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科技名词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我们水产界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文教、贸易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在交往中发现海峡两岸使用的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称谓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名词术语差异大,近几年来,本人开始从事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研究的探讨。最近几年来,本人应台湾《现代渔业》、《养鱼世界》等杂志邀请,在该两本杂志上开设专栏,连续刊登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先后已刊登了5000多条,目前仍在进行编写之中。渔业科技名词连续刊登后,受到海峡两岸渔业界专家们的好评。通过近几年的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初步研究,深深体会到,建立两岸共同的专用名词很有必要,是一件业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为此,本人就关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联合审定的建议及设想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差异性水产科学(fishery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包括资源、捕捞、养殖、加工、海洋、环保、气象、渔机、仪器及渔船等方面,涉及分支学科范围广。因此,水产科学的名词术语非常丰富。由于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长期缺乏相互交流,致使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存在严重的不统一,影响了两岸间渔业科技的交流。下面列表说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差异比较从上表清楚地看出,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称谓差异很大。往往出现好多交流上的麻烦。比如有一个单位基层情报研究室曾编写出版《主要经济虾类的养殖技术》一书,出现搜集资料上的错误。台湾把日本对虾称为斑节虾,搜集斑节对虾养殖资料时,结果把台湾称日本对虾为斑节虾,误为斑节对虾,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虾资料混编在一起,出了一个很大的洋相。从这个例子说明,由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两岸渔业科技交流。这是摆在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专家面前,必需急待解决的问题。倘若双方专用名词术语迟迟不能统一审定的话,将会进一步影响科技、教育、外贸、生产、情报等正常交流。二、建议与设想考虑到水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的分支学科比较多,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分支学科都统一起来,只能分期分批进行。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交流最频繁的是水产增养殖和远洋捕捞对象。据初步统计,涉及的种类及专用名词也不是太多,估计数千条术语。笔者认为,应首先从这两部分开始。为此,双方成立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由中国水产学会渔业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负责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机构: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设水产增养殖、远洋捕捞对象名词术语统一审定专家组。专家组由海峡两岸从事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专家、增养殖专家及鱼类学专家组成,通常由5~10人组成,不宜太多。统一审定专用名词内容:1.水产增养殖主要种类名称;2.水产增养殖技术专用名词术语;3.主要捕捞对象,其中包括鱼、虾、贝、藻。整个工作建议在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持下进行。上述当否,敬请同行术语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4-F0004
《科技术语研究》是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8年,它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实现科技语言的规范化,是一本领域独特个性鲜明的杂志。曾开展了对virtualreality,Internet、intranet等汉文规范名的讨论,以及对“象”与“像”,“炭”和“碳”,“征”、“症”、“证”等科技名词的讨论和界定,组织了医学界专家进行“非典”命命的讨论,为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它的主办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有200余位院士、2000余位专家从事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国务院批文明确指出,经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科技术语研究》的办刊宗旨:1.宣传国家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2.研究术语学理论及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3.交流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和成果;4.促进科技名词统一,包插台、港、澳地区的汉语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  相似文献   

3.
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我国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概念的引进、科技文献编撰与检索、科技书刊出版、科技信息传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审定原则(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应在广义的自然科学范畴(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以及交叉学科等)内进行。(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既要考虑中文构词的独特性和习惯,又要便于学术交流,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同时要注意抓好反映当代科学概念的新的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三)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原则上由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或审定小组负责进行。(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主要依靠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使定名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而对个别有争议者,经反复认真讨论后,由名词委员会最后作出决定。二、工作任务(五)名词委员会的工作任务1.研究、制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具体措施。2.拟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3.广泛宣传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推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4.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命名原则以及科学符号等,并予批准公布。5.组织开展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研究工作,负责搜集有关中外术语资料和信息,研究和制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原则和方法,以便使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定名建立在当代术语学理论基础上。6.负责与国际名词术语机构建立联系,以利于与国际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定名协调一致。7.通过各种渠道,同港、澳、台湾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联系,并进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方面的学术交流。三、审定程序(六)各分委员会(或小组),可按学科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并提出原始初稿,召开第一次分委员会审定会议,经整理后编成草案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七)各分委员会(或小组),将对草案的意见,加以整理和集中,并召开第二次审定会议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名词术语,要反复地进行讨论、磋商。最后提出上报名词委员会的草案。(八)对分委员会上报的草案,名词委员会应指定其有关委员组织有权威的科学家最后复审,签署意见后,由名词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予以正式出版公布。(九)各分委员会审定的名词草案彼此之间不统一时,由名词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四、审定范围与公布形式(十)审定与统一的范围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中文名词术语、命名原则以及科学符号等。(十一)所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如在概念上容易引起混淆的,或是新命名术语应加简明的定义,并附以相应的英文。五、其他(十二)本条例为试行草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补充,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发刊词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因而,对术语统一和规范化、国际化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此时,《科技术语研究》应运而生,必将推动术语和术语学的研究,促进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对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技术语研究》是在原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创办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科普性于一身的雅俗共赏的综合性刊物,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十多年来,已按学科组建了50多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定并公布了40多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全国名词委拥有的高水平的人数众多的专家队伍和丰富的术语工作经验,是办好《科技术语研究》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其为名词。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我国政府对这项工作一向重视。早在1950年建国之初,就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名词术语一直享用至今。特别是从80年代中期成立全国名词委以来,成绩更为显著。然而,已有的工作成绩同现代科技发展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之间尚有很大距离,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国的术语工作者、术语学家及有志于这项工作的广大专家、学者加紧工作,尽快缩短这个距离,使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术语研究》的创刊将为加速这一进程而发挥重要作用。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科学、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部门的独特的博大精深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注目和关心,这正好说明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将其同科技进步密切联系起来。在我国,术语工作主要是对汉语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使用和懂得汉字的人口约14亿以上,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术语的研究和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语外,还有民族语言。这些民族语言中的科技术语同样存在着研究和协调统一问题。另外,海峡两岸长期分隔,致使大量科技名词不一致,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的交流,也迫切需要进行交流、协调,使两岸的科技名词术语逐步一致。《科技术语研究》欢迎海峡两岸和各民族关心、支持术语工作的人们发表成果和意见。开展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既要注意和国际上术语学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的国家,更要使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只有充分而准确地体现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才更具有国际性,才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我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技术语的研究与统一工作关系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关心和帮助。全国名词委将以科学、民主、严谨、认真的作风和精神努力办好这一学术性刊物,使她成为——反映我国术语统一和规范化工作进展和成就,展示我国术语和术语学研究水平的窗口;——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开展术语审定、交流术语统一工作经验的园地;——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开展学术争鸣、研讨术语学理论、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国内外术语学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知识传播的桥梁。热诚地希望和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名词术语工作者和我们一起将《科技术语研究》当作自己的工作园地,努力耕耘,辛勤培育,使之花繁叶茂、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在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情况;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的全国委员、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及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同志。我们邀请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我代表委员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现在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局长汤丙午同志传达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务院批文的下达,表明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怀,也标志着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的批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济慈副委员长在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回顾他早年从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的切身体会中,曾提及审定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是通过长期艰辛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学习严老对待科技名词术语严肃认真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谦虚谨慎的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局的共同努力下,名词审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天文学是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学科。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审定原则,选词范围,审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编排体例等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根据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条例》,统一了认识,按专业分工,选取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名词,形成名词审定初稿,经过全体会议审议,对《初稿》收列的词目进行筛选,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概念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汉文名称。对于订名有争议,概念易混淆,包含新概念的新名词和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然后按照相关含义排列,汇总整理,印制成征求意见稿,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广泛征求天文学家的意见。委员会认真对待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到广开言路,博采众长,萃取精华,集思广益,力求在审定名词术语过程中,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天文学名词草案经过几上几下,反复认真地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一千九百五十六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经国务院授权委员会,昨天已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第一批经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已由科学出版社印制成书,将在国内外发行。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确定了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审定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讨论并研究了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相继建立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等29个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截止到今年八月,委员会组织了各种审定会、座谈会和协调会共约150次,参加会议约4000人次,各分委员会共提出名词审定初稿12万余条,经过初审筛选和征求意见,进行三审成为终审稿的有9300条(医学未计入内)。除天文学名词外,土壤学名词已完成终审,正在整理上报。今年内,物理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第一批名词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等均将完成终审。明年将有更多的学科完成终审上报。预计三、五年内将完成29个学科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奠定基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985年,方毅同志在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科技名词术语必须统一的迫切要求。只有使用统一的名词术语,才能适应当今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需要。因此,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委员会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各分委员会还聘请了一些建国初期就积极参加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在我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作为顾问,指导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一些老先生,虽年逾古稀,身体不好,仍十分热心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提出宝贵和中肯的意见。在分委员会工作的很多同志,是科技战线富有实践经验的中年骨干,他们工作繁忙,重任在肩,仍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努力作出贡献。有些单位的新、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领导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我们工作很多帮助。在此,我代表委员会,向为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贡献的有关方面和个人致以由衷的谢意!委员会的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对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落实委员会为解决审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决策和措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不仅沟通了各分委员会与全国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而且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调。目前办公室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较差,但同志们勤勤肯肯地工作,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深入各分委员会,了解审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对审定工作中的共同性问题,例如,审定工作的目的、任务,学科间的交叉、协调,以及选词、定义和编排体例等问题都作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草稿),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使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公室编发了《简报》,及时报道各分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推动审定工作的开展。此外办公室编辑出版了会刊一一《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介绍了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刊载了专家们对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建议和主张,是我国研究和探讨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性刊物,受到国内外术语学界的关注。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有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譬如对新订的名词术语,将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放在首位;对已经流行的名词术语,应该注重统一性,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轻易更改。其他如主科与副科的关系;专家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都要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给予妥善解决,使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日臻完善。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繁重,在首先做好基础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前提下,同时逐步开展一些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现有的29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应向本学科深入发展,使专业名词术语的订名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应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因此,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新技术、高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应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铺开,确保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委员会在集中力量搞好汉文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应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切合实际地制定适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订名原则与方法,毋须强求一致,条件具备后逐步开展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逐步与国际术语情报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术语学机构及个人保持资料文献交流,两次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术语委员会)会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我们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其通讯刊物上介绍我委员会的情况,表达了对我国所使用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汉文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文字。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使用汉语的地区,应沟通情况,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志们,委员会两年多来的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基础,随着国务院批文的下达,我们认识到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因缺乏经验,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加以改正。努力做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我们热切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科技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技史上谱写过光辉篇章。中国科技名词术语,以汉语为主导,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蓄意深切。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如已被译为英、德、法、俄、日等文字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包含大量科技名词术语。从元、明以后,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创译了大批科技名词术语,为传播科学知识,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早在1909年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后又于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教育部主持下先后拟订和审查了各学科的名词草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分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根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逐步建立了各专业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我国的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是对科学概念进行汉语订名,同时附以相应的英文名称,既有我国语言特色,又方便国内外科技交流。通过实践,初步摸索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名词术语的学科分类、相关概念等问题,并开始探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期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语言规律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体系。统一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它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是一项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主科与副科间的关系;学科间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一致;专家集中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关系密切的语言。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特别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1987年8月  相似文献   

7.
前言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是海峡两岸科技界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全国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对海峡两岸科技名词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表了很多建议性意见和建议。会议指出,海峡两岸科技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令人忧心。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在许多学科中均存在,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1993年举行知名的“汪辜会谈”也提出了可探讨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充分反映了两岸人民,特别是科技界、教育界人士的愿望。近几年来,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与其它学科一样,同样存在着名词术语混乱的状况,也很有必要开展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名称统一工作的研究。一、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术语研究的现状5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界一些专家、教授分别在水产科技名词术语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来,相继编辑、出版了《英汉水产学辞汇》(1959年费鸿年)、《俄汉水产词汇》(1960年上海水产学院)、《英汉水产词汇》(1977年厦门水产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英汉海洋学词汇》(1977年山东海洋学院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日汉水产词汇》(1991年王民生等)、《俄汉水产词汇》(1989年水科院情报所等)、《日拉汉水产经济动植物名称》(1991年陆忠康等)、《拉汉英鱼类名称》(1992年成庆泰、郑葆珊)、《汉拉英俄日鱼名对照词典》(1993年史克怡)、《英法汉海事与渔业技术词典》(1993年黄锡昌等)、《拉汉英法西德日世界海洋鱼名词汇》(1995年赵传等)以及《英汉渔业词典》(1993年贾建三主编)等12本名词、名称术语工具书,对渔业科技名词定名、译名及规范化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水产界渔业名词术语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省也类似出版了《英汉水产科学辞典》、《英汉海洋科学辞典》、《农渔牧名词辞典》、《英汉水产养殖词汇》等,其中《英汉水产科学辞典》(台湾吴秀真、左秀灵主编,1982年)和《英汉海洋科学辞典》(台湾吴秀真、左秀灵主编,1982),两本均系我国出版的《英汉水产词汇》和《英汉海洋学词汇》工具书的翻版。海峡两岸均相应编辑出版了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工具书,丰富了名词术语学研究的领域,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可喜成绩。随着改革开放,促进了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教育的交流,发现双方名词术语使用上十分不统一。出现了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正常交流。在统一渔业科技名词术语方面,两岸的专家均有很高的积极性,双方均做了一些工作,加强了联系。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必须作出艰苦的努力,才可能获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二、海峡两岸渔业名词、名称差异的剖析近几年来,笔者对台湾省出版的有关渔业杂志、报刊作了一些专门调研,发现使用的名词、名称与我们大陆称谓上有很大的差异(附表),大致上反映以下几个方面:1.水产经济动植物名称称谓差异特别是养殖种类及捕捞对象,在台湾报刊杂志上使用的名称称谓上与我们很不统一,通常使用地方名、俗名,不标明拉丁文,这样无法核查;即使标明拉丁文,所标明的中文名称与我们大陆上称谓也不尽相同。2.名词术语使用不规范海峡两岸编辑、出版的有关水产杂志,使用的名词术语缺乏规范化,各用各的,不注意名词术语的统一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正规出版物不使用正确的学名、标准名词术语,涉及的种不标明拉丁文,即使偶尔也标明拉丁文,往往是一个种,却把同物异名误认为两个种,有时标明的正确拉丁文,而中文名称常显各种标新立异的称谓。据我调查,台湾一些水产杂志不大注重使用学名,多数采用地方俗名,比如中国对虾,台称大正虾;鲻鱼,台称乌鱼;黑鲷,台称沙格。类似这样不宜人们看懂的地方名、俗名在台湾杂志上屡见不鲜。倘若缺乏专业知识判断的话,往往使人莫明其妙。建议正式出版物提倡标明拉丁文,倘若一定要沿续传统习惯称谓的话,必须在学名括弧内,给予必要的中文注释为好。三、遵循的原则与建议1.遵循原则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细致的系统工程,不能搞简单化,短时间内强求统一。应遵照全国名词委提出的“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精神,开展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2.建议(1)首先加强相互交流与往来,可在专家之间、学科之间、各专业之间以及学会、学术团体之间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这样有助于了解双方名词,名称统一的差异及面临的难点所在。(2)建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联系,首先组织有关专家编订对照出版物。当前可先组织力量收集海峡两岸的渔业科技名词、名称术语,在两岸协调的基础上出版名词、名称对照出版物,这样实施起来的时间短,对渔业科技交流及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最终的名词、名称统一,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3)海峡两岸应建立相应的对口机构,目前采取半官半民方式开展工作较有利。(4)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有序地进行,决不能自行地开展工作,否则只能越搞越乱。建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牵头开展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另一方面可物色台湾的合作者,应选择是水产科学研究的权威单位或长期从事名词术语学研究的科学家、专家、教授。(5)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多渠道地进行。首先要制订关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名称术语统一工作方案或规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海峡两岸部分水产经济动植物名称称谓比较  相似文献   

8.
简讯     
经有关审定委员会各位专家的艰苦努力及全国名委办公室编辑的积极配合,1993年完成了《数学名词》(8800条),《组织胚胎学名词》(2750条),《地质学名词》(3800条),《电子学名词》(5313条),《农学名词》(3000条)等5种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目前正在印制中,预计明年一季度将陆续公布出版。1993年计划公布出版的《医学名词》(二,口腔医学部分1647条),《力学名词》(2637条)以及《测绘学名词》(海外版》均已先后公布出版。1993年全国名委与有关学会先后共同组织成立了机械、航空、材料科学等三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机械名词由于包括范围广泛,将按专业分九个分册公布出版。这九个分册分别为: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热加工部分),(二)(冷加工部分),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流体机械,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传动及传动元件,仪器仪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由季文美教授任主任,顾涌芬研究员任副主任,另组成了专门班子具体落实审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2月27日成立,师昌绪教授为主任,肖纪美和陈鉴远教授为副主任。联合国翻译署(UNITED NATIONS TRANSLATION DIVISION)术语员(Terminologist)裴女士年初曾来名词委访问。当她得知我国成立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了解到近几年的工作成绩时,非常高兴。她说去年曾到中国买了很多工具书,但各本之间名词订名很不一致,现在名词委所作的工作可解决一部分这方面的困难。名词委的有关领导也希望今后与该组织加强联系和信息交流,并希望能多提供新概念,新名词,使名词委能更好地进行科技前沿新词的汉语命名与审定工作。1993年6月中旬,中华医学会代表团访问台湾,两岸名词统一问题被列为这次交流访问的内容之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王树岐教授随团前往,并负责介绍大陆的医学名词工作。在最后签订的“海峡两岸医学交流研讨会备忘录”中第二条明确了医学名词统一问题。双方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台湾也有这一组织)要探讨医学名词的统一问题,并交流已出版的名词图书。首先摘出不统一的医学名词,在两岸医务人员或海外华人医学界征求意见,确定更科学、更合适的医学名词。双方认为比起其它问题,统一学术名词是最容易做到的,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落实中。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3年6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1990年9月-1993年5月的工作,制定了1993-1994年度工作计划。一、总结:(一)标准制定:完成了GB/13725-93《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3726-26《术语与辞书条目的记录交换用磁带格式》,审定了《辞书编纂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国标,完成了《术语工作词汇》、《术语数据库开发文件编制指南》、《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的送审稿。(二)学术活动:1991年7月召开了TSTT’91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国际研讨会;1992年8月与台湾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研讨班”;多次组织委员参加ISO/TC37有关会议;派遣术语工作者参加维也纳国际术语夏日学校培训;接待国际术语专家加林斯基先生,布丁博士及加拿大术语专家崔铭韶先生来访;1992年6月举办了术语库讲习班。(三)翻译出版:出版了TSTT’91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完成了《术语学理论与应用译文选》和《当代辞书编纂译文选》的译校工作;《通用术语学和术语辞典编纂入门》已发稿;编辑出版了《术语标准化简讯》等。(四)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标准化与技术委员会。(五)筹备成立中国术语网。二、计划:(一)组织建设: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标准工作:1.完成已送审的几个标准;完成《辞书常用汉语缩略术语》和《概念和术语的国际协调》等国标。2.建议制、修订下列标准:《概念体系——研究与表述》、(术语标准的制定与编排》、《用于术语编篡和专业辞书编篡符号》、《语言名称三字符表示代码》、《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术语交换格式-SGML的应用》。3.翻译出版:翻译ISO/TC37有关文件,完成已译校和发稿的三本书。4.标准宣贯与培训等。中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和三分会秘书长冯志伟同志代表该委员会出席了1993年8月16-20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ISO/TC37三个分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一分会计划修订ISO/087-2《计算机辅助术语词汇》,ISO/WD12620《术语交换格式TIF,ISO/CD12200《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的应用》,ISO/DTR12618《术语数据库和文本语料库的建立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各有关方面同志们的辛勤努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了。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事业,产生有益的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早在明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起,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进行了。五四运动之后直至解放的几十年间,很多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动组织起来,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50年,在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之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延聘全国各有关方面的专家为委员,把从国外引进的近代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译成规范的汉语,并统一审定已有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奠定了我国学术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基础。这些工作,正如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所说的那样:“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由此联想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不能用本民族的语言讲授现代自然科学课程,更加感到党和政府的远见卓识和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功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未能坚持始终,甚至在十年动乱期间完全中断,致使自然科学学术名词订名的混乱情况又有所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地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1978年,国务院就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专门设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在各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反复酝酿,积极筹备,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在今天正式成立。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项工作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近代科学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各学科使用的名词术语大多是由国外引入的;其次,我国的汉字有独特的构词方法,无法从外国的拼音文字直接转写,而需要加以意译。这样,由于译名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学术名词的订名十分混乱,因而导致概念与订名不一致,同一概念有不同订名,同一订名蕴含不同概念等各种不良后果。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原来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没有得到统一,新的名词术语又大量涌现,这方面的混乱情况日趋严重,给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科研、生产、教学工作等带来了有害的影响。因此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了。大家知道,思想的交流依赖于语言和所使用的名词的概念,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工具。目前,国际上一门综合了信息科学和语言学、专门研究术语订名、概念、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术语学的研究正在蓬勃开展,这门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术语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规模宏大的术语数据库已经遍及许多发达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进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促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早日实现统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并使之具有科学性与通俗性。这一工作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包括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两方面的工作),新学科的开拓,新概念的引进,国际、国内的科技学术交流,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信息的传递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交流工作中的应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性机构。这是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已经明确了的。为了保证委员会的权威性,首先,在委员会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家,其次,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中有一大批热心于名词审定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负责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这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即有权威性,又有代表性,一定会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因此,凡经委员会审定批准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新闻出版情报部门,均应予遵照执行。当然,学术权威不是自封的,它是在我们的工作中逐步被承认的。这也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因此,名词委员会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我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各位委员、各学会已经或即将成立的专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与全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任务一定能够完成。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下列几项:一、讨论并通过《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工作条例》;二、交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经验;三、讨论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学的原则与方法;四、制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规划。我希望,全体同志集中精力,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把会议开好。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使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无论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取得新的较大的进展,使之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志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最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就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可以预期,这必将给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我国的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也将在这伟大的变革中向前发展。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术语研究》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目前不定期),是为广大科学技术、术语学和语言学工作者探讨和研究与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有关的问题而开辟的园地。我们渴望能经常地得到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共同把此刊物办好。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多撰文,使在祖国四化大业中,在这块科技术语园地上也能开出鲜花和结出硕果,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做出贡献。为达上述目标,即为了推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宣传这一工作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和研究自然科学术语命名原则和方法,交流各学科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经验,推动术语学研究,以便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早日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标准化,本刊将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所有热心于自然科学名词工作的同志踊跃来稿。目前本刊拟在下列各领域征集稿件,备您耕耘:1.术语学研究(包括心得体会);2.科技名词审定经验与探讨;3.科技名词、术语论坛;4.科技新术语定名;5.科技名词、术语探源;6.争鸣与商榷;7.与港台及海外学者讨论交流科技术语信息;8.国外动态与资料;9.国内动态与资料10.批评与建议。来稿请用钢笔书写清楚,外文用印刷体书写,附图要墨描,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应该标准化、规范化。如果订名不正确、不统一,就必然妨碍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科技文献的编撰检索与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科研、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应该加以审定与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在学术工作中的一种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了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迫切要求。汉语是世界上1/5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大陆外,香港、澳门、台湾省以及东南亚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汉语。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对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民族的统一,都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上各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谱写过光辉的篇章。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绝大多数都以汉语为主导,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准确深切。早在1909年我国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使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地质学领域内,也存在着许多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如:地史中的前寒武纪,有人称作先寒武纪;二叠、三叠纪,又称二迭、三迭纪;古陆又称克拉通;古地中海又叫特提斯;对逆掩断裂,有人叫纳布;坳陷常被写作拗陷;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蛇录岩又称奥菲奥岩;碳质页岩又叫炭质页岩;砂粒的砂与沙滩的沙,时常混淆;岩溶又称喀斯特;碳酸岩与碳酸盐岩,何属火成岩与沉积岩?各执一说,相反使用;对成矿预测等术语的含义也有不同的意见与理解。至于地层的划分、定名,岩石的分类命名、新矿物的定名和板块学说中的一些名词,亦甚不统一。其他的新兴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名词术语,急待审定统一的,为数就更多了。对此,地质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决定尽快对本专业特有的基本词(含常用词、重要词)分期分批逐步加以审定。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遵从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的精神,确定中文名称,同时附以相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对概念易混淆的、含有新概念的和源出于我国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地质学的名词审定工作,以往已有一定的基础。解放前,地质调查所就出版过董常编的《地质学名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当时一些地质工作者编纂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辑出版了有关专业的名词;197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198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地质辞典》;近年来,地质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地质辞典》多册。以上辞书,大多都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的中文名称。外来词,多系意译,具有我国语言的特色,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审定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团结地质学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积极、认真地做好地质学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各位学长,各位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三强同志告诉我,参加这次会议的大多数是老一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中年学者,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我因国务院另有会议,只好写这封信向各位请假,并向与会的同志最后完成天文学名词规范的审定工作表示热烈祝贺。几年前,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机构。两年多来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现已有29个学科的分委员会正在进行审定工作,其中天文学名词已审定完成,并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这是我们科学技术界的一桩大事,是值得庆贺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四化建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核科学技术、能源技术、超导材料等前沿学科和高技术,在其发展与竞争时代里,对于具有独特语言文字体系的中国来说,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来说,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否则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中就困难重重。据我所知,我国的科技术语还相当混乱,常常因使用表示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而引起争论,譬如物理学与数学交叉使用的矢量与向量,化学中的络合物与配位化合物,地理学中的副热带与亚热带等不胜枚举,甚至在生产、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由于术语内涵不一,理解不同而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同时,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正是当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术语学的重要内容;规范化与标准化科技术语的现代化数据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显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曾三次转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报告,特别是今年八月十二日国务院对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做了批复,明确指出对委员会审定过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授权委员会对审定过的各学科名词术语分期分批予以公布。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和规范化,是一项学术性很强,而又争议较多的工作,希望在各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过程中,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使这项工作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性。在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有过光辉贡献的天文学,今天仍然不断以其新的发现,大胆的引人入胜的科学假设,严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傲立于现代科学的前沿,鼓舞着千百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规范化的天文学名词能首先出台是与该学科的历史地位极为相称的。我相信,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继续努力,我国其它领域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祝大会圆满成功!宋健1987.9.22  相似文献   

13.
一、总则(一)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促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早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员会)。(二)受国务院委托,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商定,名词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三)名词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机构。凡经名词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二、组织机构(四)名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其中设常务副主任委员一人,委员若干人。名词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不超过七十人,为香港、台湾各留两名代表名额。以便增补。委员任期四年。为了使名词工作后继有人,要逐步增加中年科学家的委员名额。(五)名词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由中国科学院决定。其他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推荐。委员由自然科学各主要学会推荐的知名科学家和各分委员会主任担任。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名聘任。(六)名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研究室。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研究室经办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并开展术语学的研究工作。其业务活动在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直接领导下进行。(七)名词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主要是通过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和讨论安排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在名词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组成常委会,负责名词委员会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与实施,主任委员和常务副主任委员则负责日常性工作。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会议每年召开四次,必要时,由主任委员随时召集之。重大方针性问题,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共同商定后,联名报请国务院决定。(八)各主要学科应成立本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作为名词委员会的分委员会,在名词委员会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下,负责制定本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计划和长远规划,并开展各项审定活动。上述各项活动要积极争取各学会的支持。(九)分委员会委员由有关学会推荐,经与名词委员会办公室协商后由名词委员会聘任。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2人,秘书1人,委员若干人,一般不得超过25人。(十)各分委员会根据本学科具体情况,可按分支学科划分为若干审定小组,分别负责审定。三、其他(十一)为了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名词委员会创办《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学术刊物。(十二)为及时报道名词委员会工作动态,交流各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情况,名词委员会不定期印发工作《简报》。(十三)委员会外文名称英文: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of Unifying Natura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s俄文:Haционaльный комитeт по yнифиkaции Tepминов ecтecтвeнныx и тeх-ничeckих нayk в Китae(十四)本条例由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试行,其解释权属于名词委员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名词术语,具有优良的光荣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篇章。在我国古代科学术语方面,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命名原则和方法,起到了反映科学技术成就和新概念的作用,而成为传播生产技术,交流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术语,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着大量的记录和描述。我国近代科技术语,一般说来,多从西方引进和翻译西方科技著述而来,大约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两代达到一定繁荣地步,特别是在介绍近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创用了大量科技术语,像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化学家徐寿,以及严复等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1912年就开始了名词审定工作。1919年正式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国立编译馆,在教育部主持下,截止1949年全国解放,相继审定并制订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草案50-60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深知自然科学术语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了郭沫若院长为主任委员,开展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在座的许多老科学家几乎都参加过这项工作,取得颇大的成就。可惜十年动乱,被迫中断了,造成了自然科学术语的混乱状况,影响了生产、科研和教学以及学术交流。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科学出版社名词室的几位同志写信给方毅同志,受到了重视。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起草了《关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请示报告》,经方毅同志批准,当时国务院主持工作的几位副总理签发。请示报告中,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并任命了严济慈同志为主任委员,在严老领导下开始了筹建工作,后因严老担任人大副委员长重任,辞去了主任职务。1984年8月6日科学院院长会议任命了钱三强同志为主任委员,并确认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标准局推荐的叶笃正、吴凤鸣、胡兆森、王寿仁、吴衍庆、戴荷生同志为副主任委员,组成了委员会的领导机构,开始了全面的筹建工作。1984年8月25日召开了第一次主任、副主任会议,就委员会的方针、任务、组织机构、学术权威性、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做了系统地讨论,并决定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就上述几个问题再联名请示国务院,1985年2月11日由方毅同志签署,经万里、李鹏、张劲夫等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了《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请示报告》。在筹备过程中,在科学院的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科学出版社及其名词室做了大量工作:1.积极组织分委员会的建立。现已成立的有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名词小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物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筹备的有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2.编辑和出版了委员会《简报》共18期,正在编辑学术性刊物《自然科学名词研究》,并积极开展术语学研究。3.委员会1984年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会,审定了天文学名词共约2,000条;出版了《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审定了病毒名称2,000余条,翻译了隆多教授的《术语学概论》。4.广泛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和专题讨论会,有力地推动了名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5.委员会正在同国内术语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国际上也积极地开展学术交流。通过TC 37委员会的活动,与友好国家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促进学术交流和术语学的发展。1982年委员会以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中国委员会的名义,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第一分委员会关于术语原则的讨论会,参与了国际术语标准704,860等文件的讨论和修改。1984年委员会派出两人代表团,参加了国际TC 37委员会全体大会(我们是积极成员国),参与讨论并通过国际术语原则和方法(704)的文件,参与拟订专门讨论术语概念的文件,其中包括概念的性质、特征、分类、体系和定义等国际标准。会议期间,与各国术语学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网络联系,了解了当代术语学研究概况,收到良好的效果。1984年10月邀请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费尔伯教授在委员会组织下做了题为《术语的科学和术语学的协调》的专题讲演,受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和称赞。6.委员会办公室,承担了全部的筹建工作,特别是这次大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包括两个条例的起草和讨论,推荐委员名单的联系工作等。 委员会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健全组织,充实和强化办事机构1.委员会成立后,将逐步建立和加强各学科名词审定机构,条件成熟的学科分期分批地成立分委员会。2.强化委员会办公室,使其成为推动各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有力组织机构。3.积极筹备和创建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室。在组织各学科术语审定过程中,开展术语命名原则和方法的研究,逐步把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建立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基础上。二、积极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抓紧比较成熟的学科,诸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争取在今明两年内公布一批基础名词。此外,要加强调研工作。继续办好《简报》,使其成为委员会推动工作,交流信息的阵地。同时逐步加强对外联系,如积极承担国家标准局委托的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的技术归口单位的工作。承担中加文化协定第五项中有关两国建立术语数据库合作项目(负责主要自然科学部分)。进行参加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第一分委员会议的筹备工作。同志们,我们的委员会刚刚成立,百业待兴,而我们的人力和经验都很不足,深切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关心,使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早日实现统一,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祝大会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术语研究》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目前不定期),是为广大科学技术、术语学和语言学工作者探讨和研究与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有关的问题而开辟的园地。我们渴望能经常地得到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共同把此刊物办好。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多撰文,使在祖国四化大业中,在这块科技术语园地上也能开出鲜花和结出硕果,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做出贡献。
为达上述目标,即为了推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宣传这一工作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和研究自然科学术语命名原则和方法,交流各学科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经验,推动术语学研究,以便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早日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标准化,本刊将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欢迎所有热心于自然科学名词工作的同志踊跃来稿。目前本刊拟在下列各领域征集稿件,备您耕耘:
1.术语学研究(包括心得体会);
2.科技名词审定经验与探讨;
3.科技名词、术语论坛;
4.科技新术语定名;
5.科技名词、术语探源;
6.争呜与商榷;
7.与港台及海外学者讨论交流科技术语信息;
8.国外动态与资料;
9.国内动态与资料
10.批评与建议。
来稿请用钢笔书写清楚,外文用印刷体书写,附图要墨描,相似文献   

16.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第一批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已经完成。最近,国务院对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做了批复,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标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与此同时,相应地出现了大批作为信息载体的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术语,必须是统一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可是,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还很不统一,其混乱状况对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十分不利,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全面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根据上述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目前已建立起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29个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第一批天文学名词术语,已经公布。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也已分别进入初审、二审、终审和上报阶段。以后将继天文学名词之后,陆续公布其他学科审定的名词术语。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除了明了其重要意义,在组织上落实和逐步扩大审定范围外,还需建立和运用科学的审定原则和方法。世界上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科学概念构成的。名词术语是相应科学概念的命名。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和我国语言特性。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明了概念才能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概念的全部特征才是事物属性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和订出“名符其义”的名词术语。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名词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术语,这样才不能发生歧义。术语订名要体现我国语言特点,即准确、简明和“望文生义”,而且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名词术语的订名上,曾花了大量心血,做出卓越贡献,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如“衍射”、“激光”、“流控技术”等术语的订名,就是典范。在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时,还要注意到审定老的科技名词术语,与创立新的名词术语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新词的创立一定要严格遵循上述“四性”而定,态度要严肃,不要轻易遣词用字,以防不好再统一。对待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名词术语,一方面要本着上述“四性”原则加以衡量,有的则需“正名”。如天文学习用词“多层球”,所表达的概念无“层”的涵义,指的是按多方物态方程建立的恒星结构模型,修订为“多方球”,为其正了名。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使用习惯,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虽然定名并不很妥切,但大家都习惯了,换个新的名,面貌全非,人们倒不认识了,反而不利统一,故应沿用。如“机器人”、“控制论”这类名词术语,因已为大家所习用,有的差不多是家喻户晓,虽并未完全确切表达该概念的内涵,也不宜再改了。跨学科名词术语,学科间要加强协调,一般是服从主科。而如一个科学概念在两个学科存在不同名词术语,且都是“约定俗成”时,可按“一义多词”处理,即允许两个名词术语都存在。本来这是不符合术语学原则的,但考虑到历史因素,只好把它作为特殊例外情况对待,不过这种情况应是极个别的,不可多出现。当遇到以外国自然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时,外国科学家人名要根据“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加以汉字音译。当某个外国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均有出现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以达统一(参见我委员会下属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遇有外国地名时,要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制订的规范地名,加以统一表达。港、台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大陆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存在着差异,我们将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以协调和达到统一。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来逐步加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研究》2010,(1):F0003-F0003
经过广大语言学界知名专家的努力,《语言学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将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术语辞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1):F0003-F0003
经过广大语言学界知名专家的努力,《语言学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将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术语辞书。  相似文献   

19.
钱三强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许多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的倡导者和领导人。1985-1992年担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是他近年来亲自主持的实体机构之一。在他领导下,委员会短短几年已从创立(1984年)走向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委员会现已组建了43个学科的术语审定委员会,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医学等;形成了一支有千余人科学家、教授、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科技术语审定队伍。近几年来,他们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审定出一批概念清晰,反映科学内涵精确的术语,诸如:《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地理学名词》、《化学名词》、《植物学名词》、《地球物理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医学名词》等,共20余种。这批术语在学术上,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权威性,在国务院授权下,以委员会名义相继公布,由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这批各学科术语的问世,繁荣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了自然科学术语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委员会在钱老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条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初步建立起以适应自身工作需要的术语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为建立以汉字为特点的科技术语体系——科技应用术语学,奠定了基础。钱老的不幸逝世,对日趋发展的科技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是个莫大的损失,我们以极其悲痛的心情,追忆他在主持领导这项工作的动人事迹,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一、在制定科技名词审定与统一的方针方面他在1985年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并引用了郭沫若院长50年代初提出的论断,来说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郭老曾是建国初期,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曾着重指出: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这说明,我国对科技名词工作十分重视。在建国初期,就把这项工作提到了崇高的境界,钱老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重温这个论断,就更具有其深远意义。钱老在《报告》中还根据当代术语学的发展,认为:“当代术语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还提出自然科学术语是进行学术交流的语言工具的论断,并认为,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引进、学术交流、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信息的传递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的应用等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钱老在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开幕词》中宣布: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属于自然科学广意范畴,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更要密切联系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学科,在他的倡导下,委员会初建时,就建立了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以及计算机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等。1990年第二届委员会后,集中相当的力量,又相继建立起一批工程技术以及能源、交通等学科领域的名词审定委员会,诸如电工、化工、土木、建筑、煤炭、冶金、水利等,显示出钱老重视与贯彻我国当前提出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方针。钱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强调告诫我们:“我们进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早日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和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二、钱老以严肃、认真、朴实、科学的工作指导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钱三强同志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在他主持的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他在成立大会上指出: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性机构。但他又强调指出:学术权威性不是自封的,它是要通过我们艰苦工作逐步被承认的,国务院的委托,正是对委员会工作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任重道远。他首先以科学民主的作风发挥了主任、副主任领导核心作用,他虽然长期患病,但从末缺席过一次常委会,每次会议他都亲自主持讨论,做出具体部署与安排;他坚定倚靠广大科学家智慧的正确方向,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及全体委员的积极作用,同时以他高尚的品德和社会威望,特别是他那种严肃、严格的态度和谦逊、朴实的作风,深得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得到学术界的有力协作,仅仅三五年就使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他经常告诫我们,科技术语是个复杂而又严肃的问题,既要坚持真理,恪守科学的内涵,又要尊重历史事实,就是“约定俗成”的原则,绝不能草率确定,更不能屈从于哪个学派,一定要组织本学科学者、专家共同讨论,反复协商而定,列举几个实例,显示他恪守上述原则的典范作用。1.1985年在公布《天文学名词》时,关于天文界长期争议的“格林尼治”和“格林威治”两词,译名上既有确切和不确切一面,也有“约定俗成”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责成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书面论证,由天文学名词委员会作出更改“格林威治”为“格林尼治”的决定,由钱老又委托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龚树模等评审天文学名词委员会的决定和论证,最后钱老主持部分主任、副主任会议根据评审意见做出最后决定,正式改为“格林尼治天文台”,充分反映出钱老的严肃认真的态度。2.1987年在审定数学、物理学名词过程中两个专业委员会对长期不统一的“矢量”、“向量”,之争,在他亲自主持的专题讨论会上,认为“矢量”与“向量”这两个术语虽然科学概念基本相近,但两词在各自学科领域使用范畴和频率不一,钱老根据两词的归属,以及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得到了两个专业委员会的理解,各自列入主科词外,另列入又称词,使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迎刃而解,显示出钱老作为科学家的组织才华,也表明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3.钱老一贯重视科学家对科技术语定名的意见和建议,凡科学家们提出的意见,他都严肃认真的处理。如钱学森提出细观、介观术语概念及科学内涵,他责成委员会办公室认真处理,并亲自致函钱学森同志表示谢意。4.钱老经常盛赞从事科技术语审定工作的学者、专家、教授们的艰苦劳动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多次教导我们要特别尊重这些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并力争在可能范畴内,为他们创造较为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照顾。三、加强港澳台及华语地区名词术语的交流关心祖国统一大业钱老在科技术语审定中,十分重视加强对港澳台、华语地区以及海外侨胞华裔学者的联系与交流,他常说:汉字、汉语是世界上约四分之一人口的语言工具,是一个众多的群体,我们应该提到一个高度来认识。根据最近美国《洛杉矶时报》(1992年3月10日)资料统计,世界15种主要语言使用情况,使用汉语的人口为9亿,使用英语的人口为4.5亿。早在1990年,著名学者钱伟长、知名人士袁晓园、安子介等就提出:下世纪是汉语发挥威力的时代。正像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之科学研究时所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术语的革命”。这就是说;新术语的提出,往往具有本学科或超学科的革命意义。“概率”、“耗散结构”、“协同学”、“人择原理”、“中性突变”等都显示出这个论断。汉语及其术语不仅代表了东方古老灿烂文化,而且是最悠久光辉历史的象征,更显示着中华民族跨入廿一世纪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成就。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全球学汉语热潮不断高涨的道理。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全世界非华裔人口中,正在学汉语的学生超过10万人,设有中文课程的国家共有60余个,其中巴黎第三大学中文系共有1800名学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系,德国约有2000-3000名大学生申请学习中文,美国设有中文课的大学则有近500所。从上述资料表明,钱老的嘱托蕴藏着多么深远的意义!最近以张存浩为首的大陆7位著名科学家访问台湾,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访问大陆,开创了近40余年来两岸学术交流的新篇章。在参观、交流过程中,两岸学者都提及“学术对话”的术语媒介问题,像台湾《联合报》1992年6月11日报道说:“来访的7位大陆科学家分别与台湾的同行展开‘学术对话’。学者们表示,在科学上虽然两岸隔离40年,有些科学名词两岸不同,但科学还是他们最共通的语言”。报导华中一代表在介绍大陆所发展的“分子电子材料时表示,两岸电子学的中文译名有很大的不同,像台湾的“积体电路”,在大陆叫作“集成电路”,这是因为在两岸不交流的三四十年,正是电子学发展最快的时候,以致译名各行其是;相对地,那时物理学的变化较少,所以两岸的专业名词就比较接近。”台湾“文建会”1992年7月2通过推动研究两岸文字统一与加强文化资产保存发扬工作的五年计划,先着重两岸用语、译名、字形、音译等调查研究,再经由两岸文化交流而讨论彼此差异,寻求统一方案(台《联合报》)。由此可见,钱老生前对加强港澳台科技名词术语交流的倡导,不仅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更重要的是已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组成部分。这正反映了他作为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远见卓识。四、重视交叉学科术语的命名与审定首届交叉学科学术讨论会后,国家领导人对软科学的战略意义及其决策性论证,作了精辟而系统的论述,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钱三强同志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主席,对当前交叉科学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一文中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交叉地带,一贯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从本体论上来说,都是以探索物质、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为基础,而在方法论上,既不同于纯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纯社会科学,而应建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两大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涌现出边缘科学、横断科学以及综合科学在内的新生学科群,像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以及协同学等,这些新学科群不仅具有深遂的自然科学内涵,在应用上对国家重大科学论题的决策起着论证作用,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鉴于此,钱老在几次会议上提出加强交叉学科的术语的订名与审定,以资推动交叉科学的发展。在他倡导下,委员会建立了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以及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在初建阶段,曾多次邀请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未来学研究会、人才学研究会、系统工程学会、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情报学会、思维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学者,共同讨论交叉学科的术语的订名与审定,并成立了专门协调组,做了大量工作,对上述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及学科体系完善起了积极作用。他明确地告诫我们:交叉学科的纵深发展,必然涌现出反映一批新理论、新概念、新思维的新术语,这批新术语中有许多还涉及命名、译名问题,要以当代术语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科学概念出发,构成概念体系,精确地反映出新兴学科所指概念的科学内涵。诸如协同学(synergetics),紊乱学(chaos),决策论(decision the-ory)等,都还有不同的争议,委员会应组织专家、学者认真讨论,从概念的专属性给出反映科学内涵的概念性定义,发挥委员会在学术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作用,为繁荣学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传递递科技信息,培训科技人才起着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把术语规范化与统一工作,做在新术语广泛流传之前,以防止新的混乱,这项工作才是委员会的中心工作。虽难度颇大,但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下,结合我国科技术语传统特点和优势,特别是以汉字为特征的文字学、语音学、语言学以及现代汉语学的规律,为建立自己的应用科技术语学体系做出贡献。在钱老的授意下,首先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史协会以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支持,成立了自然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两年的反复讨论,各自初步完成约两千条术语审定革案,值得提及的是,通过这两部分术语的审定实践,扩展了委员会审定工作的范围,丰富了科技术语工作的科学内容。1.这两个学科的术语历史上都是未经审定过的“空白区”,其中有许多术语,在表达科学内涵上,尚不能确切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定概念,叫做名不符其义,要依照概念特征,导出事物专属性的内涵,重新予以命名,或译名。2.两个学科术语审定过程中,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较多,像科学技术史术语中反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术语,大部分是比较确切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其特点是正确标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内涵,有明显的专业性、科学性、简明性和系统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有一整套严密的命名原则和方法,其结构体现了汉字、汉语表意性语言文字的特征。汇集的古代科技术语,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优先地位,代表了东方古老灿烂文化,也是标志着五千年光辉的历史象征;自然辩证法在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宣传学习与运用研究,已使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自然观和方法论上,取得丰硕的成就。许多科学领域的成就,赋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自然也就涌现出一套反映这些理论概念的术语,术语的形成与交流,将为建立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起着桥梁与推动作用。3.鉴于这两个学科的术语都具有我国独特的含义,不仅要命名、译名、审定汉语术语,还要确定其相应的外文(英文)名词,以利国内外学术交流。从上述这两个学科试点工作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和进展,更显示了钱老做为科学家的高瞻远嘱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20.
1978年3月中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祖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春天的到来,使得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如同一江春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高潮;使得新思潮、新理论、新学说、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及时引进、借鉴和传播这些新思维、新概念,应对我国科学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科学界,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十分关注反映这些新思维、新理论概念的新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力求定名(译名)准确,避免术语使用混乱而影响学术交流和新知识的引进。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纷纷提出恢复和建立科技名词的审定与统一机构,以推动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应运而生,新中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和统一事业就这样绽放在科学的春天里。一封群众联名“上书”引起方毅副总理的重视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的几位工作人员联名撰成恢复和建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书信,迳呈至当时主管中国科学院的方毅副总理手中。信中主要阐述了原自然科学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成就和作用,同时也汇报了近年来科技界名词术语不统一、不规范的混乱现象,影响新知识的传播和学术交流,也反映了科学界要求学术名词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呼声。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书”得到了方毅副总理的重视和支持,不久,在一次“两科”(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党组会议上做了研究,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牵头,重新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会上确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院士出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严老应邀参加了会议。肩负起委员会的筹备工作的严老对这项工作十分认真、严谨,在一次和笔者的谈话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委员会的名称采用“审定”而不是“统一”的道理,表明严老对委员会的建立早有远见卓识。“两科”联合起草委员会成立报告,筹备工作初步展开1978年10月6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起草了《关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报告》上报国务院。12月15日方毅副总理签署同意后,并呈当时国务院几位领导纪登奎、余秋里、王震、谷牧、康世恩圈定。“两科”联合《报告》首先阐述了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在科研、生产、教育以及科技情报、学术交流等项工作的重要作用;其次,恳切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科技名词术语不统一和混乱现象,反映了科技战线及相关部门广大科技工作者迫切要求恢复和组建科技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机构的愿望。《报告》明确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确定工作方针,拟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并予以公布施行。《报告》明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委员会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聘请著名科学家组成。1979~1984年五年间,在严老领导下,初步开展了筹备工作,主要是搜集材料,整理原国立编译馆主持审定的几十种各学科名词草案,筹建工作进展缓慢。后因严老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公务十分繁忙,难以顾及委员会的筹建工作。经院领导研究确定暂由叶笃正副院长主持筹建工作。成立委员会(筹备)办公室,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叶副院长经多方协商,首先确定建立委员会办公室。任命笔者为主任,协助叶副院长实施筹建工作。1983年4月,中国科学院以科发办第301号文发布了关于启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印章的通知》。通知发至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家计量局、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文化部出版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单位,受到上述单位的广泛响应与支持。在科学院办公厅和出版局领导下,办公室进入了全面的实质性的筹建阶段。叶笃正副院长十分重视调研,要求筹建工作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责令办公室开展调研工作。按照指示,笔者提出首先在设有分院的省区内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广泛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收集各地区科技界对审定名词术语的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大力宣传科技名词术语在繁荣学术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物色组成全委员会的人选和积极分子,为委员会组建奠定基础。1984年5月21~23日,在成都召开了两次科技名词座谈会。5月21日的会议由分院院长高福晖教授主持,中科院成都分院各研究所派学者参加。5月23日由四川省科委主持,邀请有关地区各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生产部门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这两次座谈会上集中讨论了科技术语的统一对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的专家还列举当代“人机对话”,没有统一的名词术语,这是难以想象的。一位院校的教授还列举出一个化工产品,由于术语名词的不统一,在外贸活动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后综合这两次座谈会,提出7条建议:诸如新术语定名一定要概念清晰,易懂,坚持一物一名,相对稳定的原则,编词典和教科书一定要使用审定统一过的的名词术语等。紧接着,7月25日在昆明召开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座谈会。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省科委、中科院昆明分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工学院及有关研究所的学者、教授、专家30余人。会上提出当前一些新兴学科、新概念、新词汇翻译混乱,影响科研与教学质量,特别有碍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吸收,迫切希望早日建立国家的统一审定机构,以利于我国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收到通报与宣传效益,更重要的是各地区各科研教学以及工程、生产单位的建立和呼声,为确定委员会的方针任务,制定《委员会的组织条例》和《审定工作条例》以及撰写成立大会的报告等,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和依据。深深体会到叶院长的高瞻远瞩为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筹备阶段,除召开一系列调研会外,还及时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为委员会的建立和审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学术基础,营造了学术气氛。1983年12月27日筹备办公室在北京大学勺园召开了“无机化学命名讨论会。专题讨论了106元素,107元素,109元素的符号及命名原则;同时还探讨了“锡”Ti硒的读音问题和配位化合物命名问题,应邀参加讨论的有化学界著名学者张青莲、徐邦宪教授等,袁翰青、戴安邦等教授提出了书面意见。应邀参加讨论的还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教材研究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专家。1984年4月18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化学用字及读音”专题研讨会。中国化学学会邢其毅教授主持会议,著名无机化学家张滂、梁晓天、张黯、王夔等教授参加讨论,应邀参加讨论的有关单位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海淀教师进修学院、河北工学院以及科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专家及代表参加。讨论会开得十分热烈,主要是讨论化学用字的谐音、会意、象形、造字的原则,商定诸音法的优点;对氨、胺、铵,磷、膦等五组读音的原则以及对天然化合物命名问题提出建议。会上分发了《化学用字及读音方案》以供讨论和应用。之后,办公室(由吴凤鸣带队)专程赴东北召开专题座谈会。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座谈会由分院副院长骆继勋教授主持,邀请了金属研究所、林业土壤研究所、计算研究所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辽宁省科委系统座谈会,邀请地区各研究所及辽宁大学、医科大学、东北工学院、农学院等专家、教授参加,省科委副主任徐远平主持会议。中科院长春分院专题座谈会,邀请了院光机所、应化所、物理所、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学者,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医科大学的教授、专家共20余人,会议由分院院长吴越教授主持。座谈会上发言热烈,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是多年没有进行学术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科研教学中常常遇到概念不清,一名多义,一物多名,影响学生理解和记忆,要求早日进行整顿与规范。座谈会上专家学者肯定了国家批准成立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瞻远瞩的举措,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筹备阶段除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外,还积极与国际术语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如派人员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术语学)委员会在莫斯科、伦敦等召开的国际术语原则与方法的讨论会,以及1986年在芬兰召开的术语数据库与网络设施的专题讨论会等,同时还邀请国际上四大术语学派的学者来华讲学等,这此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术语工作快速融入国际行列,为中国术语学走向世界起到了铺垫作用。组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委会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两科联合起草1242号文件批示精神,委托副院长叶笃正院士主管积极进行筹建工作,经“两科”多次协商,委员会常委会组成确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国家科委共同组建,确定邀请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教育部参加,上述五个单位的领导大力支持,及时负责地选定人选。1984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在院长办公会议上确认了五单位推荐的人选。国家科委胡兆森,高级工程师,国家科委委员,新技术局局长;中国科协王寿仁,研究员,中国科协常委;教育部吴衍庆,科技司司长;国家标准局戴荷生,高级工程师,综合研究所所长。会议还决定,“由钱三强同志任委员会主任,叶笃正、吴凤鸣同志任副主任。在钱三强同志生病休养期间,由副主任叶笃正同志代理主任”。8月21日以科学院文件<1984科发出第0856号>《关于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的通知》,通报了上述人选决定并定于8月25日在科学会堂召开主任副主任会议,主要议题是:吴凤鸣同志报告委员会的筹备工作;讨论决定委员会全国委员人选原则;研究正式成立委员会的时间及诸多事宜。该文发转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标准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在即将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于1984年11月29日向国务院呈送:《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请示报告》,及时地汇报了8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的决定,决定确定了以著名核子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为主任委员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并汇报了8月25日召开的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上讨论的有关委员会的方针、任务及机构等问题,并请示如下:1.委员会的任务范畴问题:广义的自然科学各领域。2.委员会下设的术语审定组织:依靠自然科学各学会,由中国科协责成各学会成立本学科的审定委员会。3.委员会学术权威性问题:建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采用公布的形式,对经过审定并批准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应遵照使用。4.关于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及人员编制: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编制为25~30人,为把自然科学名词的命名及其方法建立在术语学理论的基础上,建议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室。(汤丙午副主任十分赞赏建立研究室并曾责成笔者拟定《建立研究室的设想》)5.关于经费问题。(略)文件经方毅签署同意,由万里、李鹏、张劲夫领导圈签。这是委员会成立大会前夕的一份十分关键而重要的文件,20年后的今天,不但具有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值得提及的是,筹备期间起草的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多由中科院办公厅葛能全等同志组织执笔定稿,其中由笔者及出版委谢淑莲同志提供素材并参与讨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经过了长期充分的筹备工作,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将呼之而出。1985年2月15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召开。会议逐条讨论并通过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组织条例》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条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会议确定了成立大会的日期(会期)、地点、参加大会人员分配(总人数不超过150人)及邀请新闻媒体等事宜。会议确定了成立大会的主要内容:聘任全国委员,组成“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上述《组织条例》及《名词审定工作条例》;讨论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原则与方法;讨论与制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规划;交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等。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胜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委员会副主任叶笃正院士主持开幕式,著名核子物理学家、委员会主任钱三强院士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代表“两科”宣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名单,国家科委副主任曾庆林同志代表两科颁发受聘67位委员聘书;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院士代表领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叶笃正院士作了《委员会筹备经过及今后工作展望》的报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回忆了五六十年前关于科技名词创始历史,并讲述了他在三十年代发表的《论公分·公分·公分》一文(《东方杂志》32卷第三号),抨击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科技度量衡法中的混乱现象,引起会场上一片掌声;同时还列举了1910年前后关于“mathematics”“数学”与“算学”之争的故事;提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成就,进而在“两科”讨论恢复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定名时,力主用“审定”“统一”。最后严老关切地警示我们防止自满,他说,委员会是一个权威机构,但“权威不是自封的,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自然地体现出来”。严老深邃而关切的讲话赢得全场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委员会副主任胡兆森宣读了方毅副总理的贺信,孙鸿烈副院长宣读中科院院长卢嘉锡院士的贺信。在成立大会上做学术报告的有著名生物学家朱弘复院士的《审定统一科学名词是国家科学事业的基本建设》,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术语学家陈原教授做了《当代术语学在科学技术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吴凤鸣做了《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研究历史回顾和现状》,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分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代表也在大会上做了相关的专题报告,大会开得十分热烈而紧凑,学术气氛浓郁。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协常委、委员会副主任王寿仁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致闭幕词。值得提及的是卢嘉锡院长,特地从外地赶回京参加了闭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其中提到增补港澳委员,保留台湾名额问题。最后他表态说,受国务院委托,让我们科学院牵头,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同国家科委共同负起责任。逐步完成委员会的各项任务,在四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委员会一经成立,积极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及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术语机构的联系,并且通过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及时将审定工作成果公布,在社会上引起反响。1987年国务院发文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紧接着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批示,通知如下: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无疑,这两份文件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和统一事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提供了坚实的重要的保证。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科学的春天里诞生、成长起来。* 吴凤鸣先生为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曾在严济慈、钱三强、叶笃正主任的领导下,参与筹建工作的全过程。适值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本刊约请吴凤鸣先生撰写此文,回顾和展示委员会在筹备成立中的历程,其中,一些重大活动和重要文件均具有历史和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