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总则(一)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自然科学名词规范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员会)。名词委员会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名词(包括命名原则),并根据国务院授权予以公布,所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二)受国务院委托并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商定,名词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牵头。二、组织机构(三)名词委员会由全国委员会、学科分委员会两级组成。(四)全国委员会1.全国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经审查批准后予以公布。2.全国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其中一名专职副主任委员),委员总数为80人左右。3.全国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联合提名,报国务院批准;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分别委派有关负责人担任,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后联名聘任。主任、副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列席常委会),在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执行全国委员会的职责。全国委员会委员由有关单位推荐,经常委会同意后报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并联名聘任,任期四年一届。4.全国委员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5.全国委员会委员应该由各学科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科技专家、学者组成。6.全国委员会委员一般应参加有关学科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活动;对分委员会的上报稿进行复审;宣传、贯彻全国委员会的方针、政策和咨询等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名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五)分委员会1.分委员会根据全国委员会的安排和要求,负责制定本学科的名词审定计划,具体组织审定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上报稿,分委员会对本学科所审定的名词负责。2.分委员会按学科建立。委员一般为25-30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秘书1-2人。3.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以保证审定委员会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分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任人选由有关学会推荐,经与名词委员会办公室协商后,报全国委员会批准,由名词委员会和有关专业学会联合聘任。4.委员任期一般为4年。为保证审定工作的连续性,换届工作需根据一批名词审定工作的自然阶段,或学会换届等具体情况分别决定。换届时一般应保留上届委员半数以上。5.分委员会可根据审定工作需要分设若干专业组。(六)办公室1.办公室是全国名词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名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2.办公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3.办公室成员分工联系各分委员会,协助分委员会开展名词审定工作;贯彻执行全国委员会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组织各学科之间名词协调统一的工作。三、其他(七)名词委员会的英文名称: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ural Scientific Terms(CNCNST)  相似文献   

2.
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在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情况;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的全国委员、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及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同志。我们邀请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我代表委员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现在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局长汤丙午同志传达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务院批文的下达,表明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怀,也标志着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的批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济慈副委员长在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回顾他早年从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的切身体会中,曾提及审定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是通过长期艰辛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学习严老对待科技名词术语严肃认真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谦虚谨慎的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局的共同努力下,名词审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天文学是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学科。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审定原则,选词范围,审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编排体例等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根据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条例》,统一了认识,按专业分工,选取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名词,形成名词审定初稿,经过全体会议审议,对《初稿》收列的词目进行筛选,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概念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汉文名称。对于订名有争议,概念易混淆,包含新概念的新名词和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然后按照相关含义排列,汇总整理,印制成征求意见稿,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广泛征求天文学家的意见。委员会认真对待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到广开言路,博采众长,萃取精华,集思广益,力求在审定名词术语过程中,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天文学名词草案经过几上几下,反复认真地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一千九百五十六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经国务院授权委员会,昨天已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第一批经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已由科学出版社印制成书,将在国内外发行。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确定了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审定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讨论并研究了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相继建立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等29个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截止到今年八月,委员会组织了各种审定会、座谈会和协调会共约150次,参加会议约4000人次,各分委员会共提出名词审定初稿12万余条,经过初审筛选和征求意见,进行三审成为终审稿的有9300条(医学未计入内)。除天文学名词外,土壤学名词已完成终审,正在整理上报。今年内,物理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第一批名词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等均将完成终审。明年将有更多的学科完成终审上报。预计三、五年内将完成29个学科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奠定基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985年,方毅同志在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科技名词术语必须统一的迫切要求。只有使用统一的名词术语,才能适应当今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需要。因此,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委员会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各分委员会还聘请了一些建国初期就积极参加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在我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作为顾问,指导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一些老先生,虽年逾古稀,身体不好,仍十分热心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提出宝贵和中肯的意见。在分委员会工作的很多同志,是科技战线富有实践经验的中年骨干,他们工作繁忙,重任在肩,仍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努力作出贡献。有些单位的新、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领导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我们工作很多帮助。在此,我代表委员会,向为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贡献的有关方面和个人致以由衷的谢意!委员会的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对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落实委员会为解决审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决策和措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不仅沟通了各分委员会与全国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而且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调。目前办公室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较差,但同志们勤勤肯肯地工作,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深入各分委员会,了解审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对审定工作中的共同性问题,例如,审定工作的目的、任务,学科间的交叉、协调,以及选词、定义和编排体例等问题都作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草稿),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使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公室编发了《简报》,及时报道各分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推动审定工作的开展。此外办公室编辑出版了会刊一一《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介绍了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刊载了专家们对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建议和主张,是我国研究和探讨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性刊物,受到国内外术语学界的关注。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有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譬如对新订的名词术语,将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放在首位;对已经流行的名词术语,应该注重统一性,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轻易更改。其他如主科与副科的关系;专家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都要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给予妥善解决,使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日臻完善。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繁重,在首先做好基础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前提下,同时逐步开展一些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现有的29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应向本学科深入发展,使专业名词术语的订名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应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因此,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新技术、高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应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铺开,确保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委员会在集中力量搞好汉文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应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切合实际地制定适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订名原则与方法,毋须强求一致,条件具备后逐步开展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逐步与国际术语情报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术语学机构及个人保持资料文献交流,两次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术语委员会)会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我们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其通讯刊物上介绍我委员会的情况,表达了对我国所使用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汉文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文字。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使用汉语的地区,应沟通情况,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志们,委员会两年多来的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基础,随着国务院批文的下达,我们认识到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因缺乏经验,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加以改正。努力做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我们热切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我们第一组全体同志,对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都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成立这个组织很必要,很迫切。今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在整个自然科学体系内,统筹安排,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互相协调地开展工作,把名词审定工作进行得更快,做得更好。我们这个组关于两个《条例》的意见,昨天已经作了汇报,不重复了,现在只扼要地汇报今天上午在小组会上结合名词委员会的工作规划讨论本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情况。很多同志感到,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的名词工作基础比较好,在名词委员会成立之前酝酿得也比较细致。技术学科这个口袋很大,学科很多,牵涉到的部门也很多,有些问题需要提请名词委员会协调解决。所以今天上午分组上的发言,主要集中在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如何组织落实的问题。机械、电子、电机、化工、冶金、自动控制、兵工、力学、计算机等方面代表的发言,都反映了:大家都很重视名词审定工作,已经作出了不少成绩,分别出版了本学科名词词典,有的还有定义,几种文字对照。今后可在名词委员会的领导下,更加努力落实名词审定的任务(例如机械、电子等),但是同一学科名词往往在不同学会不同部门分头进行,互不联系,甚至彼此矛盾很大,例如粉末冶金,有三个学会都设有专业委员会;电子方面,除电子学会(挂靠电子工业部)、通讯学会(挂靠邮电部)外,航空、宇航、兵工等学会也都设有雷达、天线等专业委员会。地质选矿牵涉到六、七个部门。自动控制、自动化等学科,情况也是如此。同一学科同一内容的名词,几个学会几个部门分头审定,不仅工作重复,而且造成许多分歧,很难统一,因此,我们建议名词委员会办公室,通过了解、协商(不只同学会协商,还必须同学会挂靠单位协商),尽可能按学科归口,分别成立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这个工作可抓紧进行,尽快商定挂靠单位,至少确定一位负责人,一位专职秘书,并拨给必要的经费。这样,名词工作就可以在新的安排下有系统地开展起来。建议基础学科的名词尽快分期分批地审定公布。其他学科的名词尽量向基础学科靠,尽可能采用已公布的名词。先审定本学科最专用的基本名词,然后陆续审定较专门的名词,建议先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名词,这些名词正在分头提出,同一概念可能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叫法,时间一久,各自用惯了,积重难返,再来统一可就困难得多了。各门学科或各个学会先编出一些词典,例如英汉名词词典,可能是一个好办法,这种词典以后可以不断修订。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慎重确定推荐的名词,也会起统一的作用。也是继续征求意见的方式。名词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不宜重复,而一个学科的词典可以收常用的密切相关的其他几个学科的名词,不怕重复(读者希望这样做,用起来比较方便)。以上意见,是否恰当,请批评指正。最后祝名词委员会工作胜利开展,祝代表们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我国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概念的引进、科技文献编撰与检索、科技书刊出版、科技信息传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审定原则(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应在广义的自然科学范畴(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以及交叉学科等)内进行。(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既要考虑中文构词的独特性和习惯,又要便于学术交流,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同时要注意抓好反映当代科学概念的新的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三)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原则上由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或审定小组负责进行。(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主要依靠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使定名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而对个别有争议者,经反复认真讨论后,由名词委员会最后作出决定。二、工作任务(五)名词委员会的工作任务1.研究、制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具体措施。2.拟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3.广泛宣传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推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4.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命名原则以及科学符号等,并予批准公布。5.组织开展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研究工作,负责搜集有关中外术语资料和信息,研究和制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原则和方法,以便使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定名建立在当代术语学理论基础上。6.负责与国际名词术语机构建立联系,以利于与国际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定名协调一致。7.通过各种渠道,同港、澳、台湾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联系,并进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方面的学术交流。三、审定程序(六)各分委员会(或小组),可按学科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并提出原始初稿,召开第一次分委员会审定会议,经整理后编成草案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七)各分委员会(或小组),将对草案的意见,加以整理和集中,并召开第二次审定会议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名词术语,要反复地进行讨论、磋商。最后提出上报名词委员会的草案。(八)对分委员会上报的草案,名词委员会应指定其有关委员组织有权威的科学家最后复审,签署意见后,由名词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予以正式出版公布。(九)各分委员会审定的名词草案彼此之间不统一时,由名词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四、审定范围与公布形式(十)审定与统一的范围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中文名词术语、命名原则以及科学符号等。(十一)所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如在概念上容易引起混淆的,或是新命名术语应加简明的定义,并附以相应的英文。五、其他(十二)本条例为试行草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补充,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陆续审定并公布出版了52种学科的规范名词(约20万条)。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和使用这些名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决定今后在本刊的“公布科技名词”栏目中摘录各学科一部分名词予以公布。读者若想了解某学科公布的所有名词,请查阅该学科公布的名词书。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1986年12月1-5日在广州召开了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座谈会。十几个单位约二十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座谈会对由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高分子组草拟的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草案,提出了很多意见。肯定了聚合物命名三原则:力求遵从习惯,不造新字和注意与国际通用命名法一致。对高聚合物命名采用习惯名(单体命名法)和系统名(IUPAC命名法)并行的方法。1986年12月16日在厦门召开了土壤学第三次名词审定会。26人参加了会议。认真讨论了广泛征询意见后的名词稿。讨论通过了第一批名词稿,基本形成草案,整理后上报。1986年12月19-22日在北京召开了物理学名词第二次审定会。18人出席了会议。讨论了基础物理部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实验七个部分的词条。除实验部分是初稿外,其余均为第二次讨论。这次会议讨论后形成草案,广泛征求意见。1986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气象学名词讨论会。参加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年会的气象界专家,章基嘉主任及参加该会的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22人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对气象学名词中存在争议的29个词,向到会专家征求意见,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确定了部分有争议名词的定名。1986年12月24-27日在广州召开了遗传学名词初审会。出席会议30人。对各组提出的13,000条词条进行了初审。审定出遗传学基本名词3200条。计划87年5月份把词条发出,广泛征求意见,87年7日开第二次审定会。1987年1月13日在京召开了术语学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周有光、胡明扬、夏青、伍铁平、尹斌庸、刘涌泉、朱伟华、张一德、林盛然、高景成、曾凡雄、梁先明、朱照宣周智佑、粟武宾等32人。有的同志介绍了国外情况,呼吁在国内开展术语学培训工作。与会同志热烈讨论术语学要走出中国道路创立中国术语学派。并结合我国实际,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创立中国术语学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指导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和方法。与会同志热烈赞成委员会成立术语学研究室,把我国搞术语研究的力量结合起来,做出更大贡献。1987年1月20日在京召开了交叉学科术语工作组会议。参加会议10人。总结了86年工作,制定了87年工作计划。确定了按学科分别进行审定的原则。1987年2月7日在京科学院院部召开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讨论了86年工作总结与87年工作要点。1987年2月9-10日在京召开了原子核物理草稿讨论会。有10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了715条词条。会上提出增补词条约90条。缺核理论、核探测器部分词条,要作为第二批补充。大家认为核电子器应由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来定,探测器部分要多协调。1987年2月10-11日在京召开了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成立及译名原则讨论会。出席会议35人,陈原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吴凤鸣、吴钟灵同志主持了会议。名对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和经验交流。讨论了工作条例和译通则,提出了有益的修改意见。对87年的译名协调工作做了安排。1987年2月17日在京召开了林学名词审定会预备会。出席会议15人。对即将召开的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审定会做了筹备。1987年2月23-26日在京召开了地理学名词第二次审定会。出席会议25人。会上讨论汇总了修改意见,布置了下一步工作。1987年2月27日在京召开了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放射专业组的放射化学初稿讨论会。出席会议10人。根据刘元方教授提出的初稿,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收词原则和词条选择问题。1987年2月28日-3月2日在苏州召开了古生物名词初审会。出席会议11人。委员们对学科框架问题进行了讨论。分组对初稿进行讨论与整理。决定把整理稿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在下半年进行二审。1987年3月4日在京召开了医学部分名词审定组组长会议。到会约40人。会议重点交流了内科系统专业术语的收集和初审工作经验。传达了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的精神。商议医学术语卡片填写和使用方法。讨论前一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987年3月4-15日在海南岛召开了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出席会议25人。讨论了测绘学名词审定条例,选词框架。定于8月份召开初审会。1987年3月10-14日在京召开了动物学名词初审会。20名委员和2名顾问出席了会议。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郑作新和学会秘书长钱燕文先生到会指导。会议分组对12939条名词进行了筛选和审议。会议决定经过初步筛选修订的名词,由各委员重新整理后交各专业组汇总,经组长负责审阅后送交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审阅、然后于6月份交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打印草案,发送全国征询意见。拟于今年11月召开第二次名词审定会。1987年3月12日在京召开了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常务工作组会议。出席会议19人。讨论了征求意见草案返回稿中的问题,形成了第一批气象名词终审会上的讨论稿。1987年3月14-17日在京召开了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及初审会。出席会议45人中国电子学会孙俊人理事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边拱秘书长主持了会议。吴凤鸣和樊静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吴鸿适同志报告了筹备工作情况,布置了会议任务和进行方法。通过四天会议,委员和特邀代表们对9011条名词草稿进行了删减和订正,初步估计保留作为初稿的词条约6000条。会后要由各组学术秘书进行整理,与需写的注释和外国科学家译名一起在5月31日前交到分委员会秘书处。然后请专人协助审查全稿,待定稿后交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进行修改整理,并打印成册,准备广泛征求意见。1987年3月19-22日在京召开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初审会。出席会议的有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及特邀专家、教授共26人,林业部宣传司副司长袁有德同志、中国林学会分党组书记、副理事长王庆波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业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侯治溥主持了成立大会。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陆圻同志向大会汇报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筹备经过及今后的工作任务。会议通过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审定过程中,按本学科基本名词进行了取舍及增补,对本学科名词框架与排序进行讨论,并对一些名词做了简明注释,经过热烈讨论和磋商,提出了第一批林学名词初稿约2000条。会议安排7月前完成修改稿,8月中旬举行第二次审定会,12月定稿,88年2月上报,准备公布。1987年3月24-25日在京召开了气象学第一批名词终审会。到会34人。会议审定了第一批气象学名词,形成了终审移,并安排了第二批气象学名词的审定工作。1987年4月8日在京召开了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工作组会议,出席会议8人。讨论并解决了第一批气象学名词终审会上遗留的问题,通过了第一批气象学名词的编订说明部分。1987年4月23日在京召开了天文学、气象学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会。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在京部分委员和天文、气象、物理、地球物理、测绘等学科代表,共22人出席了会议。协调委员会主任吴凤鸣同志主持了会议,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李竞同志对天文学外国科学家译名的订名情况先做了介绍,气象学代表对气象学译名也做了介绍。与会同志从译名原则到具体哪个人名应如何定名,都做了认真讨论和协商,取得通过协调以达统一的圆满结果。1987年4月25-27日在京召开了植物学名词初审会,会议由李正理主任委员主持,15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审议了第一批植物学名词,制定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委员们进一步明确了名词审定的程序和选词的层次和学科框架问题。考虑到工作需要,增补5名委员。1987年4月29日-5月1日在青岛召开了海洋科学名词复审会。出席会议34人。审定了1500余条海洋科学名词。5月底要发出征求意见稿。8月底要汇总意见,计划于9-10月份在青岛召开终审会。1987年4月25日-5月3日在南京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会。出席会议23人。对天文学名词注释稿进行了最后审定,并重新对天文学名词全文进行了审理,最后达到了定稿。1987年5月8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名词中以人名命名的术语问题讨论会。出席会议的委员10人。经讨论得出:①已长久沿用的,没特别不合理的不再改动。②“r”、“l”已往用“尔”、“耳”区分,以后新的人名不再区分,都用“尔”。但旧的习用词就不改了,如“阿贝耳”。③“孙”字不改为“逊”,因“逊”的发音更不同于原文发音。1987年5月17-19日在京召开了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26名委员出席了会议。无机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终审。有机组金属有机命名初审。高分子组聚合物命名初审,术语初审。分析组术语初审。物化组术语复议。1987年5月22日在京召开了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会。24人出席了会议。主任委员程裕淇主持了会议,吴凤鸣、樊静同志介绍了全国委员会的情况。会议讨论并修改了“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划分了8个专业组。初步计划1988年第二季度完成审定,上报。1987年6月5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数学协调会。关于第一批物理学基础部分名词中的数学名词与数学委员会和力学委员会进行协商。物理委员会提出协商的词条,数学委员会同意下一步工作将讨论这些词。力学委员会提出了意见,基本同意物理和数学委员会的意见。1987年6月8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会。在京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委员和物理、地球物理、天文、数学、化学等分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代表,共31人,出席了会议,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吴钟灵同志主持了会议。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同志对物理学基础部分的外国科学家译名的订名情况,做了介绍。会议发扬了尊重主科和忍痛割爱的精神,使得译名的协调统一工作有新进展。1987年6月9-13日在京召开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32人。会议审议了第一批微生物学名词征求意见后反馈回来的意见,经王大耜等几位先生整理后成为上报稿。会议并分组讨论了第二批微生物学名词征求意见稿及免疫学名词征求意见稿,要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无锡市召开名词审定会议、讨论、审议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1987年6月13日在京召开了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20人。会议讨论了有关框架系统问题,作出起草框架系统和各专业部分词条的分工,预定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讨论这部分词条。1987年6月15-19日在上海召开了细胞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及初审会。出席会议30人。会议讨论了审定原则与细则。审定了1380条词条,提出了加注释的词条。布置了下一步工作:7月中旬前发出征求意见稿;9月份汇总意见;11月底开第二次审定会。1987年6月25-26日在京召开了生物物理学名词终审会。除有几位委员因事未出席外,14名委员和一名顾问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吴本阶先生主持。与会委员认真讨论了每条名词,决定在一个月内整理好上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7月8日在京召开了核电子学名词初稿审定会议。邀请了有关专家(10人)对核电子学部分名词(677条)进行初步审定。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核电子学名词部分负责人力一同志主持了会议。经过与会同志认真讨论,本着收“本学科专有的基本词”精神,删减不少,订正不少,经审定保留词条约有一半,对核电子学其余部分词条的收集,做了计划分工。1987年8月1-6日在广西召开了地球物理学名词终审会。25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定词条1200条。会议决定在9,10月份召开一次小组会。1987年8月18-22日在北戴河召开了测绘学名词初审会。出席会议27人。会议审定了词条2500条。会议安排明年初开第二次审定会。1987年8月25-28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第一批名词(基础)终审会。顾问钱临照先生、委员14人出席了会议。力学、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结合寄回来的意见,逐条进行了讨论。改动较大的词条是维里定律改为位力定律。有一些词条根据回收意见作了改动。对做了改动的词条,要经整理后发给委员及再大些范围征求意见,之后再商定。1987年9月4日在京召开了核电子学名词第二次审定会。核电子学部分负责人力一同志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9人),对上次讨论结果的整理稿(209条),进行了再审定。进一步订正了一些词条,又删去一些,也补充一些。有一些词条还要进一步与有关同志商榷。待整理好后,形成核电子学第一批名词初稿,上报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7年9月25-27日在京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钱三强主任和叶笃正等副主任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和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同志,以及委员会办公室同志,共90余人。开幕式邀请了在京全国委员和有关同志参加,共有12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大会。李鹏同志为大会写来了贺信。宋键同志发来了书面讲话。钱学森、周光召、胡兆森、钱临照和郑作新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关领导还有:叶笃正、汤丙午、胡启恒、程裕淇、高卢麟、秦关林、陈原、王寿仁和苏世生同志。吴凤鸣和黄昭厚副主任也出席了会议。钱三强主任代表委员会向大会做了工作报告,汤丙午副主任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文件,李竞、张侃、吴鸿适、吴钟灵、姚贤良、林超、陈陆圻、沈昭文、王子平和樊静同志,分别代表天文学、医学、电子学、译名协调、土壤学、地理学、林学、生物化学、自动化各分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做了大会发言。会议当中进行了分组讨论和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工作。吴鸿适、陈陆圻和陈运泰等同志,分别代表三个组向大会做了汇报发言。叶笃正副主任代表委员会向大会做了总结报告。在大会开幕前一天,钱三强主任等委员会领导同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开得热烈,有成效,总结了两年多的名词审定工作,讨论安排了今后工作计划,既是一次工作会议,又是一次术语学研讨、学习会,会议鼓舞了同志们的工作精神,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好名词审定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987年10月13-17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二批微生物学名词审定会。27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文件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肩负的艰巨任务。会议讨论了名词排序问题,确定以学科的相关概念排列,制订了排序标数码办法。对征求意见后的第二批名词进行了审议,对第一批审定的名词遗留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将第一批、第二批名词统一排序,拟增加部分由微生物产生的主要抗菌素,并决定由在京的几位先生负责统一整理上报。1987年10月18-24日在蓬莱召开了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空间物理座谈会。出席会议十几人。会议讨论了一些终审难以定论的空间物理专业词条。大部分都已定下,但还有不能定下的。如:Space physics大多人倾向叫太空物理,但又考虑到如把原来的空间物理改成太空物理,随之而来的要变更一系列名称,如空间物理学会、空间物理所等。1987年10月19-22日在西安召开了力学名词第一次审定会。参加会议18人。词条草稿约2000条。季文美、朱照宣先生介绍了全国名委会工作会议情况及力学委员会的工作。会议讨论了力学名词的框架,结合各专业提词条,进一步明确了收词范围和层次。会后要根据所分层次补充基本和稳定的新词。会上讨论了物理的力学部分,对物理的协调较满意。会上提出注意与数学和工程技术的协调统一。1987年10月25日-11月6日在湖南大庸召开了细胞生物学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召开了名词座谈会和征求近百名专家关于细胞生物学名词的意见。对一千余条细胞生物学部分名词进行了审议。有的专家建议增加6条共生固氮细胞学新名词。(梁际翔整理)  相似文献   

7.
一、总则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全国名词委负责审定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名词(包括命名原则),并根据国务院授权予以公布,所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第二条 受国务院委托并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商定,全国名词委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牵头。二、组织机构第三条 全国名词委由全国委员会、学科分委员会两级组成。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是全国名词委的办事机构。第四条 全国委员会1.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是全国名词委的最高权力机构。2.全国委员会的任务是:(1)负责制定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规划;(2)负责组织理、工、农、医各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推广应用工作;(3)代表国家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工作行使管理职能。2.全国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其中设常务副主任一人),委员总数90人左右。特邀顾问若干人。3.全国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联合提名,报国务院批准;副主任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语委分别委派有关负责人担任,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并联名聘任。主任、副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在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全国委员会的职权。全国委员和特邀顾问由有关单位推荐,经常委会同意后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并联名聘任。4.全国委员会四年为一届,期间由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全体会议。5.全国委员应该由各学科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6.全国委员一般应参加有关学科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活动;对分委员会审定的上报稿进行复审;宣传、贯彻全国委员会的方针、政策,推广使用规范名词;向全国委员会提出名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五条 分委员会1.分委员会根据全国委员会的安排和要求,负责制定本学科的名词审定计划,具体组织审定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上报稿,分委员会对本学科所审定的名词负责。2.分委员会按学科建立。委员一般为25-30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秘书1-2人。3.分委员会的委员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以保证审定委员会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分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任人选由有关学会及有关单位推荐,经与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协商后,报全国委员会批准,由名词委员会和有关全国性学会联合聘任。4.分委员会一般四年为一届,为保证审定工作的连续性,换届工作需根据每批名词审定工作的自然阶段或学会换届等具体情况分别决定。换届时一般应保留上届委员半数以上。5.分委员会可根据审定工作需要分设若干专业组。第六条 全国名词委的办事机构1.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是全国名词委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执行全国名词委各项决议;(2)组织实施和落实全国名词委的名词审定任务;(3)组织与协调各学科分委员会的工作;(4)编辑出版及推广使用经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学技术名词;(5)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6)开展应用术语学的研究,办好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编印审定工作《简报》,及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7)处理全国名词委日常事务;(8)定期向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汇报工作。2.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主任由全国名词委常务副主任兼任。3.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下设若干处、室开展工作。三、其他第七条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英文名称: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ural Scientific Terms(CNCNST)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两个条例的规定和大会精神,中国土壤学会即进行筹备,经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商定,于6月在南京正式成立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暨召开第一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会由全国土壤学界代表不同专业的21名专家学者组成。第一次审定会议前,筹备组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初步提出了一个土壤学名词讨论稿,供代表讨论时参考。鉴于近代土壤学涉及的分支学科和名词范围较广,一致认为宜设立若干与中国土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相应的小组开展活动。先按各审定小组收词、定词,然后由委员会汇总、讨论、筛选、增补和定词。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86年5月召开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根据汇总的讨论稿筛选出土壤学基本词1690条,增补46条,共审定1736条,占讨论稿名词数的47.3%。其中加注释的为109条。定为土壤学名词草案,打印寄送全国有关土壤学家和兄弟分委员会进一步审议、征集意见。委员会将全部反馈的意见进行逐条整理、汇总。于1986年12月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经过委员们的反复推敲和充分讨论,本着收词原则,最后审定1626条作为土壤学第一批基本名词,其中加注78条。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有下列点滴体会和改进意见,今提出供参考。一、点滴体会(1)明确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土壤学名词审定具有较好的基础。早在30年代,老一辈的土壤学家就对名词的统一作了大量工作。建国后又陆续多次出版英汉和俄汉土壤学词汇。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又增订了约有3万词条的英汉土壤学词汇,作为工具书即将出版。因此,对土壤学名词的收集和审定已有较好基础。但在分委员会成立之初,由于对名词审定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并不很明确,多数委员仍将其与编词典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两个条例和反复讨论,使我们的认识从“编词典”的思想转到“从事名词的审定和统一”的正确指导思想。大家有了共同语言,对提高收词质量和加快审定步骤起到重要作用。(2)确定收词原则加快审定速度指导思想明确后即讨论土壤学名词审定范围和原则,经过两次审定会议的讨论,共同明确了几条审定原则:1)收集土壤学的基本名词为主,对土壤学中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学科的名词不予审定。2)与其他学科交叉,但主学科归属仍不太明确的名词暂不收入,留待第二批名词审定时商定解决。3)涵意暂不明确或定义有争议的名词暂不审定。4)有明显区域性、本国尚未通用的名词暂不收入。5)名词应尽量反映当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一些新概念和易混淆的名词加注简明的定义性的释文。6)对同义词,只审定一个常用的基本词。7)基本名词中的某些细分名词,用字串解决。如植物营养中的有效磷、钾、钼……等名词,定义为有效养分,以包括所有的有效营养元素名词。8)在基本名词范围内订名应求统一,例如与factor有关的名词,在土壤学名词中存在××因素或××因子两种。经讨论认为统一用“因子”较好。原则确定后,就需抓紧时间推进工作。因为土壤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全部成员都是业余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少委员身兼数职,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委员会要求名委员在保证收词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抓紧工作,否则一拖可能达数年亦完不了任务。(3)多层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土壤学涉及的面较广,与农、林、牧、水利、地理、环境和生态等学科关系密切。中国土壤学会的会员近万,各方面的专家都有。只由21人组成的班子进行名词审定,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审定名词的最终目的是要被最广泛接受和应用。仅少数人作出的规定,能否为广大土壤工作者采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委员会决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名词草案进行多层次广泛征集意见。分三个层次寄发:(1)土壤学界的老前辈,他们早在30年代就从事土壤学名词的统一工作,德高望重。(2)中国土壤学会现任理事,他们代表着当前土壤学界最活跃的部分,工作经验丰富,对本人所参与的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有关自然科学名词分委员会。共寄出107份“草案”,一个半月内收到79份回复,回收率高达74%,意见和建议638条。说明国内土壤学工作者和兄弟分委员会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4)委员会的年龄结构较好,是一个实干班子委员会21个成员中有德高望重、土壤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土壤学家4人,占19%,在土壤学各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影响的55-65岁间的专家教授共12人,占57%;年龄相对较轻,在55岁以下的土壤学专家5人,占24%。因此,是一个以中老年为主的班子,他们都亲自收词,并广泛与周围同行接触、讨论,尊重老科学家意见,倾听后起之秀的建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讨论中条条框框较少,固执己见不多,学术气氛活跃。二、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1.由于委员的代表面尚不够广,收词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本学科领域的土壤分析测试和土壤遥感技术方面的词条基本未收入。个别委员因工作繁忙,影响了某些领域的基本词条的收集和审定。这些均有待审定第二批名词时弥补。2.由于委员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并各自都有许多工作。虽然每次召开审定会议的时间都事先商定及预发通知,但在开会时委员仍不能全部参加,第一次审定会,参加委员刚过半数;第二次会议亦有不少委员因事未能出席会议。只有第三次审定会议除两位委员没参加外,其他都出席了,这次讨论的气氛也最好。由于有的委员没有参加全过程,对前后讨论情况衔接不起,影响讨论时的共同理解。看来,根据土壤工作者野外工作较多的特点,会议时间安排在年底或年初较妥。3.结合学会的专业活动而开展工作不够只有土壤侵蚀和土壤生物组的土壤微生物部份两个审定小组结合学会的专业学术活动对所收集的名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效果很好。其他审定小组由于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专业学术活动,所以都是采用通信方式进行收词或征集意见。看来,应尽量利用学会举行的专业学术活动开展名词审定工作。4.组织工作欠完善虽然在第1、2次审定会议上准备了一些必备的工具书或参考书,但在第3次审定会议时,组织会议的未能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影响对少数名词的英译审定,只能留为待查。今后会议,特别是最后一次审定会议应准备充分的参考资料,以利及时审定。  相似文献   

9.
1.总则1.1 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以统一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1.2 本条例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条例》的附件,对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3 本条例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名词委员会办公室。1.4 少数民族语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以及组织安排,由各自治区有关部门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2.订名基本要求2.1 科技名词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名词时,特殊情况允许分别订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另一个订名。2.2.3 为便于了解情况,提供参考,与所公布的名词概念相同的异名,可选择某些常用的列在注释栏中,并分别冠以“又称”、“简称”、“俗称”、“全称”、“曾用名”。2.3 协调一致的原则。2.3.1 学科间交叉的词,由该词所属的主学科定名。订名时注意“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2.3.2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订名。2.3.3 与国内已发布的、有影响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及出版物,原则上应协调一致。个别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订名。2.3.4 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暂不宜统一时,应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2.3.5 各学科以外国人(地)名命名的名词,其外国人(地)名的译名由委员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组织讨论复审,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的原则,协调一致。协调委员会开会时应请有关学科的审定委员会派人参加。2.3.6 各学科委员会在三审前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可召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座谈会。2.4 订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2.4.1 科学性:订名一般应反映名词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对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订名应予以纠正。2.4.2 系统性:1.在审定工作中各学科应按学科的概念体系,系统地进行订名。2.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出的词应与之相对应。2.4.3 简明性和约定俗成:1.订名要易懂、易记,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对应用面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力求稳定,不轻易改动。2.4.4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订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尽量少收其他学科的词。这些词由其所属的主学科审定。3.1.3 主学科对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某些词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主学科的基本词,则应少收。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的概念层次、难易、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定义是该词本质属性的表述。即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该词的其他说明,如原理、构造、源出、特点、应用等一般不写),作为所公布的名词“所指”的依据,避免使用中产生误解或混乱。4.2 定义工作的安排可分两步走:各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时可以只对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写出简明的定义或说明。第二批审定时除少数外,一般应给出定义或注释(将试点后进行)。有条件的学科(资料、人力条件)和某些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应该定名、定义一步完成。4.3 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变化,定义只能代表当前的认识。如果对某一重要科技名词的概念本质有争议或认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写定义,或写出说明性注释。4.4 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例如: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 (术语) (种差) (属)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1节的要求。5.编排体例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 概念体系的框架例2 词条排列(以天文学为例)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太阳年平太阳日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的序号。例: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5.4 符号用法5.4.1 中文名中[ ]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偏[振]光镜 polariscope5.4.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 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4.3 一条词在本学科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时,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 (2)elongation 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术语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①Alpha ray按“A”排。 ②αray按“r”排。6.3 汉英索引按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例:①Am星按“xing(星)”排。 ②α射线按“she(射)”排。繁体字版本的汉英索引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笔顺(横、竖、撇、点、折)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按下列程序工作(不包括繁体字版本):各步骤说明: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审定的要求,确定学科概念框架及专业分工。2.按专业分工分别收词。3.初审:各组分别初步审定本专业范围内的词(选词、排序、订名),确定需定义的词,分工写定义。若专业组成员很分散,初审可由组长负责。4.初审稿整理后(包括定义)打印二审稿。5.二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从收词、订名、定义、排序等方面审定二审稿。6.整理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7.发征求意见稿:本专业的主要专家、学者、主要单位以及有关专业审定委员会和其他关系较密切的单位都应征求意见。与外国人(地)名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讨论协调。8.对返回的“征求意见稿”,由专人逐条整理汇总。与有关专业重复的、不统一的词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书信、口头)研究。9.三审(终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汇报征求意见情况。对本批公布的词的订名、定义等全面审查初步定稿。10.三审后整理成上报稿,作到清稿、定稿,必要时可召开主任、副主任或组长会讨论解决定稿中的遗留问题。定稿后拟写前言、编订说明、列出委员会名单。填写“报批表”,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签名后上报。11.全国委员会主任再次请有关学科的全国委员和专家提出复审意见,分委员会召开扩大会对所提意见复议。12.全国委员会主任签字批准。13.办公室组织编辑、出版。14.出书正式公布。15.以上程序可根据各分委员会具体情况酌情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一、总则(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员会)遵照国务院授权,在广义的自然科学范畴(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及交叉学科)内审定并公布各学科规范的基本词(包括命名原则和科学符号等)。(二)本条例对名词委员会的任务、工作范围、活动和审定工作中的主要原则问题作出规定。二、任务及工作范围(三)全国委员会1.研究制定名词委员会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措施等重要问题。2.制定名词委员会的规划和计划。3.组织各学科分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审批分委员会上报的各学科名词,并予以公布。4.宣传推广已公布的名词。(四)学科分委员会1.按照名词委员会的计划和审定原则等要求,组织开展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上报稿。2.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促进名词的沟通和统一。注意与相关学科交叉名词的协调统一。(五)委员会办公室1.宣传贯彻全国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和制定的工作原则。2.协助分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组织学科间的协调。3.定期向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汇报工作。4.研究审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处理一般问题。重要问题应向全国委员会请示汇报。5.开展应用术语学的研究,不断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6.编辑出版学术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编印审定工作《简报》,及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三、审定的组织工作(六)按学科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开展审定。(七)建立专业组、分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复审的三级审查制度。分委员会是基本审查单位。(八)审定程序详见“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和方法”。四、审定原则(九)审定工作要建立在术语学的原则基础上。(十)审定工作要求按概念定名、一词一义。(十一)学科之间交叉的词要按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协调统一。(十二)正确处理订名中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约定俗成的矛盾和统一关系。(十三)订名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十四)注意掌握好概念、定名、定义三个环节。(十五)发扬学术民主,对出现的矛盾问题一般采取协商的办法解决。个别严重混乱而又影响很大的词,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集中统一。五、其他(十六)为明确规定审定中的具体要求,另制定“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作为本条例的补充件。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3.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