砂体自身的输导能力.在尚家油田同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模式及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模式中的连续型和错接型组合模式具备侧向的输导能力,而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模式中的离散型不具有侧向输导能力.通过有效通道空间系数的计算及各油层组油显示层段的统计结果证实,尚家油田在扶余油层中扶一油层组砂体侧向输导能力强,杨大城子油层中杨一油层组砂体侧向输导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松辽盆地尚2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扶杨油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断裂密集带边部的地垒、断阶构造是油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及前缘席状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砂体类型.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为反向断层配合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模式与南北向展布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模式.该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纪末期的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输导格架(连通砂体、不整合面、断裂等 )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和相互组合形式 ,探讨了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输导体系特征 ,划分出 3种输导体系类型 ,确定了其分布范围。乌夏地区油气是通过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进行运移 ;克拉玛依及其斜坡区域的油气是以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为主要输导体系 ;百口泉地区、凹陷内部的油气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输导体系。该区三叠纪末期油气主要沿夏子街地区砂体断裂输导体系运移 ,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油气运聚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新理论,对东营凹陷中浅层的输导层及其油气运移特征、所对应的网毯输导体系中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油气运移起重要作用的输导层主要有连通砂体和断层,连通砂体包括仓储层和其下与之相连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断层对油气的输导作用不仅与断层的级别和类型有关,还与断层的幕式活动有关。根据其油气聚集的特征,可将该区油气藏划分成仓储层和聚集网层两大类9种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6.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纪末期的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输导格架(连通砂体、不整合面、断裂等)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和相互组合形式,探讨了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划分出3种输导体系类型,确定了其分布范围。乌-夏地区油气是通过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克拉玛依及其斜坡区域的油气是以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为主要输导体系;百口泉地区、凹陷内部的油气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输导体系。该区三叠纪末期油气主要沿夏子街地区砂体-断裂输导体系运移,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断层、不整合、砂体的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认为南部乌夏断裂带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是研究区的油源断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八道湾组和清水河组砂岩厚度大,泥质隔层少,横向连通性好,成岩作用弱,物性好,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部的近物源底砾岩,分选差、物性差,对油气的横向输导作用不大.深浅2套断裂、上下2套毯状砂层匹配构成了研究区高效的网毯式输导格架.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提出了"断-毯-梁"三因素控藏的认识.断裂(油源断层、油藏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毯状输导砂体控制平面分布,鼻状构造背景控制相对聚集,储集层岩性、物性控制富集程度.成藏体系分析,建立了宽缓斜坡带源外沿梁网毯式输导成藏模式,指出毯内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次级断裂沟通的毯上砂体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带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圈闭(尤其是构造圈闭)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各成藏要素配置良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带油气有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远源不整合输导侧向成藏、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4种模式.其中,近源断层输导纵向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合输导成藏模式是本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而近源不整合输导纵向成藏模式的油藏可作为本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留楚地区和文安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其断-砂输导体系构成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断-砂输导体系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留楚地区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气纵向分布层位不同,留楚地区断-砂输导体系可向多层砂体中侧向分流运移,造成同一部位油气多层分布,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主要沿一层砂体侧向输导油气,造成同一部位油气仅在一层分布;油气平面分布区域不同,留楚地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有利和较有利断-砂输导体系处或附近的背斜核部,而文安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气侧向运移路径上的断层圈闭内;油气在断裂密集带分布部位不同,留楚地区断-砂输导体系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油气聚集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横穿断裂密集带,油气聚集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及边部。  相似文献   

10.
分析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不同构造区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合有效源岩控范围、油源断层控通道、构造样式控部位、沉积演化控层位和单一圈闭控规模等油富集条件分析,提出凹陷不同构造区油聚集机制受控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最终建立凹陷分区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源内向斜区主要发育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油源断层短距离垂向输导和高孔渗分流河道选择性充注匹配控制的窄带状岩性油藏;近源鼻状构造区主要发育受继承性鼻状构造隆起和油源断层近距离侧向输导匹配控制的连片状构造-岩性油藏;源外斜坡区主要发育受断阶带高点、"断-砂"桥连式远距离侧向输导、断层侧向封闭性和岩性上倾尖灭控制的宽带状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凹陷分区成藏模式为源内向斜区"T型"运聚成藏模式、近源鼻状构造区"犁式"运聚成藏模式和源外斜坡区"断阶状"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