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术语是知识传播、技术传递、科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工具,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术语标准化,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标准化的手段,通过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反映出其本质特征,进而为概念选择或寻求最适当的术语,力求达到术语的精确性和单义性,即一词一义(避免多义词)、一义一词(避免同义词),从而避免信息交流过程的歧义与误解。术语标准化通常是各专业领域实现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术语数据库(又称术语库)是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对术语信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工具,是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术语库可以全面、迅速、准确地从大量术语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可以发现库中所存术语的多义性、歧义性,排除数据的冗余性、不一致性,进而维护数据的正确性;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服务。面向概念的术语库,含有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是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工具;多语种术语库是翻译工作、语言研究与教学、科技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往来所需要的;而向知识型的术语库(有时又称概念库)又是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至于人工智能的实现所必不可缺的。因此,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对科技、教育、出版、贸易、语言研究、标准化管理,以及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若干特点1.基础性。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是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术语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工具,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基础性。2.综合性。术语学是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信息科学、科学分类法和各种具体学科及专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更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情报学、管理科学以及电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3.紧迫性。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日俱增,新概念、新术语大量涌现,以手工方式对大量的术语进行分类编目处理、分析研究以及检索已经越来越困难。根据ISO/TC37文件,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发布国际术语标准大约300个,正在制订过程的国际术语标准草案(DIS)国际术语标准建议草案(DP)合计大约200个。我国现已发布国家术语标准600余个,所含术语词条10多万条,并且在其他非术语标准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术语词条。这样大量的术语,若没有一个国家级标准化术语库进行管理,极易出现各种问题,给标准化管理工作带来困难。4.复杂性。一般来说,术语库中的数据有以下特点:(1)数据量大。通常每条术语及其定义需占用计算机存储容量的上千字节;(2)数据类目多。比较完善一些的术语库的数据类目通常有数十项甚至上百项;(3)数据类型复杂。有些定义中含有图形(片)、公式、复杂的符号等计算机较难处理的数据类型;(4)数据关系多样。例如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术语间的同义、反义、近义关系,行话与方言的限定关系等,既有一一对应关系,又有一对多关系,还有多对多关系。设计术语库的数据结构,记录或字段间的拼链是非常复杂的工作。5.艰巨性。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难度大,且综合性强,涉及多种学科以及高新技术,其中一些技术至今在世界上仍处于开发阶段。例如,大数量汉字处理问题,简繁汉字及日本、南朝鲜所用汉字的兼容处理问题;图形(片)、符号、公式处理问题;数据库标准化与术语库专用软件的开发问题;批量数据输入输出技术(如光电识别、语音识别);异机种联网等。大型多功能术语库的开发必需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据有关资料,国外几家大中型(含10万或10万条以上术语)术语库,仅术语库应用软件的开发一项就都耗资十万美元以上。财力、物力的不足,使得大型术语库的开发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受到限制。6.社会效益显著。无论各行各业都有术语,无论是在行业内部,还是在各行业之间,以至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想要尽力避免歧义和误解,都必须进行术语标准化工作,而术语库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毋庸赘言,术语库的建立具有明显和现实的社会效益。7.经济效益长远。信息交流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术语标准化、术语库的建设又是信息交流所不可缺少的。同时,术语库的研究又涉及到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些经济上极具开发价值的领域,对电子辞典、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具有商品价值的实用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它具有潜含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三、国外术语库概况及问题分析术语学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刚刚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则在六十年代刚刚开始。六十年代末,欧洲共同体翻译公司希望利用计算机为翻译人员迅速地提供多语种术语。欧共体的重要文件需使用英、法、德、荷兰、丹麦、葡萄牙、希腊等多种语言,建立多语种术语库可以为翻译人员迅速查询新术语提供方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共体以上几种官方语言文件中的术语协调和统一。欧共体术语库——EURODICAUTOM于七十年代建成,该库存有25万条术语,17万5千条术语缩略词,每年更新术语1万条左右,并包含了以上除希腊语(因为是非拉丁字母的语言)外的所有语种。该库由欧共体提供财政支持。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术语库有: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的术语库——NORMATERM。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最初是为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叙词表》提供资料。该库只收录法国国内和国际标准中的术语,存有2万多条术语,使用法语,提供英语对应词,每年新增术语约1000条。经费来自法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和工业的赞助。加拿大政府的术语库——TERMIUM。该库主要用来满足对加拿大两种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术语进行核实和标准化。现存有术语大约300万条,包含90多万个记录,其中英、法两种语言的术语数据记录80万个,专名数据记录9万个,惯用法数据记录1万个,以及包含英、法、德、西班牙四语种对应词的数据记录3万个。加拿大政府提供全部财政开支。德国语言管理局的术语库——LEXIS。该库主要用于翻译目的,现存有上百万条术语,使用英、德、法、俄、波兰、荷兰、意大利七种语言,年更新/新增术语3万多条,经费由德国政府提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术语库——TEAM。该库是出于公司生产和贸易的需要和用户的要求而建立的。现存有术语上百万条,使用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荷兰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年更新新增术语1万条,对外实行有偿服务,现已自付盈亏。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库——TERMDOK。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只收录官方规定的标准化术语,对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现收有近十万条术语。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1977年,世界上共有术语库16个。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受到重视,1979年4月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为此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专题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一本“术语数据库(Infoterm Series 5:Terminological Data Bank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论文专集。八十年代,术语库得以迅速发展,ISO/TC371986年底统计,世界上有各类术语库46个,1989年再次统计时已达到74个。世界上术语库统计情况见小表:注1:国际组织的术语库有3个设在美国;2个设在法国;2个设在瑞士;1个设在意大利。注2:多国术语库中一个为欧洲——阿拉伯术语库,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另一个为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的术语库,设在突尼斯。注3:地区性组织的术语库为:欧共体术语库,设在卢森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术语库,设在法国巴黎。注4:以上所列术语库中,有少部分是正在开发中,例如中国机械科技情报所的机电工程术语库。八十年代建成的比较有影响的术语库有:前苏联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院的术语库——ASITO。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提高国民经济术语信息服务的效益,已收录标准化术语12万余条,年处理能力为1万条左右,含俄、英、法、德术语索引。该库使用两台大型计算机,有45个终端,工业部门和480余个科研、教育、出版、科技情报、图书馆等部门使用该库。丹麦术语库——DANTERM。该库建在哥本哈根经济学院,用于研究、教学和对外咨询,含有丹麦、英、法、德、西班牙等各种术语,已录入了从8000多篇论文中摘录的术语。德国夫浪和费研究院的术语库——GL0T。该库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使用德语,含有英语、法语术语对应词,并根据中-德科技合作协定,由我国学者为该库配加了国际标准ISO 2382《数据处理词汇》的中文(汉字)术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近又有不少术语库在微机上建成。1989年11月下旬,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又召开了“术语工作与高级微机的应用”专题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术语网通讯(TermNet News)出版了一期专刊,介绍了若干在微机上建成的术语库系统。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加林斯基先生介绍,现在世界上有各类术语库达200余个。根据对现有的统计数据的分析,现有的术语库大致可分为:政府或官方机构建立的,多用于管理目的,例如标准化管理、语言管理等;科研与情报部门建立的,多用于科学研究、科技交流、翻译等;大学或教育、文化机构建立的,多用于语言、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对外咨询等;工业部门或企业公司建立的,多用科技交流、经济贸易和商业目的等。并且越是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科技、教育、文化、贸易等发展的国家与地区,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就越受到重视。根据表1的统计,欧洲术语库占世界术语库总数的近70%,但是其中东欧、前苏联术语库仅占欧洲术语库总数的不到10%;亚洲术语库占世界术语库总数为不到10%,其中有半数又是建在日本。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发达国家具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来开发高质量、多功能的术语库;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对信息传递的数量、速度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了术语库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ISO/TC37最近又向ISO中央秘书处建议,建立国际标准化术语数据库。国际上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进展很快,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兼容性差,库间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早些时候没有制订关于术语库开发方面的国际标准,因而,各国际组织、各国所建术语库在硬件、软件、数据项、数据格式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兼容性较差。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ISO/TC37的重视,正在着手制订有关标准,现已完成ISO 6156《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WD 11(工作草案)《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技术报告》、WD 15《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并提出新工作项目:NWI 16《面向翻译工作的术语编目》、NWI 18《术语工作文献管理》等。但是,在术语库标准化的国际活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前苏联对ISO 6156的修订就提出了非常强硬的意见(ISO/TC37/SC3 N45,en)。2.质量层次不一,规模大小不一。现已建成的术语库有的含定义,有的不含定义;有的术语和定义选自权威性的标准、辞书,有的仅选自一般性的词典;大的库专业领域覆盖面广,词条数量大,语种包含多,用户遍及各行各业,小型库专业狭窄,词条数少,属于建库单位自建自用。各库之间的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技术指标都无法比较与评价。3.重复开发,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库最初设计未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不得不经常变换计算机机型,重新开发软件。有些库换代频繁,加拿大的TERMIUM库建于1974年,现已开始运行第四代;苏联ASITO库第一代1981年开始使用,1985年就改用第二代;欧共体的EURODICAUTOM库一开始运行在IBM 370/158计算机上,以后又改用Siemens 7760计算机;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库TERMTOK一开始使用微机,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不得不改用DEC-10数字计算机,IR系统3RIP对话式数据库。4.中文(汉字)术语库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世界上只有个别术语库含有少量的中文(汉字)术语,尤其是简繁汉字、日本和南朝鲜汉字兼容处理问题仍未真正解决。5.多语种术语库有待进一步完善。多语种术语库,尤其是含汉字术语库,无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立各语种对应的术语概念分类体系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6.术语库的综合利用不够,经济效益不显著。利用术语库制作出版物、电子辞典,以及支持开发具有商品价值的机器翻译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等有待进一步研究。7.发展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术语库开发进展缓慢。在术语库研究与开发方面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四、国内术语库开发简况我国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于1989年年初开始。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于1989年年初决定建立标准化术语库,拟收录国家术语标准、其他国家标准中的术语词条,IS0、IEC等国际组织的术语标准及标准中的术语词条,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前苏联等)的标准化术语。现该库仍处于调研和试开发阶段。机电部机械科技情报所1989年开始建立机电工程术语库,规划收录五十万条术语,第一期工程拟收录专业术语25万条,分20几个门类,100多个专业。该库小型试验库在微机上完成,使用中国科技情报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发的Micro CDS/ISIS通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定义功能,能较方便地按用户需要定义数据库,每个数据库记录最多可有200个字段,其下还可以定义子字段,字段均为不定长,可重复;用户可根据需要设计录入工作单,对数据库记录进行追加、修改、编辑等操作;该软件具有多种检索(顺排全文本,倒排各种逻辑操作)功能,多种数据输出格式,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进行维护;该软件留有用户编程接口,用户可开发设计自己的应用程序,并与其衔接;该软件还支持光盘存储和IBM-PC局部网络,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术语库开发用的软件。该术语库多语种处理采用信通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QSML多语种处理系统软件,效果也不错。总之该库模拟库的开发是比较成功的。该库开发中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1.根据其计划,建设该库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耗费在对入库术语和定义的组织审定及外文对应词的选配上。2.这样大型的,多语种的术语库,还没有解决数据批量输入的问题,靠人工键盘录入无论是在术语库生成(需要大量数据的录入)阶段还是日常的数据维护与更新,都是比较困难的。3.许多机电工程方面的概念,其定义需要用图象(片)加以说明,如何开发图象(片)数据库,并解决与文字库的联接问题也是该库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4.现有的多语种处理软件还不十分理想,不能同时处理简繁汉字、日文、南朝鲜文中汉字,而且俄文处理是采用双字节,字母间隔大,比较难看,也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机械情报所正在通过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国外有关专家对该库进行评估。此外国家语委语言应用研究所利用微机建立了一个含有二万条应用语言学术语的术语库。该库设有六个数据项,含术语的英文对应词;中国科技情报所周智佑研究员等利用微机建立了一个情报与文献标准术语库,收录了28项有关文献与情报国家标准中的术语约200条,该库设有10个数据项,配有英文对应词。以上两个库均使用dBASEⅢ软件,在IBM-PC微机上开发而成,属小、微型自建自用术语库。dBASEⅢ数据库软件是国内比较流行,并且汉化较好的一种软件,但也有一定局限,例如,可处理数据的容量小,处理速度慢;采用定长记录,空间浪费较大等,不十分适合大型多功能术语库的开发。目前,还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工部、地矿部等单位均表示了建术语库的意向。总的来看,我国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以及经济的实力,技术的保障等方面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各有关建库单位对国际上的经验研究不够,缺乏足够的国际资料,而现有的资料又利用率不高。各单位分散开发,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采取了以下措施:1.1990年3月成立了第三分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分委员会。该分委会由术语学、辞书编纂学、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器翻译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代表十多个单位,以加强该领域内的协调与合作。2.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9年以来组织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出国参加国际会议10多人次,邀请国外专家访华,组织报告会和座谈会近10次。3.报请国家技术监督局,申请加入国际术语网(TermNet),以获得完整的国际资料和更多地参与有关国际活动。4.决定搜索、整理现有的国际资料,翻译出版《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5.提出并制订一套建库国家标准,以对我国各单位建库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建库质量以及未来各术语库间信息资源共享。五、术语库开发用系列国家标准的构想1.基础工作由于我国有许多单位已经开始建库工作,而在建库标准化方面并无直接可参照使用的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建库国家标准的制订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研究国外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考虑建库中的各种问题;其二,收集并综合国内各建库单位建库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使制订的标准适合我国术语库开发的实际需要。2.标准制订的三个阶段鉴于目前我国建库的进展状况,建库系列标准应分三步走。首先,在研究国外经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制订《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解决建库过程应该考虑什么,必须注意那些问题,做那些工作。但是只提出原则性规定。因为在建库方面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规定宜粗不宜细,要在各单位建库之前或之中搞好标准化原则与方法的协调。其次,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一部分特殊(具体)规定,解决建库工作应如何做的问题,例如制订:《术语数据库开发规范》;《术语数据库开发用文件编制指南》;《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参照ISO/TC37/WD 15);《对入库术语信息源、数据项、数据结构的基本要求》;《对术语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参照ISO 6156);《术语库间数据交换的方法与技术要求》;最后,解决术语库建成后的检验、评价、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制订:《术语库的审查与验收》;《术语库的运行与维护》;《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评价》(参照ISO/TC37/WD 11)等。3.标准制订过程的协调在制订标准过程中,需吸收术语学、标准化学、辞书编纂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逻辑学、情报学、管理学以及各有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参与,也要吸收各建库单位的代表参与,搞好标准化协调工作。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向国外介绍我国正在开展的有关工作。在最近召开的有关国际会议,我们介绍了我国建库及建库国家标准制订方面的工作,引起了一些国际反响。ISO/TC37/SC 3以编号文件的形式分发了我国的有关资料:《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草案讨论稿纲要,英文本)ISO/TC37/SC 3 No.73。《中国的术语标准化工作》(英文本)ISO/TC37/SC 3 No.74。其次,促请国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向我们提供他们的经验。目前,我们已收到加拿大有关机构来信,希望我们提供我国建库标准草案的中文本,并表示愿意译成英文,法文后,与我国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讨论。奥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国、挪威等国的有关机构也向我国提供了他们建库方面的有关资料。最后,是加强与国外或国际有关机构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奥地利、前苏联、日本、加拿大等有关方面均有意向与我国在该领域内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与合作。六、我国术语库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1.两项国家标准91年完成审定报批:《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2.已翻译有关国际文件:ISO 6156《术语/辞书编纂记录中用磁带交换格式》;ISO/TC37/WD 11《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技术报告》;ISO/TC37/WD 15《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ISO 1087《术语学词汇》;ISO/DP 10241《国际术语标准的制订与编排》;ISO/TC37/WD 10《概念体系(发展与表述)》;ISO/TC37/WD 860《概念和术语的国际协调》;Infoterm 8-87 en《奥地利标准的术语数据库》;Infoterm 11-8 en《计算机辅助术语文献工作与知识传播——发展中国家的术语工作和知识管理》;Infoterm 12-87 en《术语数据库的分类体系》等。3.有关专家撰写论文及背景材料,例如:冯志伟《国外术语库研制概况》;安树兰、姜树森《ISO 6156参考资料——书目信息磁带交换格式》等。4.两项新国家标准项目已列入计划,落实经费:《术语数据库开发规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负责起草,制订期为1991-1993年;《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评价》,国家语委负责起草,制订期为1991-1994年。七、《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草案基本框架《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草案的主要内容有:1.术语库开发的宏观管理建议分为三级:国家级标准化术语库;部委行业术语库;基层术语库。分别提出管理要求。2.术语库类型及其结构描述类型划分为:面向概念型、面向翻译型、面向特定领域型和其他特殊用途型四类。结构划分为:信息源、输入端人机接口、术语库主计算机系统、术语库中处理的数据、输出端人机接口、库间(机-机)接口、用户等若干功能块。分别提出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3.质量控制对构成术语库系统的各功能部分提出质量要求,对术语库系统在质量、性能、功能、效益费用比、兼容性等方面规定了若干基本要求。4.过程控制对建库过程规定了若干阶段及基本要求。5.生成和使用对术语库生成和使用的有关方面,例如数据输入、检索、排序、输出、更新等规定了一些基本要求。6.维护与管理简述了维护与管理的几个方面及基本要求。7.信息资源共享简述了库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层次和基本要求。八、《术语与辞书条目的记录交换用磁带格式》国家标准草案的基本内容该标准草案提供了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在磁带上的组织和标识方法,为单语种和多语种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的交换规定了一种通用的格式。该标准还包括四个附录:附录A是经国内著名语言学、术语学专家研究确定的“汉语术语库推荐用术语数据项及其标识符”;附录B为“ISO 6156规定的术语数据项及其标识符”;附录C是“信息交换说明书”示样;附录D是相关的国际标准目录。该标准不仅为我国各单位术语库间磁带交换提供了统一格式,而且还为国际上术语库间涉及到汉语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的交换提供了依据。九、结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建库标准的制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项工作,要搞好这两项工作,需要各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研讨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及其标准化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TERMIUM术语库     
一、委任加拿大政府术语库建立于1974年。那是在内阁令国务秘书部翻译署负责“整个联邦政府部门和向加拿大国会汇报工作的所有政府机关所用的英、法术语的核实和标准化”之后,建立的。完成此项委任任务,当时尤其需要组织和促进术语学研究项目,建立一个目的在于增进各领域翻译工作效率的术语库,以及发展与加拿大国内和国外的语言研究和标准化中心之间的合作关系。遵循1983年内阁作出的决定,翻译署的任务扩展到包括负责促进使用两种官方语言。此术语库现在已被认为是在私营部门和公众中促进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及在技术和其他领域内鼓励使用恰当的法语术语的一种工具。二、背景本署的最初数据库来源于两个方面:蒙特利尔大学的计算机化术语库中的15万件记录和历年来本署翻译人员积累的几十万件术语记录。1975年年底,国务秘书部获得了经五年研究出来的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TER-MIUM)。它原先主要是作为一种翻译工具而创立的,所以最适合本署的需要。1977年1月,当软件的必要适应工作一经完成(产生第二代TERMIUM),此系统即被转移到渥太华的能源矿产部的一个计算机中心。取消了重复记录,筛选掉不准确资料,并合并了关于相同概念的记录。到1980年12月底,此术语库已拥有60万件记录,全部可以联机使用。不久迹象表明,由于第二代系统的技术可能性的局限,国内外TERMIUM用户网的扩大,从而需要一个新的系统。因此,从1982到1985年,国务秘书部发展了它自己的第三代系统,采用的是BASIS软件包与可用项目单和彩色图形的Telidon工艺相连的办法。为了确保术语库需要和便利用户存取资料,还购置了一部计算机。数据转换到新系统后,术语库存取的总记录数为83万5千件,大约代表2百万个术语。三、结构这第三代的发展结果,使得加拿大政府术语库改名为TERMIUM术语库。选用这个更具有吸引力和能更好地围绕术语库进行宣传的新名字,是使TERMIUM数据库能越来越为更多人们所利用而迈出的第一步。TERMIUM术语库现在是由四个语言数据收集系统和一个文件数据库组成。1.术语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包含英、法两种语言的术语记录,它又分为三个文件存储器。1)单概念文件存储器保留校对的记录,这些记录提供的数据足够完整而能证实输入术语的等同性。2)主文件存储器保留校对的记录,优先保留单概念记录,储有不够完整而不能完全证实输入术语等同性的术语资料。3)工作文件存储器分成可储有多概念、不完整或未校对的记录的一些隔室。2.多语言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主要是为本署多种语言服务局使用及与其他语言数据库交流资料而建立的,它又分为三个文件存储器。记录中必须包含成对的术语词,其中一个必须是英文或法文,而另一个是德文或西班牙文(后者是现在收编到TERMIUM中的两种外国语)。术语及其等同词大部分是由多种语言服务局的翻译人员提供的。3.专有名称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储有输入专有名称的记录。最普通的例子是组织、委员会、规划和地方的名称,商号名称以及条例、规章和文件的正式题称。4.翻译问题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储有关于翻译(诸如措词、格言和谚语)和语言(诸如词或短语的意义、词法、句法和文体)方面各种问题的记录。5.文件数据库TERMIUM术语库中的这个数据库是用来对出现于术语记录中的源码进行联机译码,并给用户提供来自储于UTLAS(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自动系统)中的约二万五千件完整的书目的参考资料和文件定位。四、实施支持TERMIUM术语库这个系统得以实施的,涉及许多要做的事情和物力问题。这些是:1.筛选最初用系统方式筛选此数据库,可是现在是在项目的承办过程中筛选记录,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术语学家在每项指派的研究任务开始时,先查询术语库,把他们查到的录在记录上,此记录在装入时就替换掉已成为多余的入口。因此,这种筛选是一种行进过程,它与术语库提供的最佳服务需要相一致。2.数据分类对各种各样项目的广泛研究证明,文件分类法用到术语上是不适合的。因此翻译署选用了TERMIUM分类法。它是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创立的,并且特别是为术语数据分类而研究出来的。此三级分类法以字母表的字母为基础,每个字母构成一个类的标题。26个类构成这个分类系统的基础,包括生成术语的主要活动领域(如医学、管理等)。每类又可分为26个部分,代表主要活动的次领域,每部分又可分为26个节或特定的次领域。这样,NCE节(眼外科)属于NC部分(外科),这个部分又是N类(医学)的一个次部分。这个分类工具是为了便于从术语库检索各种专业数据而设计的。从理论上讲,这个分类法为多至19,500个节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内部分级结构使人可以检索很有限的子集数据(例如眼外科),也可检索很大的子集数据(如像医学领域)。五、术语库的操作TERMIUM术语库操作是依靠通过一系列终端与本库连接的术语学家和专家网,也依靠已适应了经过处理的术语信息类型的数据输入和查询方法。1.研究人员网研究网包括大约一百位本署的术语学家,他们的工作方法是以全世界公认的术语学研究原则为基础。其他参加人员有本署的各翻译组和本署外的术语库用户雇用的术语学家、翻译和编辑。各术语科经常地收到全网内用户的研究请求单。这些请求单随后转交给专门研究该课题领域的术语学家,并且将研究结果储入TERMIUM。此外,从网的各点用户收到的数据则装入术语库,使人人都能获益,即使某些研究结果可能仅仅是尝试性的。2.终端网为了使全署的翻译人员,联邦雇员和署外各种范畴的用户都能从数据库进行存取,TERMIUM术语库的扩展计划要求尽可能安装最大数目的终端。除了联邦政府部门和机关以外,外界的用户有省政府,国内和国际组织、市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私营公司。根据1986年7月的资料,有279个终端在工作。终端联接请求单是根据需要并按照上面概述的合作原则加以审查的。术语库的固定开支(发展系统、研究和数据处理)全部由翻译署承担。用户负责操作费用,即终端购置或租赁、电话线路的使用和计算工作时间的费用。有些终端直接与计算机连接,而其他的则通过电话相接。所以几乎可能使用任何类型的终端,字处理机或微计算机来查询术语库。术语库的终端也可以用来查询其他数据库(如可从加拿大国内或国外的其他组织得到的计算机化术语进行存取)。3.记录术语记录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块,其中有基本的数据元,诸如每种语言的入口名词术语、上下文或定义、来源、主题领域、作者和日期。此记录对所属的数据采集及其术语的任何有价值注释也有所指明。这些记录的输出格式可以是连续的(先是一种语言,然后是另一种),或是并行的(两种语言位置并排),这取决于用户的愿望。用户也可决定所接收的信息数量;例如,他(她)可希望看到全部记录或只是用两种语言的入口术语。某些记录可能含有图形,用以支持某个特定名词术语。这些计算机图形只有在用户恰当配备终端时才能使用。没有配备这种终端的用户,可以从翻译署术语局取得这些图形的硬拷贝。4.查询TERMIUM术语库主要是为了解决翻译上的需要而设计的,即为个别查询的术语词条(与全部词汇相对)提供立即答复。为此,提供了一种直接通讯方式,该方式能使用户按键输入一个术语词或一组术语词,并立即在显示屏上看到、或打印出一个或多个记录。也可借助脱机打印而存取数据。这样虽然较费时间,但可使用户以计算机列表形式得到两种语言词汇表或以主题领域、创作者或这些的组合所检索出的大量记录。每个用户有一个用户姓名、口令和个人简介,以确定让他(她)如何查询TER-MIUM。此系统所显示的一系列项目单,使用户既迅速又容易地获得答复。假如所请求查询的术语词是术语库中没有的复合单元,可以对这个术语词的一部分进行寻索,或可查询计算机化索引,找出有关的术语词或字母拼法与之不同的术语词。此外,可以通过电话信息服务(SVP)查询TERMIUM,即没有终端设备的用户可用打电话方法(或有时书面交来),查询术语词。5.术语学和〔1〕这个词还没出现时,他就已经是术语学者了,加拿大电台的术语卡片是在蒙特利尔术语库上最先使用的,自1970年10月1日开始,Robert Dubuc和他的小组与大学计算中心Jean-Francois Grégoie的小组紧密合作,日积月累地整理了术语词汇卡片和设计了为处理、储存、及发行这些卡片的“术语”系统。为了保证相邻步骤的统一性和保证术语研究的方法正确,Robert Dubuc对上述处理的每一步骤都进行细致地记录、描叙和解释。这种方法是体现和听从了科学界人士的意见和批评后精心制作的,同时也体现了Robert Dubuc对待工作谦虚朴实,循序渐进的深厚功底,也就是在这方法的基础上,他在蒙特利尔大学翻译学院进行了教学工作,并且把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术语实用手册”这本书之中。今天他把这本手册介绍给他的同事们,他的学生们,甚至可以说呈献给整个法语区的人们。在这方面不能忘记的是由国际法语学会协助出版了这手册。这著作是献给人们最珍贵的礼物,并给Robert Dubuc锦上添花。这也使得所有在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的合作者们,所有使用法语,保护法语和为它争光,为它做出加拿大人贡献的人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不试图解释那些令我们信服的学者们在对待术语学和词典学之间所提出的不同看法,而在这手册里,Robert Dubuc用他的经验承担了这项工作。尽管如此,强调一下这个推动我们建成美洲第一个术语库的原因,也就是翻译人员迫切需要它的这个事实,不是没有用的。术语学面临的问题,不是词典学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词典学里,一些概念的定义是有唯一答案的。事实上,所有的在用两种语言工作时所考虑到的词,它们之间并不能总是正确的一一相互对应,既使它们的词义是相符合的,也不能把它与它所处的上下文割裂开来,必须联贯起来看,才能正确地确定词义。这就是Robert Dubuc为什么能成功地提出用“比较术语学”这个词来阐述这项研究工作的原因。为了给翻译人员在给定文章中必须翻译的用语提供合适的词汇,术语学工作者不得不做这项研究工作。在使用两种语言和多种语言的情况下的语言研究工作,既使有时情况是能互相适用的,人们总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别开,而它与在使用单一语言情况下“用于命名任务级别和设想的专门体系研究”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Robert Dubuc是第一个研究建立这种方法和步骤的“比较术语学研究者”和第一个把它记载在清晰、条理的优秀著作之中的人,这不仅对那些打算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帮助,就连对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经验的翻译人员也会是有收益的。对作家们也不例外,手册将给他们提供保障,使他们明白了在他们自己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了术语学工作,也使他们明白了当他们的“语句”研究工作愈来愈感到困难时,术语学工作者能给予他们以可贵的协助,使得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细心考虑他们的文笔,这样将保障他们避免出现大量的挫折。著名的词典学家,小Robert词典的秘书长Alain Rey先生建议用明确的条文把从事术语工作的专家称为“术语编辑家”,而不是“术语学者”。无论是从Robert Dubuc所具有的才干来看,还是他的“术语实用手册”一书很好地符合了小罗贝尔词典第二条定义来看,术语编辑家Robert Dubuc对术语学做出了贡献。这是因为他不满足于做卡片,而是高瞻远瞩地论述了编写这些卡片的原则和方法。正是由于他,现在这个新职业有了它的规范章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等中亚语种急缺专业领域词典、术语库及知识本体库的问题,文章以安全领域为例,利用现有术语作为种子词,自动采集维基百科及双语专业词典中的术语对,人工校对后构建了中型中、俄、乌、哈多语种专业领域术语库。以此术语库为基础,搭建了包含人员、组织、地域、技术、设备、活动、文件7大类及35个子类的领域本体,最后讨论了该专业术语库及领域本体库的扩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成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中亚语种的术语词典编撰、术语学、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教学研究均有较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术语规范及相关标准国际化成为中国高铁“出海”的重要基础。文章以概念系统为切入点,阐述了多语种高铁术语库建设的内容与方法,包括术语的收集、提取、翻译与审核,术语库的创建、维护与管理等。术语库建设完成后,可应用于高铁相关翻译实践、高铁术语词典编纂与BTI、MTI翻译教学等领域,促进术语标准化建设,完善术语规范与统一。开展中国高铁术语库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中国高铁产品、技术和服务真正“走出去”,打造中国高铁国际竞争话语权,彰显中国智造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科技术语翻译在全球贸易、科技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存在不准确、不规范和不一致等现象,例如在线词典、机器翻译引擎、在线百科等提供的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的译法。梳理了科技术语翻译标准和多模态大数据语境理论框架。基于科技术语与翻译方面权威的规范文献的国际国内标准和术语翻译标准的相关研究等可归纳为准确、简明、一致、规范的术语翻译标准;多模态大数据语境则指术语可通过文本、图片、网页等多模态语境传播,整个网络具有多模态语境互文性。文章以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术语翻译标准化为例,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图文等互文性语境,以及现有相关研究,分析在科普和学术论文场合的翻译惯例,根据术语翻译标准,更全面归纳了标准化汉英翻译,包括优选术语、全称、曾称和简称等,示范了英语科技论文中全称和简称的写作方式等,可为在线词典、机器翻译中术语优化和科技名词规范等术语翻译标准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CAT)借助翻译记忆(TM)和术语库(TB)提高翻译效率。翻译记忆以自然句为主要匹配单位,需要整句相似或重复,匹配难度大。与之相比,术语库以词块为匹配单位,较为灵活,可弥补翻译记忆的缺陷。术语库的构建涉及术语自动提取,需要参考特定文本类型中高频语块的词性规则。文章使用n-gram提取英语民航规章文本的复现语块,探究不同词项长度和复现频数下高频语块的词性组合特征;并将其与文学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英语民航规章文本中,适用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术语库的复现语块以名词短语为主,与文学文本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翻译史中,术语翻译实践是一个显著的语言文化现象。关于这一点,周有光先生~([1])曾专门撰文详述。这种实践显著性可以说一直延续至当代,并在数据科学大潮中发展成为服务于中国话语构建的基础资源建设方法体系。对此,在2017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发布的"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这一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多语种权威专业术语库~(1)便是最好的说明。与此同时,面向翻译的术语  相似文献   

10.
与联机检索文献相比,联机查用计算机化的词典(多语种或单语种术语数据库),在国内还是一个新事物。作者与中国科技情报所联机检索服务部的同事一道,于1988年8月下旬对欧洲共同体的术语数据库作了一次参观访问,现将所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这一术语库简称EURODICAUTOM,意即欧洲自动化的词典。该库最早于1980年开始向公众提供联机检索,具体是通过欧洲主机组织(ECHO)提供服务的,ECHO的目的是利用其计算机内存贮的参考数据库与此种术语库向用户提供联机检索的。用户状况其用户主要是一些熟悉联机检索的机构,他们既查找一般数据库,也查找该术语数据库。在1981年8月在全部104家ECHO用户中就有95家要求查用此库,其用户包括大学、翻译部门、文献工作部门与出版商。与欧洲经济共同体联机网络(Euronet)的2000家用户相比,其用户尚少,这是因为它尚处于实验阶段,宣传推广不够。该委员会对此已有所觉察,正在改进之中。他们曾在1980年的英国专业图书馆与情报机构联合会机器辅助翻译者会议与“国际计算机通信与办公设备展览会”上,做过展览,并提供了培训,包括ECHO于1987年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曾举办过一次培训班。发展过程和专业范围J.A.巴克拉克为欧洲煤钢联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并协助进行翻译。早在1963年他们就制定了自动词典(DICAUTOM)计划,几年后,计划执行一度中断,后于1973年重新实施,并改用现名。现在该委员会建立此多语种术语库,主要还是为了支持该委员会设在卢森堡的翻译处外语办公室的繁重翻译工作,因为大量欧洲共同体的官方文件需要尽快译成多语种的。具体来说,该库是为了给翻译特殊术语的术语专家、需要科技术语最新译名等项目服务的。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节约时间,以及推广标准化术语。该库是由欧洲共同体委员会(CEC)术语与计算机应用专业部建立。除建库外,该部还对术语与文献领域的翻译工作提供服务,开发相应计算机化的系统,并开发SYSTRAN与EUROTRA自动翻译系统。编有二种出版物,(1)《术语学通报》,每年2-3期。(2)所有共同体机构所编词典简介。还通过使用该库103编辑一些专业词典。并拥有一个专业图书室,订有200种期刊,7500卷藏书。该部主任现为J格律恰尔斯基赫(Grotschalckux)先生,拥有25名术语学家与15名办事员。该库现包括欧洲共同体各种官方语言(希腊语除外)的科技术语,原文词组与缩写词,共收集了42万余个术语与原文词组。这对于要翻译特殊术语的术语学家和译者们是很有价值的。另外还有12万余个缩写词。现每月约更新2000条新词。该库的专业范围涉及欧洲共同体下列活动领域的术语,包括农业、煤矿、炼钢、医学、职业卫生、核科学、运输、工业、纤维、玻璃、经济、共同体的条约与法规、预算、情报与文献学、数据处理、土木工程、电信、城市规划与管理、药物等。术语记录每一条记录上要给出主题词与分类号,其他术语数据单元包括:各语种的关键词(由短语中抽取,可用以编索引)、原文词组、参照项、复合术语的每一成份与其来源、语种指示符、记录号、概念号、记录日期、记录者、可靠性代码(指术语的一种质量标准,共分0-5级,指术语有否可靠出处,0——无任何出处,5——出自某种标准或类似文件)、术语来源的文献类型。还有各种语言的对应术语,同义词,缩写词,定义(注释),上下文等。在检索时每种语言皆可作为来源语言,其术语即为入口词,其他语言则为目标语言。术语主要提供者是卢森堡术语公司,它们提供带有上下文的术语,记录上的术语则是上下文中的关键词。部分术语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与魁北克的术语库。该库非常重视原文质量,原则上总是从第一手资料中吸取术语。约从100种期刊以及现代词书,手册中吸取,也从欧洲议会、国家术语办公室与专业团体输入术语。检索方法该库检索软件原为CEC内部软件,因不能很好满足各种用户要求,后改用GRIPS普通书目检索软件包,要求用户对该库的应用反映意见,以便能取得经验。用户经终端键入口令(以D结束,即以GRIPS软件查寻所有ECHO的数据库),再给出进入指令BAS-E EU85。此后,先要设置好四种参数:(1)一种来源语言SL;(2)一至数种目标语言TL,(3)字段F,可由指令DISPLAY(显示)或SHOW(展示)给出;(4)功能FU。设置参数可选择二方案:a)开始时设置四种参数。b)单独设置,可用下列指令:SL ca11 choice(调用选择),键入语种(有丹、荷、英、法、德、意、拉丁、葡、西等国语种):TL ca11 choice,键入语种;F call choice,有十种字段供选择,即BE、VE、AU、RF、AB、MC、PH、DF、PS、NT(详见表1);FU ca11 choi-ce,计有D、F、A三种功能,即A缩写词典、D标题词典、F自由文本检索供选用。例如a)用户欲将EURODICAUTOM用作英法词典:系统接收BASE指令后,键入call choice,选定SL Engl,(回车);选定TL French;选定F VE(标题),若你需要定义与术语来源时,键入VE、DF(定义)、RF(术语来源);选定FU,键入D(标题词典功能)。系统于是准备好了,将可显示指令后键入的词按字顺显示一系列的词,并将提供所选目标语言的参数F的所有字段集合的有关信息。在此,你会发现使用截断与字符掩蔽是有用的。b)用户要知道某些语言(如英、法、德语)的缩写,可选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1)在BASE指令后,开始先由用户键入ca11 choice,同样设置SL、TL;选定F,键入AB、DF(AB字段导致显示缩写本身),若需要缩写全称,还需要DF字段;选定FU,键入A。2)按方式a)去使用该系统,先改变TL,键入ca1l choice;TL=(French,Germ);改变输出字段F,键入ca11 choice,F=(AB、DF);改变功能,键入call choice,FU=A。另外,若用户临时有问题,有七种联机帮助(Help)指令供选用。在表1中,除去BE、CF、CM外,所有字段都是多语种的。CM(学科代码),只在自动附加信息时,才是多语种的。注释1):在所用语言中的自由文本(freetext)中是可检的。注释2):在一种所用语言中直接可检,或在自由文本中可检。在前述三种可选择的功能中,自由文本检索功能F是以传统方式进行检索,系统在一次检索中,先答复所找到的命中数,再用指令Show(展示)按所需格式给出详细信息。而在功能A、D这两种显示方式中,用户将得到所需全部信息连同该“显示”(Display)方式中所要的术语,就不需要Show(展示)指令了。如何按用户专门需求来准备该系统呢?如按下列参数来设置该系统。SL Eng1TL French GermF VEFU DD Farm AccountingD Farm Accounting$在此例中要注意D Farm Accounting与D Farm Accounting$的区别,前者是以字顺连续显示该词下接术语;后者是只显示某一个确切的术语的法、德语对应词,$是指检索语句终止符。在一次检索中用户可随时改变上述任一个参数。在缩写功能中,用户应该知道只在定义字段(DF)中才有某一缩写的全称,例如,若查IBM在德文、法文中的全称,应设置参数如下:SL=Engl,TL=Fren Germ,F=AB DF,FU=A(缩写词典功能)。在自由文本检索中:用户要的一切信息,作为Display指令中的“辅助信息”给出。因此无需用Show(展示)或Find(发现)指令。在被选的来源语言中,自由文本功能包括下列字段:VE(标题词)、MC(关键词)、PH(上下文同组)、DF(定义),如SL=Engl;TL=Fren Germ;F=VE RF;FU=F(来源语言自由文本检索功能)F?F Farm5.00 H TS(命中):331?F Farm/VE6.00 HITS:243?F Fram/DF7.00 HITS:89?F Farm/MC8.00 HITS:4?简易的Show指令(Show或S)将给出来源语言与全部目标语言中所选全部输出字段中的术语信息。通过用布尔算子、不同字段标记与语言前缀,可容易地限制或扩展某一检索。如键入F Flower与Fren=Fleur/DF,即显示10.00 HITS(命中):13?S而后即能够进行“多语种检索显示”,这是一个有力的特征。这里S即Show指令的简写,能在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中展示所选输出字段中的信息,如10.00/000001 ECHO:-EURODICAUTOM/COPYRIGHTCECVE(ENGL)RECEPTIV1TYVE(FREN)RECEPTIVITVE(GERM)REZEPTIVITAETRF(ENGL)FORD-ROBERTSON,SOC AM FORESTERSRF(FREN)METRORF(GERM)METRO10.00/000002VE(ENGL)POLLINATIONVE(FREN)POLLINISATIONVE(GERM)BESTAEUBUNGRF(ENGL)FORD-ROBERTSON,SOC AM FORESTERSRF(FREN)METRORF(GERM)METROMORE若用户只要在来源语言中选择附加的字段,用一扩展的SHOW(S)指令即可满足。例:若用户选择VE与RF作为正常输出字段。现在来源语言中只加字段DF.S F=STD;OF.指令SF=DF将导致只在来源语言中增加DF信息。用指令SF=VE;RF;DF将导致在来源语言中展示所需一切字段中的信息。c)为获得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中的附加字段信息。通过改变系统中设置的参数F,即可实施此改变,指令call choice;F=(VE,RF,DF)。表1中所列字段中给出了标志,内容说明,其中用括弧给出实例,它的可用于自由文本检索功能F文中,并假定英文为来源语言,当然在每一记录中不会包括一切字段。该库有下列三种方式来表示信息:(1)记录带一标题词,加上定义或上下文,给出一个单词或语词或词组,它们由一定义说明,或置于上下文之中。(2)带词间关系的记录。给出单词或词组,连同其他语种中的等意词。(3)措词(Phraseological)记录。给出几个语种中词组句子的等意词。这些记录大多有MC关键词字段,它在其手册或词典中未以词组出现(如该字以复数出现,则用单数)。该库可联机或脱机存取,结果可显示在屏幕上或打印输出,也可输出在缩微胶片或卡片上。  相似文献   

11.
一、术语学与翻译术语学与翻译这两个学科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一)术语学和翻译的区别翻译和术语学是在两个不同的语言和认知层面上运作,也就是说,两者的研究重点是侧重于语言研究的不同的领域。翻译大体上可以说成是应用语言学的活动,它关注译入和译出文本(text)的应用;而术语学则是一个跨越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的学科,它同样关注译入或者译出文本的应用,但是文本只是诸多应用领域中的一个,是作为术语学的系列材料中的一个重要来源。由此,译员与术语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有所区别,译员是与语言的使用打交道,而术语工作者则是与语言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打交道。具体的区别如下:1.术语学研究术语与解释术语的行为表现,解释词与术语形成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要定义新词的范围。术语、词与专有名词共同构成词汇项目的总类,成为术语学的研究范围。术语学的研究涉及知识领域,文本语料库的构建,概念在认知单位中的抽象,定义和作为术语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而翻译的研究则侧重如何以最简单的形式进行言语表达,即在一个认知单位中进行语言表征(representation)。翻译人员从语言项目转向关注概念是为了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翻译人中具备术语学的知识是为了便于在两种或者更多种语言中找到能够对等于相同概念的术语。简言之,翻译人员是与言语实例,即应用中的语言打交道,他们关心语言的使用;而术语工作者也会与言语的使用实例打交道,但是从原则上来讲,则是注重记录语言事实,即把语言视为是一个抽象系统,关注作为一个概念系统的语言。2.术语学的应用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术语学的编辑组成过程主要是对术语单位进行分辨、分离和描写;而翻译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对一种语言文本的把握与运用,并且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3.翻译的表述过程时常是在适当得体的文本篇章和情景中,将一种文化的意义单位与另一种文化的意义单位对等一致(equivalence)。译员往往试图在特定的文本和情景中尽可能多的找到意义单位的对应一致,因此,译员是与语境中的概念和术语打交道。而术语工作者则是从语境中分离术语,然后再适当地把这些术语归入到概念的抽象系统之中,他们对某一位作家在某一种特定的关系中引入的临时组合或者出现的随意的固定搭配没有兴趣。术语学中的对应一致或者等值一般是在术语与概念之间进行,而不是在文本单位和意义单位之间进行。由此可见,两者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术语工作者和译员在工作方式、任务和角色上的分工不同。(二)术语学与翻译的联系术语学与翻译的关系十分密切。若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术语学可以直接在以下方面应用在翻译领域,例如: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术语的结构安排,术语的产生和术语的标准化,在自动化的系统中术语的表现形式等。翻译人员学习术语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人员应该了解术语学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是由其工作属性所决定的,因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碰到多种可供选择的表达形式时免不了要对正确的选项作出抉择,特别是译员在翻译新的术语,在对词的概念进行释义时,就需要像术语工作者那样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需要求助术语工作者的技术方法,例如了解变异(variants)现象的产生或者是创造出等值术语的方法。除去那些一个概念仅有一个定义的情形之外,翻译人员基本上都是与语言的变化形式打交道。因此,译员需要从事研究和积累经验,以期建立在哪一种情景中一种变化形式可以被人们接受认可,而在其他的情景中其变化形式则不可以被人们接受。译员要懂得区分在某一个特定学科中有特定所指的术语和在广泛的主题领域中发挥泛指作用的词语的不同,也就是语言的一般所指和确定所指的关系,特别是分支(次)语言(sublanguage)或者是专业语言中词汇的表现形态[2],因而,分支语言是翻译与术语理论之间的桥梁。译员在设立新的名词术语时,具备术语学理论中关于术语、概念和定义方面的知识,懂得区分主要术语、次要术语及临时命名的术语,对于他们的翻译大有裨益。例如:英语术语“matrix”一词,在地质学中,它有两个意思,我们分别翻译成为(1)“脉石,填质,母岩(即含有结晶体矿物质或宝石的岩石)”(2)痕印(岩石中化石等的材料);在数学中,翻译成为“阵,矩阵,真值表,母式”;在印刷中,译为“字模与纸型”;在生理学中,译为“基质与母质”;在电子学中,译为“矩阵电路”等。又比如:一个很平常的英语词“dressing”(穿衣,化妆,装饰),在专业领域里,则要视其语境,分别译为(矿)选矿;(医)包扎,敷料;(农)肥料,追肥;(园艺)修剪;(纺织)整理,梳棉,上浆;(军)整队;(饮食)调味品,填馅等。术语学的知识告诉译者,在翻译技术术语的时候,主要术语与次要术语的形成会受到词义变异现象增多或者扩散的影响,会受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并行行业的发展和针对科技术语和产品的细分化以及大众说法的需要。因此,“matrix”一词在地质学中的发展,就可以细分出两层的意义;至于“dressing”一词,除去它的广义概念之外,术语的狭义概念和次要术语的形成会受到主要术语指导的影响而变化,这说明已存在的术语起着一种先行词或者参照物的作用,懂得术语学的理论对翻译术语极有帮助。(三)把术语学课程纳入翻译教学体系中鉴于术语学在跨学科交际和对于系统解决翻译中遇到的语言问题的重要性,国外在翻译教学体系中一般都会涵盖术语学的内容,不少培训译员的机构还单独开设了术语学的课程。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翻译教师对术语学课程进行设计,设计一些题目大纲和若干个领域,既包括理论课时,也包括实践和研讨课时,课程一般包括术语学的基本理论,术语的标准化和术语的应用等[3]。而在我国,翻译教学体系中则几乎不涉及术语学的课程内容,即使有,也是把术语学列入到词汇学或者是工具书的使用里面。忽略术语学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在翻译时轻视术语的概念转换和概念定位的问题,不能认识术语、概念、用法与其知识领域的关系。由于不少学员不清楚词典中对词的定义和术语学中对词的定义的差异,所以他们普遍是在词典类的工具书中查找术语的定义。术语与词不同在于:术语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指称形式,即能够指代离散的概念体,特征特性,活动或者关系,能够构成某一个特定主题领域的知识范畴,或者说,术语要服务于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译员通过学习术语会更加精确、有意识地应用语言。笔者认为术语学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引言。介绍术语学理论。主要包括翻译和术语学;概念、定义和术语;术语在词汇学、专门语言或次语言以及语篇理论环境中的情况。2.术语的标准化。内容包括术语的规则化,统一化和标准化进程。标准化的动因、方法、益处及其局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加深对事物和语言标准化概念的了解。3.术语库系统。包括术语库特征,术语库设计,资料的整理;工具书(包括字典)描述和使用,特别是术语表的使用和制作;国内外已建立的术语库;文本,文件使用及其方法。4.术语学的应用。主要讲述解决术语问题的方法;内容包括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构建术语;术语的设立,创立术语的技术支持和手段;对次要术语形成的态度;词语和术语名称的构成,新术语的范围。5.术语的翻译方法。术语的借用,借译,释义,改编;术语的音译,直译和意译;中文术语和新词语的英译。6.实践或者研讨性的课,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若单独开设术语学的课程,以20个学时为宜,也可以纳入到翻译课程或者词汇学中。课程结束时,可以让学员撰写一篇术语学方面的文章,例如:新术语的识别及其构成的研究;术语表的制作或者是词典研究的文章。二、术语翻译混乱的实例本文的例子主要取自报刊杂志中关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译名,有些涉及科技术语的翻译,笔者粗略地把术语翻译方面的混乱分为五类:旧词新译:application应用,应用程序,应用软件;machine translation机器翻译,电脑翻译;stratosphere同温层,平流层等等。译制新词:有些崭新的说法,中文原本没有,于是不得不译制新词,例如:clone 克隆,无性繁殖;anthrax 炭疽病,炭疽菌,炭疽热;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服务数字网,一线通等。借自其他学科:interface 接口,接面、界面;operator 算子,操作成分,操作词,逻辑操作符;access 存取,获取;prototype 样机,原型;argument 主目,论元,自变项;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译名:ergonomics 工效学,人类工程学;hologram 全息摄影,全息图;system-integration 系统集成,将不同制造商的硬件和软件集成一个计算机系统;logistics 后勤管理,物流学;genome 染色体组,基因组(一组完整、正常的染色体中包含的全部基因,人有46组染色体)等。一些常用术语的译名:text 篇章、语篇、文本、原文、上下文、话语;e-mail 电子邮件,电子邮递,伊妹儿;Internet 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络;channel 渠道、管道、途径;equivalence 对等,等值,等效。出现上述混乱现象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不同的译者对术语(包括对术语的定义、概念)的理解不一样。二是不同的学派或者学科对于同一术语赋予的含义及概念的定位不同。三是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术语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原则。四是术语的管理没有达到标准化。三、术语翻译的原则精确:指一个术语的译名比起另外一个术语的译名在所指关系上更加明确,清晰透明,符合原义。译名不产生歧义,没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术语与概念之间建立了一种清晰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简洁:指在几个可选的术语译名之中,选择简短明了的那个术语的译名,而且易写易记。简洁还意味着尽可能不引发同音同形的异义词或者是模棱两可的情况。得体:指一个术语的译名比起另外一个术语的译名在应用范围上更加广泛适宜,受到大众的欢迎。笔者认为:译员在翻译术语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词汇等值的原则。词汇等值是指两种语言词汇单位之间的对等情况。词汇等值分为四类:一对一等值(one-to-one equivalence),指译入语的一个特定的表达法能完全对等于译出语的一个特定的表述。例如:gene基因;chip芯片。一对多等值(one-to-many equivalence),指译入语中有不止一种形式的表述方法来对等于译出语的一个特定的表述。如:on-line联机,在线的,以及前面列举的译名混乱实例。一对一个部分的等值(one-to-part-of-one equivalence),指译入语中的一种表达法只能近似包括译出语中一个特定表达法所赋予的一个概念的一部分。例如:know-how,若翻译成“专门技术”只能部分地表达其概念,译为“专有技术”才能体现这一概念[5],又如platform,英文的定义是:a generic term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mputer system(e.g.PC,Mac,workstation,etc.)指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的概括术语,而汉语翻译为“平台”属于一对一个部分的等值,尽管可以被业内的人士所理解。注意类似“平台”和“基因组”这样的翻译是针对专业人员而言,因此重简洁;而对于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在文中首次出现,可能会采用释义的方法,人们才能明白。一对零等值(one-to-none)或者是无效等值,指译入语中没有特定的方法来表述译出语中的一个特定的表述。金圣华[6]在谈到“植物的翻译”时举的一个例子便是证明,mimosa在辞典中的翻译是“含羞草”,而实际上是一种树,一种叶带羽状,花呈黄球的灌木,mimosa没有适当的中译名。四、建议第一,全国性的术语译名的管理机构应加强术语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开展术语标准化的认定。术语标准化通常涉及在竞争可比的若干个术语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管理机构统筹负责术语译名的规则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工作,研究术语标准化的动因、语用标准、标准化的方法,特别是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手段在术语库中的应用。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好处在于能够加快交际过程,有助于专业人员开展富有成效的交际,信息接受者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术语能够确认共同认定的知识,同时相应调整自己对专业术语的解读。第二,建立健全双语或者多语术语库(term banks)。众所周知,在专业性强的翻译里,译员寻求语际间的对等,特别是术语翻译的精确统一,是一项耗时费力的苦差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占据译者翻译总时间的一半以上。因此,术语库的建立能够提供统一可靠的依据,从而避免不同译者翻译术语不统一的现象。译者充分利用专业化词汇的检索手段,例如术语软件包的形式,无疑会加快翻译的过程,让译者享受标准化查阅所带来的高效率。第三,各个学科分别成立课题组,不断研究术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共同制定术语的语言标准。分专业定期公布专业术语表,在表中列出术语的相关信息,例如概念和定义的界定,可能的译名等。第四,如前文所述,将术语学理论和应用纳入到翻译教学和对译员的培训体系之中。注释: -------------------------------第26页① 对此有争议,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翻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文学、文化的派别等。本文以比较两者的不同为目的,故而突出翻译为应用语言学的说法。② 由于词汇项目既可以作为纯语言体研究,例如作为词形学和意义系统研究,也可以作为所指物体来研究,所以词汇学是以研究词汇项目为主,统称为是词语的研究。词语是随意泛指的统称概念,既可以指语言内部也可指外部的现实世界[1]。术语则是有意指称在某个学科领域内的特定概念,术语的研究一般要与其所属的概念系统相关,在这个概念系统中,术语起着一种知识库的作用。由此,术语学构成了知识的子系统。术语理论研究包括从称之为概念的抽象认知单位到辨认确立起恰当的语言表达法或称之为术语,这是术语学与词汇学的区别。----------------------------------第28页① 词典中对词语的定义一般是依照语义学的原则,即从词到其意义的界定顺序,方法是用其他同义词语来解释词的定义。相反,术语是从专有名称概念界定的角度着手,即先分辨确定一个概念,然后予以定义,最后才决定命名。术语的定义是本着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它是以对概念在知识领域定位、命名的方式表现出来。简言之,术语的定义起着在语言系统和知识的概念之间建立一种清晰纽带的作用。② 详见杨枕旦[4]Stratosphere,从“同温层”到“平流层”一文中关于“新旧并存”的实例。----------------------------------第29页① 见Target杂志1997年9-2第213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2):18-21
随着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哲学社科领域国际交流日益深化,术语也逐渐出现多语种表现形式。为了促进术语使用处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增强哲学社科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提升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研究了英汉双向哲学社科术语词典系统的构建方法,并基于B/S架构实现了一个"哲译通"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3.
双语术语对齐库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资源,对于跨语言信息检索、机器翻译等多语言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双语术语对通常是通过人工翻译或从双语平行语料中自动提取获得的。然而,人工翻译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且耗时耗力,而特定领域的双语平行语料也很难具有较大规模。但是同一领域中各种语言的单语术语库却较易获得。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两种不同语言的单语术语库自动实现术语对齐,以构建双语术语对照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多个在线机器翻译引擎通过投票机制生成目标端“伪”术语,然后利用目标端“伪”术语从目标端术语库中检索得到目标端术语候选集合,最后采用基于mBERT的语义匹配算法对目标端候选集合进行重排序,从而获得最终的双语术语对。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和医学三个领域的中英文双语术语对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双语术语抽取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方面新的名词不断出现,科技交流、国际合作已十分广泛。世界经济、科技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电子与信息科学,随着其学科的发展,不断产生并引入表达新概念、新技术、新事物的新词,同时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也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的、规范的术语进行交流,有关术语的研究工作变得日益重要。我国的术语数据库工作近十多年发展较快,为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作出了贡献。一、我国的术语数据库工作术语数据库是实现术语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工具。我国的术语数据库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初。1981年与1984年奥地利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技术委员会秘书费尔伯(H.Felber)教授先后两次来华访问讲学,介绍了国际上建立术语库的动态,引起了国内有关学者们的注意。1985年加拿大国务秘书部的朗德利(A.Landry)率领加拿大术语代表团访华。他们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术语数据库(Termium)的工作情况,并为中加术语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随后,我国国家出版局(现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派出了考察团,学习了有关术语数据库的先进经验。1989年以来,我国许多部委或所属的研究单位陆续开始建立不同类型的术语数据库。例如:机械部机械工程术语库、农业部农业科学院农业叙词库、化工部化工术语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英汉科技分类词库、国家新闻出版署建立的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国家语委的应用语言学术语库、测绘术语数据库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科技术语数据库等等。术语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而建立术语数据库则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术语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是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术语信息管理与使用的重要手段。为了我国术语数据库的建设,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近十年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术语学、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例如,《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 10112-88)、《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 13725-88)、《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GB/T 15378.2-94)、《术语数据库技术评价指南》(GB/T 15625-1995)、《信息处理文本和办公系统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GB/T 14814/ISO8879)、《术语工作计算机应用:数据类目》(GB/T 16786-97)、《术语工作概念与术语协调》(GB/T 16785-97)等。这些标准与国际有关标准接轨。因此,遵循标准建设的术语数据库是规范的,并为数据交换,信息上网提供了便利手段。其中,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就是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交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标准。目前,它对通用编码和通用置标概念的应用实行标准化,为描述用户选定的内容提供了一种清晰的且无歧义的语法。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Hype 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特殊的SGML语言,由于它在因特网浏览器上的日益广泛使用而受到重视。在HTML中,很容易实现文本的相互连接和跳转。建设术语数据库目的是信息交流,因此,数据的交换格式必须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二、几个重要的术语数据库经过多年的工作,术语数据库在我国得到了发展,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术语数据库:1.机械部机械工程术语库于1988年列入机械部科研计划,1991年成立了机电术语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其第一期工程收录了44000多条术语数据记录,包括20多万个数据。分为机械工程、电工及仪器仪表三个部分。该库在设计上,认真学习了国际上建设术语库的经验,在微型计算机上用Windows作为操作环境运行。每个记录包括:定义、上位词、下位词、同义词、学科领域等,并附有相应的英、俄、德、日、法五种外文对应词及来源等,共计36个术语数据项目。其总框架以学科分类体系为主,兼顾专业,采用三级类目。编审工作是按照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的。1995年曾邀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组进行了评估;1996年第一期工程通过了验收,该库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被评为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有关部门与德国国际术语与应用语言学中心达成协议,出口该库部分数据,用以充实德方的术语库。此外,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也购买了该术语库的有关术语数据。现在,该库已开始获得经济效益,并准备开始第二期工程。2.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始建于1993年。它以我国首部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为依托。《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近8万个条目,涵盖56个学科,该库是我国首例大型的、面向概念的综合性多功能术语数据库,由以下子库组成:①百科全书:主要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条目和其他权威百科全书;②术语库(百科术语、国家标准术语等,每条术语含11项,主要包括术语编码、中文术语、汉语拼音、英文、定义、学科领域、国家学科分类代码、来源、等级等);③名人库(主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现的中、外名人);④图片库。现有术语数据70余万条,该库的建立,不仅能提供多途径检索库中的知识,而且为编辑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库计算机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主机选择的是DEC server 2100,数据库服务器上操作系统采用UNIX,数据库采用Sybase10及北大方正集团提供的信息检索系统(Inforbase),编辑自动化服务器上操作系统采用NT3.51,客户端采用Windows 3.11检索软件和编辑软件。在开发过程中,遵照了有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成功地开发了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中文软件,并提供了SGML格式到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格式的转换表。现在,出版社内联网(intranet)已连通,并开始对用户服务。在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和跟踪管理下,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在1997年9月已通过验收,专家们认为该库的水平在国际已处于先进,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它已被新闻出版署评为199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信息资源的建设是非常重要和艰苦的,在这方面他们所作的工作只是初步的,带有探索性的。现在即将开始百科术语数据库的扩建工程,逐步完成百科数据库多媒体工程和因特网上网工程,并依据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进一步开发、完善这个数据库。3.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建立机读汉-英、英-汉科技词库,收有50万条词,现已基本建成,拟发行《综合汉-英科技词库》印刷本及其机读版。以后拟将词量扩充到100万条,并进一步增加日、俄、德、法语种对照,建立语料库,最终将建成机读多语种词语知识库。此库建成后,将对语言学中的机器翻译,信息交流中的自动标引、自然语言检索和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并可用于编制或修订主题词表、辅助机读数据库,对录入的大量中外文词语进行书写校验;编辑出版多语种词典、手册(印刷本和机读版)等。4.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建立农业叙词库。该库是农业部的科研项目。经过四年的工作业已完成,并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1991年在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下,国家语委应用语言研究所建立了应用语言学术语数据库(TAL术语库)。他们从专业书刊及辞书中挑选、输入了2万条术语记录,每条记录包括6个数据项,即分类号、英文名、汉文名、汉语拼音和结构(汉语名称的结构表达式)、出处等。该库是在IBM-PC机上以DBASE Ⅲ语言编制的。该库可用来辅助有关术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工作。该库还可通过结构的查询,研究汉语术语的构造问题,为构造术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该所1992年还建立了计算语言学的术语库。6.1995年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立的科学技术名词术语数据库主要收集了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科学技术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我国专门进行科技名词审定的部门,是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的权威性机构。经该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均要遵照使用。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均为我国各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的科学家。目前,该术语库已有13年来公布的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学、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40个学科的名词术语,约14万余条。该术语库主要是英汉词汇对照,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部分词汇有释义,例如,大气科学、煤炭科技、水利科技、船舶工程等。现已开始有计划地增加定义。另外,还建立了新术语子库,主要收集了当今世界上科技领域新出现的名词术语。该库采用dbase Ⅲ和Orcle编程。现在,已出版了公布的40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并准备出版电子出版物。该库正陆续增加新审定的名词术语,以便更好地消除术语混乱现象,促进我国科研、生产、教学和学术交流。术语库的建设是一项基础建设性工作,其投入大、工作量大、工期长、见效慢,但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品种,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但我国的建库工作尚缺乏协调,内容有重复,浪费了力量,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要加强领导力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其应用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渐改变着每个社会角落、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目前,因特网技术日益成熟,并且迅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现在,我国加入因特网的用户已达几十万户。他们不仅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阵地,而且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发展网上术语数据库将加快术语的传播、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推动术语的统一和发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将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术语学理论,对面向翻译的船海核相关专业汉英俄术语库的构建提出初步构想,并分析建库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拟构建一个船海核相关专业动态的汉英俄对照术语知识库。文中主要阐述术语库建设的理论原则、术语库的数据来源和知识结构,术语库建设流程及更新和维护。术语库建设需要学科专家、术语工作者、语言工作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希望构建的术语库能够资源共享,为学科发展奠定科学严密的基础,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专业的语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前言1984年10月正是英国伦敦的晚秋季节,笔者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全体会议,会上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术语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笔者收益匪浅。同时在准备参加这次会议过程中,汇集和学习了一些有关术语学的资料和著述,考虑到这个新兴交叉学科,我国学术界还比较陌生,根据个人粗浅的理解,对术语学的概况及其发展历史,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一、什么是术语学术语学(Terminology)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与语言学、语音学、分类学、情报学、逻辑学和本体论密切相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专门探讨各学科术语的概念、概念分类,术语命名的原则、演变以及规范化等,一句话,就是研究各学科术语的命名原则,建立在语言学、逻辑学和本体论理论基础上。术语学虽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其进展速度很快,已建立起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领域,如算学语言、模式概率语言,符号逻辑学、语符学,类型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已有生物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年轻术语学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一,跨学科术语的单义性是科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工具;第二,专业细分性,新学科的涌现与诞生,必然创造出一批代表新概念的新术语和词汇,这两大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的发展,使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加之,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术语学已成为当代国际学术领域内一门极为活跃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当代术语学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从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关系得到论证。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控制论、系统工程、自动化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都涉及程序和程序语言问题,众所周知,人造程序语言,终归是参照自然语言规律编制的,无疑是自然语言的派生物,大量人造语言的出现与应用,为术语学提出了新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方法,由此,不难看出,新学科、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术语学的进展,许多术语学家提出,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术语学的发展程度,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学研究的对象是经过定义的术语,而术语的定义根据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产物,总是与具体或抽象的实体相一致、相适应,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正是概念分类的基础,是逻辑学和本体论的内容,术语学涉及到了哲学范畴,特别是在概念、概念系统分析中,强调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的总和)和概念的外延(同类性的实体总和)。术语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现实主义观点之上,这些理论与观点,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公布的文件中,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文件主要有:DP704《术语的原则与方法》(Principles of terminology)DP860《概念与术语的国际统一》(International unification of concepts and terms)R.1087《术语学名词》(Vocabulary of terminology)R919《分类词汇编辑指南》等等。(Guid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raft standard detailed outline)二、术语学的发展历史术语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性学科。而术语的出现,实际上随着人类在社会舞台上活动和生活之始就已有流传,可以说,同人类社会活动具有相同的悠久历史。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概念和术语的使用,反映了欧洲古代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具有独特体系,反映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概念的术语,也具有光荣的传统。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日趋频繁和扩大,自然就涌现出大量反映科学技术概念的术语和词汇,于是术语的命名和统一就成为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耐(Linnee,1707-1778)1753年首创生物学命名双名法,开创了术语命名原则和方法论的研究。进入十九世纪,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各学科的科技协会,为了推动学术交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术语标准化的系统研究,像俄国技术协会的工作,都有一定影响。二十世纪初,1906年建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CEI),编订了《国际电工词典》,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发展。而术语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方法原则的形成,与奥地利学者E.沃斯特(Eugen Wüster,1898-1977)的成就分不开,他193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术语学的论文,闻名于世的《国际工程学,特别电工学语言的国际标准》(Die Internationale sprechnormang in der Techniki;Besonders in der Eletrotechnik,Berlin,VDI Verlag)。就在这篇经典性的论文中,他不仅阐述了术语系统化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论述了术语学的基本原理,为术语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他相继发表了大量术语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诸如《普通术语学——一个介于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情报学之间的学科》(1974)等,在他80岁高龄时,还发表了《术语学的基本理论与术语辞典编纂学》(Traduit dei Einführung in dei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由于他的卓越贡献,而成为当代术语学的奠基人和权威。奥地利术语学界继承和发展了沃斯特的理论,他们多从哲学角度,强调概念在术语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给术语学在理论体系上增强了逻辑学上的论证。现在已形成了具有相当威望的维也纳术语学派。苏联也是术语学理论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塞弗金、萨哈洛夫、П.Л.库拉纳,B.C·库洛巴金等曾作过大量工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标准化协会内,专门成立了术语标准委员会,1933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了术语委员会,后改为科技术语委员会,两个系统都做了大量工作,像术语标准委员会主席洛特(Lott,1898-1950)院士,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术语学论著,因而获得第一个术语学教授的光荣称号,他的代表作品《科技术语学构成原理》(Основы постройнной научно-tе-хнической теминологии)也是奠定术语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文献之一,早为术语学界所公认。此外,德雷林教授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作过大量工作,维诺库尔(Vinokur)则在术语词汇单位组成概念整体结构方面,作过系统论述。苏联科学院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的塞弗金(1869-1942)教授专门论述过苏联术语学的原理与方法,受到广泛称赞。在这些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术语学的莫斯科学派。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术语原则与协调)委员会的第一分委员会,就设在苏联,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承担和负责这个分委员会工作。国际标准化协会(ISO)的诞生,为术语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36年,协会下就成立了技术委员会(TC37),其任务就是专门制定术语命名原则与方法,相继在布达佩斯、巴黎、柏林、赫尔辛基等召开过术语讨论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2年停止了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重新建立,鉴于术语标准化的重要意义,1951年,在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标准化协会的积极倡议下,重新恢复了TC37技术委员会的活动,负责术语学原则的协调,探索和推荐各国标准术语,其具体规定是:1.一般术语:技术术语和概念原则;2.国际术语:国际技术术语的原则;3.单语词汇:单语专业词汇的编排原则;4.多语词汇:多语专业词汇的编排原则;5.语言符号:专业词汇、著作目录中国际通用符号;6.其它符号:专业词汇中其它国际通用符号。TC37委员会重新建立后,积极地开展了活动,相继召开过各类专业问题的会议。1952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了第一届会议,着重讨论了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工作规划及机构设置问题;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二届会议,会议主要通过了术语的特性和定义的原则;1958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三届会议,主要讨论了多语种词汇的格式及语言符号;1960年在柏林召开了第四届会议,通过了若干推荐标准,包括上文中提及的704《命名原则》,860《术语学词汇》等;197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五届会议,主要修订和充实各类推荐标准。第四届与第五届会议相隔之长,也是由于各国对推荐标准十分关注,致使一个标准草案要经过多次专门性讨论会,协调会,这期间,相继在魁北克、巴黎、维也纳召开过多次会议。正是由于这些学术上的系统而深入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走向信息社会的一门反映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学科。1984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TC37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对术语学的基本理论,诸如概念及其分类,概念的特征及其与事物属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足以说明术语学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发达国家中术语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观上述,当代术语学的发展,简要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术语学孕育与形成时期,沃斯特和洛特的论著,奠定了理论基础。2.六十年代中,欧洲共同体在卢森堡首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翻译工作,为术语库的建立,创出了新路,把术语学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基础上。法国标准化协会,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苏联等国相继建立了规模不一的术语数据库,1979年在莫斯科召开的术语学讨论会和术语数据库讨论会,显示出术语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七十年代以来,在奥地利维也纳建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及术语网络,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TC37委员会协作下,积极开展了术语人才的培训,促进了学术交流,协调了国际合作,大大丰富了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八十年代以来,术语学已成为世界学坛中非常活跃的新兴学科,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术语库体系日益扩大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向纵深发展,显示着术语学在各国科学技术现代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当代术语学学派术语学既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包括着本体论和哲学内容,因而对概念的理论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出现不同的学说,进而形成了当代术语学的四大学派。1.德国—维也纳学派奥地利是现代术语学的奠基人沃斯特的故乡,沃斯特的论文,既奠定了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也为术语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沃斯特逝世后,经过达尔伯格(I.Dahlberg)和沃尔西施(G.Wersig),莱比锡马克思大学霍夫曼(L.Hoffmann)等人的工作,使这个学派在术语学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在正为维也纳大学费尔伯(Felber)教授所继承和发展。费尔伯教授,不仅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学原则与协调(TC37委员会)的秘书,也是国际术语信息中心的主席,组织和领导着国际术语学的研究工作,曾两次来我国讲学。这个学派主要强调概念、概念体系,认为概念体系才是术语的基础,一个概念体系是由具有多层结构逻辑体系构成的,同时认为定义是用来确定概念,划定概念范围要受内涵和外延关系的制约。因此,他们在阐述术语学意义时,总是强调术语学是科学和各分支学科概念系统的原始基础,是传递知识、技术、各语种之间概念的工具。他们把术语学分为:(1)术语学的一般理论;(2)术语学在特定学科和语种中的理论;(3)代表特定学科领域中概念系统的集合词汇;(4)出版代表特定科学领域中概念的词汇。这些论点,在费尔伯教授最近编写的《术语学手册》中有更为系统而新颖的论证,并概括了一系列严格的方法原则,确保术语定义的一致性。费尔伯教授两次来我国讲学,对我国术语学的发展十分关心,经常寄赠有关论著和资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学派不但在过去术语学形成中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术语学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莫斯科学派苏联术语学是在著名学者洛特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塞普林金(S.A.Caplygin)、德雷森(E.K.Drezen)、克里莫夫斯基(Klimofski)、戈龙文(B.Golovin)、丹尼连科(V.Danilenko)等人的工作形成了一支有影响的术语学学派,其中苏联科学院科技术语学委员会,在苏联术语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整个工作是在苏联标准化机构领导下进行的,因而这个学派的基本论点是:强调术语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属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认为术语本身来自科技各领域中的概念名称,反映着科技成就的新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术语学属于语言范畴,所以主张从一领域的语言单位建立概念体系,然后为概念定义,最后再确定术语。这个学派近年来,在术语分类、分类原则、术语特性、术语的概念、术语定义、术语在其它学科中的使用和地位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为术语学界所称赞。特别是在1959年由苏联科学院召开的第一届苏联术语学讨论会,引起国际术语学界的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的第一分委员会(术语学原则与方法协调)的秘书处就设在莫斯科,现由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具体负责。在第一分委员会主持和组织下,起草了《术语学词汇》(1087),《术语命名原则与方法》(704),《概念与术语的国际统一》(860)等文件和标准,对整个术语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3.加拿大—魁北克学派这是一个比较年轻而活跃的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学派奠基人,可以说是在七十年代初在术语学方面才有所发展的,它以集各派之长,综观各派理论与方法为特点。他们同样强调概念是术语的基础,认为概念单位构成了分类、定义以及命名的出发点,术语的命名应建立在概念的多层体系结构之上。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加拿大著名术语学家隆多(Cuy Rondeau)教授反复阐述概念、概念体系及其分类在术语学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术语在本质上是由概念与名称组成的语言符号,并作为特定概念总体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个学派十分重视翻译工作,他们也强调术语学是社会语言工具的论点。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建立,与魁北克推行“法语化运动”有着密切联系,现在拉瓦尔大学成立专门术语教学与研究机构,由隆多教授领导,他在著名的《术语学概论》一书中,对整个术语学的概念、发展历史等作了系统论述,受到术语学界的欢迎和称赞,这本书已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隆多教授应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邀请,将于近期来我国讲学,专门讲授术语学理论。这个学派得到加拿大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法语委员会的赞助,多次在加拿大召开国际性术语讨论会,对这个学派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第三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魁北克法语管理局内,负责研究专门词汇与编辑方法,由他们组织和主持起草的文件和标准有:《单语种分类词汇的编排》(4466),《分类词汇编辑指南》(919)等,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讨论和使用。4.布拉格术语学派捷克斯拉伐克的术语学工作,起始于三十年代,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保护两种民族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他们的论点,多侧重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术语学问题,深受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传统论点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古典的布拉格学派在术语理论上的继续,故称之为术语学上的布拉格学派。近年来,多从事于术语的特性和符号中的概念与名称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积极地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术语学方面的活动,参与了国际术语交流、协调和合作,取得较好的效益,他们还分别在捷克科学院(布拉格)和斯洛伐克科学院(布拉迪斯拉发)召开过语言学和术语学专门讨论会。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克库莱克(K.Kocourek),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Term-in a jeho definice》深受术语学界称赞,其他尚有哈弗拉奈克(D.Havranek),霍莱斯基(J.Horecky),鲁登尼(M.Roudny),R·科楚莱克等人。提及布拉格学派,不能不涉及1926年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会,其创建人就是查理大学的马泰修斯(Vilém Mathesius,1882-1945)教授,在该学会发表的纲领性文件《布拉格语言学会论纲》中,反映布拉格术语学派中元老们的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有层次的结构,同时反映出了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语言功能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因而可以论断,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更强调于理论基础,正像北京外语学院宋伟华在报告中所指的:他们不赞成用人造语言来统一各国的科技术语,认为这是不切实际,但也反对“民族化”的语言“纯正主义”。他们主张:“尽量使本族语的术语(本源术语)与相应国际术语保持概念上一致”,并力求在形、声上接近与相似。遗憾的是,在1984年伦敦的全体会议上没有这个学派的代表参加,未能当面了解这个学派的基本论点。北京外语学院朱伟华副教授曾在捷克斯洛伐克进修两年,对布拉格学派进行过专门研究,曾对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做过系统介绍,发表过一些文章。5.其它在会议期间,我们尽可能地接触一些国家的代表和术语学家,了解他们在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统一工作的情况,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萨格尔(J.C.Sager)教授,他在术语学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大会发言中,对概念及其分类的论述,十分精彩,博得与会者的称赞。最近从他的来信中,得知他在计算语言中心(CCL)的研究工作,越发显示出他在术语学研究中的独特论点。近年来,北欧国家的术语学研究及标准化工作,取得颇大的成就,像丹麦、瑞士学者在会议上的发言,反映出他们在术语学工作中的新观点。最近收到丹麦的H.皮茜特(H.Picht)副教授来信说,他主持的哥本哈根经济学院术语中心,建立了术语学专业课,并开展有关术语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此外,法国的吉伯特(L.Guilbert)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术语学的论著,他虽然多侧重语言学观点,但十分重视当代术语学的社会作用和经济实用价值,是术语学界中有影响的人物。联邦德国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术语学研究上独具特色。四、术语库1984年伦敦会议期间,TC37委员会的第四分组专门讨论有关术语数据库问题,由于多与一、二、三分委员会开会时间重叠,我们只参加了一次讨论会。这个工作组是由柏林德国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的,其任务是研究情报学,利用电子计算机磁带,及其在编纂术语和词汇中的应用,过去曾提出了DIS/6156《用磁带交换术语资料的形式》,在开展术语学工作使用电子计算机方面,起了推动作用,因而许多先进国家相继建立起不同规模的术语数据库。术语数据库就是一部概念和术语的自动系统词典,不但包括自动处理能力,而且也包括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是信息论诞生与发展的产物,尽管现有大多数术语数据库还处在第一代,但其功能已达到了输入、储存、查找、记录和输出,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局部问题,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某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全部术语。下面分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术语库的情况,供一般性了解:1.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术语数据库(EURODIOAUTOM)设于卢森堡,为1963年所建,是世界上最早建起的一个数据库,专门为翻译工作服务。1976年已拥有400,000个词条,这个库可以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荷兰和丹麦语等。2.魁北克术语库(BTQ)这个术语数据库是魁北克法语管理局于1969年创建,当时的容量就是34,000条,现在加拿大对术语工作十分重视,术语库规模不断扩大,如加拿大术语库,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等。3.法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术语库(NORMATERM)为1972年初建,从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序词表》取得经验,进行了英文与法文的对译,截至1976年就拥有15,000个术语概念。4.加拿大术语库(BTC)开始,从统一广泛流传的词书、工具书和手册中的术语着手,现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术语分类系统,是一个多级性的,包括55个主要学科的序词表,1979年就收入800,000词条。5.瑞士技术术语中心术语库(TERMODOK)1968年开始组建,从术语汇编自动化着手,到1978年达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水平,现在的TERMODOK已是第四代,拥有75,000条术语可供使用。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语言管理局术语库(LEXIS)1966年开始输入第一批术语,其容量为120,000条,现在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广泛向翻译人员提供服务,可把英、俄、法文的科技论文译成德文,截至1976年就拥有900,000条术语,其中有40,000条属于电工学术语。7.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科学技术研究所(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й и кодирования)创建于1979年,当时输入各类术语120,000条,近几年有了颇大的发展,其科技术语工作在苏联科学院的科技术语委员会内有着雄厚的基础和设备。8.丹麦术语库(DANTERM)1975年由哥本哈根商业高级研究院筹建,1980年投入使用,现已具有先进系统的术语库,专门供给学者、教授在科研、教学中使用,他们十分重视新术语的推广和使用。会议中哥本哈根经济专门学校皮西特(H.Picht)教授向我们介绍,该校也有相当规模的术语数据库,主要为翻译和编订辞典之用。9.西门子公司术语库(TEAM)1967-1968年于慕尼黑建成,其目的是向广大用户提供全部术语信息。该库功能很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等均可自由输入输出和互译。1976年就拥有3,000个存储单元,750,000条术语,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术语库之一。10.博利瓦尔大学术语库(BTUSB)1979-1980年建成,其目的是收集、储存技术术语,近年来也传送标准术语。最近加拿大拉法尔大学隆多教授寄来大量有关术语数据库资料,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尚未整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萨格尔(Sager)教授也来信介绍英国术语数据库的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结语我国自然科学术语工作,既有优良的光荣传统,又有雄厚的基础,但若从当代术语学角度从事研究和命名,可能尚处在启蒙阶段。当务之急,应首先建立起专门术语研究机构,以使我国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工作,建立在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其次是强化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与审定机构,早日统一我国自然科学术语,并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积极地筹建全国的科技术语库,以便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许多学者喜欢把术语叫做“名词”。这种叫法是极不确切的。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术语并不是名词,而是由名词或其它单词构成的词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科学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以词组为形式的术语,它们叫做词组型术语。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词组型术语越来越多,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几乎成了现代术语发展的一个规律。我在1986-1988年间,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派遣,在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研究汉语的术语问题,使用VAX11/750计算机和UNIX操作系统以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该术语数据库收了国际标准ISO-2382从1975年以来的全部有关数据处理的术语,共计1510条。这些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一类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是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如名词术语、动词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单词型术语只有375条,其中包括:名词术语:244条,如“数据”。动词术语:53条,如“打印”。名动同形词术语:75条,如“输入”。名形同形词术语:2条,如“对称”。名限同形词术语:1条(“限”指限定词),如“顺序”。在GLOT-C术语数据库的375条单词型术语中,名词术语只有244条。词组型术语是由单词组合而成的术语。如名词词组术语、动词词组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词组型术语有1135条,其中包括;名词词组术语:838条,如“计算机/程序”。动词词组术语:31条,如“改变/转储”。形容词词组术语:27条,如“自动/的”。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239条,“信息/处理”。词组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75.17%,单词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24.83%,而名词术语只占了全部术语的16.15%。可见,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名词术语并不占优势,把术语称为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术语系统,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单词只不过是术语的构成材料(它既是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材料,也是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材料),而术语(包括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则是由这些构成材料形成的产品。因此,可以说,一切术语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的1510条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都是由858个不同的单词构成的。这858个单词,与1510条术语的数量比较起来,只是一个较少的数目。这种由少量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术语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我们把它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早在十九世纪初年,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德(Von Humboldt,1767-1835)就观察到“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尚未找到能够证实这种论断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这种论断只是停留在假设的阶段。今天,我们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个有力的技术工具,通过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来检验这个大胆假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正是“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假设的一个科学实例。术语系统中单词数目是有限的,而由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的数目却是无限的。由少量的有限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无限的术语,这正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原理在术语学中的具体表现。可见,“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是一个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哲学背景的普遍性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的三个基本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和术语的平均长度。并且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为了说明什么是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以及术语系统的经济规律,需要先定义如下的初始概念:1、系统的术语数:在一个术语系统中,不同的术语的总数,也就是术语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术语数用T表示,它的单位是“条”。2、单词的绝对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某一单词的出现次数(或使用次数)。单词的绝对频率用α表示,它的单位是“次”。3、不同单词数: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数目。不同单词数用ν表示,它的单位是“词”。4、不同单词总数:在术语系统中,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总数。不同单词总数用W表示,它的单位是“词”。不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W=Σν5、运行单词数:具有同一绝对频度的不同单词ν和它的绝对频度α的乘积。运行单词数用ρ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数的计算公式是:ρ=αν6、运行单词总数: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运行单词的总数。运行单词总数用R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R=Σραν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就是系统的术语数T被不同单词总数W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用E来表示,这样,我们有如下公式:E=T/W……………………………………………………(1)E的单位是“条/词”,读为“每词多少条”。在大多数术语系统中,E>1;如果E≤1,则说明术语系统设计的经济效应不高。例如,在术语系统GLOT-C中,T=1510,W=858,则该系统的经济指数E为:E=T/W=1510/858=1.76这说明,当术语系统有1510条术语时,每个单词平均可构成1.76条术语。可见,这个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说,在该系统中,每个单词构成的术语条数较多。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高低,受到系统中术语数的强烈影响。随着系统的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也逐渐升高,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系统的术语数为500条,不同单词数为342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为1.46;当系统的术语数增加到1000条,不同单词数增加到58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增加到1.70;当系统的术语数进一步增加到1510条,不同单词数进一步增加到85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进一步增加到1.76,如下表所示:这种情况,可图示如下: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如果具有大量术语条目的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指数,那么,这个系统必定具有大量的由少数基本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而这些词组型术语构成了该术语系统的主要部分。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每个单词的绝对频率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单词经常使用,叫做高频词,有的单词不常使用,叫做低频词。随着术语条目的增加,高频词的数目一般来说也相应地增加,而新词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时,尽管术语的条数还继续增加,不同单词总数增加的速率却越来越小,而高频词则反复地出现。在术语数T与不同单词总数W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函数关系:W=Φ(T)这种函数关系可粗略地用下图表示:术语系统的高频词越多,则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术语也越多,单词构成术语的这种能力,叫做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就是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运行单词的总数R被不同单词数W来除所得商。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用F表示。这样,我们有下面的公式:F=R/W…………………………………………………(2)F的单位是“次”。事实上,因为R的单位是“词次”,W的单位是“词”,所以F的单位就是“词次/词”,它恰恰等于“次”。F的值不能小于1,即F≥1;对于同一个术语系统来说,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不能小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即E≤F,因为我们总是有T≤R。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1510条术语的运行单词总数为3216个,而构成这1510条术语的不同单词总数为858个,即R=3216,W=858,这样,我们有:F=R/W=3216/858=3.75这说明,当GLOT-C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时,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为3.75,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单词可以出现3 75次。因此,这个值也可以代表这些单词构成术语的平均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受到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影响。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T=500),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342并且 R=Σ ρ=987因此 F=R/W=987/342=2.89当系统中的术语数为1000条(T=100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588并且 R=Σ ρ=2072因此 F=R/W=2072/588=3.52当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T=151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858并且 R=Σ ρ=3216因此 F=R/W=3216/858=3.75我们可得到如下的表:从表中可看出,随着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相应地增加,图示如下:在上图中,虚线表示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变化情况,如果术语数T相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值不小于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值,即F≥E。仅当术语数T=1,系统中只有一个单词时,F等于E,在其它场合,F永远大于E。从上面三个频率表中还可看出,随着单词绝对频率α的增加,具有同一绝对频率的不同的单词的数目ν相应地减小,这种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这说明,在一个术语系统中,高频词只占了不同单词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它们却能构成大量的术语。例如,在“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术语数T为1510条时,绝对频率大于10的高频词只有62个,而它们的出现次数却是1342词次,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运行词总数占了全部的运行词总数的41 4%。术语系统中的高频词越多,则该系统中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就越高。三、术语的平均长度包含在术语中的单词数,叫做术语的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最小长度为1单词型术语的长度永远等于1,每个单词型术语只能包含一个单词。例如,“程序”这个单词型术语的长度为1。词组型术语的长度永远大于1。例如,“程序/设计”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2,“数字/字符/子集”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3,“条件/控制/转移/指令”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4,“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5,……等等。从术语经济原则的观点看来,术语的长度太长,不便于使用和记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术语的长度问题。从术语系统的整体来看,还应该研究术语的平均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是运行单词总数R被术语数T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的平均长度用L表示。计算公式为:L=R/TL的单位是“词次/条”,读为“每条多少词次”。L的值永远不小于1,即L≥1,在每一个术语都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系统中,L=1,在其它场合,L>1。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R=3216,T=1510,所以,该系统的术语平均长度为:L=R/T=3216/1510=2。130这意味着,在GLOT-C中,当术语数等于1510条时,平均每条术语由2 130个单词构成,即每条术语中含有2.130词次。随着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在GLOT-C系统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1.974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000条时,术语得平均长度为2.072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51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2.130词次/条。当然,术语的平均长度不能太长,每个术语系统都能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把术语的平均长度调节到最佳值。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某些太长的术语被淘汰了,某些较短的术语变长了,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四、术语构成的经济律——FEL公式前面我们讨论了术语构成的三个主要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和术语的平均长度L。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GLOT-C术语数据库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之值是近似地相等的。实验数据如下:当T=500时,我们有E×L=2.88304,而这时F=2.89;当T=1000时,我们有E×L=3.52140,而这时F=3.52;当T=1510时,我们有E×L=3.74880,而这时F=3.75。可以看出,E×L之值与F之值几乎是相等的。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在E、F和L之间建立如下的数学关系:或者 E×L=F F=EL事实上,由于 E=T/W (1)以及 F=R/ W (2)(2)÷(1)得到 F/E=R/T (3)根据术语平均长度的定义,我们有 L=R/T (4)比较(3)与(4),可以得到: F/E=L因此,可有 F=EL这就是上面的FEL公式。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之值。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从FEL公式,我们还可得到如下的推论:1、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术语的平均长度L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成正比。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越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1Ek1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应该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使得每个单词能构成更多的术语。2、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系统的经济指数E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正比。术语的平均长度越长,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2Lk2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必须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因为系统的经济指数是一定的,每个单词只能被包含到有限数目的术语之中,所以,只有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3、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一定时,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反比。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增加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缩小,而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减少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增长。这时,FEL公式变为:EL=k3k3是一个常数。这说明,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想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使得每个单词能够构成更多的术语,那么,我们只好从原有的术语中,抽出一些单词来构成新的术语,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单词总数是不变的,我们必须从原有的术语中,一般是从较长的术语中,抽出一部分单词来造成新的术语,而这将引起术语数目的增加。其结果,术语系统的某些术语中所包含的单词数可能会减少,而新术语的长度不可能太长,因而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由此可见,FEL公式反映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以及术语的平均长度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公式是支配着术语的形成和变化的一个经济规律。从FEL公式,我们可得到:E=F/L由此我们可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方法有两个:1、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缩短术语的平均长度;2、在不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条件下,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一般地说,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最好不要过大的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术语的平均长度改变过大,往往会使术语系统改变到人们难以辨认的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最好不要使用缩短术语平均长度的方法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看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最好方法,还是在尽量不过大地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前提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这样,在术语形成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词组型术语,使得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大大地超过单词型术语的数量,而成为术语系统中的大多数。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占了75.17%。这个事实,正是术港形成的经济律作用的结果。而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又是洪堡德提出的“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普遍假设在现代术语学中的实际体现和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术语》2014,(3):F0003-F0003
<正>第六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计划于2014年9月20-21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此次大会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由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术语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与语言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此次会议将从跨学科的视角人手,围绕术语基础理论研究、术语翻译、术语立法、术语政策、术语规范与审定、(双语或多语)术语库建设、术语教育、计算术语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人员的术语能力逐渐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文章就科技术语翻译人员应具备的术语能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提出科技翻译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拥有良好的外语和专业水平,熟练掌握术语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较强的术语规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公司跨国经营离不开翻译,翻译质量和速度是获取目标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积极主动地管理术语,包括预处理翻译项目中的关键术语,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商业环境中,翻译内容包罗万象,术语来源广泛。以术语提取为基础,采取重用已有词汇的后处理策略,可最大限度提高效率,把术语自动整合到翻译管道中。从语料库中提取用于翻译的术语,导入术语库,用于商业开发。根据工作经验,作者探讨了术语提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