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言在20年的名词审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有关名词审定的方法和原则,以及术语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今天,我愿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们在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一、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名词审定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的研究对象是科技名词或术语,研究内容是科技名词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其工作目标是对科技术语予以定名,使名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某事物、过程、现象的内涵、概念和本质特性。对于不符合本质特性和概念的现用名词,要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研究。凡是用错的名词,要加以纠正,还其本来面貌。有偏差的名词要给予修订。定名时,还要使名词符合汉语规范,构词合理,做到透明性,也就是说,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其内涵和概念,让人们见到名词就可顾名思义。由于许多计算机名词存在一词多名的现象,致使我们要开展比较多的调研、深入的分析工作。对于各个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而言,一般讲,只是熟知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知识,而对术语学、语言学(其中特别是汉语学),以及标准化技术,可以说是门外汉,因此都要有个学习阶段,以及观念转变的阶段。就前两届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而言,绝大多数委员是造诣很深的学科专家,有些人虽然从事过或参与过词典编纂工作,但是对于名词审定工作还是陌生的。初期,在讨论术语定名时,常常习惯性地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词典的译名,逐步发现很多名词在各种版本的词典里的译名不一致,而且一本词典的译名也有好几个,无法做依据。大家终于明白,要认真学习名词审定的方法、原则和技术,学习术语学和语言学(其中特别是汉语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对术语做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其内涵,才能做出科学的命名。名词审定与词典编纂表面看有接近之处,但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比如说,编纂一本英汉专业词典,可以是个人行为或集体行为,收集名词比较随意,往往是越多越好。一个名词的译名不求惟一,一般是罗列好几个,即一词可多义。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本参考性的工具书。名词审定是国家行为,每位委员都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科技名词的内涵和概念出发,研究释义和命名,确定科学的汉语名词。目的是向全国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名词文本。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求,名词审定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惟一性等原则。为了在一个学科内贯彻执行,就必须对学科的术语体系和术语的命名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为了解决一条重点名词或疑难名词的定名,首先是要查名词的出处、来源,找原始文献,查定义,只有在充分研究和深入理解名词的概念或本质之后,才能做出科学的命名。二、努力推进名词规范化在全国科技名词委领导下,计算机名词委员会于2002年完成了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并公布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公布的计算机名词对我国计算机名词的规范和统一起了明显作用,对两岸三地计算机名词的协调,对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对国内外科技交流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计算机名词产出之快、来源之杂、途径之多、应用之广,要想及时选准新名词并做出科学的定名,是十分困难的。计算机名词除具有术语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几个突出的特性,即:名词的社会性,名词的生活性,名词的借用性,名词的不确定性,名词的一过性等等。也就是说,名词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愈来愈被社会广泛使用,而且常常借用或沿用其他学科或普通生活方面的用语,这给定名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全体委员们的辛勤努力下,本着定名务求准确的原则,对计算机名词进行了认真审查和定名,肯定了大多数约定俗成的名词,纠正了少数错谬的名词,确定了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的命名,取得了欣慰的成绩。1.科学定名computer——计算机是我们学科的领头名词,它的定名关系着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术语体系的全局。我们非常慎重,召开了多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定名。关于计算机的定名曾有5种针锋相对的意见:(1)计算机;(2)电脑;(3)计算机和电脑并存,计算机在前,电脑在后;(4)电脑和计算机并存,电脑在前,计算机在后;(5)电子计算机。对此词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热烈,非常认真,各个引经据典,反复论证,经常是争论得面红耳赤,过了吃饭时间也不肯休会,差不多是废寝忘食了,讨论的时间长达三四个月。计算机是总称,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可构成庞大的型谱。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电脑名词是在微型计算机推广之后才出现的,因此,通常认为它是微型计算机的指称。经过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将总称computer定为“计算机”是最为科学的。这样,顺理成章,electronic computer可定为“电子计算机”,optical computer可定为“光计算机”,biocomputer可定为“生物计算机”。而“电脑”只作为电子计算机的俗称。如果将computer定为电子计算机或电脑,那么optical computer,biocomputer,quantum computer就无法命名了。2.纠正习惯性的错误在计算机名词中有部分约定俗成的或习惯使用的名词与其内涵不一致。我们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定名原则,对它们进行研究,尽可能根据其内涵重新命名。例如,check和checking是常用的计算机名词,在绝大多数词汇或词典中将check bit翻译成“校验位”,checking code翻译成“校验码”,odd-even check和parity checking翻译成“奇偶校验”,也就是将check和checking译为“校验”,而且很多人已经习惯用校验。通过对check和checking的内涵、概念和应用技术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check和checking只有检验和检查的意思,没有校正的意思。以check bit为例,它的意思是,用于检查二进制数传输正确性的附加位,例如:奇偶位,只是用于检查而不做校正。所以,我们决定还其真面貌,将check和checking改为“检验”,其组合词定为“检验位”,“检验码”,“奇偶检验”等。后来发现很多词典也相继改成了检验。3.予以正名在计算机名词中有不少名词是从一般生活用语借用过来的。对这类名词的命名是非常困难的。例如,menu是用得非常广泛的计算机名词,在出版的绝大部分词典里全部直接翻译成“菜单”,而且社会上已经非常习惯使用“菜单”。全国科技名词委要求我们定名应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要科学定名,提出计算机中没有菜,又不是饭店,为什么叫菜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对menu做了认真研究,并邀请国内许多著名软件专家多次进行专题讨论,查阅了许多文献的说明和解释:menu是数据处理系统显示的操作项目的列表,用户可从中选择要启动的操作,或者是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种带多个选项的图案,用户只要从中选择需要的操作或功能,即可启动相应的程序。大家一致认为“菜单”确实不符合计算机学科中的概念和内涵,不符合整个科学技术术语体系的要求和规定。经过长时间论证和冥思苦索,终于选定“选单”作为menu的术语。定为选单后得到很多专业内外人士赞赏,认为它是非常确切的学科术语,并且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但是,为时已晚,公布后很难扭转局面。这里顺便提醒一句,新词要快选,定名要及时。4.公布的名词慎重修改凡是经过学科名词委员会审定的,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除非发现有明显问题,一般应诚恳地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轻易修改,更不能操之过急,临时拍板定案。以名词E-mail为例,在1993年以前,电子学名词委员会和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已经定名为“电子邮件”,并由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公布。在审定因特网及其相关的名词时,本来多数人认为,将E-mail定为“电子邮件”是符合其内涵的,经过多次讨论,无大争议。在终审会议上,一位权威专家坚决反对定为“电子邮件”,理由是国家标准已经将mail定名为邮件,并有专门的定义。会议上争论不休,几乎陷入僵局。主持人提出,大家再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别的名词。片刻,有人提出电子函件如何,未经深入讨论便敲定“电子函件”。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试用后,社会反响很大,多数认为电子函件不如电子邮件好,希望改为电子邮件。再次召开审定会议时,大家同意将“电子邮件”定为第一名称,将“电子函件”作为又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不得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修订声明。这是一个典型的遗憾例子。术语定名既然是一项研究工作,就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破除框框,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特别是,持各种不同观点者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氛围。这里决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少数服从多数等办法。三、紧跟时代的发展,反映科技的新面貌、新水平1.全面反映新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新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新产出的术语与日俱增。为了充分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面貌,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确立学科体系框架,列出全部分支学科,特别是新分支学科,二是要尽量多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工作重点是收集和审定新学科的新名词。我们把确定学科体系框架作为名词审定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不是建立体系框架,而是参照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分类体系和国际上学科的一般划分,编排了第二批计算机名词的全部分支学科,特别是包含了新生的分支学科及其下位学科。结果,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共有23个分支学科:总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容错计算和计算机可靠性、体系结构、外围设备、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语言与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语言学、信息系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比第一批计算机名词增加了5个分支,基本覆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整个学科体系。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我们强调尽可能多地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我们的做法,是先放开手脚大量收集,然后再进行筛选,以充分反映计算机科技的新发展、新技术。我们特别注重收集和审定了有关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及其应用、计算机安全保密、多媒体技术等热门名词。例如,在因特网方面有:因特网接入提供者(IAP),因特网内容提供者(IC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网上老手(oldbie),网上新手(newbie),网虫(surfer),泡网(surfing)。在多媒体方面有:随身计算(wearable computing),数据手套(data glove),数据服装(data clothes),机顶盒(set-top box,STB)。在安全保密方面有:密钥流(key stream),密钥管理(key management),密钥证书(key certificate),密钥托管(key escrow)。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补充了较多的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名词。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新名词应运而生,网上用语暴增,出现了大量的与e,web,net相结合的时髦名词。就拿冠以e的名词来说,简直多得不胜枚举,如e-bank,e-book,e-journal,e-time,e-shop,e-home,e-stock,e-money,e-burse e-trade,e-business,e-commerce,e-library,e-government,e-community,e-school等等。但是,其中很多名词的内涵或概念十分模糊,尚未形成术语,因此暂未收录和定名。还有许多概念或内涵比较模糊,尚不稳定的名词,只能留到下次处理,比如jellyware(柔件),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nomad(流浪者),dongle(软件狗)等。由于计算机新名词出生太急、太快、太多、太杂,我们实在跟不上新发展,只是尽最大的努力来缩短时差。2.与国际接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有时会有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我们应随时注意名词的发展变化,与国际接轨。以disk和disc两个词为例,很久以来,特别是在光碟未广泛应用以前,在国外和国内,这两个名词被看作是等同的,不加区分的,可以相互替换,因此磁盘和光碟均有两种英语写法,即magnetic disk,magnetic disc和 optical disk,optical disc。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英等国出版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权威性的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词典、科技期刊及专著,以及普通英语词典,已开始把disk和disc明显地区分开来,用disk专门表示磁盘及其组合词,如magnetic disk,cartridge disk,floppy disk,hard disk,disk array;而用disc专门表示光碟及其组合词,如optical disc,laser disc(LD),compact disc(CD),digital video disc(DVD),disc array等。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论证,可以说是争论,好不容易才取得共识:(1)从国际上术语发展的主流来讲,disc与disk已分别表示光碟与磁盘;(2)从科技发展角度出发,磁盘和光碟都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并且会产生许多新名词;(3)应遵照名词审定原则,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术语,即术语的惟一性;(4)社会上光碟和光盘两个名词都在使用,而且比较混乱,急需规范;(5)将磁盘和光碟区分开后,更有利于对新词及其组合词的定名和应用。最后,我们决定与国际接轨,用“盘”字对应于“disk”,专指磁盘,而用“碟”字对应于“disc”,专指光碟。自此,把磁盘和光碟就分开了。在用disk和disc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或概念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语文字简练了,在英语名词中可以方便地省略“magnetic”或“optical”,参见表1和表2;汉语名词简明了,可方便地省略“磁”或“光”字;表意更加清晰,做到一词一义,即术语的惟一性;组合词易于缩写;可防止歧义,不会引起混用或误解;有利于语言表述、技术交流;节省人的精力和时间。四、加强术语学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去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加强术语学的研究,组建了术语学研究所,并召开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这是高瞻远瞩的举措,为创建我国术语学体系开了先河。我国的名词审定工作将纳入学科研究的范畴,使理论研究与名词审定密切结合,使整个术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认为术语工作应包含术语学基础研究、名词审定、批准颁布和推广应用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 术语工作主要环节过去二十年的工作重点是在虚线框内,重点开展名词审定工作,而对术语学研究这个重要环节还无暇顾及,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术语学重要性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开展术语学研究,以便从理论上指导名词审定工作,从方法上提高名词审定工作水平。我愿借鉴相关学科的定义来为术语学提出个人的建议:术语学是研究术语的生存、表示、释义、命名和应用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来理解,术语学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理论研究侧重研究现象与揭示规律,创建理论、思想;应用研究侧重研究术语命名的方法和原则,用于指导名词审定工作;技术研究则侧重于研究术语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于创建术语工作的数字平台。可见,术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直接影响名词审定工作,反过来说,名词审定工作又是特别急需术语学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对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应做出系统的安排,制定全面的计划。一部分人侧重术语学的体系和架构的研究,为创建我国术语学做出贡献,而更多的人应重点开展当前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从个人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出发,我深深体会到,有许多急需课题应列入首批术语学研究计划,例如:(1)术语命名的理论、方法和原则;(2)术语的表示;(3)汉语术语的精简和缩写规则;(4)术语生存周期;(5)术语更新原则;(6)专有名词的命名;(7)生活用语术语化及命名原则;(8)术语的自动提取;(9)术语本地化;(10)术语乱用与术语法规等等。希望重点研究,尽快出成果,进一步制定出名词审定的规范或标准,以便指导各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顺利进行。术语学是一门交叉甚广的科学,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领域的科学,也就是说,术语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术语学不单是术语学家、语言学家的责任,而且也是几乎所有学科专家的共同责任。结束语我的汇报仅仅是个人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认识。汇报中始终贯穿着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它不同于词典编纂,也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要在对术语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术语进行命名。最后,对创建术语学体系,将名词审定与术语学基础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等,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2.
前言 在20年的名词审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有关名词审定的方法和原则,以及术语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今天,我愿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们在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十年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也走过了十个年头。从1985年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起我们就决定工作分两步进行。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它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全国名词委工作全面开展之际,其基础名词的审定统一应走在前面,以便其它各学科有较共用的基础,利于科学技术名词在更大范围内的规范与统一。因此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先审定基础物理学名词,于1988年公布出版。第二步搞分支学科的专用名词,现已初步定稿上报,有待于明年公布出版。尽管我国物理学名词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基础名词的审定也用了三年时间,各分支学科名词用了七年多时间才完成审定工作。今天,我们回顾这十年,审定工作是艰苦的,路是漫长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丰硕的。在这十年中,不论冬寒夏暑,开了无数次的讨论会,会外征求近400人的意见,各学科间交叉协调等许多工作,我们研究斟酌再三,也作了一些定名的改动。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国名词委制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是很重要的,亦是可行的。但原则毕竟是原则,在实践中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也是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认识提高,就如有同志戏称我们十年工作中,审定的“零点”在缓缓漂移。也的确如此,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向正确、真知靠拢。以下谈谈我们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一、一词一义与又称一词一义是科技术语定名的重要原则,即对一个概念确定一个与这相应的规范名,以其达到科技术语的统一。我们在审定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按此原则确定的。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最花费时间讨论的就是一义多名。同一概念,已习用的名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这两个名都符合科学性,或是已约定俗成、惯用,两者使用的频率都很高,舍弃任一都有其不便。因此在公布的名词中我们处理为推荐名和又称,这就产生了一义两名的情况。有的又称是长期以来与正名共存,一时取消有其不便之处。因此在定名上给予宽松,在一个时期内都可使用。但正名使用长久了广泛了,“又称”可能逐渐消亡,这对术语统一给出了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但另有一种情况,正名与又称可能长期存在下去。这两个名称是对同一概念不同角度的描述,如力学中,完整约束,又称位置约束;非完整约束,又称速度约束。前者指约束方程中不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的微商,后者指约束方程中含有确定系统位置坐标的微商。因此,对力学系统来说,有完整约束系和非完整约束系。从约束方程看,不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微商的,即可称位置约束;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微商的,即可称速度约束。显然,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这两词都有其概念明确、使用方便之处,我们认为这类情况,其正名与又称可并存下去。这类情况更多出现在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子学科)之中。首先,我们希望各学科之间交叉共用的词能规范统一,各学科应多讨论多协调,以求一致。但各学科有自身概念体系,有各自描述概念的系列术语,在另一学科中出现的术语,如在本学科中确实也使用,则可列为“又称”;如在本学科中未曾使用过或已不再使用,则不必列为“又称”,可在注释栏中注明××学科定名为×××。如“矢量”一词,在物理学中已统一,而在数学中习用“向量”,则物理学中不必列为“又称”,只须注明数学中定名为“向量”。二、公布与修订有一些词,长期以来在定名上就存在不同,其分歧是存在于对概念描述的差异或是学术观点的不同。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其分歧也不能消除,而事实也不能回避,这些词又是专业常用词。我们认为这类词应作为推荐名及又称公布,而不能搁置。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度]关系”又称“测不准关系”。在今后的使用中,引导大家使用推荐名,有待于逐渐统一。这类较大分歧的词更多地出现在新概念新事物的定名上。概念在更新,事物在发展,各人的看法差异很大,在讨论中把分歧的意见基本上摆全了,在几年之内也都不会有更多新的意见。这时要求分委员会作出决定,给出推荐名,予以公布(或公布试用)。在公布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可靠拢的倾向,可能在几年后这定名就站住了,也可能在使用中被淘汰,成与不成都可经时间考验,决定取舍,到时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加以修订。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助术语的规范统一。如搁置待条件成熟再公布,这只会使其放任自流,时间越长,规范统一的难度越大。三、定名与译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科技术语流入中国。对来自国外的术语,定名“原则及方法”上规定我们审定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在定名上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这些原则是大家都赞同的,关键就是中国的术语要由中国人来定。现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科技术语也有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如何与国际接轨?在具体的问题上有许多是可商确的。在此我们简单谈以下的两点:1.中文术语中可出现英文(外文)字母或缩写字母。长期以来已经使用,如г函数,α粒子,X光。多年的使用,在专业范围内,使用者感到明确、方便。今后将有更长的缩写出现,如MOS场效管,其全称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等。2.有人认为与国际接轨,国际标准组织公布的术语就应逐字照译,否则译过来就返不回去,就不能“接轨”。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片面、太机械。在术语上,尤其是描述科学技术概念的术语,与国际标准等同应等同在概念上,而不是等同在文字表面上。在翻译工作中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天文学的Milk Way中文定名“银河系”,如果今天逐字照译把它等同为“牛奶路”,岂不是笑话吗?中文与外文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外来术语概念等同与文字等同可同时存在,有的却不行。有的英文词是多义的,描述不同概念,英文可用同一词。中文没有对应的多义词,遇到这类情况,就应对不同概念有不同中文定名。如物理学的adiabatic中文定名就有绝热的和浸渐的两个,前者表示没有热交换的,后者表示极缓慢的。十年的名词工作,目的是规范统一科学术语。要达到统一,还要走漫长的路。经审定公布的规范词,还须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去推广使用。定名好坏在实践中检验,在相对稳定使用一个时期后,进行修订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建成一套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术语,它将会在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007年7月13日,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报告厅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委员包括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誉主任蒋有绪院士,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施季森、杨传平、尹发权等共31名专家。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 在听取了秘书处及各分支学科负责人关于第一阶段工作及相关名词遴选进展的汇报后,蒋有绪院士就学科框架及选词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和与会委员们一道就新版收词的范围和深度、新兴和交叉学科名词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第二版林学名词(定义版)应当以第一版为基础,同时反映出学科的发展变化,能够兼顾管理、生产、科研部门应用为一体的特点;在术语的选择上,不求全面,但要突出特色等。专家们对去年年底第一次会议中所形成的学科内部框架进行了部分调整,并确定了各学科组的召集人及成员名单。此外,还就专家们存在分歧的部分学科名词的处理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如对湿地、生物质能源、城市林业、森林游憩等词条或学科领域,建议分别收录至相关分支学科组,而暂不单列学科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07年7月13日,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报告厅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委员包括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誉主任蒋有绪院士,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施季森、杨传平、尹发权等共31名专家。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在听取了秘书处及各分支学科负责人关于第一阶段工作及相关名词遴选进展的汇报后,蒋有绪院士就学科框架及选词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和与会委员们一道就新版收词的范围和深度、新兴和交叉学科名词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第二版林学名词(定义版)应当以第一版为基础,同时反映出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于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我接触得很少,而这很少的接触也只限于数学的某些方面。我主要是从一个数学名词使用者的角度来谈论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不恰当。但我觉得,各学科名词有其共性,我国各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也有其共性,因而“解剖麻雀”仍然可以起“举一反三”的作用。但这样做就难免会把某些特殊性当作共性。如果读者认为本文不适用于数学以外的科学名词,那就请在阅读时,在有关地方,加上“数学”两字。当然,即使限于数学名词,我的意见也可能有许多错误。本文只是作为名词使用者和名词审定者之间的一次思想交流。(一)关于选定名词的原则我完全同意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的根本要求是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二性(科学性、通俗性)。我在这里只想提一些具体原则,作为三化二性的补充。我举数学名词的一些例来加以说明,为了省得写出有关概念的定义,例中用了些惯用的英文名词。1.名词最好能较准确地表达其所代表的科学概念。其次是照外文字义汉译,不得已时才音译。关于最后一点,意见较一致,现在的名词,音译过来的也极少。下面只谈前两点。外文名词一般是能表明其所代表的概念的,因此,从外文字面汉译一般是可以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外文本身的局限性,一字多义,以及概念发展等),这种译法也有时不妥。例1.英文skew本身有“斜”的意思,但有些数学概念,英文名词虽冠以skew一词,其实与“斜”无关,汉文用“斜”就不妥当。如skew symmetric这个副词,《英汉数学词汇》1)(以下简称《词汇》)中汉文都作“斜对称”就不妥。skew symmetric matrix(或skew matrix)skew symmetric teusor都和“斜”不相干,把它们依次叫做“斜对称阵”,“斜对称张量”就不妥,远不如《数学名词》2)(以下简称《名词》)把skew symmetric定为“反称”(“反号对称”的简称)。又如skew lines,《词汇》作偏斜〔直〕线3),《名词》作敧斜〔直〕线,也都不妥。两条skew lines可能是垂直的,而不垂直的却可能skew。有不少人把这种直线叫做“异面〔直〕线”,这个词表面上似乎和“共面直线”相对立,其实不然;因为即使是共面直线,也总有两个不同的平面(即“异面”)分别经过它们。“共面”的反面是“不共面”或“非共面”。我用了“相错直线”这个词,可能未必理想,但我以为比“偏斜”、“敧斜”或“异面”强。即使用“非共面”或“不共面”也比“异面”好。例2.《名词》在其“序例”中指出,当form表明“齐次多项式”时就用“齐式”,这是很好的创造。可惜《词汇》却用了“形式”和“型”。这两个词自然是从字面译过来的。“形式”的缺点,正如《名词》序例中说的,“容易使人误作通常的而非数学的词语”。至于“型”,用处也不少,《名词》和《词汇》在type下就注有“型”这个词。例3.geodesic一词,《名词》里列了三个汉语名称:“短程线(最短程线),测地线,大地线”,其中后两个是照字面译的,而在复合词中则都用“短程”,其倾向性是明显的。《词汇》保留了“测地,短程”两词,但在复合词中,则专用“测地”,我以为是后退了一步。例4.geometric series有两种常用汉名:“几何级数”和“等比级数”,前者是直译,不如后者好。geometric mean也与此类似。例5.unimodular group一词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行列式等于1的线性群,汉文可作“幺模群”(或“单位模群”),比“特殊线性群(special linear group)”强。这两个名词代表同一概念,我认为可以放弃后一个。另一种是左不变测度和右不变测度相等的李群,这种群就不能叫做“幺模群”而可以叫做“单模群”。虽然也是直译,却考虑了其内容的特殊性。这个例也说明,有时需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直译。例6.circular helix通常叫圆柱螺〔旋〕线,general helix叫“一般螺〔旋〕线”,都是直译。但“一般螺线”是指切线方向和某个固定方向作固定角的曲线(包括直线作为特款),它一般不作螺旋状,所以是名不副实的,不如叫做“定斜曲线”。spiral叫“螺线”或“蜷(quán)线”,前者容易与helix混,后者太不通俗,可否叫做“卷线”?2.科学名词的总字汇量要扩大。在名词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下,名词和概念要一一对应,过去一个名词代表着不止一个概念(以及一个概念有着不止一个名词)的情况必须改变,而专门名词象普通常用词语的现象也要尽可能避免。这就自然地要扩大科学名词中所含的字汇量。汉语词汇丰富,只要运用适当,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完善解决。扩大字汇量也完全可以不违背通俗化的要求。例1.“域”字通常可以代表(a)domain of rationality又可以代表(b)连通开集。习惯成自然,要改一定会遇到阻力。过去有人把(a)叫做“体”,这个名词在《名词》里还保留着,可否重新起用?另一方面,英文的field既代表(a),又用于诸如“矢场(vector field)”,“直线场(field of lines)”等等。这类的field就都可以袭用“场”字不变。这样,“体”,“域”,“场”就区别开了各不相犯。此外,integral domain就叫做“整环”,region就可以叫做“区”(不叫“区域”)。例2.“矢〔量〕”和向量代表着同一个概念,我倾向于用“矢”。同样,“幺”和“单位”比较,我倾向于用“么”。“幺矢”比“单位向量”不更简明吗?例3.interval现在多数人叫“区间”,远不如“节”好。我记得“节”是老名词(解放前中国科学社出版的《算学名词汇编》就可能用“节”,手边无此书,无法核查)。例4.“无尽”,“无穷”,“无限”我记得早年是有明确分工的。“无尽”是指个数的无尽。《名词》中还可以找到“无尽集”,“无尽小数”,“有尽级数”,“无尽级数”等词,现在把“无尽”,“有尽”都贬斥了(我个人偶然还用,有时还用“无数”)。这就增加了“无穷”,“无限”的负担,《词汇》中各有一百多条,而且有时一个概念既用“无穷”又用“无限”。可以考虑恢复“无尽”这个词,让三个词适当分工。我还觉得“无限”和“无极限”字面接近,最好能避免象“无限序列有极限”或“无限序列有上限”之类的说法。例5.algorithm叫做“算法”,太一般化了,《数学名词补编》1)里还保留了“规则系统”和“演段”,可用。graph叫做“图”,有时可以,有时不妥(如“图论”)。例6.upper bound和least upper bound现在依次叫“上界”和“最小上界”或“上确界”。我总觉得不妥,因为“界”的两边应当是不同的,界只能有一,不能有二。《名词》里bounded set下保留了一个“囿集”,这个字是可以用的,但也许有人嫌不通俗。我曾用了“栏”2)字,于是bounded就是“有栏”,upper bound就是“上栏”,而east upper bound就可以叫“上界”,互不混淆。例7.类似地,“情况”不如“款”,“共变”不如“协变”,“一致”不如“均匀”,“大括号”不如“纽括”(“括弧”也可叫“圆括”),“密切”不如“吻切”,(“密”字已用于“密度”,“稠密”),“有理”不如“命分”,……值得指出的是,数学概念在迅速增长,而若干年来数学名词所采用的总字汇量却相对地在缩减,这个矛盾应当引起重视。这条讲的是“开源”,下面讲“节流”。3.名词能短则短这条原则道理较明显,上面举的例有些也可以同时说明这条原则的运用。总之,如果有长短不同的几个名词都代表着同一个概念,而其他条件不相上下,就选用其中较短的一个;如果名词中有可删的字就删掉,例如criterion就可以叫做“判准”而不必叫“判别准则”。有人总想避免用单字作词,其实不必。点,阶,高,…,人们用惯了,即使不太方便,也没有发生什么问题。4.冠以人名的名词,如已有适当的代替,就选用后一个。(参看《补编》的“序例”。)数学上冠以人名的名词是很多的,其中绝大多数如泰勒级数,洛伦茨变换是很难找到替身的。但也有例外,如“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又名“双曲几何”,我以为宜用后者。另一种非欧几何就叫“椭圆几何”。这是符合“系统化”原则的。又如“交换群”就不必叫“阿贝尔群”。再举英文名词混乱导致汉文名词混乱的一例。英文Gaussian curvature又名total curvature,汉文曾把它叫做“全曲率”而Gaussian curvature的面积分就叫做“总曲率”。但因英文有时也把这个面积分叫做total curvature,于是后来就有人把Gaussian curvature叫做“高斯曲率”,把它的面积分叫做“全曲率”。这也涉及曲线曲率(挠率)的线积分是叫“总曲率”还是叫“全曲率”的问题。(二)外国人名汉译问题如何处理外国人名问题,不同作者有着不同意见。有人主张在所有科学文献中,外国人名全部译成汉文。但这种办法有时似无必要,例如在涉及科学史料时,外国人名很多,其中有些人名并不常见,只是偶一提到,全部译成汉文,就未必适宜。另一些人主张全部不译,保留原名,这办法最省事,但也有难以贯彻之处。首先,有一批人名,汉译早已通用,如牛顿,欧几里得,爱因斯坦等,实在不必故意回避,至少,也应注上汉译。其次,有些人名,可用汉字(如日本人名)或拉丁字母(如英、德、法、意、西等)或俄文字母(如俄、保)写出,有的可转写成拉丁字母(如印,阿拉伯),情况也够复杂的。总之不能全用原文。再次,这种办法,有时使读者不知如何正确读音,不便记忆,更不便于国内外交流。当然,还有用第三种办法的,就是一部分用原文,一部分汉译。我主张:外国人名都应有统一汉译,至于行文中如何使用,则可由作者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不必强求一律。至于人名汉译,自以音译为主,而音译自应根据其本人的民族读法,例如不能按英文拼音规律来译德、法人名。为了统一汉译,除了已经通用的不必另拟者外,应一律参照统一的译音表。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辛华编的《译音表》,包括了85种外文的汉文译音,可以作为统一译音表的基础,必要时,只须经过语言专家重审,即可定案。有了统一译音表,即可先把较常见的外国科学家人名译成汉文,公布实行。其余外国人名可暂由作者根据译音表自拟,遇有分歧,再谋统一。对于这种译音法,我个人的经验是,译成汉文后,往往可以破译回去,实在方便。这个办法可以解决大多数科学家人名的汉译问题。但还有一些人名尚待商榷。例如日本科学家人名用汉字,但读音和汉语不同,是否应注上其英译?朝鲜和越南等国人名又如何处理?类似问题希望请有关专家研究,再作出决定。外国科学家人名的汉译,是涉及一切学科的问题,应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负责,以免出现同一个人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译名的情况。由于各学科都有不少冠以外国科学家人名的名词,外国人名译名表更应当从速制定,首先公布。当然,对于较常见的人名,在公布前要征求有关学科专家意见,使它们的汉译和通用的一致;如有分歧,则协商解决。(三)其他科学术语问题最近见到江嘉禾同志一篇文稿,提到“成套术语”问题。他举数学中的in和into,on和onto为例,认为由于我们没有统一区别它们的方式,同一句外文就会有不止一种汉译,而不同汉译就可能有不同涵义,而且对于同一种汉译不同读者还可以作不同理解。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些常用术语,的确可以有统一处理的办法。我们可以把“…maps E into(onto) E*”译成“…把E映射到E*之内(上)”,但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又不加注释,读者仍然会理解错了,此外,我觉得现在常见的术语也有不尽确切之处。如“趋向(趋近)于极限A”,就值得商榷,我以为“趋于极限A”更好;因为,那句话要陈述的是完成质变的后果而不是描述量变的过程。这种微小的差异,也许无关宏旨,不过顺便提及。但这和另一个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即科学汉语的问题有关。我们汉文科学著作正在迅速增多,这对于我国科学的普及与提高当然是可喜的现象。但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科学汉语,包括我自己写的在内,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语句不合乎汉语规律(过分西化),有的用词不当,有的句子太长,等等。这就增加读者的困难,甚至导致读者误解其内容。我们承认,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汉语还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吸取外语中可以为我所用的因素(文言文中也有许多合理因素应当保留和发展),但另一方面,总不能过分偏离或违背仍然公认的汉语传统的规律,语法,句法,结构等等,否则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据我了解,已经有不少同志注意到并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我希望语文学家和科学家紧密合作,对此作出贡献。由于现行的汉文科学出版物中,出现一些问题,有人便怀疑汉语能否正确表达科学思想,我认为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汉语历史悠久,词藻优美丰富,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起过并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种准确、严密、简练、通畅的科学汉语一定会逐步完善起来。(四)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的科学名词工作是有基础的,成绩很大,也有缺点。我对于这方面的历史,只是略有所知,而且主要也是关于数学名词的,但仍愿就管见所及,加以回顾,并作粗浅分析,目的在于引起重视和讨论。谬误之处,必定不少,望熟悉情况的同志指正,以便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保证这次名词审定工作,取得满意的,预期的成果。我国科学名词之所以有目前的基础,首先要归功于我们广大科学工作者长期的辛勤工作。凡是创造过科学名词的人都有一份功劳。古代的科学家们不用说,只说近、现代把西方科学介绍来我国以及在本国土壤上发展科学的人,对于科学名词的创造,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这些人在使用和创造名词的时候,自然主要是从自己工作的条件和需要出发的,很难要求他们有全局观点。他们在介绍西方科学的时候,所用名词自然要受到有关国家名词体系的影响。这些因素当然会造成名词不统一和缺乏系统性。二十年代,我国科学家们开始下决心改变这种混乱状况。在中国科学社的组织领导下,科学家们博采古今中外科学名词的合理成份,制定了审定名词的原则,第一次系统编订了各种科学名词表,这是开创性的工作。可以想见,当时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成绩是巨大的,是我国科学名词工作的一个跃进。以数学名词为例1),科学社科学名词审查会1923-1931年审定的《算学名词汇编》于1938年出版;1936年审定的《数学名词》(由国立编译馆)于1945年出版。(这套名词,下文简称为科学社名词。)可惜在当时条件下,出版时间落后于审定时间很多,又值战乱期间,未能广泛流通,因而这套名词,未能为广大数学工作者所充分利用,即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作者引以为憾的是,这两本名词虽也曾用过,但早已失落,草拟本文时无从参考。解放后,在中国科学院名词室的主持下,在科学社名词工作的基础上,对各科名词重新厘定和补充,使我国科学名词工作又迈进了一大步。仍以数学名词为例1),1956年和1964年由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数学名词》和《数学名词补编》。(这套名词以下称为科学院数学名词。)这是科学社数学名词的发展。由于以前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尚未提到日程上来,这两套名词有一个共同点,即同一个概念下有时并列了几个名词供人选择。我感到可惜的是,科学社数学名词中某些好名词未能在科学院名词中保存下来。其所以如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社数学名词既未能充分普及,以后的作者有时就不免自造新词,新词流通既广,根据“约定俗成”原则,就取代旧词了。科学院数学名词公布之后,名词混乱现象略有减少,但远未终止。其客观原因,我估计主要是四个。第一,名词表发行量小,又未再版,不能充分普及。第二,一个概念多个名词的情况仍不少,又都只是参考性的,不带任何强制性。第三,它本身有其缺点,即科学性、系统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第四,后来出版的词书发行量大,在一些人心目中,其实际权威性大于经过专人集体审定的名词表。应当指出,这些问题之产生,都有其历史条件,尤其是不可以苛责于名词的审定人的。我国自然科学名词的全面审定,现在是第三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进行的。它有更明确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这使它有极大的权威性。它是在前两次审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丰富的经验教训足资借鉴。科学名词规范化在国外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山之石,所以攻玉”。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这次工作提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例如:1)必须动员尽可能多的科学工作者关心并参加这项工作,使它具有足够的群众基础。为此,就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建立必要的联系网。2)关于组织工作,除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外,还应成立外国人名汉译审定委员会,它和各学科分委员会都应是常设机构,负责分批审定名词及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3)各学科审定名词时,都应有自己的具体选词原则。4)审定各学科名词一般可以科学院名词为基础,参考科学社名词以及其他词书。5)每批审定名词出版,必须保证供应,根据市场需要,随时翻印。6)为了保证这次审定的名词有权威性,须制订一些措施,例如规定某些出版物(包括词书)必须采用,但同时也要欢迎提出意见,供修订时参考。总之,有了审定名词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我们只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把权威性和群众性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注意工作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工作的全面胜利。注释:第1页 1)齐玉霞编订,1982年科学出版社版。2)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编订,1956年科学出版社版。3)方括表示可省略的字,据《名词》。第3页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编,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2)相当于德文的Schrankc。第5页 1)参考江泽涵《我国数学名词的早期工作》数学通报1980年第12期。第6页 1)见上页底注。  相似文献   

7.
一生物科学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概况 生物科学是当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将在农、林、医学及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名词。因此生物科学名词的审定、统一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名词总是伴随新知识而来,所以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确切地说,是科技名词爆炸的时代。面临名词的爆炸式的产生,作为国家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过去几年中,全国名词委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绝大多数学科的基本名词已经审定完毕。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今后的任务进行审视。这里我仅就几个问题说几点粗浅的意见。一、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仍是基本名词名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应是基本名词——特别是教课书、科普读物、报刊、影视、生活、词典、百科全书中出现的名词。这些词使用最频繁,一旦混淆则影响深远。尽管新词层出不穷,但新词中只有一部分会成为基本名词,这些词应该是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另外一些词只会在学术刊物和著作中使用,也要注意收集审定。还有一些偏窄词,在学术期刊著作中出现的机会也不多。虽然应加收集,但不急于审定。因为今后学术论文的发表将以英文为主,这些名词的中文定名的必要性不大。有些新词一出现就会立即成为基本名词,例如行星探测器,新发现的古生物,新元素的名称等。哪些词应看作基本名词,也需要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审定名词本身,也要审定名词的基本性。对新的基本名词的出现,定名应该越快越好。否则一个不恰当的词用惯了,再改就难了。对此我建议全国名词委应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比如,有关学科有个三人小组,或在北京的委员及时磋商出一个意见,迅速提出定名意见供学术界讨论。例如,国外新的航天器,应由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名词委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在发射前就提出定名初步意见。专有名词往往也是基本名词。例如,航天器名称,亮星、星云、小行星名称,都是基本名词。我们应首先抓还没有定名的专有名词的定名工作。一些源于中国的词,需要对外传播、对外推介的科技产品器物的名称,如中药名,古天文名词,我国新发现的物种、古生物,如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应尽早审定,并审定其英文词。二、重视名词推广虽然全国名词委的名称中只有审定之意,但我们的工作绝不限于审定。名词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审定而不推广,不规范的词就会继续流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只能承认它了,审定成了空谈。过去,全国名词委举行的一些热点新词新闻发布会在推广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搞好推广工作,建议在一些报刊开辟科技名词园地,加强和科技期刊的联系,主动将审定的名词通知新华社、大报、杂志。介入专业学术期刊评奖,设置名词正确性标准,或设科技名词规范奖。因特网也要尽快利用起来。本来我建议名词委建立自己的名词网站,但这样专的网站,查的人未必多,不如在综合性的科技网站上开名词专栏。查别的信息时顺便就知道了名词专栏的存在,就可查规范的名词。我最近在筹建一个科技网站ScienceDr.com,欢迎名词委在这个网上开名词检索专栏,还包括关于名词的讨论。三、加强基础研究全国名词委在基础研究上做过不少工作。在术语学的研究中,特别是术语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如“种”与“属”的关系等,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中文科技名词的基础是中文术语学。术语学在国际上还是比较成熟的。而中文的术语学不同于一般的术语学,是用中文表达科技术语的概念,有其特殊性,带有中文本身的特色。中文术语学理论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例如,借字、造字、缩略词、音译词、多音词的构造准则,新创字的发音规则等等都有待研究,应在中文语言学的高度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丰富发展祖国语言的基础性研究。过去开展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个别词的研究,如世纪,太空和空间,光碟与光盘等。也有些涉及到基本理论问题。例如,最近几期《科技术语研究》上登载的关于建立最小汉字小字符集的文章,张碧涌的短文中关于调制解调器和“猫”的叫法问题,都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问题。在名词具体审定工作中,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的讨论也不少,有很多专家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但还比较零星。建议首先总结一下现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中的涉及中文术语学原则的成果和见解,提出一些原则问题,引起争论,不是具体词的争论而是定名原则的争论。召开几次研讨会,推动这项工作。逐步形成中文术语学体系,进而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名词审定的实践。四、抓好交叉学科协调名词审定的目的是名词的统一。涉及交叉学科的名词,几个学科的审定结果会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为统一名词,单一学科就无能为力了。希望全国名词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航天飞行器的名称,涉及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学科,我建议建立一个三学科协调委员会,提出一些分工原则和协商办法,但这件事应由全国名词委出面牵头。其他学科我想也有类似问题。五、建立名词中新字、生僻字的发音规则这本来也属于中文术语学的范围。之所以要单独讲,是因为通常谈名词审定只涉及词义,读音问题比较特殊。主要是化学药物领域,新造字和生僻字较多,就是很有学问的人,见到这些新字也都不知道怎样读。如果有一个发音规则,让人们不必一个一个地去查字典就好了。* 李启斌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六届)。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新名词总是伴随新知识而来 ,所以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 ,确切地说 ,是科技名词爆炸的时代。面临名词的爆炸式的产生 ,作为国家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 ,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过去几年中 ,全国名词委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绝大多数学科的基本名词已经审定完毕。在这种形势下 ,有必要对今后的任务进行审视。这里我仅就几个问题说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仍是基本名词名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应是基本名词———特别是教课书、科普读物、报刊、影视、生活、词典、百科全书中出现的名词。这些词…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2006年12月23日,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中国林科院常务副院长张守功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林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由第二届林学名词委副主任尹发权主持。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争取在2009年秋季之前完成《林学名词》(第二版)的审定任务。 (高素婷)  相似文献   

11.
电子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一门技术科学。它不仅包括传统的雷达、电子对抗、导航、通信、广播电视、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激光、红外、微波、天线和电波传播等学科,并且也涉及到系统工程、生物医学电子学、核电子学、低温电子学以及生产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等新兴的边缘和交叉学科以及共用技术等。据估计全世界电子学方面的期刊每年约发表6万到7万篇文章,约2亿字;中国的电子学刊物约100余种,每年发表文章7千到8千篇,约合2000万字。这样大的信息量,肯定包含不少新的名词和术语。长期以来电子学名词没有经过统一审定,学术名词的定名非常混乱。特别是近十年多来,电子学的发展特别迅速,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原来的电子学名词术语没有得到统一,新的名词术语又大量涌现,这方面的混乱日趋严重,给电子学科的信息交流、科研、生产、教学、国际交往、术语数据库的建立都带来极有害的影响。因此电子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的领导下,1986年2月18日开始成立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筹委会,由中国电子学会所属各专业学会分别推荐该专业的专家,并特邀了一些专家学者,组成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和顾问人选。为了便于集中力量进行审定,根据电子学所属各分支学科的特点,我们将委员会划分为五个专业组。第一组是通信及电子系统,包括雷达、电子对抗、导航、广播电视、通信、遥控遥测遥感和自动控制。第二组是电子元件、材料和电子测量,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磁性材料及元件、陶瓷材料及元件、其它元件以及电子测量技术和设备。第三组是电子物理和器件,包括真空电子学、半导体、电源、量子及光电子学。第四组是电子学基础理论,包括电工基础、微波技术、天线、电波传播、信息论、信号处理等。第五组是共用技术与交叉、边缘学科,包括生物医学电子学、空间电子学、电子机械、核电子学、可靠性、电子技术的其它应用等。五个专业组分别配备了学术秘书,并按照制定的审定原则,要求各委员根据本专业的分工,提出按专业分类和有中、英文对照的基本名词术语。当要收集的名词术语大都收集上来以后,我们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打印,并将信息存入了磁盘。在打印装订后的名词草稿分发给各委员后,于1987年3月14日到17日在北京举行了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初审会议。通过到会委员和特邀代表几天来的共同努力,在已提供的9011条名词中,初步审定通过了大约一半或稍多些。这次电子学名词审定是技术科学名词审定的一次尝试。过去制订的审订原则,在具体学科中如何实现,我们想通过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可能是有参考价值的。首先,我们选择的一大批基本词,具有电子学学科的特色,为电子技术中所不可缺少的。例如电子对抗是通信及电子系统中一个基本层次的词,那么电子对抗飞机和电子对抗吊舱这一类一见自明的复合词就完全可以摒弃。波长计是电子测量设备中的一个基本词,那么像吸收式波长计、传热式波长计、同轴波长计、空腔谐振式波长计这一类也可以舍去,计算机断层成象(CT)是生物医学电子学中的一类新型电子诊断设备,但由于正电子发射(Positron emission)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CT和普通CT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它们不像普通CT那样依靠外面的辐射源,而是依靠被探测对象内部的作用形成断层成象,所以这两个新词还是列入。但超声CT和微波CT,由于它们和普通CT工作原理相同,只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所以没有选进。在生物医学电子学中,像生物电、生物磁一类基本的生物电子效应,都作为基本词选入。其次,我们选择了不少新词,例如生物芯片(bio-chip),生物分子电子学(bio-molecular electronics)、分子电子器件(molecular electronic device)等。在讨论中,也有同志认为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目前还不够成熟,是否选得太早。但我们认为,这些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若不及早订名,容易造成约定俗成再改就很困难的局面,同时从现在提出到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到最后批准公布,会至少有一两年时间。到那时,这类事物已经成熟,而我们也有了已经审定的正式名词。第三,我们所选的词尽量与过去已颁布或现在正在征求意见的物理学名词取得一致。例如原词条中的一次电子和二次电子,我们都根据物理学名词改为初级电子和次级电子。因为这些名词既是物理学中的基本词,也是电子学中的基本词,在两门学科中同时公布是可以允许的。但若象电势和电势差这一类词已在物理学名词中提出,在电子学中却多年来一直用电位和电位差这两个词。若向物理学名词靠拢,将在电子学领域造成较大的混乱,所以我们还是倾向于保留电位和电位差这一类有电子学特点的术语。第四,通过这次审定,我们也对原来物理学名词中的某些并列词进行了优选。例如激光和参量放大中所用的pump一词,过去译作泵浦或抽运,在书中都有采用。但我们认为译作泵浦,音义比抽运更接近原词。Photoresist原较多译作光致抗蚀剂,物理学名词中译作光阻材料,我们根据电子工艺技术特点采用字数较少也易理解的“光刻胶”三字。Induce一字,物理学中作为感生或感应,但在电子材料工艺中并无“感”的含义,我们采用了“引生”二字。第五,有许多在交叉学科中的名词,要根据其性质以划分应属于那个专业。例如心电图(Cardiogram)和心电图机(Cardiograph)是属于医学方面的诊断显示和诊断设备,放在医学中较合适,而心电图术(Cardiography)是主要利用电子技术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就应放在生物医学电子学中作为一个基本词。属于同样的词,在英文字尾根据是-m,-ph或-phy来决定其从属。又如空间电子学中选了喷焰噪声(noise of exhaust)的词条。初看起来,这四个字与电子学似乎无关,但考虑到喷焰是火箭排气所造成周围空气电离形成了等离子层,这是一种电子学的过程,所以词条还是应该收进。第六,生产技术是技术科学中一个带共性,而且对发展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环节。生产技术包括工艺技术、工艺装备、工艺材料和工艺管理技术四大门类。但如何在电子学中体现这方面应有的名词呢?我们认为它和电子学的联系在于一是用电子技术进行加工的工艺技术及其工艺设备、检测仪器以及工艺材料,如电火花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注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等。另一是在电子产品生产中常用到的一些非通用的工艺技术及其相关的工艺设备、检测仪器和工艺材料,如介质复层、金属涂复、离子镀、酸洗等。可靠性是质量控制的衡量标准,也是检验生产技术的质量指标,也应结合电子产品的特点,放在生产技术的名词中。这样作的好处就是避免有关生产技术四类名词在其它电子学分支中重复出现,也能充分体现电子学本身的特点。第七,在审订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一些不可译或即使译出也嫌太冗长不便使用的名词。前面所说的CT即是一例,实际上不论在学术刊物或医院和病人中,大家都已习惯称为CT。又如NTSC是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几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代表一种电视制式,以直接引用为宜,不需翻译。又如半导体器件中的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可译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但写或叫起来都不方便,不如直接称为MOS,而且搞这方面的同志也都能理解。因此建议在将来公布的名词中既有中文,也有相应的简写英文与之对应。第八,我们觉得严格的一词一义,不论对英文或中文都难绝对做到。例如在电子学中,reactor既意味着电抗器,也意味着反应堆。transducer既可译作换能器,也可称为转换器。中文中的量程,既对应于Span也对应于range像这类例子很多,那么这样是否会影响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呢?我们认为,有些词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这就需要在某些词的查索中发挥计算机的智能作用。第九,对某些新词或缩写词需加以释义。例如“大气窗口”一词是指某些频段的电磁波(特别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在大气中传播时衰耗较小,有其特定的意义。对分子电子器件、生物分子电子学等一类新词,也需适当地加以解释。对某些习惯用的缩写词,要注出全文,并写上精确对应的中文名称。最后,在审定名词时应注意华语地区,特别是港台所采用的相应名词。虽然,港台出版的不少名词词典是从大陆翻版,只是改头换面。但由于历史上过去一段较长时间的隔断,使得某些基本词有所差异。例如我们过去习称电子计算机,而港台则称电脑。目前国内也有逐渐较多采用电脑名称的趋势。又如大陆上称LASER为激光,而台湾则称为“雷射”。大陆上称为航天,台湾则称太空。这一类词还可举出一些。会上认为暂时不能统一的名词可以同时并列。为了使名词审定能发挥在华语地区的作用,将来还要排印繁体字本,以适应这些地区的需要。参加审定会的,既有一批年过七旬多年从事电子学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许多活跃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精力充沛的中年同志。这种聚会,使大家可以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也为电子学界内跨专业的交流打下基础。值得提出的是,在正式审定会前我们召开了一次由组长和学术秘书参加的预备会,结合草稿中有代表性的某几页名词进行了选词研究。这样就把抽象的审定原则同实际名词结合起来,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然后在正式审定会上,组长和学术秘书贯彻了预备会上预审的精神,使各组之间对名词取舍也有了较一致的标准。审定会上所印发的名词草稿是利用计算机打出的,将信息存入磁盘,这就为今后修删增补提供了方便。审定会也有不足之处。由于电子学面广、分专业多,对某些专业的名词只有个别同志较为熟悉,再加上时间短,在会上未能进行充分细致的认真讨论。特别是电子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计量、可靠性以及许多学科交叉,并组成新兴学科。有些术语究竟应放在那一学科,以及如何正确命名,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工作。例如四月份在沪举行的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专业学会和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联合会议,还要将这次初审通过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名词拿去请到会专家进一步讨论。我们建议,中国电子学会各专业学会举行学术会议时最好把名词术语的讨论列为一项议程。还有,由于时间仓促,在会上有部分材料未能打印出,部分材料未校对,使中、英文拼写都有错误。计算机软盘中未存入汉语拼音的信息,也是不足之处。审定会认为分批分期公布时,最好先公布一些共用性的基本词,如一些基本参量(相位、频率、噪声、功率等)、基本方法(调制、解调、编码等)、基本线路(放大器、振荡器、变频器以及脉冲电路等)、基本仪表和设备、基本元器件。然后再公布整机、系统和交叉、新兴学科的词。这样可以避免按专业分片公布时所引起的重复和对术语归属的争议。我们认为名词审定是一项极为严肃认真和细致的工作。在二、三十年代,少数老一辈的物理学家为审定物理学名词,每周聚会一次,“一词之立,旬月踌躇”。他们为名词审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工作方法也是适应当时情况的。但电子学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并与其它许多学科广泛交叉、牵涉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科,因此在名词审定上,一方面要严肃认真细致,不能丢掉老物理学家的传统作风;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各个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使更多专家有机会和充裕时间,提出意见,当然,也还是应有适度的集中,以免旷日持久,拿不出方案。我们相信,在领导的关怀和群众的支持上,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一定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做出成绩。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两个条例的规定和大会精神,中国土壤学会即进行筹备,经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商定,于6月在南京正式成立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暨召开第一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会由全国土壤学界代表不同专业的21名专家学者组成。第一次审定会议前,筹备组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初步提出了一个土壤学名词讨论稿,供代表讨论时参考。鉴于近代土壤学涉及的分支学科和名词范围较广,一致认为宜设立若干与中国土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相应的小组开展活动。先按各审定小组收词、定词,然后由委员会汇总、讨论、筛选、增补和定词。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86年5月召开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根据汇总的讨论稿筛选出土壤学基本词1690条,增补46条,共审定1736条,占讨论稿名词数的47.3%。其中加注释的为109条。定为土壤学名词草案,打印寄送全国有关土壤学家和兄弟分委员会进一步审议、征集意见。委员会将全部反馈的意见进行逐条整理、汇总。于1986年12月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经过委员们的反复推敲和充分讨论,本着收词原则,最后审定1626条作为土壤学第一批基本名词,其中加注78条。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有下列点滴体会和改进意见,今提出供参考。一、点滴体会(1)明确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土壤学名词审定具有较好的基础。早在30年代,老一辈的土壤学家就对名词的统一作了大量工作。建国后又陆续多次出版英汉和俄汉土壤学词汇。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又增订了约有3万词条的英汉土壤学词汇,作为工具书即将出版。因此,对土壤学名词的收集和审定已有较好基础。但在分委员会成立之初,由于对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并不很明确,多数委员仍将其与编词典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两个条例和反复讨论,使我们的认识从“编词典”的思想转到“从事名词的审定和统一”的正确指导思想。大家有了共同语言,对提高收词质量和加快审定步骤起到重要作用。(2)确定收词原则加快审定速度指导思想明确后即讨论土壤学名词审定范围和原则,经过两次审定会议的讨论,共同明确了几条审定原则:1)收集土壤学的基本名词为主,对土壤学中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名词不予审定。2)与其他学科交叉,但主学科归属仍不太明确的名词暂不收入,留待第二批名词审定时商定解决。3)涵意暂不明确或定义有争议的名词暂不审定。4)有明显区域性、本国尚未通用的名词暂不收入。5)名词应尽量反映当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一些新概念和易混淆的名词加注简明的定义性的释文。6)对同义词,只审定一个常用的基本词。7)基本名词中的某些细分名词,用字串解决。如植物营养中的有效磷、钾、钼……等名词,定义为有效养分,以包括所有的有效营养元素名词。8)在基本名词范围内订名应求统一,例如与factor有关的名词,在土壤学名词中存在××因素或××因子两种。经讨论认为统一用“因子”较好。原则确定后,就需抓紧时间推进工作。因为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全部成员都是业余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少委员身兼数职,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委员会要求名委员在保证收词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抓紧工作,否则一拖可能达数年亦完不了任务。(3)多层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土壤学涉及的面较广,与农、林、牧、水利、地理、环境和生态等学科关系密切。中国土壤学会的会员近万,各方面的专家都有。只由21人组成的班子进行名词审定,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审定名词的最终目的是要被最广泛接受和应用。仅少数人作出的规定,能否为广大土壤工作者采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委员会决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名词草案进行多层次广泛征集意见。分三个层次寄发:(1)土壤学界的老前辈,他们早在30年代就从事土壤学名词的统一工作,德高望重。(2)中国土壤学会现任理事,他们代表着当前土壤学界最活跃的部分,工作经验丰富,对本人所参与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有关自然科学名词分委员会。共寄出107份“草案”,一个半月内收到79份回复,回收率高达74%,意见和建议638条。说明国内土壤学工作者和兄弟分委员会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4)委员会的年龄结构较好,是一个实干班子委员会21个成员中有德高望重、土壤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土壤学家4人,占19%,在土壤学各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影响的55-65岁间的专家教授共12人,占57%;年龄相对较轻,在55岁以下的土壤学专家5人,占24%。因此,是一个以中老年为主的班子,他们都亲自收词,并广泛与周围同行接触、讨论,尊重老科学家意见,倾听后起之秀的建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讨论中条条框框较少,固执己见不多,学术气氛活跃。二、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1.由于委员的代表面尚不够广,收词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本学科领域的土壤分析测试和土壤遥感技术方面的词条基本未收入。个别委员因工作繁忙,影响了某些领域的基本词条的收集和审定。这些均有待审定第二批名词时弥补。2.由于委员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并各自都有许多工作。虽然每次召开审定会议的时间都事先商定及预发通知,但在开会时委员仍不能全部参加,第一次审定会,参加委员刚过半数;第二次会议亦有不少委员因事未能出席会议。只有第三次审定会议除两位委员没参加外,其他都出席了,这次讨论的气氛也最好。由于有的委员没有参加全过程,对前后讨论情况衔接不起,影响讨论时的共同理解。看来,根据土壤工作者野外工作较多的特点,会议时间安排在年底或年初较妥。3.结合学会的专业活动而开展工作不够只有土壤侵蚀和土壤生物组的土壤微生物部份两个审定小组结合学会的专业学术活动对所收集的名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效果很好。其他审定小组由于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专业学术活动,所以都是采用通信方式进行收词或征集意见。看来,应尽量利用学会举行的专业学术活动开展名词审定工作。4.组织工作欠完善虽然在第1、2次审定会议上准备了一些必备的工具书或参考书,但在第3次审定会议时,组织会议的未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影响对少数名词的英译审定,只能留为待查。今后会议,特别是最后一次审定会议应准备充分的参考资料,以利及时审定。  相似文献   

13.
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理学名词与医学名词和生物学相关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名词有着密切关系。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经过全体委员的努力,我们基本上于一年内完成了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现向大家汇报我们的收获和体会。这次名词审定的主要收获1.对生理学常用名词使用上的混乱,加以统一。如:抑制 inhibition;压抑 depression;阻抑 suppression;又如:递质 transmitter;介质 mediator;调质 modulator;转运 transport;转移 transfer;转换 transduction;传递 transmission;传导 canduction;放电 discharge;发放 firing……等。2.把功能性词义置于词首,使名词涵义更清晰、更科学化。如:把胃泌素,改为促胃液素 gastrin;胰泌素,改为促胰液素 secretin,胆囊收缩素,改为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肠绒毛促动素、绒毛收缩素,改为缩肠绒毛素 villikinin。其他如:催乳素 prolactin,催产素 oxytocin;降钙素 calcitonin等。3.已明确为肽结构的,称为“肽”,不明确的称为“素”,过去已沿用“素”的如甲状腺素tryroxin(e)等除外。如:内啡肽 endorphin;脑啡肽 enkephalin。胰多肽 pancreatic polypeptide,PP;肠抑胃素 enterogastrone。又如:neurotonin过去称“神经降压素”,现明确它为具有明显降压作用的13肽,故改为“神经降压肽”,又称“神经降压素”。结构上已明确为激素的,称为“激素”,不明确的称为“因子”。如:促性腺激素 gonodotropic hormone,gonadotropin,G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corticotropin,ACTH。催乳素释放因子 prolactin releasing factor,PRF;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4.在循环系统,把“加压”pressor和“减压”depressor,改为“升压”和“降压”,使名词更具科学性。从而使相应的“加压区”、“加压神经”、“加压中枢”等,改为“升压区”、“升压神经”、“可升压中枢”;“减压区”、“减压神经”、“减压中枢”等改为“降压区”、“降压神经”、“降压中枢”等。5.对新技术和新名词的定名。如:voltage clamp定名为“电压箱”;patch clamp定名为“膜片箝”;natriuretic hormone定名为“利尿钠激素”。又如:bombesin,过去叫“蛙皮素”,根据动物分类应为铃蟾,而不是蛙,因此定名为“铃蟾肽”。6.对生理学名词中有关人名姓氏译名,按译名协调会审订译名加以统一。如:Ringer′s solution过去称“任氏液”,审订译名为“林格[溶]液;Locke's solution过去称“乐氏液”,审订译名为“洛克[溶]液;Tyrode's solution过去称“台氏液”,审订译名为“蒂罗德[溶]液;又如:Ficks principle过去称“费克原则”,审订译名为“菲克原则”;Valsalva maneuver过去称“瓦萨瓦动作”,审订译名为“瓦尔萨尔瓦动作”。Bexold-Jarisch reflex过去称“贝佐尔德—贾立希反射”,审订译名为“贝佐尔德—亚里施反射”,简称“贝—亚反射”。7.名词书写上的统一。如:神经元neuron,与其有关的名词都写元,不写原。prohormone激素原,不写成激素元;agglutinogen凝集原,不写成凝集元。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1.我们这次名词审定工作之所以能顺利进行,主要得到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和有关同志的热情指导和深切关怀,由于他们对这方面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样也使我们明确各阶段工作做法和要求,避免了工作中的返工和走弯路。2.确定委员人选,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攸关重要。有了正确的领导,需要有热心的、实干的人去完成。主任委员梅镇彤教授是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又是生理所所长。委员会挂靠在生理所内,有利于工作开展。委员们要有明确的专业分工。我们发现呼吸组二位委员出国,内分泌生殖组二位外地委员不能出席会议时,就及时增补二名委员(钱粹文,呼吸组;缪明,内分泌、生殖组),使整个工作免受影响。3.名词审定工作的整个工作量是很大的。大小会议的会前准备、会议接待和会后工作,四份稿件(初选稿、征求意见稿、修改稿、报批稿)打印和输入微机,汇总整理各方面意见等等,需要落实到某一具体部门才有着落。我们这次由《生理学报》编辑部承担了这方面大量工作,并在经济费用上又大为节约。4.各阶段工作要有明确要求,会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会议期间要有明确要求。如我们第一次全体会议,事先将初选稿寄给各委员,会议主要解决各系统选词层次和词汇量。第二次会议,对征求来的意见进行深入讨论,决定词汇取舍和对各系统词汇进行综合平衡。会议期间我们提出:“不留作业”,“不带回家”,即分给各委员任务,尽量在会议期间完成,解决。然而,会议毕竟只能解决许多大的和原则性问题,有关名词用语、外文书写等细微工作,会后仍需抽出适当人力和时间,加以校订。5.在名词审定过程中,虽广泛发动了广大生理工作者,也引起了他们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视,但如何使审定名词为广大生理工作者所理解、所接受,以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今后还需要做大量宣传和深入细致工作,并注重在生理学书刊中加以贯彻推行。有些名词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尚待修订与增补,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化学名词审定,起源于1986年6月间,月初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李玉英同志、樊静同志先后来沪,促进了在沪的生化学会会员的积极性,对于名词统一的迫切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经过部分会员的酝酿,决定正式筹备,组织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即着手进行名词统一的工作。同年8月18-22日,在上海成立,接着即进行工作,参加的有来自上海、北京以及少数天津、南京、杭州等地的约30位生化工作者。在第一次工作会上,明确了:(1)制定生物化学的基本名词和(2)按类群关系分类。会上提出了共约3000余条,经反复切磋,初步确定了1356条,按类群关系分为9类,其中若干条附有说明,汇总后寄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审阅,然后由生化学会办公室计算机打印,交印刷厂胶印,装订成册,作为《征求意见稿》寄全国各地生化工作者征求意见。1987年2月至6月间,陆续收到173位专家的回函及意见,共提出意见2783条。我们已将这些意见及具体建议整理完毕,正由在沪的几位委员进行研究,将于今年11月下半月召开第二次会议,会上确定的名词将于整理后上报全国审定委员会,同时提出第二批待审基础名词若干条,继续审定。一年有余的工作中,逐渐加深了对于各词统一必要性的认识。生物化学为生物学和化学所构成,其交叉性必然很强。生物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又和更多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等有多方面的交叉,因此广大的教师队伍对于生物化学名词统一的必要性感觉尤为深刻。《征求意见稿》的寄发对象,多为教学和研究第一线上的工作者。他们的反应甚为热烈,均能以主人翁的精神认真负责地提出修改、补充等意见,有因当事人出国在外,由共事者“毛遂自荐”,也有“接受委托”,甚至有“抱病代理”的动人事例。这一切均说明,要求“正确、合理、统一”的名词的愿望确是人同此心的!在这年余的工作中,感觉到有下列两个问题,是亟待解决的。(1)生化名词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甚强,迫切需要和有关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进行横向交流。交流的要点应该原则上确定哪些是学科的基础名词,哪些是几个学科的共同使用的基础名词,这些共同使用的名词是否通过协商,约定由某一学科制订,而由其它共使用的学科接受使用。另外,还有哪些名词属于借用的范畴,即某一学科不承担制订的任务,需要时即借用之。(2)各学科的定名工作是否需要一个先后次序?如酶学为生物化学的重要分支,但酶的名词,不免要使用它所作用的底物之名,而底物时常是具体的化学物质,似乎应该先定物质的名,而后定酶的名,或者是否各学科自行单独确定了,然后仅就不同的词进行磋商?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从成立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到公布,一般需要1-2年,或更多些时间。经过几次审定会后,到上报公布之前,还要做一些细致的个别名词定名的协调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越来越广泛。因而一些互相借用,转意的词也就越来越多。这些交叉的术语将同时存在于几个学科中。如这种交叉重复出现的名词太多,一是会出现新的不统一;二是浪费了人力物力;三是会出现重复公布。所以名词审定工作,希望公布出来的名词尽量减少交叉词。当然为了保持某个学科的完整性,必要的交叉词还是允许的。为了处理好交叉词的归属和统一问题,就需要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以“地理学名词”上报前的一些工作为例,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它比基础学科处理起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他与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学科名词,都有交叉问题。我们以“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开了“地理学名词与海洋科学名词”,“地理学名词与地质学名词”,“地理学名词与大气科学名词”等协调会。还开了地理学,地质学,测绘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等有关遥感应用技术名词的协调会。协调会上讨论了本学科的收词范围。例如: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有些词难分归属。经过大家反复商讨,认为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而产生的地质名词应归属地球物理学。并对一些有分歧的不统一的词进行了统一订名。例如:“洋脊”(ocean ridge),又称“洋中脊”,“大洋中脊”,“海岭”等,协调会上有的专家提出,按它的科学概念应定名为“洋脊”,因为它是大洋里面的脊,这个脊并非在它的中央,当时大多数专家也同意了这个定名。但是会后,海洋、地理、地球物理等学科分别征求意见,都认为称洋中脊已成习惯最好不改。洋中脊不一定局限于中央位置。最后这几个学科还是定名为洋中脊。“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又称:“陆棚”,“大陆台地”,后定名为“大陆架”。“扇形三角洲”(fan-shaped delta),又称:“扇三角洲”,“扇状三角洲”,现定名为“扇形三角洲”。有些词经过反复多次协调讨论才确定。如:“泻湖”(lagoon)与“潟湖”(1agoon)。这个词在地理学名词上定名为“潟湖”,而地质学名词与海洋科学名词中都定名为“潟湖”。在协调会上,有些人主张将错就错,统一定名为“潟湖”,定名“潟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出书排版时方便,“泻”字好找到,“泻”字难找,且易误读误写。但在后来的几次协调会上,大家又提到这个词,认为“潟湖”与“潟湖”两个词的概念完全相反,“潟湖”是由于海上珊瑚礁围成的,经天长日久变成了淡水湖,例如“西湖”就属于“潟湖”。而“潟湖”确恰恰相反,它是水流泻的意思。另外这个词在大学以下的教材中全用“潟湖”,而大学以后又改成“泻湖”。即“潟湖”还不到约定俗成不能改的程度。会后我们又多方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并召开了地学口各学科专家的协调会。经过大家充分讨论,认为此词属地理学名词,应服从地理学定名。最后定名为“潟湖”,“潟湖”为曾用名,意为淘汰名。协调会上还把争论已久的一些词定下名来。如:“喀斯特”(karst)与“岩溶”。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有的专家认为类似喀斯特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我国开始研究的,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现在专家们认为喀斯特本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的科学涵义除了包含岩溶还包括崩塌、侵蚀。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岩溶”已不能完全包括它所研究的内容了,虽然地质界用“岩溶”已很广泛。但根据它的概念还是认为定名为“喀斯特”更好。“岩溶”作为曾用名,放在备注栏中。又如:“判读”(interpretation)这个词又称:“解译”,“判识”,“识别”,“符译“等有10几种名。在地学口协调会上,大家对这个词争论很激烈,绝大多数专家同意定名为“解译”。而且地理学名词审定会上原来也定为“解译”后来又改定“判读”。原因是1987年在无锡召开的遥感词典审定会对这一词曾重点讨论过,会上认为由于国防,军事方面一直用“判读”,为的是不影响国防,军事方面的应用,以免造成新的混乱。因而在那个会上,就把这个词定名为“判读”。又称“解译”。当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术语,确实不宜强行统一为一个名词术语时,极个别情况下允许分别订名。例如:“subtropical zone”在地理学中称“亚热带”,而大气科学中称“副热带”,都是同一个概念。在协调会上,地理界专家讲了种种原因阐明定为“亚热带”的理由,希望大气科学界能舍掉“副热带”,而定成“亚热带”。会上气象界专家也纷纷讲定名为副热带的好处,但愿下去做工作,尽量达到统一。但最后两个学科认为各自都用习惯了,不宜强行统一,所以只得分别定名。还有一些词各学科有严重分歧,例如:“负载”,“荷载”,“载荷”,“负荷”等在许多学科中都存在,概念大致相同,称法则繁多。根据我们的审定原则:“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术语,不宜强行统一时,可暂时不公布,待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所以有的学科暂时先不公布这类术语。这样的实例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个学科内部个别词的定名,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必须反复多次,亦需做细致工作。以“大气科学名词”上报稿为例,定稿后个别定名仍需改动,有的甚至到排好版还需改动。复审意见回来以后,有条意见认为“大气层”(atmosphere)及相应的大气分层全应改为“大气圈”及相应的“圈”,才能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为这个词我们又反复征求了一些老专家的意见,多数气象专家认为“层”用得很广泛,很习惯了。有的专家提出:包围地球的大气,像鸡蛋壳一样,称为“大气壳”也比称“大气圈”好。鉴于多数气象专家认为“层”好,故最后大气科学还是将它定为“大气层”。然而地理学专家考虑到“大气层”与地理学其他术语如:地理圈、景观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不匹配,故仍定为大气圈。“大气质量”英文对应词有“atmospheric mass”和“air qua1ity”,为了区别这两个词的不同物理概念,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把“air quality”定名为“大气品位”。这也符合一词一义的定名原则。这一词环保界用得多。为了得到环保界的认可,我们走访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及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他们主张延用“大气质量”,因为此词在环保界已约定俗成,从上到下,各种文件,刊物等全是用“大气质量”。而且此词已定为国家标准,如果一改变,影响面大,反而造成新的混乱。随后,我们又征求了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搞过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的意见。他们也同意延用“大气质量”。虽然已经排好版了,只得又把“大气品位”改回到“大气质量”。“大气品位”作为“又称”放到注释栏内。两个“大气质量”分别用(1),(2)注明。“声达”(sodar)与“光达”(lidar)也同样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进行了更改,改回到“声[雷]达”,与“[激]光雷达”。另外,公布的名词术语英文配名应尽量做到统一。如:“survey”,有译作“考察”,“调查”的,经协调凡列考察的就配“survey”。又如“bar”,有译做“坝”,也有译做“堤”的。最后定为“坝”另外经有关学科审定,词尾“meter”定为表,词尾“graph”定为计。例如:“气压表”为barometer,而“气压计”为barograph等,英文配名统一用美式拼法,如:“中心”统一用“center”而不用“centre”。英文缩写词一律大写而不加点,例如:“直流电”用“DC”而不用“D.C.”;“交流电”用“AC”而不用“A.C.”。英文外的其它语种一律加( )注明文种。例如:“山体效应”[Massenerhebungseffekt(德)],“刃脊”[arte(法)]等。而且审定的名词术语要注意汉文用字准确,英文字母不出错,用词得当,各种文字的拼写特点,及汉英索引的多音字等。所以真正要使公布出来的名词术语准确无误,名词审定后期一般还会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必须做得细致。  相似文献   

16.
各学科的名词特点不同。同样性质的不统一的名词,情况也不相同。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力求既按名词委的审定原则定名,又要照顾实际情况。这样定出的名词既科学又受到广大使用者的赞同。一、定名错误名定错了,也就是词不符义。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本身有个认识过程,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有的是误读、误写、误传。例如:“平流层(stratosphere)”过去误称“同温层”。早在1862年和1901年,有人用带仪器的气球和乘气球吊篮升到一万米左右,正好处在平流层底对流层顶的高度,那里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因此人们误认为在对流层上有一层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的“同温层”。后来科学发展了,人们发现在对流层顶以上到约50公里的高空,温度基本上是逐步升高的,没有“同温层”。纠正原定名,而定名为“平流层(stratosphere)”。而有的名定错了,就不能硬行纠正。如:“熊猫”早在1869年,一位法国学者来华,到四川考查生物资源,给“熊猫”定名为“黑白熊”。两年后,动物学家进一步考查,研究它属于熊科,将它进一步定名为“猫熊”。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在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唯台湾现仍称它为“猫熊”。此名正名难于让人接受,只能“约定俗成”,仍称“熊猫”。二、概念相同定名不同在同一学科中,一个概念有几个称谓的情况比例很大,区别选择定名是名词审定工作中的主要工作。例如:大气科学中既有“临近预报(nowcasting)”又有“现时预报”、“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短时预报”等五个名称。按照最能代表其内涵概念的原则,定名为“临近预报(nowcasting)”最为宜。但有些名词难分主次,只得做为又称、简称或俗称。例如:大气名词蒲福风级,0级风(calm),1级风(light air),……12级风(hurricane),同时并用静风、软风……飓风。两者同样重要,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另一个做为又称。在不同学科中,概念相同,定名不同,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越来越多。例如:三十年代我国气象名词主要是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三类。而到了六十年代,增加了大气物理学分支的有关术语,其中以云雾物理学的词汇所占比重最大,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以其中的云雾物理学为最快。到了七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和无线电电子学术语引入大气科学学科中,这是与那个时期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工作的开展,以及气象通讯装备与大气探测手段的更新相适应的。因此,使学科之间的词互相渗透。从词汇量来比较,大气科学1974年出的词汇量是1954年的两倍。而且这些交叉词同时存在于几个学科中。如果交叉词在名词审定中重复出现太多,一是会出现新的不统一;二是浪费人力物力;三是会出现重复公布,最终会影响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所以审定公布的名词应尽量减少交叉词。当然为了保持某个学科的完整性,必要的交叉词还是允许存在的。为了处理好交叉词的归属和统一问题,就需要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以地理名词为例。它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它与地质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土壤学、植物学等都有交叉问题。为了解决交叉词的归属及统一定名,以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召开了各种协调会,并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交叉词的不统一问题。1.几个学科共用的名词应由所属学科定名例如:地理学中“潟湖(lagoon)”在地质学与海洋科学名词中称“泻湖”。此词主要属地理学名词,其概念是由海上珊瑚礁围成,经天长日久变成了淡水湖,“西湖”就属于“潟湖(lagoon)”。此词在中小学地理教课书中是“潟湖(lagoon)”,到大学以后就有称“泻湖”的。“泻”是水流泻的意思,概念正好与潟相反,经协调,一致认为应随地理定名为“潟湖(lagoon)。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统一的交叉词应按其概念来统一例如:“喀斯特(karst)”与“岩溶”。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有的专家认为类似“喀斯特(karst)”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我国开始研究的。会议决定把“喀斯特(karst)”改名为“岩溶”。后来经专家们的讨论,认为“喀斯特(karst)”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它所研究的内容除了“岩溶”还包括崩塌、侵蚀等现象。所以又根据它的研究内容改回到“喀斯特(karst)”。在协调会上此名已被地质界、地理界的专家们认可。3.有的名词定名不准确,又不到约定俗成的程度,但与重要部门的工作有直接关系的词也不宜轻易变动。例如:地理学、测绘学等学科共用的“判读(interpretation)”,又称“解译”、“判识”、“识别”、“符译”等有10几个名称。协调会上多数专家同意定名“解译”。但后来了解到1987年遥感词典审查会,曾重点讨论过这个词,因国防、军事一直用“判读(interpretation)。为了不影响国防、军事方面的应用。此名仍定为“判读(interpretation)”,又称“判释、解译”。4.搞清收词范围分清主副科例如: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有些词难分归属。经过反复讨论,定下一条原则: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而产生的地质名词归属地球物理学。5.不同学科的名词允许少量交叉,不允许大量重复。地理学与大气科学名词中气候学部分完全重复,这是名词审定中不允许的现象。经协商按各学科收词范围划分这些词,原则是:因地理位置的影响产生的气候现象归地理,其余归属大气名词。三、方言、土语隔行不懂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行话”。一些行话在本行业内相互交流沿袭使用,习以为常。然而,往往使隔行人不懂。定名不仅是专业的规范化,还要考虑到交流的需要。最近我们开展了一些工程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行话、土语碰到得比较多。例如石油名词中有的输油装置称“猫头”、“驴头”;航海名词中的“大副、二副”,行话为“大鬼、二鬼”;行话为“蛤蟆”的工具,使大学生理解成青蛙,满地抓青蛙闹出了笑话。我认为应尽快给行话、土语正名或定“典雅”的新名。行话可做为又称或俗称。四、国内外定名混乱损失惨重例如:1983年埕北油田(中日合资)与日本三菱公司在签定一份船上配套的救生设备时,用的“防寒救生衣”的英文词,相当于日本的“救生背心”。因此三菱只提供“救生背心”,但不能防寒,只得另买150套“防寒救生衣”,造成2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各学科名词也应尽量与国际上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体解剖学是描述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对于人体的每一个形态特征,我们都要给它一个相应的名称。所以解剖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乃是一部由极其众多的名词组成的科学。1895年,也就是95年前,国际上的一些解剖学家聚集在瑞士Basel城,用拉丁文草拟了一套解剖学名词表,共收近6000个词条。这就是有名的B N.A.(Basel Nomina Anatomica)。它统一了人体结构的名称。从此,世界各国都直接采用这套拉丁名词;或以此为标准翻译成各自民族的语言。由此可见,我们解剖学工作者对于名词以及名词的统一工作从来就是十分重视的。1955年来,国际解剖学名词委员会I.A.N.C.(International Anatomical Nomenclature Committee)每五年要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对过去拟定的名词进行修订和补充。1975年更增加了组织学和胚胎学名词各3000余条。我国在解放前、后也根据国际名词拟定过,并多次修改过解剖学名词的汉名表。50年代在郭沫若同志的领导下出版过一部“人体解剖学名词”,为我国解剖学名词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据了解,当时那些老专家们在讨论这些名词的时候非常认真,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推迟会议。例如有一块肌肉具有提高肩胛骨的作用,命名为“提肩胛肌”呢?或是命名为“肩胛提肌”呢?胸部有一大一小两块肌肉,叫“胸大肌”、“胸小肌”好呢?抑或叫“大胸肌”“小胸肌”好呢?有人说:这样命名符合中国人的语法;也有人说:那样命名忠于拉丁文的原义。他们常常为坚持命名合理与否而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文革前,我参加了学会组织的名词审修工作,主要是根据国际新定的名词审修我国的汉文名词。为此,我了解了国际新名有哪些改进;分析和找出我国汉名命名的一般原则,从而提出统一汉文命名应该遵循的规律。我的意见,特别是关于“稳定少变”的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赞同。所以在文革后,在解剖学会的大力支持下,82年我们编出了一本《中国人体解剖学名词》。该书对1954年拟定的名词作了适当的增补和修改,一直沿用至今。一年前,我有幸再一次主持名委领导下的解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去年底已经通过了二审稿,今年4月将在杭州终审上报。在这次工作中,我们坚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简要地汇报如下:第一:名词要力求稳定少变,也就是说要继承前人的经验,重视传统的名称,已经叫惯了的名词不要轻易改动,因为它涉及千万个医务工作者的习惯,这就是名委提出的约定俗成的原则。例如上面举的例子,用“肩胛提肌”呢?还是用“提肩胛肌”呢?1954年以前一直叫“提肩胛肌”,1954年改为“肩胛提肌”,起初大家感到很不习惯,以后逐渐适应,沿用到80年代已有30-40年的历史。现在又有人提出来,要再改回去,理由是“提肩胛肌”的词序更符合中国人的语法。我以为这里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1.一字之改,要影响几百个类似名词需相应更改。2.这一改变将造成50年代以来培养出的医务工作者感到不便。3.“肩胛提肌”也并非不符合中国人的语法。固然我们不会把“提水桶”说成是“水提桶”,但同样也不会把“汽车制造厂”说成是“制造汽车厂”。可见两种说法见于我们汉语之中。4.轻易地改来改去,这件事本身破坏了名词的严肃性,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根据这些理由,我主张维持1954年名词不变,仍叫“肩胛提肌”。有人说: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要目光短浅,只照顾当前,而造成永久的错误。我以为:事情要具体分析,真正错误的名称,还是可以改正的。例如:过去把脑内的“脉络丛动脉”误定为“脉络膜动脉”,而脉络膜仅见于眼球,不见于脑内。这个名词的更改就是应该的,可行的。第二:我们要尊重名词的国际性。现在,科学知识已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在这方面不应有排外思想。有人说:解剖学名词不应受国际名词的限制,作洋人的奴隶。其实,我国固有的解剖学名词是很少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国引进。所以以外文名词作为我们定名的重要依据,完全是必要的,绝非奴隶思想。当然,洋人错了,我们不应该跟着错,这才真正体现了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我们定名要简短合理,表意明确,这一点往往是审定名词时的主要思想。有人认为:如果命名不合理,就要改,就想订几条规律去修改那些不合理的名词。我以为:命名规律是应该拟定的,但不是主观创造几条去修改所有名词,而是在已有的名词中归纳,犹如语法来源于语言一样。对少数不合理的名词进行修改,这样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也有人走到另一个极端,说什么:名词是人定的,怎么叫都可以,何必统来统去,庸人自扰?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观点,我就不加评论了。但确有这样说法的存在。我可以肯定:持这种放任态度的人,他决不会让人把他张三的姓名称为李四的。第四:现在知识空前膨胀,新名词层出不穷,审定名词在收词范围方面应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审定解剖学名词是这样规定的:1.要收形态学名词,其他学科的我们不收。2.要收常用的和成熟的名词,不常用不成熟的名词不收。3.要收详细教科书水平的名词,其他不收或少收。4.至于科学研究上出现的一些新名词,只可少量增加一些基本词汇,以适应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第五:讨论定名应有民主性的原则。民主一方面体现在全国专家参与定名;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委员会讨论的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让大家充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统一的认识。对于那些难以求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则应少数服从多数,民主统一。这样就保证了名词审定的权威性。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是发展我国自然科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它为更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交流信息的有利条件。我们国家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体现了政府对发展我国自然科学的正确措施。今天我们应聘担任这项光荣任务,这是政府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完成好。  相似文献   

18.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19.
电子学是当代发展迅速,应用面广泛的新兴学科,与其它基础和应用学科关系密切。它的术语数量很大,且具有广泛的交叉性,因而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既紧迫又重要,另一方面也有较大难度。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的领导下,经多位专家共同努力,几年来在名词审定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我想利用会议机会向领导和委员同志们作一简短汇报,以期取得指正和帮助,为做好下一步定稿工作打下基础。一、概况电子学名词审定的筹备工作开始于1986年初。当年2月18日成立筹备组,下设5个专业组,聘请了正式委员、顾问共33人。经一年的筹备工作,1987年3月14日到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对初稿进行审定。这次初审会前共收到5个专业组提供的9011条名词。根据初审会议要求,各专业组在会后又进行了大量整理和补充工作。如将生物医学电子学名词提交中国生物医学电子学会讨论;核电子学专业为此召开了两次专门讨论会等等。此外还补充了电子学通类、微波电子学、电子显示器件和显示技术、核电子学、表面分析和三束(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技术、生产技术与工艺等专业术语,使提供的总词条数达12129条。在上述工作基础上1988年2月25日召开了电子学名词主任、副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对于修改初稿的选词原则、编排体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又对全稿名词进行了全面汇总、补充、修改和整理,并重新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将总词条数压缩到5835条,形成目前的二稿。第二稿经打印后,于今年8月向全国有关单位及专家送发征求意见。送发的范围包括有关高校25所、机电部直属研究所34个、中国电子学会下属的二级专业学会41个、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属有关名词分委员会6个以及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学术秘书、各专业组推荐的有关专家共280多个单位和个人。截止到89年10月底,已收到返回的意见稿87份,共有108位专家对第二稿提出了书面意见。二、收词范围和编排体例电子学是一门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科学和技术。它的发展是基于对电子运动和电磁波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利用。目前电子学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有两方面,一是信息的采集、变换、传输、交换、存储、处理和显示,使人类跨入了信息社会的新阶段;另一是能源的转换和控制,使人类得以利用各种新型和高效的大功率能源,促进了现有的物质生产和对未来的探索。基于以上的考虑,电子学名词收词既应包括一定的基础理论,也应包含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系统和一些共性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名词。根据词条数的多少和划分方便,全部名词分在25章内。第一章是通类,包括各类电子学的总称。第二到第五章是基础理论,包括静电与静磁,电子线路与网络,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信号处理等。第六到第八章是电子元件及材料,包括电子陶瓷、压电、铁电与磁性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与敏感元件,以及其他电子元件。第九到第十六章是电子器件、材料与工艺,包括电源、真空电子学、显示器件与技术、电子光学与真空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工艺与技术、量子电子学与激光器件。第十七与第十八章是共用技术,包括电子测量与仪器、可靠性与质量控制。第十九到第二十三章是电子系统,包括雷达与电子对抗、导航、通信、广播电视、自控与遥控、遥测、遥感技术。第二十四,二十五章是交叉学科,包括核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电子学。原来拟议的空间电子学和机械电子学因收词与其它专业重复,没有单列。尽管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划分,有不少词的属类还是互相交叉,安排不尽满意。所收名词都按章排列,中、英文对照,并按照“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公布的格式,每个名词赋以有章数的序号。在每一章内,名词按相关排列,但这一点要做得很好,难度也很大。三、选词原则过去在历届审定会上对选词原则都进行过详尽讨论,在简报上也有所报导。总的原则是名词应符合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并符合汉语特点。所选名词应以第二节中所述范围内的基本术语为主,在定名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尽量做到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统一,做到词义对应、含义明确。如何把握好“本学科基本学术名词”这一关,对整个名词审定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如果掌握太严,可能会把本学科重要术语漏掉;如掌握太松,可能使许多非基本词进入。在提出第二稿时,我们遵循了以下的一些准则:1.复合词、组合词尽量不选。2.基本词的派生词只选重要及有特定含义的,对第三层次或更低层次的派生词尽量不选。3.非学术性名词不选。4.属其它学科的专业术语,除非关系重大的,一般不选。5.尽量与其它学科名词命名协调一致。6.对已为大家所接受的英文名词缩写建议正式采用,如MOS,FET,RAM,CT……但对某一专业领域中大量新出现的缩写词,为大家还不熟悉的,暂不采用。7.对新学科中日益增多的术语定名持积极和审慎态度。8.注意汉语的简洁性和习惯上的双音词。9.尽量贯彻一词一义的要求。10.外国科学家译名根据协调定名。四、对第二稿的返回意见第二稿虽经不少同志的努力,但在汇总整理打印过程中,由于名词数量多,时间短促,在分类排序选词以及排印中出现重复、缺漏和讹误之处仍不在少。不少专家寄回的书面意见中,对电子学名词前一阶段的审定工作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对选词原则表示完全同意,对分章也基本上表示赞同。许多专家审词非常认真负责,并第二次来信补充修改意见。有的专家为一名之立,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或反复斟酌,提出了商榷意见。还有的对近年新兴技术领域的名词提出了具体补充意见。例如清华大学孟昭英教授信中写到:“……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实乃科学上一大事。……”。机电部54所代表三遥学会来信:“……委员会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同意征求意见稿说明中提出的选词原则。……”。微波专业学会黄伟嘉同志信中也说:“十分同意选词原则”。来函中还有对章节设置、词序排列、个别词的命名、新增词条、有争议的词条和释义提出不少宝贵意见。主要的有建议增加电波传播、超导电子学、光电技术、电磁兼容、移动通信、微波磁学、生物磁学等内容。对排序反映的意见较多。这一方面由于不少专业内术语相互交叉,加上词数又多,很难排得尽如人意;另方面由于我们在稿中对将来还有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可供查找强调不够,致使不少同志误以为只靠相关性查找,显得有些杂乱,无序可循.也有个别专家提出采用外来词的音译或原文字母的缩写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如MBE代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有位教授认为此词会被误为英国皇室成员(member of British empire)。但我们认为从汉语拉丁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来看,采用缩写字母简化科技术语还是必要的。五、对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回收的意见中既有包括若干单页的来函,逐条列出修改补充意见;也有在原寄出第二稿的105页5000多词条上就原稿修改的意见。因此若干靠少数人全面审阅汇总,实属力所不及。我们为此根据几份主要的带全面性的书面修改意见先进行了汇总,然后连同其它就原稿修改的有关部分,分给各个专业组。要求各专业组通过必要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讨论会,并吸收已汇总和未汇总的分散意见,在1990年春节以前向分委员会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属于该专业组范围内的修改稿。在这份修改稿中应做到:1.纠正原有词条的错、漏和重复;2.补充和删去某些词条,并加以必要的说明;3.进一步对全部词条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并对排列原则加以必要的说明;4.对于有争议的词条及其它难以在专业组内解决的问题提交分委员会。分委员会在收到各个组所提供的材料以后,将进一步进行整理,并分别情况召开电子学专业内的或与其它非电子学专业的专家共同举行讨论会和协调会,以对一些有争议或相交叉的名词加以审定。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做的,就是二稿中提出的电子学名词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原电子部标准化所颁布的国标和部标有无矛盾之处。这需要组织一定力量加以进行,并希望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协助。只有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取得成果之后,才有可能举行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体参加的审定会,以求最后定稿。我们希望这次定稿会能在1990年三季度或更早些举行。返回意见中提到要较大量增补的新学科名词,如电波传播、超导电子学、光电技术等,则拟放到更晚一些的第二批术语中进行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定稿工作,我们希望除了电子学名词有关同志的努力外,还能得到参加有关专业如物理、数学、化学、自动化、计算机以及其它有关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中心位置,近年来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很多奥秘,扩大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建立了许多分枝学科,出现了大量的术语,同时也带来某些术语的不统一。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遗传学会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在京成立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拟定了选词规范和审定条例,开始收集名词条目及国内外最新资料,重点参阅了台湾省国立中兴大学遗传学词汇编辑委员会李成章、张武男主持编写的“遗传学词汇”,提出了13000条目,作为初审的资料。一九八六年八月委员们进行了明确分工,对名词词条进行挑选。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四——廿七日在广州召开了初审会,根据拟定的选词规范和审定条例分三组进行,即:普通遗传学名词;分子遗传学名词;数量、群体进化遗传学名词。逐条审定,选出基本名词3200条,作为遗传学名词草案,并印发到有关专家征求意见。根据收回的意见,八七年分别在京、沪召开部分专家和委员会议,完成第二稿。八七年二月,在上海,根据第二稿的条目与细胞学名词委员会,生比名词委员的成员讨论了有关名词的重复问题,又进行一次删改。一九八八年七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审定会,确定名词1550条,重点审定了容易混淆的名词并加简明注释。一九八八年四月在上海由审定委员会正副主任和各部分名词的主要负责人审查定稿、上报。一九八九年一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后批准公布。遗传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历时三年,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名词审定工作是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对待,我们全体人员在这三年中,经过多次讨论,逐条研究,反复推敲,有时甚至激烈争论,选定了1550条。例如tRNA将RNA遗传密码translate成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tRNA充当译员,由其反密码子识别密码子,由其副密码子识别氨基酸。这是一个很形象的翻译过程,所以translation应当定为翻译,而不应定为转译。因为转译可以理解为由A将甲种语言译为乙种语言,然后由B将乙种语言转译为丙种语言。遗传密码的翻译,并不属于这种情况。但nivk translation一词却不能定为缺口翻译。translation一词在物理学上定义为move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ithout rotation,所以将nick translation审定为缺口平移,在前信使RNA加工过程中,要把内含子剪去,同时把外显子连接成一体。把splicing审定为剪接,十分贴切;定为拼接就不对了,拼接只是把零散的片段拼成一体,没有剪去的意义。selfish DNA不应定为自私DNA。损人利已才叫自私,selfish RNA显然并不损人利已,只不过无所作为罢了,何况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所以最后审定为自在DNA。台湾和大陆分割几十年,由于人为的因素在科技术语上造成交流障碍。我们发现在700多条遗传学名词中竟有1/3的术语不一致。台湾同行对有些术语的定名既科学又简明,例如把locus定为基因座就很好。locus本身意为场所,位置并无基因之意;但在遗传学上只限于表示基因的位置。我们有时把locus译为位点,有时译为座位和site一词经常混淆。台湾同行把它定为基因座,把问题解决得完美无缺。有些人把ribosome定为核蛋白体。但细胞内有很多种核蛋白体,容易混淆;而且ribosome意为核糖,所以也按台湾同仁的意见,审定为核糖体。台湾将reverse genetics译为逆遗传学,我们认为反求遗传学更能表达其原意,所以没有采纳他们的译名。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曾经和台湾香港等同仁交换过意见,他们均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并期待着有机会广泛交流。遗传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一直得到全国委员会的支持与关心,全国委员会办公室与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家协同一致,同心同德,是遗传学名词审定工作得到顺利完成的关键。这次名词审定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完成了任务,但这仅仅是开始,由于初次工作,缺乏经验,也不免有不少缺点,这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