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从成立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到公布,一般需要1-2年,或更多些时间。经过几次审定会后,到上报公布之前,还要做一些细致的个别名词定名的协调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越来越广泛。因而一些互相借用,转意的词也就越来越多。这些交叉的术语将同时存在于几个学科中。如这种交叉重复出现的名词太多,一是会出现新的不统一;二是浪费了人力物力;三是会出现重复公布。所以名词审定工作,希望公布出来的名词尽量减少交叉词。当然为了保持某个学科的完整性,必要的交叉词还是允许的。为了处理好交叉词的归属和统一问题,就需要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以“地理学名词”上报前的一些工作为例,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它比基础学科处理起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他与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学科名词,都有交叉问题。我们以“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开了“地理学名词与海洋科学名词”,“地理学名词与地质学名词”,“地理学名词与大气科学名词”等协调会。还开了地理学,地质学,测绘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等有关遥感应用技术名词的协调会。协调会上讨论了本学科的收词范围。例如: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有些词难分归属。经过大家反复商讨,认为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而产生的地质名词应归属地球物理学。并对一些有分歧的不统一的词进行了统一订名。例如:“洋脊”(ocean ridge),又称“洋中脊”,“大洋中脊”,“海岭”等,协调会上有的专家提出,按它的科学概念应定名为“洋脊”,因为它是大洋里面的脊,这个脊并非在它的中央,当时大多数专家也同意了这个定名。但是会后,海洋、地理、地球物理等学科分别征求意见,都认为称洋中脊已成习惯最好不改。洋中脊不一定局限于中央位置。最后这几个学科还是定名为洋中脊。“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又称:“陆棚”,“大陆台地”,后定名为“大陆架”。“扇形三角洲”(fan-shaped delta),又称:“扇三角洲”,“扇状三角洲”,现定名为“扇形三角洲”。有些词经过反复多次协调讨论才确定。如:“泻湖”(lagoon)与“潟湖”(1agoon)。这个词在地理学名词上定名为“潟湖”,而地质学名词与海洋科学名词中都定名为“潟湖”。在协调会上,有些人主张将错就错,统一定名为“潟湖”,定名“潟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出书排版时方便,“泻”字好找到,“泻”字难找,且易误读误写。但在后来的几次协调会上,大家又提到这个词,认为“潟湖”与“潟湖”两个词的概念完全相反,“潟湖”是由于海上珊瑚礁围成的,经天长日久变成了淡水湖,例如“西湖”就属于“潟湖”。而“潟湖”确恰恰相反,它是水流泻的意思。另外这个词在大学以下的教材中全用“潟湖”,而大学以后又改成“泻湖”。即“潟湖”还不到约定俗成不能改的程度。会后我们又多方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并召开了地学口各学科专家的协调会。经过大家充分讨论,认为此词属地理学名词,应服从地理学定名。最后定名为“潟湖”,“潟湖”为曾用名,意为淘汰名。协调会上还把争论已久的一些词定下名来。如:“喀斯特”(karst)与“岩溶”。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有的专家认为类似喀斯特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我国开始研究的,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现在专家们认为喀斯特本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的科学涵义除了包含岩溶还包括崩塌、侵蚀。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岩溶”已不能完全包括它所研究的内容了,虽然地质界用“岩溶”已很广泛。但根据它的概念还是认为定名为“喀斯特”更好。“岩溶”作为曾用名,放在备注栏中。又如:“判读”(interpretation)这个词又称:“解译”,“判识”,“识别”,“符译“等有10几种名。在地学口协调会上,大家对这个词争论很激烈,绝大多数专家同意定名为“解译”。而且地理学名词审定会上原来也定为“解译”后来又改定“判读”。原因是1987年在无锡召开的遥感词典审定会对这一词曾重点讨论过,会上认为由于国防,军事方面一直用“判读”,为的是不影响国防,军事方面的应用,以免造成新的混乱。因而在那个会上,就把这个词定名为“判读”。又称“解译”。当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术语,确实不宜强行统一为一个名词术语时,极个别情况下允许分别订名。例如:“subtropical zone”在地理学中称“亚热带”,而大气科学中称“副热带”,都是同一个概念。在协调会上,地理界专家讲了种种原因阐明定为“亚热带”的理由,希望大气科学界能舍掉“副热带”,而定成“亚热带”。会上气象界专家也纷纷讲定名为副热带的好处,但愿下去做工作,尽量达到统一。但最后两个学科认为各自都用习惯了,不宜强行统一,所以只得分别定名。还有一些词各学科有严重分歧,例如:“负载”,“荷载”,“载荷”,“负荷”等在许多学科中都存在,概念大致相同,称法则繁多。根据我们的审定原则:“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术语,不宜强行统一时,可暂时不公布,待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所以有的学科暂时先不公布这类术语。这样的实例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个学科内部个别词的定名,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必须反复多次,亦需做细致工作。以“大气科学名词”上报稿为例,定稿后个别定名仍需改动,有的甚至到排好版还需改动。复审意见回来以后,有条意见认为“大气层”(atmosphere)及相应的大气分层全应改为“大气圈”及相应的“圈”,才能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为这个词我们又反复征求了一些老专家的意见,多数气象专家认为“层”用得很广泛,很习惯了。有的专家提出:包围地球的大气,像鸡蛋壳一样,称为“大气壳”也比称“大气圈”好。鉴于多数气象专家认为“层”好,故最后大气科学还是将它定为“大气层”。然而地理学专家考虑到“大气层”与地理学其他术语如:地理圈、景观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不匹配,故仍定为大气圈。“大气质量”英文对应词有“atmospheric mass”和“air qua1ity”,为了区别这两个词的不同物理概念,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把“air quality”定名为“大气品位”。这也符合一词一义的定名原则。这一词环保界用得多。为了得到环保界的认可,我们走访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及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他们主张延用“大气质量”,因为此词在环保界已约定俗成,从上到下,各种文件,刊物等全是用“大气质量”。而且此词已定为国家标准,如果一改变,影响面大,反而造成新的混乱。随后,我们又征求了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搞过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的意见。他们也同意延用“大气质量”。虽然已经排好版了,只得又把“大气品位”改回到“大气质量”。“大气品位”作为“又称”放到注释栏内。两个“大气质量”分别用(1),(2)注明。“声达”(sodar)与“光达”(lidar)也同样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进行了更改,改回到“声[雷]达”,与“[激]光雷达”。另外,公布的名词术语英文配名应尽量做到统一。如:“survey”,有译作“考察”,“调查”的,经协调凡列考察的就配“survey”。又如“bar”,有译做“坝”,也有译做“堤”的。最后定为“坝”另外经有关学科审定,词尾“meter”定为表,词尾“graph”定为计。例如:“气压表”为barometer,而“气压计”为barograph等,英文配名统一用美式拼法,如:“中心”统一用“center”而不用“centre”。英文缩写词一律大写而不加点,例如:“直流电”用“DC”而不用“D.C.”;“交流电”用“AC”而不用“A.C.”。英文外的其它语种一律加( )注明文种。例如:“山体效应”[Massenerhebungseffekt(德)],“刃脊”[arte(法)]等。而且审定的名词术语要注意汉文用字准确,英文字母不出错,用词得当,各种文字的拼写特点,及汉英索引的多音字等。所以真正要使公布出来的名词术语准确无误,名词审定后期一般还会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必须做得细致。  相似文献   

2.
1988年3月24-25日在京召开的地理、地质和气象等学科部份交叉协调会上,将“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订为“萨王纳”,而“喀斯特”(karst)与“岩溶”定为哪个,尚在争议*中(见《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8年第1期)。上述两个名词分别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壤、油矿、水利、环境、农业、林业、生物、畜牧等多种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已进入日常生活。我国旅游业在介绍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形成时就曾用到过“岩溶”和“喀斯特”这两个名词;同样,除了地理、气象和生态所特指的savanna以外,还有些地区的小片草地和加拿大的沼泽地也以savanna相称。由此,河名、地名、城市名、花名、草名、鸟名等等以此或冠以savanna命名者为数不少,这是由其“平原,草原、牧原、雪原、冰野”这些含义诱导出来的。由于其用向如此广泛,因此,除了专业辞书之外,差不多国内外一些常见的普通非专业性字典,对此两词均有收录。karst和savanna的汉语定名是两个音译名和意译名长期并存的外来术语。各专业之间在称谓上尚无大的分歧,不像annatto这个名词,林业称为胭脂红;食品称为胭脂树红(从胭脂树种子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纺织称为胭脂树红(浅橙色),橙色植物染料;水产称为熏鱼着色用的植物染料;化工称为胭脂树橙(取自Bixa Orellana胭脂树,用作染料,可染丝、棉、羊毛和食物)。在此,“胭脂红”,“胭脂树红”,“胭脂树橙”三者之间是要协调统一的。到底是红色,橙色还是浅橙色也是必须审定的。而现在对karst与savanna是要在现有的音译名与意译名之间作出选择或另订新名。karst一词源出希腊语,1884年美国地貌学家戴维斯提出了“喀斯特化”这个术语,1901年南斯拉夫学者J.Cvijic首先采用。所谓karst,系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次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改为“岩溶”。此后,经过22年音译名与意译名长期并存之后,现在又提出要恢复“喀斯特”这个音译名。为什么?显然是认为“岩溶”不能表达karst的全部含义。在此,也许还可以提出另一个理由:保留“喀斯特”这个名词有利于向国际共通词靠拢,这就是马宾、林立所提出的,在各门学科中有些名词术语在英、德、法、俄四种文字中,其拼法、读音、含义均相同,他们主张,我国引进这类国际共通词时不用汉字,而用拉丁字母标音。karst在英、德、法、俄四种文字中均为“三同”,即同拼法、同音、同义。因此,我国可直接写成Kasītè,而“岩溶”这个名词则无这种方便。savanna一词源出西班牙语zavana,现作sabana,系指平原,草原之意。但生物学家所称的savanna,系指萨王纳植被,或萨王纳群落,即热带稀树干草原;地理学家所称的savanna(汉译萨瓦那)系指南北两半球分别与赤道雨林相邻的地区,介于赤道雨林与热带荒漠之间。草类是其主要的植被,穿插着稀疏的树木。因此,汉译为“热带稀树干草原”。此外,还有南美洲的热带无树草原(llanos)和巴西热带草原(campos),这是萨瓦那的两个特殊类型。后者位于亚马孙河流域的赤道森林以南,或是开阔无树的草原,或有大片林地;气候学家所称的savanna climate,汉译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出现在非洲和南美的赤道雨林气候向极的一侧,澳洲北部亦有广泛分布。其自然植被为稀树干草原,因此,又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在气候学上,人们常把萨瓦那地区的气候称作苏丹型。此类地区由于草被繁茂,所以牧养着许多牲畜。从以上所述,karst和savanna均属含义多的术语,如何命名?我国对待多义词的翻译自古主张音译。唐代玄奘提出的“五不译”中,就有“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他的所谓不译,即不译意而是译音,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条原则沿用至今,在科技翻译中这类例子实非少见,主张恢复“喀斯特”而取消“岩溶”者就是最新一例。音译的缺点是不能“望文知义”,意译的缺点是对原文含义多的术语,汉文不足以尽之,对原词的含义有漏损。怎么办?有人主张:“迂有势难兼收并蓄,则求所最大部分最大涵义。若都不可得,苟原名为义多方,在此为甲义则甲之,在彼为乙义则乙之。”依我看,这可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实际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在有意无意地实行这个办法了,例如,土壤学中“savanna red soil”一词,既不命名为“萨王纳红色土”,也不采纳过去所译的“热带稀树干草原红色土”,而是定名为“燥红土”。通过对karst和savanna这两个名词的审定可以看出,我们似乎需要做好“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即定名前的可行性调查和定名后新出现矛盾的处理。我想,如果这二者办好了,定名之后就会“众人称善”,要不然,就有可能“尚在争议中”,即使规定了,由于新出现矛盾解决不了,用户“碍难从命”,只好自行其道,这样,就有可能新的混乱又从此开始了。最近,我从各专业词书中,收集了一些由karst和savanna所构成的一些名词术语,虽然为数有限,但也说明一些问题,现录列于下:karst 岩溶,喀斯特karst base level 岩溶(侵蚀)基准(面),喀斯特(侵蚀)基准(面)karst basin 岩溶盆地,喀斯特盆地karst breccia 岩溶角砾岩karst bridge 喀斯特桥karst collapse 岩溶陷落karst cave 岩溶洞,喀斯特洞karst cycle 岩溶旋回,喀斯特旋回,喀斯特循环karst depression 岩溶洼地,喀斯特盆地karst erosion 岩溶侵蚀,喀斯特侵蚀karst fens 喀斯特沼泽karst fenstes 喀斯特天窗karsten 喀斯特沟karst funnel 岩溶漏斗,喀斯特漏斗karst glacier 喀斯特冰川(冰川风化侵蚀貌似喀斯特地形)karst hill 岩溶丘陵,喀斯特丘陵karstic channel 岩溶槽,岩溶漏水沟karstic feature 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karstic formation 岩溶地层,岩溶构造,喀斯特构造karstic hydrology 岩溶水文学,喀斯特水文学karstic stony column 岩溶石柱,喀斯特石柱karstification 岩溶作用,岩溶形成作用,喀斯特作用karst lake 岩溶湖,喀斯特湖karst landscape 岩溶景观,喀斯特景观karst landform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区karst margin plain 喀斯特边缘平原karst peneplain 岩溶准平原,喀斯特准平原karst phenomenon 岩溶现象,喀斯特现象karst pit (灰岩中)岩溶井,落水洞,喀斯特井karst plain 岩溶平原,喀斯特平原karst red earth 红色灰岩土,红色石灰土karst region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区karst source 岩溶泉,喀斯特泉karst topography 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karst plateau 岩溶高原,喀斯特高原karst process 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karst valley 岩溶槽谷,溶蚀谷地,喀斯特谷karstology 岩溶学,喀斯特学karst water 岩溶水,喀斯特水karst well 岩溶井,竖井karst window 喀斯特天窗karst nu 裸露岩溶karst parfait 发育完全的岩溶karst profond 深原岩溶karst sous-jacent 地下岩溶karst superficial 表层岩溶relief karstique 喀斯特地貌savanna 萨王纳群落(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和亚热带稀树或无树草原savanna soils 热带稀树草原土savanna woodlland 热带稀树草原林地savanna red soil 热带稀树干草原红色土,燥红土savanna forest (热带或亚热带)稀树草原林savanna climate 稀树干草原气候savanna flower 热带草原花savanna grass 稀树草原草savane f 热带稀树干草原,萨王纳群落savane a bois clairseme 热带稀树草原savane a epineux 热带带刺灌丛草原savane a hautes herbes 热带高草草原savane a plantes succu1entes 热带多浆植物草原savane arboree 热带稀树干草原savane arbustive 热带灌木干草原savane basse marecageuse 热带低位沼泽草原savane boisee 热带稀树草原savane broussaieuse 热带灌木草原savane daltitude 热带高原草原savane de degradation 衍生稀树草原savane de plaine 热带平地草原savane de substitution 热带次生草原savane desertifiee 热带荒漠草原savane herbeuse 热带无树干草原savane inondable 热带水淹草原savane secondaire 热带次生草原savane tremblante 热带低位沼泽草原现按照将“热带稀树草原”改为“萨王纳”,修改上表中部分术语的情况是这样的: 修改前 修改后热带稀树草原土 萨王纳土热带稀树草原林地 萨王纳林地热带带刺灌丛草原 带刺灌丛萨王纳热带高草草原 高草萨王纳热带高原草原 高原萨王纳衍生稀树草原 衍生萨王纳热带平地草原 平地萨王纳热带次生草原 次生萨王纳热带荒漠草原 荒漠萨王纳热带水淹草原 水淹萨王纳热带低位沼泽草原 低位沼泽萨王纳这样一改,不但savanna原有的几种不同含义统统不见了,而且出现像“水淹萨王纳,这样非牛非马的怪名词:再看看以上由karst所构成的一些名词,如果我们确定恢复“喀斯特”而取消“岩溶”,其情况似乎比萨王纳稍微好一点,但也并不是没有问题,例如: 修改前 修改后裸露岩溶 裸露喀斯特发育完全的岩溶 发育完全的喀斯特深厚岩溶 深厚喀斯特地下岩溶 地下喀斯特表层岩溶 表层喀斯特在前表所列karst red earth一词的汉名,既不冠以“岩溶”也不冠以“喀斯特”,而是定名为“红色灰岩土”。由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交叉名词影响很大,其交叉面越广影响越大,已进入日常生活的名词则影响更大,“喀斯特”,“萨王纳”一改动,不但各专业词书中由其所构成的名词术语大部分都得改动,而且辞源、辞海、百科全书之类及普通字典都得跟着改。国外韦氏字典,牛津字典中有关karst和savanna的解释继续存在,说不定我们的后来人在什么时候又根据这类字典的解释恢复现在流行的一些名词。黄昭厚同志说:“现代科学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一个规律,随之产生的术语交叉不可避免,审定工作深入发展,对如何做好交叉术语的协调一致成为作好名词审定的关键。”(见《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8年第1期P.11)本文的目的就是根据上述精神提供一点肤浅的看法和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5年成立以来,已审定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八类,1150条),并已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8年审批和公布,第二批大气科学名词(约1100条)也已初步审定。但为了更好地审定、也为了更准确地使用大气科学名词,我们要对第一、二批大气科学名词进行全面释义工作,所以第二批名词的审定、公布尚需延缓到释义工作结束之后。已审定的2000余条术语,是大气科学的基本名词,主要包括中文定名和英文配名两部分内容。为了妥善解决历史上定名杂、乱、繁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科学涵义要准确、定名要符合汉语习惯、表达要通俗易懂、使用要照顾专业特点”的定名四原则,以便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后来,在实际工作中又扩展到十六条。这些原则在定名过程中无疑地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本会审定的术语,一律配有英文名,以便国际交流。为了使英文配名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又确定了“先定名,后配名”的原则,也就是说,先确定中文名,按其定义,再配以相应的英文。为了使配名便于推广使用,配名与中文定名一样,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化、标准化,特别在以人名、地名作为名词的一部分时更是如此。这一部分一般采用音译法,但对地名已有通用的意译名词也不能完全排除,例如南海台风,我们配的是South China Sea typhoon,而不是South Sea typhoon.我们的工作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距离术语标准化要求相差甚远。大家知道,术语是表示概念的语言符号。从已审定的大气科学名词来看,其中缺少的正是“表示概念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用文字给出明确的定义。现在正准备补上这一课。下面,我们谈谈对释义工作的初步认识和打算。在大气科学名词术语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同名异义、同义异名、名实不符、自相矛盾的现象。通过审定,虽然统一了,但由于没有给出定义,现在的统一,很难说是真正的统一。事实上,即使经过审定的名词,各自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在委员会审议中,意见分歧,难以统一的,往往是些概念不清、标准不一的名词。例如“acronomy”一词,几经审议仍众说不一,有的主张定“高层大气学”,有的主张定“高空大气物理化学”,有的则主张定“中层大气物理化学”。在最后一次审定会上,我们从三本字典中引出这个词的原定义,并根据高层、高空和中层所规定的标准很快统一了认识,把这个词定名为高空大气学,又如nowcasting一词是七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审定这个词时,气象界共有五种译法即“超短期预报”,“甚短期预报”,“短时预报”,“现时预报”和“临近预报”,各执一词很难统一,最后我们从这个词的原定义和国际气象组织中一个委员会给它的预报时限的定义是0-2小时的监测预报,决定采用“临近预报”最符合原来的定义。我们认为如果对名词的理解有分歧,就不能有效地审定名词。一旦有了定义,审定起来就比较容易,就能很快地“名符其义”。此外,有些同名异义的名词术语,只能在不同范围内下定义,理解才会一致,审定也较方便。例如“空气质量”一词,在普通气象学中定义为空气数量的多少,在污染气象学中则定义为空气品质的好坏。又如“飓风”一词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大西洋发展到四风力达到蒲福风级12级的热带气旋;一是指风速达到蒲福风级12级的大风。因此,名词释义极为重要,它既是统一定名的依据,又是推广使用的依据。要坚持在定义的基础上统一定名,这就是我们的体会。下定义并非易事,除了要遵守下定义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逐字推敲,力求内容准确,文字简练。例如“大气科学”有两种写法:定义1:研究大气的一门科学;定义2: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定义1文字简练,但定义项就是被定义项简单组合,不起到组合成复合词的作用,违背了下定义的基本原则;而定义2既符合定义原则,文字也较简练。遵照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意见,我们对大气科学名词的释义工作做如下安排:一、释义的基本原则1.对各术语只要求给出内涵定义,可不必写出外延涵义,但由两个(以上)基本词组成且涵义有所扩展的复合词,不能全用基本词来下定义,如“天气学”不能定义为“研究天气的学科”,而应定义为例如:研究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一门学科。但望文生义的简单复合词,而其涵义由基本词迭加(复合)而成的,则可全用基本词组成,如“大气分层”可定义为“按照大气某种特征,把大气分成若干层次”(任何分法,都行);又如“天气预报”可定义为“根据某种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预测”;“标准大气”则须定义为“符合某种标准的大气”(各国标准不同,标准大气也互不相同)。2.定义力求准确,要求能表达所指事物、现象、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属性。3.一个术语原则上只表达一个科学概念,但如分属于两个专业范围的术语则先须分辨专业(学科)范围后再下定义。如“小雪”(1)降水量较小的降雪现象(天气学);(2)二十四节气之一,第18个节气(以春分为第一个节气)(气候学)。4.已审定及待审定的大气科学名词都应给出定义,但对少量最基本的名词,经负责专家草拟和讨论一时不能给出完全、扼要的定义则可暂缺。我们认为,越是普通的名词越是难下定义。例如“人”这个词可以写出好多定义,但要写出准确、完全、不出歧义的内涵定义就不那么容易。大气科学中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大气”、“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等,这些词的定义要准确表达也不那么容易,我们主张慎重处理。二、对释义的具体要求1.每条术语经撰写释义后须包括四个部分,即序码、正名(中文)、配名(英文)和定义。2.每条术语的定义以20-30字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100字。3.每条名词的定义原则上须注出处(资料来源,以供讨论),但少数普遍使用而无歧义者可除外,新近创立尚未普遍使用的名词其资料更应详细提出。所列资料要以有权威性的文件、出版物为准,特别是数据更要列出最新而又有权威性的出版物。4.释义中涉及外国人名、地名,原则上以采用商务印书馆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为准,气象界久已普遍习用的译名可暂保留,所有译名待提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协调统一。5.释义中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的和目前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数字(包括年、月、日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码。三、起草、审定程序1.在常务组指导下,由各学术专业组具体组织起草人员,限期编写。2.定义草案先由专业审议组逐步审查,然后提交全会审议,其中某些名词及(或)其定义,如各学科审议组的意见分歧较大,则须提交全会重点审议。我们认为撰写定义不比个人编写词典可以发挥个人见地,名词定义要求明确、简炼、准确,具有规范性质。因此要求撰写者们专业水平文字水平都比较高,如能把专业分工细一些,可能对名词撰写的定义更为准确严谨。因此我们计划对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和专业组的划分作些调整,以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同时又是中国气象学会所属的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以我们先增聘一些迫切需要的专家参加工作,待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换届时,再行正式调正委员,这样,既便于工作也有利于衔接。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是挂靠在气象出版社,它和其它学科委员会的工作不完全相同,有大量的日常性组织、后勤、行政工作,例如我们审定的第一批名词就五易其稿,其间组织大量专家提词、审定、修改、编辑等,及召开多次小型审稿会和五次全会,工作量很大。今明年要为2000多个名词撰写定义,可以想象它的工作量会更大,过去我们日常办公及专职秘书的费用均已由挂靠单位支持,工作进行得还比较顺利。但今后开展释义工作则需要较多的撰写定义的编写费、审稿费及召开各种小型会议的费用。这笔支出费用虽不很大,但目前尚没解决,我们希望全国名词委员会能适量拨一笔用于此项工作的专款以便开展工作。以上只是我们这几年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不一定有普遍意义,很不成熟,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这批名词共收词目1150条,按要求所收的词属于基本词、常用词。从1989年起,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收集第二批名词(增补名词),此时全国名词委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将扩大收词与名词释义同时开展,因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释义工作开展较早,被全国名词委指定为名词释义工作的试点学科。增补名词与释义工作历时5年,于1994年底将两批名词及其释义全部完稿,提交全国名词委于1996年公布,共有词目1873条。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94年完成名词及其释义稿后,就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新词的收集和海峡两岸名词对照工作上。1994年底,中国气象局委托中国气象学会对台开展气象科技交流,其中一项交流内容就是两岸气象名词的交流,不过在其后的几年里一直停留在较高的计划层次上。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工作进入到具体开展工作阶段,是在全国名词委的推动下展开的,时间是从1998年开始,到1999年3月在台北召开“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一、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工作情况在全国名词委的直接领导下,从1998年开始筹划开展两岸名词对照工作,双方以群众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为基础,台湾由台湾气象学会出面,祖国大陆由全国名词委出面,组织了“海峡两岸名词研讨小组”(以下简称“研讨小组”)。经近一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99年3月20—21日在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由于会议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会议重点内容是:第一,两岸各自名词审定工作的回顾和今后名词对照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的讨论。会上4位代表的主题发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审定的过程和对今后两岸开展名词交流的一些工作思路。此外,在会议上就两岸定名不一致的名词的对照办法、今后新名词统一定名的解决途径以及涉及人名、地名译法等具体方面也作了较深入的讨论。第二,形成了会议总结(纪要),决定出版《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会议总结有三部分内容:1.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收词范围与准则,第一阶段选择学科基础性的、特有的、常用的且重要的词4000—5000条,经共同审定后纳入对照本。2.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翻译通则,包括人名译名、专词和两岸差异大的名词对照通则。3.未来活动,包括台湾方面准备将对照名词上网和编写对照本的日程安排。根据会议总结安排,1999年4—12月由大陆方面收集名词,之后,台湾方面进行补充,2000年1—7月,对共同提出的名词,各自进行先期准备,2000年9—10月,邀请台湾学者到大陆参加研讨会。自1999年4月起,经过研讨小组半年多的努力,现已收集和初审了约6000条名词,并与台湾用名进行了对照,待召开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定并报全国名词委审查后再交台湾方面补充,以便在今年9月中下旬,在大陆举行研讨会。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名词差异分类研讨小组以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以下简称“大气本”)和台湾“教育部”公布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以下简称“气象本”)为蓝本,进行对照。由于“大气本”主要审定工作在1994年就完成,当时的收词原则是只收本学科“基本的、常用的”词,因此只收录气象学科词汇1873条。其一词一义,且每词有简单明了的释义的特点,给对照工作带来了方便。“气象本”收词1万余条,包括了与气象相关学科的词汇,一义多词现象明显,用于英汉词汇查阅比较方便。两本书收词各有或缺,对共有的名词进行对照,发现大多数词定名是一致的。两岸不一致的名词,按差异程度或成因粗略分成七大类进行比较,这对其他学科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类是一致或比较一致的名词,这一类占多半数。两岸用法虽不完全一致,但不影响理解,如空气污染(“大气本”)—空[气]污[染](“气象本”,以下类同)、声[雷]达—声达等。这类词是两岸名词统一的基础,统一起来也没有多少难度。第二类是由于两岸词汇系统性的差异造成的不一致,如激光—雷射、个例—个案、软件—软体等。这类词统一起来难度较大,一方面它不仅仅涉及大气学科,另一方面双方都已约定俗成。由于这类词涉及多学科,在大气学科中词位也较高,往往一个词下面出现的下位词又有若干个,因此能够统一意义很大,如湍流—乱流,其下位词有湍流能量、湍流涡度、湍流交换、湍流扩散、湍流通量、湍流谱、湍流逆温、湍流谱等等。第三类是由于两岸在外国人名翻译上的差异造成的学科专业术语的不一致。两岸对外国人名的译法多取音译,但音译用字上有比较大的差别,即使对当代外国政治名人也译名相异。大气科学中如厄尔尼诺—艾尼纽、罗斯贝数—罗士比数、弗劳德数—夫如数等。这类词数量不算大,但往往是很重要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对人名译名也达成初步翻译通则,如:音节大于等于3者至多取至3个音节;二人或多人则各取一字其间并加上“-”;音译为主等。但要使今后两岸人名译名一致,还需要有个统一的两岸人名译名音/字对照表,才能避免同音不同字的现象。第四类是两岸已经形成习惯,即“约定俗成”的名词。如气溶胶—气[悬]胶、温度表—温度计、温度计—温度仪等。这类词统一起来难度大些,因为凡此类词,大多数属于多年习惯使用的常用词,双方各自用法基本统一,都不存在明显的“科学性”问题,难以确定双方“推荐用名”的原则。第五类是需要弄清含义的名词。“气象本”中大雨、暴雨、大豪雨的概念是怎样的,因没有定义,难以与“大气本”进行对照。再如“大气本”中“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是两个概念,而在“气象本”是两个英文词汇对应一个中文名。类似“global radiation”(总辐射、全天空辐射)等词用法比较乱。上述词需要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第六类是分歧比较大的一些词。这类词的特点是对应同一个英文词,可能概念相同,但两岸用了完全不同的定名。如biological zero point,“大气本”定名“生物学零度”,指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显然,在此温度下,植物会停止正常生长发育,但不致死。而“气象本”定为“生物致死温度”,表明是使生物致死的温度。这类词类似第五类,需先给出各自的释义,再进一步研讨定名。第七类是一些新词,“气象本”中收集较多。“大气本”因出版早,加上在当时主要侧重于审定“基本、常用词”,因此新词少。这类词尚未经审定统一定名,正是我们今后着力研究的重点部分。如含氯氟烃类—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CFCs)、集合预报—系集预报(ensemble forecast)、张弛逼近—纳近(nudging)等。通过两岸名词的对照工作我们发现:1.台湾的名词审定工作侧重于翻译,这一点从“气象本”凡例就可以看出。“气象本”凡例共13则,其中12则均属于外文翻译原则。由此看出,台湾定名的重点是中英文对应关系。而“大气本”的编排说明则主要说明选词范围和排列方法,体现的是按一词一义的原则审定中文名,中文名后面给出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名。因此,大陆定名的侧重点是名与概念的对应关系。这样不同定名方法上造成一些异名词,以“meter”和“graph”定名为例,台湾“凡西文字尾为‘meter’者,译为‘计’,凡西文字尾为‘graph’者,译为‘仪’”,大陆则“结构比较简单,且靠人眼可直接观看读取数据为‘表’;结构比较简单,除能靠人眼可直接观看读取数据外,设备本身有自计功能的为‘计’;结构比较复杂,能将测得数据发送、传输甚至预处理,通常需要能源供给的为‘仪’”。此一例,仅在大气学科的异名词就有30个以上。2.两岸名词定名有一个共识性的原则是“约定俗成”,恰好是这一原则,使得许多异名词很难统一定名。3.涉及其他相关学科两岸不一致的一些词,仅一个学科对照显得无能为力。涉及人名译名的词也是如此。由此看来,两岸名词的统一定名,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谁“统一”谁的问题,只有加强联系与沟通,对于现有的名词,要通过较长时间的求同存异过程,最终达到基本一致的目的。这是两岸名词工作的难点。对于新词或在两岸均未“约定俗成”的词,更要加强交流与协调,使之不再增加新的异名词,则是两岸名词工作的重点。三、下一步工作设想1.今年9—10月份,将召开第二次“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研讨《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草案,并对两岸异名词提出推荐用名。2.出版《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尽快使两岸大气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了解和使用推荐用名。3.与台湾建立“新名词定名”的经常性研讨、交流关系。我们相信,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大气科学异名会越来越少。* 周明煜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第四届)。  相似文献   

5.
6.
一、1988年工作总结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在国家教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1987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的鼓舞下,一年来召开了各学科名词审定会,协调会90余次,参加人员近1,500人次,使审定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较大成绩。1.大力推进审定工作,超额完成计划(1)委员会在1987年审定公布了《天文学名词》的基础上,按预订计划于1988年相继完成了大气科学(1150条),土壤学(1621条),地理学(1447条),物理学(2408条),地球物理学(1402条)和微生物学(1542条)等名词的审定工作,现大气科学名词已出版,土壤学名词在装订中,其它四种在排、校、印中。(2)为加强与港台科技名词术语的交流,以促进海峡两岸名词的统一,1988年我们还超额完成了《天文学名词》海外版(即繁体字本)的发稿任务。(3)此外,海洋、测绘、遗传、医学,以及林学、数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分别进入三审和二审阶段。其中数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的词条均在6000到9000条之间,工作量较大。2.加强薄弱环节,又成立了两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根据生物、医学各学科名词审定的进展情况,均提出生理和解剖这两个基础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必须开展,否则势将影响其它学科的审定工作。为此,我们于1988年筹备成立了生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抓得很紧,成立仅一年就已完成了二审,预计将以最快的速度于1989年完成审定工作。另外解剖学名词委员会也已筹备成立并开始收词工作。3.调整了交叉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根据1988年第一次正副主任会议的纪要精神,拟将交叉学科中比较成熟的,条件较好的如自然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等学科先组织审定、其它如科学学、未来学、人才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等名词先在刊物或手册上刊登征求意见,再逐步审定发表。为此,于1988年我们筹备成立了自然科学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开始工作。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筹建中。4.坚持审定原则,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处理具体问题(1)坚持一词一义,对一义多词的大部分做到统一。如:“大气科学”中nowcasting曾译为“临近预报”、“现时预报”、“现场预报”、“即时预报”和“短时预报”等,现均统一定为“临近预报”。地理学中overlanb flow曾译为“坡面流”、“坡面水流”、“坡面漫流”、“地面漫流”、“陆面水流”、“地面水流”、“表面水流”和“地面经流”等8个名词,现均统一定为“坡面流”,又称“地面漫流”。(2)坚持按科学概念定名如:“物理学”中的“压力”和“压强”两词,英文皆为pressure在许多学科中使用较乱。现按概念不同,分列两条。又如物理学中的“进动”(precession)现定为“旋进”,“绕射”(diffraction)现定为“衍射”;“噪音”(noise)现定为“噪声”。(3)约定俗成与科学性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地理学中的“泻湖”是错误的,现改为“潟湖”。(4)副科应服从主科,但主科也要尊重副科,加强协调统一。如物理学中的“几率”(probability)服从主科数学,定为“概率”;“分立[的]”discree服从主科数学定为“离散[的]”。又如物理学中“倔强系数”,“刚度系数”等定为“劲度系数”(coefficient of stiffness),拟将另两名做为曾用名淘汰掉,但有关工程学科认为刚度(rigidity)一词还在广泛使用,不能取消,因此物理学科对刚度一词做为“又称”处理,同样“牛顿第一定律”的同义同“惯性定律”也做为“又称”处理。(5)对不同学科同一概念定名不同,且难于统一的词暂分别定名。如大气科学中定名为“大气层”而地理学中定名为“大气圈”;大气科学中定为“副热带”而在地理学中定名为“亚热带”;地理学中定名为“地形”而在地质学中定名为“地貌”。(6)对同一学科中,个别具有两个概念的同一名词,则分列两条。如大气科学中的“大气质量”有两个含义,一为atmospheric mass指质量大小;另一为air quality指质量好坏,又称“大气品位,”则分别两条。(7)对外国科学家译名的协调工作原则上遵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条基本原则进行统一。有些学科的译名按“名从主人和尊重规范”的原则大部分是不准确的,对仅属于本学科的,又有影响的科学家,则按“约定俗成”处理。如:Gram stain革兰氏染色。但对其它特别是跨学科的科学家译名,则要统一,如:地球物理学中的“奥格簇射”Auger(法)shower协调后从物理定为“俄歇簇求射”;化学中的“伯吉斯矢量”Burges(法)vector协调后从物理定为“伯格斯矢量”;物理学中的“费密能级”Fermi(意)1evel协调后从数学、化学、电子学定为“费米能级”。有的跨学科的译名如鲍林(化学)与泡令(物理学),尚待统一。5.完成了《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1987年两期和1988年的两期共四期发稿出版任务,及时交流了名词术语审定动态及国内外术语工作经验。对简报工作做了调整,对一般性的审定会议报导做了精减,逐步提高简报质量,1988年仅发简报5期。6.继续开展对外交流(1)与科学出版社共同组团去加拿大考察了世界最大的加拿大政府翻译署的术语数据库Termium Ⅲ和魁北克省的法语数据库。加方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提供了详细技术资料,商谈了今后的合作,为我们今后建立术语库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有专题考察介绍,将刊登在《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上)。(2)为促进与港、台科技名词的交流,一些分委员会采取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将审定的词条寄给港、台科技专家征求意见,有的分委员会(如自动化分委员会)还聘请了香港科学家担任审定委员。(3)接待了捷克术语学家霍列茨基(Jan Horeěky)教授来华讲学,与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共同组织了讲座,交流了捷克术语学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7.整顿加强了办公室工作(1)健全领导,调整人员。办公室配备了两名副主任,健全了领导班子,明确了分工,改变了领导忙乱的局面,对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做了调整,调出两人,又补充了两人,现仍仅有16人。(2)建立了规章制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人人明确了岗位分工,制订了例会制,考勤制,请示汇报制,特别是生产流程的管理制度,经费管理的改革办法及其它。(3)充实了机房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1988年又购入一台微机,(现共有4台微机)和一台复印机,并引进了排版软件。使大部份学科审定词条录入、打印、修改、编辑、排版均可由微机实现,保证了审定任务的完成。(4)组织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定期交流审定工作或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的经验。(5)办公室条件得到了改善。8.存在的问题(1)由于经费所限,物价又不断上涨,组织审定会的食、缩、交通费也随之上涨,有些审定委员的差旅费也需要支付,我们能支付参与审定工作及有关人员的报酬也较低。因而影响一些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有的分委员会虽已成立三年,但进展缓慢,个别的一直未能开展审定活动。为节省经费开支,有的审定会要结合学会的活动召开,因此工作较被动,拖拉。(2)由于缺乏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各学科名词审定的速度不一,基础与应用,单科与综合的学科不能有机地严密地配合进行,带来了协调工作困难。而且可以预见到今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的词难免出现不统一,只有在第二批审定时再改正。(3)由于学科体系中各学科的分类界限有的尚不够明确,有的学科受行政管理不统一的影响,如“水土保持”,“风景圆林”等均涉及几个学科,给审定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在审定工作中,特别是随着应用学科审定工作的开展,碰到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原国家标准局)进行术语国标工作的交叉重复,给审定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5)有的分委员会成员或正副主任工作很忙,又常出国、出差,有的年龄较大,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审定计划的完成。二、1989年工作要点1989年是名词委员会成立的第四年,也将是为完成80年代一整套名词(绿皮书)工作关键的一年。具体任务是:1.加速各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1)努力完成海洋学、遗传学、测绘学、林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一)等七个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并报请批准公布。(2)在科学出版社的配合下,完成1988年公布的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天文学(海外版)等五本书的出版任务,并争取出版本年度审定的林学、医学(一)以及大气科学(海外版)、土壤学(海外版)等四本书。(3)目前委员会已有32个学科开展审定工作,除以上已完成或今年将完成的学科外,数学、力学、生物化学、细胞、农学、昆虫、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解剖、电子学、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生理、自然科学史等学科都正在开展审定工作中,1989年将分别进入各阶段审定或整理工作。2.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逐步开展新的学科审定工作。(1)根据1988年第二次正副主任会议精神,对石油、化工、机械、土建、水利、航空航天等学科情况进行调研。(2)少量先期完成的学科(天文学,大气科学等)根据需要和可能等条件开展第二批审定(或再版)。重点工作是:①补充第一批名词审定中有争议的或概念不清暂未定或遗漏的词。②补充学科发展中已成熟的(概念清楚)的新词。③除个别困难者外,一般要求写出每条名词所特指的内涵定义(包括第一批)。3.筹备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会议。(1)主要内容:①总结四年来的工作。②制定名词审定的长远规则。③修改通过全国委员会《组织条例》、《审定条例》,及讨论有关方针、任务、原则、方法等问题。④成立第二届全国委员会。⑤审定工作的经验交流。(3)人数暂定150人,时间约在第三季度,会期三天。4.加强对港台的科技名词交流,续继保持与国际术语组织的联系。(1)探索促进与港、台、华语地区科技名词术语交流途径,拟以遗传学名词为试点,在港召开一座谈会,听取港、台遗传学者的意见。(2)与国际术语组织保持联系,参与必要的活动。5.进行应用术语学研究。(1)续继办好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及工作《简报》。(2)筹备召开一次术语审定、术语应用研究的学术讨论会,(3)筹备术语数据库工作。6.加强办公室建设(1)加强管理:①修改健全规章制度(文件、书档、财务、会议等)②抓审定工作的薄弱环节(2)加强业务学习,交流经验,提高办公室人员素质。(3)根据需要补充急缺的人员。(4)补充设备,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逐步实现独立开展简、繁体字计算机排版。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委”从1989年就开始了名词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在1994年底交出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数位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出版前又经科学出版社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相当于一本小型的汉英—英汉气象词典。对我们出版部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成为最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小百科全书。二、名词释义的重要性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具体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学科。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它分支学科的名词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比起仅仅是定名的版本来,内容及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实现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定名“中层”,后者定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定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所以,通过名词释义达到了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收词工作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等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地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总之,通过名词释义可以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了名词定名随着学科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定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定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定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如1997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发布的因特网等某些名词的中文推荐名),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三、名词释义工作的步骤1.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明确要求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不再外延。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在工作开始之前明确要求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使大家有所依据,避免大规模展开后走冤枉路。2.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和应用气象学等八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如果开头撰写时在文字上达不到要求,最初应要求将名词内涵写全、写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体会是,宁愿释义写得多些,不要写不足。写得多了,文字上删减润色比之内容不全、不确切改起来要容易。3.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需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各审定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三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定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的。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才于1994年底完成了初稿。四、几点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曾经说过:“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定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作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定名释义收入。2.名词定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定名准确,如以往常讲的“激光”一词就定得很好,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定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定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定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在大气科学名词的定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定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定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定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对一些新词的定名,能从意义上恰当定名当然好,如一时没有合适的定名,也可以采取音译(当然能音义兼顾更好)的定名方法。这在大气科学中较多,如“厄尔尼诺(El Nio)”、“恩索(ENSO)”等,其它常见的如“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等,一经定名,就要严格遵守用法。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作用很大。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中,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  相似文献   

9.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  相似文献   

10.
1.总则1.1 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以统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名词。1.2 本文件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分委员会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1.3 本文件是名词审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审定工作中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4 少数民族语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以及组织安排,由各有关部门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全国名词委可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2.定名基本要求2.1 科技名词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构词规律,避免结构歧义。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惯用的名词,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名词时,作为特殊情况允许分别定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另一个名,互相呼应。2.2.3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首先确定一个规范名,其他常用的名称分别冠以“又称”、“简称”、“全称”、“俗称”、“曾称”。其含义分别为:正名——公布的规范名;简称、全称——与正名等效的名称;又称——目前允许使用的非规范名;俗称——非学术用语;曾称——已淘汰的旧名。2.3 定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2.3.1 科学性:定名一般应反映名词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对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称谓应予以纠正。2.3.2 系统性:2.3.2.1 同一系列概念的名词,其命名应体现系统性。2.3.2.2 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词、组合词的命名应与之相对应。2.3.3 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3.4 约定俗成:对应用面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力求稳定,不轻易改动。2.3.5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定名。2.4 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2.4.1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名称不一致时,应按照“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统一定名。特殊情况的,按2.2.2节处理。2.4.2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有分歧时,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定名。2.4.3 与国内已发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定名。2.4.4 定名有严重分歧的个别名词,可先订出推荐名或试用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某些词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词,则应少收。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方向及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的概念层次、难易程度、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定义是该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作为所公布的名词“所指”的依据,避免使用中产生误解或混乱。4.2 各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时可以只对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写出简明的定义或说明。第二批审定时除少数外,一般应给出定义或注释。有条件的学科及某些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应该定名、定义一步完成。4.3 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变化,定义应反映当前的学术水平。如果对某一科技名词的概念本质有争议或认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写定义,或写出说明性注释。4.4 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概念例如: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术语) (种差) (属)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1节的要求。5.编排体例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 概念体系的框架(以物理学为例)例2 词条排列(以天文学为例)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太阳年平太阳日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序号。例: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5.4 符号用法5.4.1 中文名中[]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偏[振]光镜 polariscope5.4.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4.3 一条词在本学科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 (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elongation 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①alpha ray 按“A”排。②a-ray 按“r”排。6.3 汉英索引按该词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例:①Am星 按“xing(星)”排。②a射线 按“she(射)”排。繁体字版本的汉英索引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笔顺(横、竖、撇、点、折)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一般按下列程序工作(不包括繁体字版本)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20.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