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1〕已经问世,这是物理界的一件大事。今后,我们要像使用国际单位制一样,在写作、著述和讲课中统一使用国家审定的名词。这次审定公布的名词是第一批,是基础物理学名词部分,按通类,力学、振动和波,热学,电学,光学,近代物理,测量与误差七类排列,共2491条名词,每一名词都附有与之相应的英文词,有的名词加有注释,书后还附有全面的英汉名词索引。今后还将审定和公布各分支学科的专用名词。我国物理学界对于汉文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一向是非常重视的〔2〕,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一成立,就设有“物理学名词委员会”,从那时起,名词工作一直在抓紧进行。全国解放伊始,政务院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推荐以王竹溪、王淦昌先生为首的工作小组承担这一工作,小组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审订并正式公布了9696条名词,这就是《物理学名词》〔3〕一书,此书奠定了汉文物理名词术语的基础,解放以来我国书籍、文献所用名词一直以此为蓝本,直到现在。继《物理学名词》一书之后,中国物理学会又组织审订了6000余条新的名词,出版了《物理学名词补编》〔4〕一书,接着,又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订工作,并将增订的新名词与上二书合编为《英汉物理学词汇》〔5〕一书,收入物理学名词22,000条,这就是我们至今沿用的标准参考书。1985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其下属“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中国物理学会的名词委员会为主体组成,赵凯华任主任委员,尽管我国物理学名词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物理学名词委员会仍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基础物理学部分的名词作了认真的审订,在这次审订工作中广泛地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多次认真的讨论,除结合多年使用情况对现有名词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外,这次还在同数学、力学等相关学科的名词尽可能协调统一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此外,对于外国人名的译名也在多方面考虑和多学科协调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对这次国家审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的内容,特别是与文献〔5〕相比所作的改动作一介绍。一、审定的原则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条例”中规定的定名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既考虑中文构词的特殊性和习惯、又要便于交流”,“对已约定成俗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6〕。在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中,考虑到这次审订公布将具有法定名词的地位,对少数通行已久但不十分恰当的名词作了改动,对同一概念有两个名词并行的情况,尽可能确定其中一个,以便统一,但是,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又适当地留有余地,在公布的名词中,有的注有“又称…”,表示后者仍可使用,但推荐前者;有的注有“曾用名…”,则表示这曾用名今后不再使用。二、几个较大的变动有几个通用已久的名词,这次定名时作了变动。英文kinetics一词,在早年是kinematics和dynamics的统称,而mechanics又是kinetics和statics的统称,不过近年来除kinetic energy(动能)一词外,kinetics一词在力学中已很少使用。kinetic theory of gases一词,原称“气体分子运动论”,这次经力学名词委员会建议,定名为“气体动理论”,作为从微观运动的机理来研究宏观规律的理论来说,这定名是很恰当的,从而,physical kinetics应相应称为“物理动理学”。英文virial一词,原称“维里”、有“维里系数”,“维里定理”等词,“维里”是英文的音译,易被误认为人名,此词所表达的物理概念是质点系中各质点的位矢与所受力的标积的时间平均之和乘以(-1/2),即$-\frac{1}{2}\sum_{i}\overbar{F_{i} \cdot r_{i}}$据此,将“维里”一词改为“均位力积”,简称“位力”,既与原名读音相近,又符合“望文生义”的汉文特点。英文uncertainty relation一词,原称“测不准关系”,易引起与“测量”有某种关系的误解,这概念德文称Unbestimmtheitrelation,法文称relation d′incertude,俄文称соотнощениё неопределённости,均无“测”的意思,这次将它定名为“不确定度关系”,以正确反映此概念的含义,西德著名物理学家S.Flügge称此为Unschrferelation〔7〕(不集中关系),似更能反映此概念的本质,但由于流传不广,变动过大,未被采用。“压力”与“压强”,英文都是pressure,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在我国的物理教学中一直是严格区分的,但工程界常习惯于混用,这次正式定名,重申它们是两个概念。三、向数学名词靠拢在物理界有几个沿用已久的数学名词与数学界所用的不同,这次我们尽量向数学名词靠拢,但有几个词我们希望数学界向物理名词靠拢。“几率”这一概念在数学中称为“概率”,这次物理学名词也改为“概率”,与此相应地,“最可几的”定名为“最概然的”。“分立的”这一概念在数学中称为“离散的”;“期待值”在数学中称,“期望值”,这次物理学名词定名时都照改。量子力学中“表象理论”里“表象”一词,在数学中称“表示”,由于后者似乎更像个动词,这次在物理学中仍定名为“表象”,至于“群的表示”,仍遵从数学但“不可约表示”在数学中称“既约表示”,英文为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因“既”字有“约化过了”的意思,与原义不合,这次定名仍为“不可约表示”。“本征函数”,“本征值”等词,数学上称为“特征函数”,“特征值”,由于在数学中“特征”一词有较广的含义,我们仍用“本征”。物理上和数学上都有很多以“子”字结尾的名词,例如,数学上有“因子”,“乘子”,“算子”,“交换子”等;物理上有“粒子”,“电子”,“声子”,“载流子”,“磁子”等,考虑到物理上的“子”常指具体的东西,最好不要再用它去过多地表示抽象的概念,故而在物理名词中“因子”尽可能称“因数”,“乘子”称“乘数”,“算子”仍称“算符”,“交换子”称“对易式”,“传播子”称“传播函数”。未能与数学取得一致的名词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矢量”一词,此词在建国初期物理上称“向量”,数学上称“矢量”,当时物理学名词向数学靠拢,改为“矢量”,后来发现“矢量”一词确有其优点,用它可以构成许多简练的复合词,如“基矢”,“位矢”,“径矢”,“格矢”,“矢积”等,而“向量”一词则无此优点,但遗憾的是,后来数学中反而将此词改称“向量”沿用至今,我们希望数学名词定名时此词向物理靠拢。四、关于“机械的”和“力学的”之争力学界有人导出,mechanical在英文中是多义词,有“机械的”和“力学的”两重意思,汉文中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多义词,多年来使用的“机械运动”,“机械能”等词是不确切的,他们建议改称“力学运动”和“力学能”。“哲学上的“机械唯物主义”是牛顿力学的世界观,似乎也应称为“力学唯物主义”。此外,汉文中“机械的”一词本身又是多义词,除与mechanical相应的一义外,还有“刻板”的含义,长期以来,力学蒙受“不白之冤”,总和“刻板”(甚至“形而上学”)相联系,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牛顿力学本身的决定论被KAM定理以及混沌理论所否定,牛顿力学的运动,就其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随机性的,因而在适当的时候应给“机械运动”等概念正名。与此相反的意见认为,mechanic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ēkhanē,与machine(机械)一词同出一语源,因此mechanical一词对应于“机械的”,并无不妥,此外现在有许多研究非机械运动的学科,也叫“力学”,如“热力学”,“电动力学”等,把“机械能”称作“力学能”将会引起混淆。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对以上建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广泛地征求了意见,最后采取了慎重态度,认为对这些沿用已久的名词,以不改动为妥。五、关于“连结号”的使用“X射线”“μ空间”,“α粒子”,“S矩阵”等,在外文字母和汉字之间不加连结号“-”这一点早有规定〔5〕,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印刷品印成“X-射线,“μ-空间”,甚至“4-矢量”等,实无必要,故特此提出,以引起注意,只在用两个以上人名或地名为定律等命名时,在两个名字之间才要加“-”,例如,“杜隆-珀蒂定律”,“盖革-米勒计数管”等,但“盖-吕萨克定律”中的人名是一个人的,这复姓的外文原有半字线:J.L.Gay-Lussac,汉译名里也保留。六、其它变动首先谈谈“性”和“度”,“性”表示定性的性质,而“度”则表示定量的量度,有时对应同一个外文词,在其不同的组合中,我们根据含义,制订不同的汉文名,如,“黏性力”与“黏度系数”,“不确定性原理”与“不确定度关系”,“相干性”与“相干度”,以及“螺旋性”与“螺旋度”等。此外还有一些概念,新定名与曾较广泛使用过的名称不同,现略举如下:“常量”不称“恒量”,“势能”不称“位能”,“径矢”不称“矢径”,“参考系”不称“参照系”,“系统”不称“体系”,“质点系”不称“质点组”,“旋进”不称“进动”,“暂态过程”不称“瞬态过程”,“互补原理”不称“并协原理”,“终极速度”不称“收尾速度”或“终端速度”,“相位”可简称“相”,但不称“位相”;“本体瞬心迹”,“空间瞬心迹”中的“瞬心迹”不称“极迹”,英文词bra,ket称“左矢”,“右矢”,不称“刁”,“刃”,等等。七、关于人名的译法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译法,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去考证发音,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我国过去流传的译名中,有的是按地方方言的发音(如按上海发音把-son译成“逊”);加之以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习惯译法,我国新闻出版界也早规定了译名原则,统一起来非常困难,这次的定名,基本上是各方面协商妥协的结果,对每一学科来说,改变恐怕都比较大,本来中国物理学会关于人名的译法有一套完整的原则,如-r译作”“尔”:-l译作“耳”;ra译作“喇”,la译作“拉”等,考虑各学科间的协调,加以有些笔划太繁的字大家也不爱用,今后很难再完全坚持。现将这次的主要改动叙述如下:“喇”字一律改作“拉”,如“狄拉克”、“布拉克”、“拉曼”等;“费密”,“厄密”改作“费米”、“厄米”;d′Alembert和Hilbert从数学,作“达朗贝尔”和“希尔伯特”,不作“达朗伯”和“希耳伯”。但Hermite不采用数学上“埃尔米特”的译法,而作“厄米”,此外,Fortin作“福丁(气压计)”,不作“福廷”;Fick作“菲克”,不作“斐克”;Fizeau作“菲佐(实验)”,不作“斐索”;Kelvin作“开尔文”,不作“开耳芬”;Babinet作“巴比涅(补偿器)”,不作“巴俾涅”;Jacobi作“雅可比”,不作“雅科毕”;Euler作“欧拉”,不作“欧勒”;Geiger-Muller作“盖革-米勒(计数管)”,不作“盖革-弥勒”;Billet作“比耶(对切透镜)”,不作“比累”;Knudsen作“克努森(效应)”,不作“克努曾”;Los-chmidt作“洛施密特”,不作“洛喜密脱”;Fowler作“福勒”,不作“否勒”;Franck和Frank皆作“弗兰克”,不作“夫兰克”;Franz作“弗兰兹”,不作“夫兰兹”;Poynting作“坡印亭(矢量)”,不作“坡印廷”;Fraunhofer作“夫琅禾费”,不作“夫琅和费”,因“和”字会使人误解为两人。Jolly和Joly是两个人,前者作“约利(天平)”,后者作“焦利(二倍增频器)”。最后,译名中的“脱”和“忒”,今后都改为“特”,例如“能斯特(定理)”、“孔特(管)”、“奥斯特”、“斯特藩”等。 *物理学名同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其中选收了基础物理学部分的2491条基本词。1996年公布了第二批物理学名词,约一万条。这第二批公布的名词是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各个专业领域的基本词作了补充,并着重对近二三十年各科出现的基本词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慎重定名,为物理学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作了认真细致的工作。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工作中,遵照科学术语的定名原则,即“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既考虑中文构词的特殊性和习惯,又要便于交流”,“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以上原则,在具体词的讨论中,往往会发生相互矛盾。比如“科学性”与“通俗性”,“科学性、系统性与约定俗成”。在一些有争议的词定名时,更易有强烈的碰撞。审定中对这些有争议的词作认真的研究,广泛地征求意见,最后慎重而果断地作出决择,现对已公布的中文名词中若干有较大变更的命名作简单介绍。1.动理学(kinetics)与英文“kinetic”对应的汉文词,原有“运动的”“动力的”定名。但“运动的”对应英文kinematic,“动力的”对应英文dynamic,分别有独立的含意。近年来kinetics在力学中已很少使用。kinetic theory of gases一词,原称“气体分子运动论”,其理论是从微观运动的机理来研究宏观规律,力学名词委员会在审定时建议定名为“气体动理论”。我们审定时认为这个定名很恰当,避免了与“运动的(kinematic)”“动力的(dynamic)”之混淆。从而physical kinetics应相应定名为“物理动理学”。2.位力(virial)英文virial一词,原称“维里”。这是音译词,容易造成人名译音之误。此词所表达的物理概念是质点系中各质点的位矢与所受力的标积的时间平均之和乘以-1/2,即:-(1/2)·。据此,将“维里”一词改为“均位力积”,简称“位力”,既与原名读音相近,保持音译的特点,又符合汉字表义的特点。3.常量与常数(constant)英文constant一词,原有多种称谓:常数、常量、恒数、恒量、衡量等十分混乱。我们在讨论中,首先肯定废除恒数、恒量、衡量之称谓。对于常数、常量,考虑到汉字表义上有所区分,定义常数为无量纲的常量。因此在1988年第一批公布时,曾决定constant有常数、常量两个不同概念的汉文词。对此,遵循定名“科学性”的原则,此决定是可行的。但与“约定俗成”的原则相距甚远。通常在物理上大多数的constant都是有量纲的,如阿伏伽德罗常量(数)、普朗克常量(数)、玻尔兹曼常量(数)都是有量纲的,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大多称之为“常数”。许多人给我们来信,提出此区分实在给使用中带来不便。鉴于“常数”一词已“高度”地约定俗成,故第二批审定公布时作了修定,把“常数”订名为“常量”的又称,不再作严格的区分。但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新词命名时,对有量纲的constant用“常量”订名。4.晶格与点阵(crystal lattice)英文crystal lattice一词,多年来有晶格、点阵两种称谓。lattice一词有“点阵”与“格子”双重含义。在1975年出版的《英汉物理学词汇》中称为“晶体点阵”,寓意于把“晶格”统一到“点阵”上去。但20多年过去了,在晶体学中,一直沿用“晶格”,强调晶体中“格子”的结构。实质上,crystal lattice中既有由原子排列成的点阵,又有由化学键组成的格子。本次订名,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以及近年来学科的发展,在晶体学中,我们尊重习惯中较简短的称谓,crystal lattice命名为“晶格”,而废弃“晶体点阵”。由此产生的系列词为:晶格常量、晶格热容、晶格动力学等等。但近年来在统计物理及其他学科(如规范场论)中经常使用各种离散模型,那里的lattice与晶格无关,其内涵既包含“点阵”,又包含“格子”,故本次订名为“格点”,如格点动物(lattice animal)、格点规范(lattice gauge)等等。在复合词中一般简化作“格”,如格气模型(lattice gas model)、对偶格[点](dual lattice)、笼目格(Kgomé lattice)等。在某些场合强调“点阵”的含义时,如lattice array,作“点阵列”。5.“概率”与“几率”(probability);“离散的”与“分立的”(discrete);“期望值”与“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probability一词物理学过去常称“几率”,在数学中则称为“概率”。对这类常用的影响较大的基础性名词,全国名词委员会更强调应该做到统一和规范化。经数学、物理委员会协调,物理委员会决定尊重数学委员会的命名,这次公布时物理名词已改称为“概率”。与此相应地“最可几的”定名为“最概然的(most probable)”。同样,“分立的”概念在数学中称为“离散的”,“期待值”在数学中称“期望值”,这次物理学名词定名时都照改。6.“绝热”及“浸渐的”(adiabatic)英文词adiabatic,在物理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示没有热交换的,称“绝热”,此系列的词如:绝热方程、绝热过程、绝热压缩、绝热指数等等。另一个是表示极缓慢的,称“浸渐的”,系列词如:浸渐近似、浸渐条件、浸渐跟随、浸渐不变量等等。这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而且在过去已经区分过,教科书上也出现过,这样的定名应坚持。在这次公布的物理学名词中,我们重申将其分别定名。  相似文献   

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十年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也走过了十个年头。从1985年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起我们就决定工作分两步进行。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它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全国名词委工作全面开展之际,其基础名词的审定统一应走在前面,以便其它各学科有较共用的基础,利于科学技术名词在更大范围内的规范与统一。因此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先审定基础物理学名词,于1988年公布出版。第二步搞分支学科的专用名词,现已初步定稿上报,有待于明年公布出版。尽管我国物理学名词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基础名词的审定也用了三年时间,各分支学科名词用了七年多时间才完成审定工作。今天,我们回顾这十年,审定工作是艰苦的,路是漫长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丰硕的。在这十年中,不论冬寒夏暑,开了无数次的讨论会,会外征求近400人的意见,各学科间交叉协调等许多工作,我们研究斟酌再三,也作了一些定名的改动。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国名词委制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是很重要的,亦是可行的。但原则毕竟是原则,在实践中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也是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认识提高,就如有同志戏称我们十年工作中,审定的“零点”在缓缓漂移。也的确如此,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向正确、真知靠拢。以下谈谈我们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一、一词一义与又称一词一义是科技术语定名的重要原则,即对一个概念确定一个与这相应的规范名,以其达到科技术语的统一。我们在审定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按此原则确定的。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最花费时间讨论的就是一义多名。同一概念,已习用的名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这两个名都符合科学性,或是已约定俗成、惯用,两者使用的频率都很高,舍弃任一都有其不便。因此在公布的名词中我们处理为推荐名和又称,这就产生了一义两名的情况。有的又称是长期以来与正名共存,一时取消有其不便之处。因此在定名上给予宽松,在一个时期内都可使用。但正名使用长久了广泛了,“又称”可能逐渐消亡,这对术语统一给出了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但另有一种情况,正名与又称可能长期存在下去。这两个名称是对同一概念不同角度的描述,如力学中,完整约束,又称位置约束;非完整约束,又称速度约束。前者指约束方程中不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的微商,后者指约束方程中含有确定系统位置坐标的微商。因此,对力学系统来说,有完整约束系和非完整约束系。从约束方程看,不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微商的,即可称位置约束;含确定系统位置坐标微商的,即可称速度约束。显然,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这两词都有其概念明确、使用方便之处,我们认为这类情况,其正名与又称可并存下去。这类情况更多出现在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子学科)之中。首先,我们希望各学科之间交叉共用的词能规范统一,各学科应多讨论多协调,以求一致。但各学科有自身概念体系,有各自描述概念的系列术语,在另一学科中出现的术语,如在本学科中确实也使用,则可列为“又称”;如在本学科中未曾使用过或已不再使用,则不必列为“又称”,可在注释栏中注明××学科定名为×××。如“矢量”一词,在物理学中已统一,而在数学中习用“向量”,则物理学中不必列为“又称”,只须注明数学中定名为“向量”。二、公布与修订有一些词,长期以来在定名上就存在不同,其分歧是存在于对概念描述的差异或是学术观点的不同。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其分歧也不能消除,而事实也不能回避,这些词又是专业常用词。我们认为这类词应作为推荐名及又称公布,而不能搁置。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度]关系”又称“测不准关系”。在今后的使用中,引导大家使用推荐名,有待于逐渐统一。这类较大分歧的词更多地出现在新概念新事物的定名上。概念在更新,事物在发展,各人的看法差异很大,在讨论中把分歧的意见基本上摆全了,在几年之内也都不会有更多新的意见。这时要求分委员会作出决定,给出推荐名,予以公布(或公布试用)。在公布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可靠拢的倾向,可能在几年后这定名就站住了,也可能在使用中被淘汰,成与不成都可经时间考验,决定取舍,到时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加以修订。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助术语的规范统一。如搁置待条件成熟再公布,这只会使其放任自流,时间越长,规范统一的难度越大。三、定名与译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科技术语流入中国。对来自国外的术语,定名“原则及方法”上规定我们审定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在定名上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这些原则是大家都赞同的,关键就是中国的术语要由中国人来定。现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科技术语也有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如何与国际接轨?在具体的问题上有许多是可商确的。在此我们简单谈以下的两点:1.中文术语中可出现英文(外文)字母或缩写字母。长期以来已经使用,如г函数,α粒子,X光。多年的使用,在专业范围内,使用者感到明确、方便。今后将有更长的缩写出现,如MOS场效管,其全称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等。2.有人认为与国际接轨,国际标准组织公布的术语就应逐字照译,否则译过来就返不回去,就不能“接轨”。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片面、太机械。在术语上,尤其是描述科学技术概念的术语,与国际标准等同应等同在概念上,而不是等同在文字表面上。在翻译工作中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天文学的Milk Way中文定名“银河系”,如果今天逐字照译把它等同为“牛奶路”,岂不是笑话吗?中文与外文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外来术语概念等同与文字等同可同时存在,有的却不行。有的英文词是多义的,描述不同概念,英文可用同一词。中文没有对应的多义词,遇到这类情况,就应对不同概念有不同中文定名。如物理学的adiabatic中文定名就有绝热的和浸渐的两个,前者表示没有热交换的,后者表示极缓慢的。十年的名词工作,目的是规范统一科学术语。要达到统一,还要走漫长的路。经审定公布的规范词,还须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去推广使用。定名好坏在实践中检验,在相对稳定使用一个时期后,进行修订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建成一套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术语,它将会在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之际,我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向大会表示祝贺,祝大会开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名词在近代学术名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前辈物理学家为做好物理学名词工作,进行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现在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发扬传统。继续做好物理学名词工作。一、我国物理学名词工作简况。我国的物理学名词源远流长,至少声学、光学、磁学的一些名词早在先秦时期已确定并流传了。本文涉及的主要是近代科学传入我国后的物理学名词工作,这也有过不短的历史了。早一点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合作,翻译了一些西方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星学》等,这里面就有早期的名词工作。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近代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学术名词工作也逐步展开,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于我国普及近代科学知识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物理学会历来重视名词工作,从1932年一成立,就专门设立了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当时只设立了三个委员会,另外两个一是学报委员会,一是物理教学委员会),把审订物理学名词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届名词审查委员为萨本栋、严济慈、王守竞、饶毓泰、张贻慧。另外,还有数理学会选派的叶企孙、吴有训。1933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物理学名词审查会议。参加的人有何育杰、丁燮林、吴有训、严济慈、杨肇燫等。1934年,公布了经审定的物理学名词。在此期间,物理学会还就度量衡和大、小数命名问题提出了建议,并于1934年刊载于《东方杂志》上,严济慈先生还写了《论公分公分公分》一文*辛辣地讽刺了不按汉语规律和特点命名度量单位造成的混乱。物理学会当时所提的方案解放后经1950年的修订,于1959年为国务院采纳公布。抗战期间,我国物理学前辈在极困苦的条件下,虽分散于各地,仍坚持物理学名词工作,未尝中断。解放后,在党提出的“学术中国化”方针指导下,政务院成立了以郭沫若同志为首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延聘全国各学科专家300余人,负责审订各学科的学术名词。物理学会推荐王竹溪、王淦昌、方嗣(音绵)、孙念台、陆学善、葛庭燧、杨肇燫等七人组成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小组,从1950年9月开始,每星期六下午进行一次讨论,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审订并正式印行,公布了9696条名词,这就是《物理学名词》。该书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我国建国以来的物理学名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项工作是由杨肇燫先生主持的,无论严冬酷暑,每逢周末,杨先生都亲自携带一个很大的包袱,内装有关名词的各种资料,来到会场主持讨论。讨论是非常认真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有些名词的译名曾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最后才择善而从。60年代初,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又组织了《物理学名词补编》的编订、审查工作。参加这一工作的有王竹溪、陆学善、钱临照、马大猷、孟昭英、卢鹤绂、褚圣麟、龚祖同、汤定元、李荫远、潘孝硕、郑华炽、杨肇燫等20多人,共审订名词6000余条。全部稿件于1964~1965年完成,但发排后即遇到了十年动乱,不得不一度中断,直到1970年才得以出版,接着在王竹溪先生主持下,又组织了物理学名词的增订。参加增订工作的有陆学善、李荫远、李国栋、杨顺华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各有关研究室。负责审订工作的有王竹溪、陆学善、李荫远、龚祖同、张文裕、何泽慧、卢鹤绂、施士元、梅镇岳等以及有关研究所。这次审订的名词完成后,与原来的《物理学名词》、《物理学名词补编》合编成《英汉物理学词汇》,于1975年出版。这本书是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30多年工作的结晶,它出版后先后印刷3次,印数达十二万多册。目前又在重印,受到了各界的好评。1978年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正式恢复工作后,又先后审订了新增补的物理学名词约1000条,在《物理》杂志上发表。参加这一工作的有王竹溪、陆学善、钱临照、马大猷、赵凯华、何祚庥、汪容、王同亿、李国栋、高崇寿、杨葭荪、徐锡申、沈乃澂、周荣生、张友韬等人。1982年以后,物理学名词委员会研究了物理学名词工作的新形势,决定发动各分会和专业委员会都来参加物理学名词的增补审订工作,并决定对《英汉物理学词汇》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增订。为此,着重抓了《物理学名词编订条例》的修订,以此作为各分科共同遵循的依据。总之,中国物理学会成立50多年来,除“文化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外,对物理学名词的审订工作始终没有中断。前辈物理学家对这项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们在当前形势下,要发扬传统,继续做好物理学名词工作。二、物理学名词的审订工作和经验几十年来前辈学者为物理学名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待认真总结。附录中的《物理学名词编订条例》是依据五十年代初,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小组所确定的原则,结合以后工作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在《条例》所列十几项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1.关于订名(译名)要力求准确、简明、符合汉语特点的问题。学术名词要准确地表达所指概念的科学含义,自不待言,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学术名词,这一点多数同志是注意到了。但是,对于学术名词要符合汉语的特点这一项,则往往注意不够,这是亟待纠正的。下面举几个例子。noise这个词在《物理学名词》中订为“噪声”,而不用“噪音”,因为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声和音的区别,成调之声才是“音”。既然是“噪”的,当然只能是声而不宜再用音了。至于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用噪音,这与我们宣传不够有关。又如Precession这个词,《物理学名词》上推荐的用名是“旋进”,而不是“进动”,因为“进动”没有反映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又旋又进,边旋边进的特点。当然考虑到“进动”这个词已经有人用过,所以《物理学名词》中还是把它列入了,放在“旋进”的后面。再一个例子fluidics这个词,它指的是利用射流的某些特性(如附壁、分流、切换等效应)以实现自动控制的一种新技术,最初搞翻译的同志把它译成了“射流”,这没有反映它的特点,不够准确,后来钱学森先生提出应把它译为“流控技术”,这就比较好了,这四个字反映了以流体动力现象来控制其它变量的特点。再者四个字由“流控”与“技术”组成,也符合汉语构词的习惯。关于是否应在物理学名词中适当采用较为生僻字的问题,在社会上是有争论的。我们认为,科学概念和术语往往有其独特的含意,有时采用过于通俗的字,可能会产生不确切的联想或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采用一些不太常用的字,是有好处的,除了使订名的涵义更准确外,有时还会收到古汉语言简意赅的特殊效果。diffraction一词原先有人译为“绕射”,至今在一些电工学书籍中还沿用此名。但物理学名词订为“衍射”,这是当年杨肇燫先生想出来的。“绕射”只描述波遇障碍物时发生转弯的现象,而“衍”字则可反映出惠更斯次波派生繁衍之状,更准确地表达了物理过程的本质,显然比“绕”字好得多。又如bremsstrahlung这个词,物理学名词订为“轫致辐射”。“轫”字在汉语中原指阻碍车轮转动的木头,可引伸为“阻止”、“刹车”之意,用它来表达这种由于高速带电粒子突然减速而发出辐射的机理,既简短又准确。在西方创造科学术语时,为了强调某个词具有不寻常的专门含义,常常不惜借用古希腊文或拉丁文中的词根或前缀,而庞大的汉字宝库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呢?2.订名时原则上不用音译(涉及外国人、地名或商标者除外)。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现在,中外学术交流日渐增多,接触到的外文学术名词也大量增加,这就出现了一个翻译问题。有些人为图方便,把外文学术名词音译过来。这种音译的词如果只是个别的,那还影响不大。但如果太多了,就会对汉语造成很大的破坏,因为汉语的发音与外文的发音差别较大,特别是汉语的四声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如果音译的词过多,就会出现在科技文献中用汉语发音读外文的滑稽局面。此外,据了解,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是不能用本国的语言教物理等现代科学,这对科学在群众中的普及是个极大的障碍。由于我国在物理学名词的订名工作中坚持意译为主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坚持不用音译的原则。当然,也有少数名词能做到音译与意译兼顾的,如servo译为“伺服”,虽这种译名可能性很小,只能偶而为之,但我们仍应尽力去做。下面我们举一个较新的音意兼顾的精彩例子。1976年《高能物理》创刊后,有一段时间人们把charm quark译成“魅夸克”。charm有“魔力”的含义,也有“娇媚迷人”的意思,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有前两者,但无“美好”之意,这将会引起不正确的联想。最后是由王竹溪先生建议,订名为“粲夸克”,取《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句中“粲”字“美物”之意。不但语义确切,同时照顾到发音与charm近似,实为难得的好例子。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是有些词(特别是由几个外文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新词)译名越来越长,有些已经不是一个汉语的词而是一个词组或短语了,有的甚至成了一个句子,这类问题怎么处理,值得大家研究。laser这个词的订名的演变过程,可能会有些启发。大家知道laser这个词是由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因而最初有人译为“激射光辐射放大”、“光受激辐射放大”、“受激光辐射放大”、“光量子放大”、“受激发射光”、或音译为“莱塞”等等。前后有过十几种译名。后来钱学森先生提出采用“激光”这样一个译名,很快就统一了这个词的订名。之所以能如此,因为“激光”是一个汉语的“词”了,而前面提到的不少是词组或短语。再从字面上看,它表示了这是一种“光”但又不是一种一般的光,因而又照顾到了汉语词汇顾名思义的特点。当然,这种“义”并不是科学上的严格定义。这一点中外术语学都没能解决。恐怕除了造新字是无法解决的,因为科学上的新概念虽然产生于已有的知识,但新的概念又毕竟不同于旧的。所以要借用已有的字(都有一定的“义”)组成反映新概念的“词”,就只能“借文生义”,不然就要造新字来表示新的概念,如同物理学名词中新造的“熵”和“焓”字那样。但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根据多年工作的经验,原则上不赞成造新字。所以只有依靠大家的努力,下功夫解决与laser类似的squid这类词的译名问题。3.对于有密切联系的名词,订名时应力求系统化,例如电导率、电阻率、电容率、磁导率、磁阻率、磁化率等,这种系统化的订名来源于这些词所指的概念上的类比,易学、易记,便于普及。要作到这一点,特别需要各分支学科制订名词时有全局观点,相互照顾与配合。4.已经通用的名词即使订名不是最理想,也不要轻易改动,否则只能增加不统一。这个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一些同志看到有的名词订名不很理想,或者与自己习用的不一致,就想造一个更好的,但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经通用的名词拥有一大批使用者,你造出另外一个即使比原有的好,也不可能使已经通用的名词失效,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一个译名。同样,其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这么一来同一个外文名词就会出现多个译名,造成了学术名词的混乱,所以,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总结了一条,任何人不要轻易改动已经通用的名词。确实有少数译错了的,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可以提出修订意见报经物理学名词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公布。在总结前辈们在制订物理学名词时积累的经验中,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拟订了一个《物理学名词编订条例》,请大家提出补充、修正意见,以便我们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下,把物理学名词工作做得更好。目前有些不确切或不好的译名、订名流传很广,与我们的宣传不够有关。今后我们应让我国广大的物理工作者认识到,名词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严肃的工作。在遇到外文材料中出新名词时,不可简单从事,随便订个译名,或不加分析地照搬日文的汉字名称,否则一旦谬种流传,造成混乱,就难以收拾了。希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大力抓一下宣传工作,发动广大科学工作者关心和重视名词的正确制订与统一,促进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工作加速进行,以适应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需要。〔附录〕 物理学名词编订条例1.收词范围:原则上限于物理学各领域的词条。在物理学中常用到的其它学科(如数学、力学、天文学等)的词条也应适当收入;与物理学联系较密切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名词也可适当收入,但这类词条不宜过多,且应尽量标出其所属学科。学科简称标注在波形括号内,如octode八极管{电信},linear vector function线性矢函数{数},gypsum石膏{矿}。2.订名(译名)力求准确、简明,照顾汉语词汇顾名思义的特点,尽量做到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统一。3.对于有密切联系的名词,订名应力求系统化,如电导率,电阻率,电容率,磁导率,磁阻率,磁化率。4.除人名、地名和商标外,译名原则上不用音译,如laser译作“激光”,不用“莱塞”。若能音义兼顾,如servo译为“伺服”,也很好。某些材料的译名,也可音义各半,如invar译作“殷钢”。5.订名时尽量不造新汉字。6.一条外文词有几个不同涵义时,可分别订名,用(1)、(2)、(3)、…分开,如order(1)级(2)序(3)阶{数}。有的名词在不同分支学科中有特殊涵义的,应在订名后加波形括号注明所属分支。如inclusive(1)内含(2)单举{高能},background(1)本底{核}(2)背景{天物};isomer(1)同质异能素{核}(2)同分异构体{化}。7.有的外文词虽只有一个专业涵义,但有几个汉译名的,应采用最恰当的一个;若一时有争议的,可予以并存,用逗号分开,将推荐译名列于前。如precession旋进,进动;fluidics流控技术,射流技术;potential势,位等。8.两科以上通用的名词,应依照基本学科方面所定名词为准,如物理学与气象学通用的名词,应依物理学方面所定名词为准。9.外文词条中涉及人名的,按下述原则处理:(1)约定俗成者应从俗,如Cartesian coordinates笛卡儿坐标;(2)名从主人,无约定俗成译名者,应按该人国籍及所用语种,再按相应的译音表或译名手册翻译(推荐的译音表另发)。10.所订名词中可省略的字括入方括号内。必须加的注解要简明,置于该名词后圆括号内,如volt(v)伏〔特〕(电压单位)。11.所收词条一律按字母顺序排列,复合词一律不倒排。12.收词以单词为主,复合词只列常用的基本概念作为示范。简单复合词(即各组成单词只有唯一译名,复合词译名又和外文单词排列顺序一致的),尽量少收或不收。13.已经通用的名词,即使不是最理想的,也不要轻易改动,以免增加不统一。确属错译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应经名词委员会(或组)讨论后予以修订并公布。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 *《东方杂志》32卷3期(1935)  相似文献   

5.
时值金秋季节,台湾大学物理系王亢沛教授和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林明瑞教授来京访问,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部分委员与王教授和林教授关于物理学名词进行了座谈。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教授介绍了大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概况。他谈到物理学名词工作有悠久的历史。自从30年代初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来就设立了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前辈物理学家艰苦的工作奠定了统一的中国汉字物理学名词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名词工作断断续续,但始终坚持不懈。1974年在王竹溪先生主持下修订和增补了《物理学名词》,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1985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后,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面对物理学科名词进行审定。由于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物理名词的统一有助于其它各学科审定工作的进行,因此1988年首先审定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即物理学基础名词。第二批物理学名词包括了各物理专业的词汇,不少是近10年新学科趋于成熟的词,预计明年可望完成。同时,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增加,物理学名词工作已考虑并着手做了两岸名词的对照工作。台湾大学王亢沛教授介绍了台湾的物理学名词工作。在1980年,他们感到使用1971年编制的物理学名词已有很多“过时”了,不适用于当时的情况,着手重新修订和增补,为此成立了“物理学名词编辑委员会”。收集词条,参考了大陆的、日本的物理学名词,综合成全稿,送交台湾“国立编译馆”。由台湾各大学物理界同仁组成“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审定,王亢沛教授任委员会主任。1983-1985年每周六下午用5-6个小时逐条讨论,于1990年,公布出版了《物理学名词》。王教授说到此,大家都会心地笑了。海峡两岸的物理学名词同宗同源,乃至工作讨论的方式都相同。王教授兴奋地说,现在讨论海峡两岸统一会遇到一些障碍,但科技名词的统一应是最易做的。正如大家所说,物理是基础,第一步应是物理名词的统一。它的影响大,范围广,涉及到单位、计量、经贸活动等。建议海峡两岸物理学家坐到一起,做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工作。王教授还表示愿意去联络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联系他们一同来做,让东南亚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都用统一的物理学名词。王教授说“这是一件好事,理应得到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的支持。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张存浩主任谈起这事,张先生表示一定积极促成这项工作。”王教授还说科技名词要统一,各个学科领域都要做,物理学应率先做出个典范来。赵凯华教授谈到大陆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台湾的物理学名词已做了对照工作,约有80%的词是相同的,20%的不同,不少是科学家译名上的差异,真正定名不同的是少数。物理学内横向的统一,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在讨论定名的争议中,我们已注意到台湾的定名。特别在两个定名争执不下时,参考台湾的定名,增加一方的权重而择其一。多年的名词工作也使我们认识到名词统一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工作要放眼未来,着眼于下一代。今天从其科学性、通用性上修改定名有一定困难,但从中小学课本做起,未来的统一是无疑的。台湾师范大学林明瑞教授也介绍了台湾的情况。他谈到台湾的大学课本都是英文的,而中小学课本是统一用台湾“国立编译馆”公布的科技名词,这是在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有些民间流传的俗语是不能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正式传播媒介上使用的。如无线电移动通讯的手机,俗称“大哥大”。“大哥大”来源于黑社会的黑话,在正式场合这种称谓不应使用。台湾对统一名词的推行,还注重名词的读音。对一些社会上读白了的字,中小学有专门的“正音”内容,要严格按字典上的读音念。大家谈了双方的情况,都感到海峡两岸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有很好的基础,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是能很快出成果的。这对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增进两岸科学技术交流、经贸来往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双方约定,会后各自做准备,包括讨论的方案、方法和原则以及经费的筹集。希望明年初有个眉目,准备海峡两岸双方和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坐到一起,共同研究、讨论,为统一汉语物理学名词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全国名词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10多年艰苦漫长的工作,终于获得丰硕的成果,完成了30多个基础学科的基本词审定工作并公布出版。我们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由于各学科审定的需要,首先公布了物理学基础名词,1996年再次完成了物理学领域各专业名词的审定工作,于1997年出版。回顾这12年的审定过程,深感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艰巨。漫长辛苦的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公布的科技名词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新闻和出版界使用的规范词;同时,也受到全世界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欢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既使当代受益,又影响深远的大事。物理学名词的汉语规范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前辈在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伊始就注意创建汉语的科技词汇,奠定了物理学汉语名词的基础。早在1908年,清朝的学部审查编定了《物理学语汇》,收集物理学名词约1000条,英、汉、日文并列。1920年由当时的物理学名词审查会审查、增补,编定成《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英、德、法、日、汉五种文字并列。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后就设立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从此有了审定物理学名词的专设组织。同年出版由萨本栋先生编纂并广泛征求物理学工作者意见的《物理学名词汇》约4000条英、汉并列术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学术名词统一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统一工作委员会。经王竹溪、王淦昌、陆学善等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审查编定,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英、汉词条并列约9700条。由于前辈科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汉字科技术语,符合我国国情,继承了我国文化千年的优良传统。应用这套科技术语,使我国成为当今能用母语讲授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卓越贡献。1985年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成立,赵凯华教授任委员会主任,李国栋、徐锡申两位研究员任委员会副主任。聘请钱临照、马大猷、王大珩、李荫远等物理学家为顾问。在全国名词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全面的审定工作。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它学科的审定需要统一的基础名词。因此决定整个物理领域的名词审定分两步进行,即先完成物理学基础名词审定,为其它学科提供“基础”,然后再审定物理学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词。这次的审定工作是全国各个学科统一布置行动,在各个学会的支持下有上千名专家学者参加,是我国科技术语统一的极好机会。我们组织物理各专业的代表组成审定委员会,认真研究、讨论物理学名词,并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回收书面意见达200多份。不但在物理界展开讨论,与相关学科,如数学、力学、电子等学科亦讨论协调共同交叉使用的名词,以求得更好的规范统一。经过大家的努力,在1988年公布了《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在1996年公布出版物理学领域各个专业的基本词,完成了大规模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作为一个物理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这工作十分艰辛,默默无闻,但意义重大。在此我也更加尊敬和怀念我国的物理界前辈,他们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榜样。现在我简略地谈谈几十年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几点感想和希望:(1)关于尊重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过去一些物理学名词或科学家译名常有不自洽和不统一的,一些外国同姓的科学家,甚至同一位科学家在不同学科间,甚至同一学科中译名不统一。这些情况是尊重规范?抑或约定俗成?我建议尊重规范,尽量少用约定俗成。(2)学科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商统一。一些自然科学名词在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不统一,有的至今还各行其是。这些情况在科学日益发展和日益沟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日益增多的当今是极需改变的。例如“概率”和“几率”,物理委员会与数学委员会经过协商已经得到统一。希望类似的一些问题也能尽快得到解决。(3)充分发挥汉字的特点。过去曾经有过一种看法,认为汉字有一些缺点,如难认难写等。但是现在却认识到汉字也有更多优点,如汉字具有形、声、义统一,强于拼音文字,而且计算机处理上也有其特点。从科学名词看,形声义统一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改变过去简单直译硬译的情况。例如,中文的“子”字,就可以规范一系列的粒子、电子、中子、核子等。在生物学中,采用“木”、“艹”、“鸟”、“鱼”等部首用于生物命名的优点就更为显著。(4)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规范问题。过去对一些科学名词常采用外文简单直译硬译的方法,因而容易出现“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例如,“极化”和“偏振”,“磁化”和“磁化强度”,至于把“磁电阻”硬译为“磁阻”,问题就更大了。现在我们采用以物理概念来定义物理名词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科学名词规范化所必需的。最后,我衷心祝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希望今后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能把我国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建立能适应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交流的汉语科技术语完整体系。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其中选收了基础物理学部分的2491条基本词。1996年公布了第二批物理学名词,约一万条。这第二批公布的名词是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各个专业领域的基本词作了补充,并...  相似文献   

8.
经过七年多的工作,《数学名词》(第一批)已于1992年底完成,并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以图书的形式于1994年初公布出版。根据国务院授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七年来,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和中国数学会的领导下,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做了许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单汇报如下:一、1985年成立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田方增先生任委员会主任,聂灵诏、王隽骧先生任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聘请顾问四名,委员20名。同年按全国名词委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条例”着手于数学学科基本词的收集。按“条例”规定,这次审定数学领域的基本词,确定规范的汉文名。经过前后词条草稿、一审稿的讨论研究,田先生起草了《数学名词》基础框架,共10部分,得到大家的赞同。经二审会讨论研究,增设一个部分,它由已定的10部分中属基本且公用的词构成,全部确定为11个部分。经三审会讨论研究后,调整为最终的12部分,基本上覆盖了数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所收集的词条亦反映了近20年学科的新发展。二、由于我们着重于基本词,如果某些复合词的词义只是基本词意义上的叠加,则这些复合词不必都列出。有的一系列词,加上一形容词后,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词,则只收这些形容词(或有代表性的少量复合词),其复合的一系列词不再一一列出,读者使用时可自行复合。因此我们的收词量远少于一般词书工具书的量。数学学科从其历史和涉及的领域来看,都是个庞大的学科。由于整个学科分支繁多,理论与应用错综复杂,又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各分支收词的标准不易掌握统一,使各种选词取舍难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有些基本词遗漏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三、根据“审定条例”,这次审定工作以“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为原则,由概念出发,确定规范的汉文名,目的是使汉文的数学名词规范、统一。“审定条例”规定,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数学是老学科,前辈学者留下的整套数学名词,是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继承前人的遗产,开拓新的工作,以适应和推动数学学科的新发展。对数学内部一些不统一的称谓,如“映射”、“映照”,同一概念不同名的词,经多次研究讨论,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数学工作者的意见,选用“映射”为推荐用名。数学名词委与物理名词委协商,“概率”、“几率”两词选用了“概率”,物理工作者放弃原有的“几率”,向数学靠拢。在“矢量”、“向量”的争论上,经多次协商,并由全国名词委前主任钱三强主持召开多个学科名词委讨论,协商结果认为这两词使用广泛,各自都已派生了一系列的复合词,难以统一。物理称“矢量”,数学称“向量”,有待以后发展再作定论。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体会到,术语统一是重要的,但统一要有个过程,如强行一步统一将适得其反。即使在数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中,概念相同而不同称谓的现象也存在。因此有些词暂时在“推荐名”后作为“又称”列出,允许其存在;有些词列为“曾用名”,表示此名今后不再使用。四、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近代科学技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外文科技术语也不断流入,中文科技术语的定名受到外文(尤其是英文)的影响。在审定中,掌握以下两点是必要的。一是立足于概念定义,二是尊重中文的用字习惯。因此这次的审定,不仅仅是翻译。有些英文词,直接反映了概念的内涵,直译是不成问题,名符其实。有些英文词有多义性,应根据不同概念取其义定中文名,如只取一个英文意思直译,造成不同概念的中文术语都相同,就甚为不妥。吴大任先生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扬汉语的优势,坚持汉语构词规律,就能创造简洁、流畅、严谨的数学语言,这是大有利于我国普及数学学科的。五、在这次审定过程中,有些词不是“遗漏”而是“等待”。如“模糊”(fuzzy)以及由它衍生的复合词“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拓扑”等。审定委员会经过多次认真的讨论,尽管也看到此方面学术很活跃,术语应用也很多,但对它们的内涵及与其它学科术语间的关系还要看发展,因此把这类词存留至下一批解决,有待学科发展更加成熟,有更明确的涵义再确定(我们注意到《自动化名词》把“模糊逻辑”等6条词已审定公布),还有一些词,诸如“计量数学”、“数值数学”、“工业数学”、“医药数学”,甚至“灰数学”等,都有待下一批进一步讨论决定。在征求意见中,很多同志来信希望能把近年来发展活跃的新学科术语尽快收入,规范统一。我们增收了个别词,还有更多的词有待第二批系统地考虑收集。六、在整个审定过程中,共召开了3次全体委员的审定会,10多次分组讨论会,还组织了交叉学科名词的协调会,外国数学家人名的定名协调统一会。全国名词委组织各个学科对外国人名作了统一规范译名,数学名词中一千多带有人名的词条都作了在整个自然科学和技术范围内的人名统一译名。七、我们曾先后得到台湾出版的《数学名词》(1980年版)和“统计学名词”的讨论稿。在第一批公布名词的讨论中,我们还未顾及与台湾数学名词的统一工作。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增加,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已提上日程,今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两岸数学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当今信息时代,在国际、国内科技的学术交流、文献情报检索等方面,都对科技名词规范化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七年多的工作中,我们得到数学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许多同志多次审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科学出版社的《数学百科全书》、高教出版社的数学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科图法”、“汉语主题词表”、《数学学报》等编辑部同志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且给予很多帮助,在此我们向这些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关心《数学名词》工作,并对已公布的名词提出意见,有待今后修订、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审订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名词的审订和统一,首先为一些来华西方人士所关注。他们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进行了包括物理学名词大内的许多工作。清末学部编译审定的《物理学语汇》,明显受到来自自日本的影响。民国之后,名启审定工作由中国专家学者承担,并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组织等的支持。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国立编译馆、中国物理学会等机构,曾先后积极组织和进行物理学名词的审订。经过十余年的多次修订,译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这个名词源出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书名。在这本书里作者论及自然与运动的性质与规律,希腊文的书名原意是自然论。到中世纪把希腊文译成拉丁文physica,显然是从希腊文音译过来的。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上,物理一词的出现几乎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同时。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览冥训》有一段简短文字,意思是说阳燧取火,慈石引铁,这些奇异现象不可能用耳目来明白其‘物理’,这物理两字泛指事物的缘由。不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我国先秦《淮南子》所称的物理两字的原意,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这和唯心主义哲学家惯用的物之至理的意义迥然不同。明代,我国的理学家王阳明有格物致知之说,可惜他对竹而坐意欲格竹之理而致知,格到病了,还没明白竹子生长的道理。但是格致两字却成为我国物理学(广义说自然科学)名词的先声。中国虽早在明末及清代已从耶稣会传教士口授了西洋的科学技术,包括声、光、磁、电著作。明末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他写的《西学凡》一书中,称今日之物理学为“费西加”,显系由希腊文或拉丁文音译而来。十九世纪日本译著西方科技书籍日多,“费西加”之称甚盛,并说明费西加者穷物理之学。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不久日本官方明确物理学之名称。物理之名肇始于此。汉日同文,随之物理学名词出现于我国科技书籍。我国有组织地集合专家们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则在清末有译学馆、科技名词编订馆。进入民国,先后有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译名统一委员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不仅审定物理学名词,还涉及科技各方面,特别是在度量衡制度的确定和大小数命名法方面。譬如entropy一名词当时议论纷纭不能决定,最后胡刚复先生说,此名词的物理含意深奥须多字翻译,又不合汉字规范,于是他建议译成一个汉字“熵”。火代表与热学有关,含义为温度T与热量Q之商,熵读如商,议遂决,沿用至今人咸称善。这是译名一法之范例,中外文字不同,不必拘泥于外文。我国物理学名词的审定由中国物理学会在当时国立编译馆统一组织之下开始的。中国物理学会于1932年春成立,设立了三个委员会,名词审查委员会是其中之一。翌年夏在上海淮海中路(当时称霞飞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内召开第一次审查会议,到会者有丁燮林、何育杰、严济慈、吴有训、杨肇燫及编译馆人员。我任记录。开会凡七八日。杨肇燫对此工作最为积极,每日必到。记得当时议及damping一词,有译减幅、阻迟等说,总觉未妥。翌日继续开会,杨肇燫一到会即云,昨夜忽得一“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众咸称善,遂定译为阻尼,此即为今日《英汉物理学词汇》所采用。杨肇燫对物理学名词的审定有极浓厚的兴趣。stress与strain两词一向译为应力与应变。他认为应力尤为不妥,盖应力无单位面积受力大小之含义。杨肇燫建议stress译为胁强,strain译为胁变,而pressure则应为压强而非压力。这是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第一次审定物理学名词,以后由单位或个人建议的名词陆续送审定的前后计百数。1937年抗日战争军兴,学校、研究所向西迁移,离乱之际,国运如缕,一夕数惊,居处无定,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暂无暇顾及。然而有少数物理学者暂避上海租界,如杨肇燫留守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留守暂迁上海的前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此外犹有王福山、叶蕴理、许国保等。这辈有良心有骨气的中国科学家虽与内地不通讯息,工资断绝,生活艰难,而不甘事敌,乃由杨肇燫发起乙酉学社之组织。请看杨肇燫所写的缘起:“民国三十四年之初(1945年——编注),抗日战事犹酣,曙光未露,殊深风雨如晦之感。本社同人蛰居沪滨,幽忧隐愤,共相策励,亟思藉韬潜之光阴,从事于严正科学之述作,为将来复兴作育人才之准备,效涓埃之助……”他们商定译述的丛书大都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的著作,如陆学善译了普朗克的《力学概论》和《柔体力学》两书,杨肇燫译的阿波拉汉—贝克的《电学理论》。他们在译述过程中对物理学名词十分斟酌。例如陆学善译的两册力学,如遇一个新名词,必在每页脚注下将原文注出,使读者知道译名的由来,不啻是一册英汉力学词汇。不仅如此,杨肇燫、陆学善等人借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每周集会一次,共同商讨物理学名词的译审工作。如crystal一词,昔译结晶,其义未确,改译为晶体,而crystal-lization则为结晶。又lattice原译为晶格,改定为点阵,其义更为贴切。乙酉学社自抗战时以迄期抗战胜利到解放之前,杨肇燫、陆学善等人在物理学名词审定中积累了数千词条,对解放初期成立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中的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奠定了良好而丰厚的基础。这工作小组经一年的努力审定了近一万条名词,编写成《物理学名词》一书。杨肇燫、陆学善不仅始终参加名词审查工作小组,而且杨肇燫当时任科学社编辑之责,担任了全书的编辑工作,分汉英、英汉两部分,便于检索。《物理学名词》就成为我国物理学名词最完善最早的辞书,物理学的发展甚速,新词汇日有增益,审定词条年有增添,而杨肇燫、陆学善两人今已作古。回首前尘,他们二位在物理学名词审订工作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将永为后人所纪念.  相似文献   

1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物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1998 年曾对一部分新名词进行初审,现登出其中部分磁学方面的新词征询意见,欢迎读者从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约定俗成等原则出发提出意见,以便最终确定规范名。我们也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供新词、参加研讨等多种方式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对您给予的热情支持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2.
单义性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单义性原则规定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即“一词一义”。实现单义性原则,需要解决“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我们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对于“一词多义”的处理,采取了分化不同义项、淘汰不常用的义项、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保留不同学科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等措施。“一义多词”的处理,采用选定一词舍弃他词、设立异名等方法。实现中医药名词审定的单义性原则,既要遵守科技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规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学科的名词术语多有交叉,如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电力、电工等学科。不同学科而名词术语相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名词的定义、含义基本相同,而在汉语定名时却不相同,在各学科汉语定名时应加以协调。此外,在汉语定名时,其文字也存在着不符合国家语委所公布的规范用字,如物理学名词中的“黏度”,与化学工程名词中的“粘度”,是同属一个概念的名词而用字却不同。结果造成科技书刊用字产生差异和不规范。为此,建议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设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不同学科而相同名词的汉语定名和及时纠正定名中不协调不规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一些物理学名词的定名,简述了科技名词的定名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约定俗成”“协调一致”等原则,外国科学家的译名应遵从“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列举了物理学名词依据这些原则所做的部分修订情况,以便新闻、出版、教学、科研等部门规范使用这些名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一些物理学名词的定名,简述了科技名词的定名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约定俗成”“协调一致”等原则,外国科学家的译名应遵从“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列举了物理学名词依据这些原则所做的部分修订情况,以便新闻、出版、教学、科研等部门规范使用这些名词。  相似文献   

16.
1987年11月8-10日在南宁召开了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批免疫学名词二审会。出席会议18人。会议首先传达了国务院〔1987〕142号文件及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肩负的艰巨任务。会议讨论了名词的排序(以相关概念排列、标数码)和反馈的意见。1987年12月15——20日海洋科学名词委员会在广州召开了广州地区海洋名词座谈会。出席会议40人。在会议上对海洋科学一千余条名词和海洋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征求了意见。会议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海洋科学名词框架应修改。2、总论内容应调整。3、收词范围不一致,有粗有细,应统一。副词、形容词不应收。4、个别词订名不准确。5、海洋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名额不平衡。1987年12月24——30日在青岛召开了海洋科学名词三审会。出席会议60人。会议对二审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审定。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1、重新制定海洋科学框架。2、重新调整总论部分。3、认真审定了反馈意见。4、对原定名不准确的名词进行了修改。1988年1月23日在科学院院部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副主任会议。钱三强主任,叶笃正、吴衍庆、戴荷生、苏世生、吴凤鸣和黄昭厚副主任,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谢淑莲等同志出席了会议。钱三强同志主持了会议。黄昭厚同志汇报了1987年的工作总结和1988年工作计划。吴凤鸣同志介绍了交叉学科协调组的工作情况。会议进行了讨论,原则上同意87年总结和88年计划,并做出一些决定(见另文)。1988年2月4日在北京数学研究所召开了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出席会议5人。会议讨论了数学名词一审后工作进展情况。会议决定开始印发征求意见稿,订于5月份召开二审会。并决定到上海和杭州去征求几何学方面的意见。1988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17人。参加会议的有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各组学术秘书、全国名词委黄昭厚副主任和特邀代表田志仁同志等。吴鸿适同志主持了会议、曹黄强同志介绍了前一段工作进展情况,田志仁同志通过全面研究初稿后在会上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热烈讨论和补充,与会同志得出如下意见作为进一步修改名词初稿的依据:1、参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制订的《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2、抓住本学科的基本词,层次不宜太多,词数以精为好。代表电子学发展趋势的重要新词不能遗漏,收词要反映本学科特点,也要反映本学科最新水平。3、应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协调一致,力求统一。4、全稿应有统一体例。5、在编排方面增加总论部分,工艺技术部分统一列出,补充显示器件、表面分析技术、核电子学等。会议提出88年4月底以前拿出第二稿,然后广泛征求意见,与有关学科进行协调。计划在88年第四季度召开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进行进一步审定,以达定稿。1988年3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海洋地质与地质的协调会。出席会议的有海洋地质、地质、地理和地球物理各名词审定委员会的17名同志。会议对这几个学科的交叉术语进行了协调。如:在海洋学中的“深海”、“深渊”词,在地质学中称为“半深海”、“深海”,为统一起见,“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二词改为“远洋沉积”和“半远洋沉积”。又如海洋学中的“湖滩”词,在海洋地质学中称“湖坪”,协调后统一称“湖滩”。1988年3月24-25日在京召开了遥感名词协调会和地理、地质和气象协调会。参加会议23人。对各学科中有关遥感的交叉名词,做了适当调整。纠正了“潟湖”,使为“潟湖”。“热带稀树草原”订为“萨王纳”。“岩溶”与“喀斯特”定为哪个,尚在争议中。1988年4月8-10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名词终审会(审核上报稿)。87年8月三审会后又征求一次意见,这次会议对反馈的意见逐条加以讨论。对各学科有分岐的词条做了处理,如矢量、向量问题,物理学定为矢量、注明数学中称向量。对本学科有不同定名的词,列“亦可称”。讨论认为这比“又称”妥当,“又称”为100%的相等,“亦可称”表示有的场合可用,但还是推荐正文中的订名。如“角动量”,亦可称“动量矩”。曾用名即为废除名。1988年4月12-13日在京召开了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协调会。出席会议20人。对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物探专业方面交叉的名词,进行了协调,并与气象学交叉的术语进行了协调。会议决定地球物理学名词待第二次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开协调会(梁际翔 整理)  相似文献   

17.
为统一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组织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订各学科基本名词。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在我国普及近代科学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以至建立科学名词的术语库,都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现代科学知识多从国外引入,因而我国的科学技术名词多数是翻译的。这些翻译的名词绝大多数在科学含义上准确,又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汉语词汇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些翻译而来的名词中,也确有少数不准确,甚至引起歧义的,近年来学术界正在陆续予以订正。比如社会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法权”一词已订正为“资产阶级权利”。象这样一个沿用多年,甚至不少经典著作也都使用的译名都得以订正,这启示我们,可以趁这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面审定各学科基本名词之机,把一些订名不准、影响面又广的名词提出来,经过讨论,予以订正。本文要谈的是由英文mechanical一词组成的一组名词的译名问题。mechanical一词在英语中是多义词,有“力学的”、“机械的”等义。它的名词是mechanics(源于希腊语μηχανη——机械),在英语中也是多义词,既可译作“力学”也可译作“机械学”、结构”、“技巧”等,在欧洲其他语种中也大体相同,但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多义词。mechanics一词在19世纪50年代作为研究力的作用的学科名词传入中国时,曾由李善兰译为“重学”,1883年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P.T.Martin)将重学改为“力学”沿用至今。“力”这一概念在现代科学中指相互作用。自然界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定名为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不少物理学家正努力探寻使四种力统一起来的途径。“力”字在汉语中最初的含义是力气。诗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所以力学一词在汉语中意思是力的科学,它与机械和运动都没有字义上的联系。在早先将mechanical motion,mechanical work,mechanical energy等分别译名为机械运动、机械功、机械能时,固然有研究简单机械的运动这样一种来源,但这些译名显然是不确切的。比如,地球、月球等天体所作的轨道运动、自转等运动以及陀螺的旋进、人在水中的运动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力学运动(因为它们都遵循相同的力学规律),但称它们为机械运动则显然不合适,它们都与机械不沾边。又如,力学中有一条机械能守恒的规律。这里的机械能也是不确切的,因为所谓机械能指的是一个体系的动能十势能。如果对其中的动能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与机械的运动有些联系(即确由机械的运动所引起的那一类),那么势能中的引力势和电磁势等则与机械毫不相关。机械功的问题也一样,一匹马拉着重物前进,克服摩擦力作功,可以称为力学功,但称为机械功则不妥。mechanical twin一词也如此,它指的是由于晶体点阵的塑性形变而产生的孪晶,译成力致孪晶当然要比机械孪晶确切些。此外,还有一些以mechano-这一词头所构成的复合词。如mechanocaloric effect,指的是由于温度梯度总是伴随有压力梯度所引起的效应(或逆效应)。这种效应也与机械毫无关系,只是一种与力的影响有关的现象。如果把它译成机械致热效应,会使人望文生歧义,误以为是机械的运动而生热。所以,也是译为力致热效应为宜。类似地,还有应把“机电类比”改成“力电类比”(因为是指力学量与电学量之间的一种类比,不是机械与电的类比)。其他例子不再一一列举。据此,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经与中国力学学会名词委员会交换意见后,拟将原物理名词中的机械运动、机械功、机械能等分别改为力学运动、力学功、力学能。类似地,机电类比、机械致热效应、机械孪晶等也分别改为力电类比、力致热效应、力致孪晶等。在与机械的还是力学的有关的名词中,还有一个影响面更广的词,机械唯物主义。这个名词虽是个哲学名词,但它与物理学和力学的关系密切,其来源直接与牛顿力学有关。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经讨论,认为这个词也不准确,建议哲学界的同志们考虑,可否改为力学唯物主义或唯力学主义。因为一则机械运动应改力学运动,则机械唯物主义一词的源已去;二则牛顿力学长期被人们当作决定论的同义语看待。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牛顿力学本身的决定论(以拉普拉斯为顶峰)被卡姆定理(KAM定理)及混沌理论所否定。1987年是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300周年。郝柏林同志将撰文纪念。郝文将说明牛顿力学的前280年与后20年大不一样,牛顿力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带随机性的,决定论只是其另一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郝文一读——《科学杂志》87.3),因而把机械和牛顿力学拉在一起也是不妥的。至于机械唯物主义一词中把“机械”作“呆板”解,而对力学唯物主义(或唯力学主义)加以贬斥,也是不合适的(对比朴素唯物主义的褒义)。详细讨论这个名词的问题已超出自然科学名词研究的范围,本文不作展开,只是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哲学界同行们的注意。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理学名词与医学名词和生物学相关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名词有着密切关系。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经过全体委员的努力,我们基本上于一年内完成了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现向大家汇报我们的收获和体会。这次名词审定的主要收获1.对生理学常用名词使用上的混乱,加以统一。如:抑制 inhibition;压抑 depression;阻抑 suppression;又如:递质 transmitter;介质 mediator;调质 modulator;转运 transport;转移 transfer;转换 transduction;传递 transmission;传导 canduction;放电 discharge;发放 firing……等。2.把功能性词义置于词首,使名词涵义更清晰、更科学化。如:把胃泌素,改为促胃液素 gastrin;胰泌素,改为促胰液素 secretin,胆囊收缩素,改为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肠绒毛促动素、绒毛收缩素,改为缩肠绒毛素 villikinin。其他如:催乳素 prolactin,催产素 oxytocin;降钙素 calcitonin等。3.已明确为肽结构的,称为“肽”,不明确的称为“素”,过去已沿用“素”的如甲状腺素tryroxin(e)等除外。如:内啡肽 endorphin;脑啡肽 enkephalin。胰多肽 pancreatic polypeptide,PP;肠抑胃素 enterogastrone。又如:neurotonin过去称“神经降压素”,现明确它为具有明显降压作用的13肽,故改为“神经降压肽”,又称“神经降压素”。结构上已明确为激素的,称为“激素”,不明确的称为“因子”。如:促性腺激素 gonodotropic hormone,gonadotropin,G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corticotropin,ACTH。催乳素释放因子 prolactin releasing factor,PRF;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4.在循环系统,把“加压”pressor和“减压”depressor,改为“升压”和“降压”,使名词更具科学性。从而使相应的“加压区”、“加压神经”、“加压中枢”等,改为“升压区”、“升压神经”、“可升压中枢”;“减压区”、“减压神经”、“减压中枢”等改为“降压区”、“降压神经”、“降压中枢”等。5.对新技术和新名词的定名。如:voltage clamp定名为“电压箱”;patch clamp定名为“膜片箝”;natriuretic hormone定名为“利尿钠激素”。又如:bombesin,过去叫“蛙皮素”,根据动物分类应为铃蟾,而不是蛙,因此定名为“铃蟾肽”。6.对生理学名词中有关人名姓氏译名,按译名协调会审订译名加以统一。如:Ringer′s solution过去称“任氏液”,审订译名为“林格[溶]液;Locke's solution过去称“乐氏液”,审订译名为“洛克[溶]液;Tyrode's solution过去称“台氏液”,审订译名为“蒂罗德[溶]液;又如:Ficks principle过去称“费克原则”,审订译名为“菲克原则”;Valsalva maneuver过去称“瓦萨瓦动作”,审订译名为“瓦尔萨尔瓦动作”。Bexold-Jarisch reflex过去称“贝佐尔德—贾立希反射”,审订译名为“贝佐尔德—亚里施反射”,简称“贝—亚反射”。7.名词书写上的统一。如:神经元neuron,与其有关的名词都写元,不写原。prohormone激素原,不写成激素元;agglutinogen凝集原,不写成凝集元。名词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1.我们这次名词审定工作之所以能顺利进行,主要得到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和有关同志的热情指导和深切关怀,由于他们对这方面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样也使我们明确各阶段工作做法和要求,避免了工作中的返工和走弯路。2.确定委员人选,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攸关重要。有了正确的领导,需要有热心的、实干的人去完成。主任委员梅镇彤教授是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又是生理所所长。委员会挂靠在生理所内,有利于工作开展。委员们要有明确的专业分工。我们发现呼吸组二位委员出国,内分泌生殖组二位外地委员不能出席会议时,就及时增补二名委员(钱粹文,呼吸组;缪明,内分泌、生殖组),使整个工作免受影响。3.名词审定工作的整个工作量是很大的。大小会议的会前准备、会议接待和会后工作,四份稿件(初选稿、征求意见稿、修改稿、报批稿)打印和输入微机,汇总整理各方面意见等等,需要落实到某一具体部门才有着落。我们这次由《生理学报》编辑部承担了这方面大量工作,并在经济费用上又大为节约。4.各阶段工作要有明确要求,会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会议期间要有明确要求。如我们第一次全体会议,事先将初选稿寄给各委员,会议主要解决各系统选词层次和词汇量。第二次会议,对征求来的意见进行深入讨论,决定词汇取舍和对各系统词汇进行综合平衡。会议期间我们提出:“不留作业”,“不带回家”,即分给各委员任务,尽量在会议期间完成,解决。然而,会议毕竟只能解决许多大的和原则性问题,有关名词用语、外文书写等细微工作,会后仍需抽出适当人力和时间,加以校订。5.在名词审定过程中,虽广泛发动了广大生理工作者,也引起了他们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视,但如何使审定名词为广大生理工作者所理解、所接受,以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今后还需要做大量宣传和深入细致工作,并注重在生理学书刊中加以贯彻推行。有些名词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尚待修订与增补,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各学科的名词特点不同。同样性质的不统一的名词,情况也不相同。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力求既按名词委的审定原则定名,又要照顾实际情况。这样定出的名词既科学又受到广大使用者的赞同。一、定名错误名定错了,也就是词不符义。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本身有个认识过程,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有的是误读、误写、误传。例如:“平流层(stratosphere)”过去误称“同温层”。早在1862年和1901年,有人用带仪器的气球和乘气球吊篮升到一万米左右,正好处在平流层底对流层顶的高度,那里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因此人们误认为在对流层上有一层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的“同温层”。后来科学发展了,人们发现在对流层顶以上到约50公里的高空,温度基本上是逐步升高的,没有“同温层”。纠正原定名,而定名为“平流层(stratosphere)”。而有的名定错了,就不能硬行纠正。如:“熊猫”早在1869年,一位法国学者来华,到四川考查生物资源,给“熊猫”定名为“黑白熊”。两年后,动物学家进一步考查,研究它属于熊科,将它进一步定名为“猫熊”。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在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唯台湾现仍称它为“猫熊”。此名正名难于让人接受,只能“约定俗成”,仍称“熊猫”。二、概念相同定名不同在同一学科中,一个概念有几个称谓的情况比例很大,区别选择定名是名词审定工作中的主要工作。例如:大气科学中既有“临近预报(nowcasting)”又有“现时预报”、“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短时预报”等五个名称。按照最能代表其内涵概念的原则,定名为“临近预报(nowcasting)”最为宜。但有些名词难分主次,只得做为又称、简称或俗称。例如:大气名词蒲福风级,0级风(calm),1级风(light air),……12级风(hurricane),同时并用静风、软风……飓风。两者同样重要,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另一个做为又称。在不同学科中,概念相同,定名不同,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越来越多。例如:三十年代我国气象名词主要是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三类。而到了六十年代,增加了大气物理学分支的有关术语,其中以云雾物理学的词汇所占比重最大,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以其中的云雾物理学为最快。到了七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和无线电电子学术语引入大气科学学科中,这是与那个时期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工作的开展,以及气象通讯装备与大气探测手段的更新相适应的。因此,使学科之间的词互相渗透。从词汇量来比较,大气科学1974年出的词汇量是1954年的两倍。而且这些交叉词同时存在于几个学科中。如果交叉词在名词审定中重复出现太多,一是会出现新的不统一;二是浪费人力物力;三是会出现重复公布,最终会影响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所以审定公布的名词应尽量减少交叉词。当然为了保持某个学科的完整性,必要的交叉词还是允许存在的。为了处理好交叉词的归属和统一问题,就需要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以地理名词为例。它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它与地质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土壤学、植物学等都有交叉问题。为了解决交叉词的归属及统一定名,以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召开了各种协调会,并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交叉词的不统一问题。1.几个学科共用的名词应由所属学科定名例如:地理学中“潟湖(lagoon)”在地质学与海洋科学名词中称“泻湖”。此词主要属地理学名词,其概念是由海上珊瑚礁围成,经天长日久变成了淡水湖,“西湖”就属于“潟湖(lagoon)”。此词在中小学地理教课书中是“潟湖(lagoon)”,到大学以后就有称“泻湖”的。“泻”是水流泻的意思,概念正好与潟相反,经协调,一致认为应随地理定名为“潟湖(lagoon)。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统一的交叉词应按其概念来统一例如:“喀斯特(karst)”与“岩溶”。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有的专家认为类似“喀斯特(karst)”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我国开始研究的。会议决定把“喀斯特(karst)”改名为“岩溶”。后来经专家们的讨论,认为“喀斯特(karst)”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它所研究的内容除了“岩溶”还包括崩塌、侵蚀等现象。所以又根据它的研究内容改回到“喀斯特(karst)”。在协调会上此名已被地质界、地理界的专家们认可。3.有的名词定名不准确,又不到约定俗成的程度,但与重要部门的工作有直接关系的词也不宜轻易变动。例如:地理学、测绘学等学科共用的“判读(interpretation)”,又称“解译”、“判识”、“识别”、“符译”等有10几个名称。协调会上多数专家同意定名“解译”。但后来了解到1987年遥感词典审查会,曾重点讨论过这个词,因国防、军事一直用“判读(interpretation)。为了不影响国防、军事方面的应用。此名仍定为“判读(interpretation)”,又称“判释、解译”。4.搞清收词范围分清主副科例如: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有些词难分归属。经过反复讨论,定下一条原则: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而产生的地质名词归属地球物理学。5.不同学科的名词允许少量交叉,不允许大量重复。地理学与大气科学名词中气候学部分完全重复,这是名词审定中不允许的现象。经协商按各学科收词范围划分这些词,原则是:因地理位置的影响产生的气候现象归地理,其余归属大气名词。三、方言、土语隔行不懂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行话”。一些行话在本行业内相互交流沿袭使用,习以为常。然而,往往使隔行人不懂。定名不仅是专业的规范化,还要考虑到交流的需要。最近我们开展了一些工程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行话、土语碰到得比较多。例如石油名词中有的输油装置称“猫头”、“驴头”;航海名词中的“大副、二副”,行话为“大鬼、二鬼”;行话为“蛤蟆”的工具,使大学生理解成青蛙,满地抓青蛙闹出了笑话。我认为应尽快给行话、土语正名或定“典雅”的新名。行话可做为又称或俗称。四、国内外定名混乱损失惨重例如:1983年埕北油田(中日合资)与日本三菱公司在签定一份船上配套的救生设备时,用的“防寒救生衣”的英文词,相当于日本的“救生背心”。因此三菱只提供“救生背心”,但不能防寒,只得另买150套“防寒救生衣”,造成2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各学科名词也应尽量与国际上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