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科技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技史上谱写过光辉篇章。中国科技名词术语,以汉语为主导,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蓄意深切。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如已被译为英、德、法、俄、日等文字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包含大量科技名词术语。从元、明以后,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创译了大批科技名词术语,为传播科学知识,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早在1909年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后又于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教育部主持下先后拟订和审查了各学科的名词草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分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根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逐步建立了各专业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我国的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是对科学概念进行汉语订名,同时附以相应的英文名称,既有我国语言特色,又方便国内外科技交流。通过实践,初步摸索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名词术语的学科分类、相关概念等问题,并开始探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期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语言规律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体系。统一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它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是一项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主科与副科间的关系;学科间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一致;专家集中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关系密切的语言。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特别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1987年8月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应该标准化、规范化。如果订名不正确、不统一,就必然妨碍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科技文献的编撰检索与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科研、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应该加以审定与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在学术工作中的一种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了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迫切要求。汉语是世界上1/5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大陆外,香港、澳门、台湾省以及东南亚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汉语。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对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民族的统一,都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上各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谱写过光辉的篇章。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绝大多数都以汉语为主导,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准确深切。早在1909年我国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使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地质学领域内,也存在着许多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如:地史中的前寒武纪,有人称作先寒武纪;二叠、三叠纪,又称二迭、三迭纪;古陆又称克拉通;古地中海又叫特提斯;对逆掩断裂,有人叫纳布;坳陷常被写作拗陷;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蛇录岩又称奥菲奥岩;碳质页岩又叫炭质页岩;砂粒的砂与沙滩的沙,时常混淆;岩溶又称喀斯特;碳酸岩与碳酸盐岩,何属火成岩与沉积岩?各执一说,相反使用;对成矿预测等术语的含义也有不同的意见与理解。至于地层的划分、定名,岩石的分类命名、新矿物的定名和板块学说中的一些名词,亦甚不统一。其他的新兴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名词术语,急待审定统一的,为数就更多了。对此,地质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决定尽快对本专业特有的基本词(含常用词、重要词)分期分批逐步加以审定。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遵从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的精神,确定中文名称,同时附以相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对概念易混淆的、含有新概念的和源出于我国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地质学的名词审定工作,以往已有一定的基础。解放前,地质调查所就出版过董常编的《地质学名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当时一些地质工作者编纂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辑出版了有关专业的名词;197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198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地质辞典》;近年来,地质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地质辞典》多册。以上辞书,大多都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的中文名称。外来词,多系意译,具有我国语言的特色,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审定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团结地质学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积极、认真地做好地质学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第一批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已经完成。最近,国务院对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做了批复,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标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与此同时,相应地出现了大批作为信息载体的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术语,必须是统一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可是,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还很不统一,其混乱状况对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十分不利,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全面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根据上述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目前已建立起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29个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第一批天文学名词术语,已经公布。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也已分别进入初审、二审、终审和上报阶段。以后将继天文学名词之后,陆续公布其他学科审定的名词术语。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除了明了其重要意义,在组织上落实和逐步扩大审定范围外,还需建立和运用科学的审定原则和方法。世界上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科学概念构成的。名词术语是相应科学概念的命名。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和我国语言特性。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明了概念才能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概念的全部特征才是事物属性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和订出“名符其义”的名词术语。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名词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术语,这样才不能发生歧义。术语订名要体现我国语言特点,即准确、简明和“望文生义”,而且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名词术语的订名上,曾花了大量心血,做出卓越贡献,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如“衍射”、“激光”、“流控技术”等术语的订名,就是典范。在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时,还要注意到审定老的科技名词术语,与创立新的名词术语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新词的创立一定要严格遵循上述“四性”而定,态度要严肃,不要轻易遣词用字,以防不好再统一。对待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名词术语,一方面要本着上述“四性”原则加以衡量,有的则需“正名”。如天文学习用词“多层球”,所表达的概念无“层”的涵义,指的是按多方物态方程建立的恒星结构模型,修订为“多方球”,为其正了名。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使用习惯,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虽然定名并不很妥切,但大家都习惯了,换个新的名,面貌全非,人们倒不认识了,反而不利统一,故应沿用。如“机器人”、“控制论”这类名词术语,因已为大家所习用,有的差不多是家喻户晓,虽并未完全确切表达该概念的内涵,也不宜再改了。跨学科名词术语,学科间要加强协调,一般是服从主科。而如一个科学概念在两个学科存在不同名词术语,且都是“约定俗成”时,可按“一义多词”处理,即允许两个名词术语都存在。本来这是不符合术语学原则的,但考虑到历史因素,只好把它作为特殊例外情况对待,不过这种情况应是极个别的,不可多出现。当遇到以外国自然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时,外国科学家人名要根据“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加以汉字音译。当某个外国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均有出现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以达统一(参见我委员会下属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遇有外国地名时,要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制订的规范地名,加以统一表达。港、台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大陆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存在着差异,我们将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以协调和达到统一。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来逐步加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4.
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在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情况;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的全国委员、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及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同志。我们邀请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我代表委员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现在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局长汤丙午同志传达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务院批文的下达,表明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怀,也标志着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的批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济慈副委员长在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回顾他早年从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的切身体会中,曾提及审定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是通过长期艰辛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学习严老对待科技名词术语严肃认真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谦虚谨慎的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局的共同努力下,名词审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天文学是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学科。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审定原则,选词范围,审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编排体例等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根据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条例》,统一了认识,按专业分工,选取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名词,形成名词审定初稿,经过全体会议审议,对《初稿》收列的词目进行筛选,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概念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汉文名称。对于订名有争议,概念易混淆,包含新概念的新名词和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然后按照相关含义排列,汇总整理,印制成征求意见稿,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广泛征求天文学家的意见。委员会认真对待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到广开言路,博采众长,萃取精华,集思广益,力求在审定名词术语过程中,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天文学名词草案经过几上几下,反复认真地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一千九百五十六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经国务院授权委员会,昨天已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第一批经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已由科学出版社印制成书,将在国内外发行。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确定了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审定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讨论并研究了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相继建立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等29个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截止到今年八月,委员会组织了各种审定会、座谈会和协调会共约150次,参加会议约4000人次,各分委员会共提出名词审定初稿12万余条,经过初审筛选和征求意见,进行三审成为终审稿的有9300条(医学未计入内)。除天文学名词外,土壤学名词已完成终审,正在整理上报。今年内,物理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第一批名词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等均将完成终审。明年将有更多的学科完成终审上报。预计三、五年内将完成29个学科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奠定基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985年,方毅同志在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科技名词术语必须统一的迫切要求。只有使用统一的名词术语,才能适应当今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需要。因此,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委员会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各分委员会还聘请了一些建国初期就积极参加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在我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作为顾问,指导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一些老先生,虽年逾古稀,身体不好,仍十分热心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提出宝贵和中肯的意见。在分委员会工作的很多同志,是科技战线富有实践经验的中年骨干,他们工作繁忙,重任在肩,仍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努力作出贡献。有些单位的新、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领导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我们工作很多帮助。在此,我代表委员会,向为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贡献的有关方面和个人致以由衷的谢意!委员会的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对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落实委员会为解决审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决策和措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不仅沟通了各分委员会与全国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而且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调。目前办公室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较差,但同志们勤勤肯肯地工作,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深入各分委员会,了解审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对审定工作中的共同性问题,例如,审定工作的目的、任务,学科间的交叉、协调,以及选词、定义和编排体例等问题都作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草稿),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使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公室编发了《简报》,及时报道各分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推动审定工作的开展。此外办公室编辑出版了会刊一一《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介绍了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刊载了专家们对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建议和主张,是我国研究和探讨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性刊物,受到国内外术语学界的关注。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有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譬如对新订的名词术语,将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放在首位;对已经流行的名词术语,应该注重统一性,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轻易更改。其他如主科与副科的关系;专家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都要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给予妥善解决,使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日臻完善。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繁重,在首先做好基础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前提下,同时逐步开展一些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现有的29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应向本学科深入发展,使专业名词术语的订名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应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因此,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新技术、高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应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铺开,确保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委员会在集中力量搞好汉文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应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切合实际地制定适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订名原则与方法,毋须强求一致,条件具备后逐步开展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逐步与国际术语情报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术语学机构及个人保持资料文献交流,两次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术语委员会)会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我们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其通讯刊物上介绍我委员会的情况,表达了对我国所使用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汉文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文字。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使用汉语的地区,应沟通情况,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志们,委员会两年多来的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基础,随着国务院批文的下达,我们认识到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因缺乏经验,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加以改正。努力做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我们热切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各有关方面同志们的辛勤努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了。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事业,产生有益的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早在明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起,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进行了。五四运动之后直至解放的几十年间,很多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动组织起来,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50年,在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之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延聘全国各有关方面的专家为委员,把从国外引进的近代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译成规范的汉语,并统一审定已有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奠定了我国学术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基础。这些工作,正如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所说的那样:“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由此联想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不能用本民族的语言讲授现代自然科学课程,更加感到党和政府的远见卓识和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功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未能坚持始终,甚至在十年动乱期间完全中断,致使自然科学学术名词订名的混乱情况又有所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地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1978年,国务院就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专门设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在各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反复酝酿,积极筹备,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在今天正式成立。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项工作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近代科学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各学科使用的名词术语大多是由国外引入的;其次,我国的汉字有独特的构词方法,无法从外国的拼音文字直接转写,而需要加以意译。这样,由于译名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学术名词的订名十分混乱,因而导致概念与订名不一致,同一概念有不同订名,同一订名蕴含不同概念等各种不良后果。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原来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没有得到统一,新的名词术语又大量涌现,这方面的混乱情况日趋严重,给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科研、生产、教学工作等带来了有害的影响。因此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了。大家知道,思想的交流依赖于语言和所使用的名词的概念,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工具。目前,国际上一门综合了信息科学和语言学、专门研究术语订名、概念、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术语学的研究正在蓬勃开展,这门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术语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规模宏大的术语数据库已经遍及许多发达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进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促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早日实现统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并使之具有科学性与通俗性。这一工作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包括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两方面的工作),新学科的开拓,新概念的引进,国际、国内的科技学术交流,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信息的传递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交流工作中的应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性机构。这是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已经明确了的。为了保证委员会的权威性,首先,在委员会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家,其次,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中有一大批热心于名词审定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负责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这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即有权威性,又有代表性,一定会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因此,凡经委员会审定批准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新闻出版情报部门,均应予遵照执行。当然,学术权威不是自封的,它是在我们的工作中逐步被承认的。这也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因此,名词委员会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我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各位委员、各学会已经或即将成立的专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与全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任务一定能够完成。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下列几项:一、讨论并通过《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工作条例》;二、交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经验;三、讨论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学的原则与方法;四、制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规划。我希望,全体同志集中精力,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把会议开好。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使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无论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取得新的较大的进展,使之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志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最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就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可以预期,这必将给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我国的自然科学学术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也将在这伟大的变革中向前发展。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于这种有六千年左右历史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学者们褒贬不一,贬之为多。“难学、难写、难记”就是一大“罪状”,并以此作为中国文盲多的主要根源。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从现代信息化时代的新特点出发,深入研究探讨,提出了新的见解。概况地说就是汉字具有“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点,并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1]。本文仅对汉语科技术语进行解剖,探讨汉字及其术语的特点,使我们在科技术语命名和统一的工作中,认识并发挥汉字的长处,更好地弘扬汉字文化。一、汉字是古老而优秀的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和语言一样,为了人们交流思想的需要,文字一般有表音(读、说)和表形(看)两个功能,其最终目的是表义。通过这一信息载体,无论说或看都能对同一概念同一事物获得相同的信息。因此表义的好坏和效率是衡量文字功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从这个基点出发,对文字的基本要求是表义的简明性和书写的简洁性。1.表义的简明性现代汉字是由象形符号逐渐演变进化而形成的,它以特定涵义的方块造形来表现一定的事物及概念,并便于词义自身的发生和发展。构成汉字的每一个部件往往具有表义或表音的功能,可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其涵义。例如“鱼”(fish)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类椎脊动物的总称。从汉字的字形上就表达出了它的基本属性。如:鲫(crucian carp)、鲭(mackerel)、鳜(mandarin fish)、鲨(shark)、鲑(salmon)、鲟(sturgeon)……这些汉字(也是单字术语)的某一部件表示涵义(鱼),另一部件表示读音。从字形上可以反映出命名术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达到顾名思义的效果,并且可以打破地域和时域的限制,无论广东音、福建音、普通话……只要看到字,理解都是相同的。与相对应的英文相比,这些汉字在表形、表音、表义、简短、方便理解和记忆等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正如一位日本专家所说:“汉字的信息量大,它本身就是一种集成电路”。[2]“表义正确,一词一义”是人们对文字及术语的另一要求,汉字发展中也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cell”一词在英文中是多义词,汉语术语按不同的专业概念分别定名为细胞(细胞学)、子房(植物)、电池(电子)、电解槽(电工)、小室、单间(建筑)、元件(电子)等等,这些词在各自学科中又派生出一系列组合词。又如“pressure”一词,汉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这样更能反映概念的内涵,区别概念。2.表达的简洁性汉字的基本单元是具有一定涵义的字(由偏旁、部首组成的“集成块”),表达专门概念的术语由字组成。这种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汉语术语与国外拼音文字术语相比,具有明显的简洁性。据对全国名委公布的《地球物理学名词》和《测绘学名词》的部分术语随机抽样统计,英、汉术语所占二维面积之比为1∶0.6。例如interchain hydrogen bond,“链间氢化”;reading frame displacement,“移码”。所以,汉字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文字,这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有必要加以剖析:一曰:英文只需背26个字母就行了,而汉语要掌握几千字,因而汉语难学,这是汉语的一大缺点。笔者认为,把汉字与英文字母相比是不相当的,这是一种片面地、孤立地分析问题的方法。(1)如前所述,既表音又表意的汉字是组成汉语术语的基本元件。相当多的汉字本身就是有特定涵义的单字术语(或词)。此外,汉语的组词习惯是以双音(即二字)构词为主,如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的词作粗略统计,二字词、三字词、四字以上词的词条数之比为5∶1∶0.4。而英语术语的基本构词元件只是表音的字母,有涵义的词(或术语),是由若干字母组合而成的新集合体(集成块)来表达。简单的表示为:汉语:汉字(表意的集成块)→术语(表意的大集成件,包括复合术语)英语:字母(非表意的符号元件)→术语(表意集成块)→复合术语(组合集成件)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两种类型文字的简洁性和易记忆性。可见汉字与英文字母在术语中的作用是完全不相当的。(2)汉语的常用字比较集中。据测算,使用频度为0.15‰。以上的汉字仅1000个左右;使用频度在1‰以上的汉字仅为250左右[3]。就是说,掌握1千个常用的汉字,就能进行一般简单阅读(1万字中只约有1个多字不认识)。通常认为,英语需掌握三千条词汇左右才能进行一般阅读。这里没有对记一千汉字与记三千条英语单词的难易程度作比较,但从绝对数字看,汉语的常用字仅为英语常用词的1/3(本文未考虑语法问题)。(3)汉语词与英语词的构词单元不同的事实还决定了汉语的记忆和鉴别单元比英文少。例如,进行阅读和校对时,英语需要按每个字母扫描,而汉语是按集成块扫描。很明显,绝大多数相同含义的词(术语)所包含的英文字母数比汉字数多得多。香港著名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先生曾说“汉字是沿着逻辑的轨迹演变出来的”[4]。汉语术语是这种汉字逻辑轨迹在科技概念方面的延伸。科技术语的命名,要求做到系统性,用汉字命名科技术语恰好能发挥汉字逻辑演变的特点,强化科技术语的系统性。例如风(wind)按强弱分为:静风(calm),软风(light air),轻风(light breeze),微风(gentle breeze),和风(moderate breeze),清劲风(fresh breeze),强风(strong breeze),疾风(near gale),大风(gale),烈风(strong gale),狂风(storm),暴风(violent storm),飓风(hurricane)。汉语的这种逻辑演变的结果,有利于发挥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记忆效率。二曰:汉字难写,英文好写。英文等拉丁语系的文种便于书写,而方块形的汉字(由各种笔划组成)书写有一定的困难,但实际上,以词(术语)或句子形式出现时,两者的书写时间比较接近。特别是在长约近一个世纪的英文“打字机时代”(机械化手段),由26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发挥了明显的优势,汉字打字机无法与之相比。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场变革中,我国科学家出色地解决了汉字信息化处理的问题,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对汉字(汉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并将在智能化方面不断开拓,使打字机时代曾被湮没了的汉字光辉重新释放了出来。汉字书写的一部分功能也将会发展出新的方式。一些作家、记者、知识界人士纷纷“换笔”(以微机代替笔写),人们从伏案爬格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时期不会太远了。这是立足于当今新时代对汉字发展的认识。我们要丢掉“汉字落后”的偏见,从新认识汉字,并努力开展汉字现代化、信息化研究。二、汉字不仅属于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上有拉丁文化圈,也有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的语言是三种不同的语言,然而,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中国汉字、日本汉字、朝鲜汉字同属一类文种:a)中、日、朝汉字都是表义文字;b)这些汉字的基本笔形相同(如—| 、 );基本构件相同或相似,c)据有关专家统计,中日汉字字形完全相同或具有微小差别的占50%以上[5]。汉字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来,还有一些国家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字文化的优越性将愈加为国内外人士所认识。因此,汉字不仅属于中国,她也是亚洲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她还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国作为汉字文化的大本营,应为提高汉字科技术语的质量作出更多地努力。我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严格、系统地审定统一我国的科技术语,并已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这是对汉字文化圈的贡献,受到越来越多的各国华人的赞扬。我们应该加快发展与东南亚各国,台、港、澳等地区及世界其它国家的华人科学家的广泛联系,共同作好汉字科技术语的命名与统一工作,使汉字术语在继承和发扬汉语文化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三、汉字术语的命名要发扬汉字的长处由于历史的、国情的等多种原因,我国新的科学概念,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概念在中国如何命名,我国学者长期有两种主要观点。一为意译,即用汉字表达出概念的基本特征。二为音译,即使用与外文读音相近的汉字表示。笔者认为,汉语术语命名应主要采取反映概念内涵的表意形式,也就是意译。这是因为:1.术语的基本功能是便于人们交流科学概念术语的定名应做到好懂、好记。按科学概念订名有助于人们直接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ergonomics”一词若按音译,订为“厄戈诺米克斯”或半音半意定为“尔刚学”,从译名上不能理解词义。但按科学概念的内涵定为“工效学”,使人们能望文生意,大致了解词义。(经有关专家研究,确定“工效学”的定义为: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健康、舒适为目的的学科(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自动化名词》,1990)。又如“watchdog”一词,有人从英文名直译为“看门狗”,用字欠雅,甚至会产生误解,这也是一种不以科学内涵命名概念的形式。这是一个计算机、自动化学科的术语,是指一种监视某一状态在预定期间内是否出现的装置。当发生不正常的状态时,该装置可以发出警报。此装置的另一个译名“监控器”,科学地反映了概念的内涵,获得了望文生意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译名。2.用表义的汉字组成表义的术语简短、明了由于外文主要是拼音文字,且音节较多,在翻译时,只把汉字做为外文的音(音节)的符号,必然既长又不好记,丧失了汉语表义的特点。例如,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文字改革,认为汉字笔划过多,书写不便。在引进学术名词时,常用片假名作为音符音译。对此方针,很多学者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虽然引进快,但看不懂、听不懂,不能理解外文的涵义,很不方便。3.汉语术语要注意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汉语术语在坚持按意订名的同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注意吸取外国的长处,注意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譬如某些科学概念用意译定名太繁琐时,可用引进外文缩写或音意结合的方式命名。如“AIDS”订为“艾滋病”(音意结合);又如“Medvedev-Sponheuer-Karnik[intensity]scale”不宜译为“麦德维捷夫—施蓬霍伊尔—卡尔尼克[烈度]表”,可订为“MSK[烈度]表”。在高文化层次的科技术语中,某些术语用这种方式命名其优点是明显的。我国化学家给化学元素命名时,采用借音(外文音)的办法也是成功之例。四、汉字发展中的几个问题1.汉字字数问题汉字容易遵从组字规律造字,这是汉字字数多的原因之一。今后发展中,应注意控制、减少汉字的字数,不能无限制地造新汉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概念、新物质的产生将层出不穷,有些人喜欢用造新字来表示。笔者认为,对新的概念一般应以尽量简明的,两字或两字以上的术语命名。例如“船首”、“船尾”不必再造新字“艏”、“艉”;又如“板”字,代表“片状较硬的物体”,没有必要再创造“钣”字来表示金属板。否则,照此发展下去石板、塑料板、复合材料板又如何办呢?2.同义、近义字问题建议对某些易混乱的同义、近义字要逐步合并淘汰,当然这项工作要经过慎重研究。字(词)典等工具书有责任在这方面起引导作用。同义、近义字在学习或应用中往往不好区分,易产生错别字。如:沙—砂,震—振,贮—储,荧—萤,拣—捡,耦—偶等等。3.造新字问题极个别使用频度很高的,由多字词转变为单字词的基础术语时需造新字,在大家实际接受的基础上,可列为正式新字。例如某些学科已广泛使用,或有些专家建议使用的非规范字:“”(有用能)、“”(无用能)、“砼”(混凝土)、“脘”(蛋白质)、“”(牙合)等,对这类汉字,有关部门应进行研究。但总的原则仍是不提倡造新字。经过较长时间,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的汉字及其术语定将更科学、更先进、发挥更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几千年有赖文字之统一而凝聚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汉字具有不同于一般字母文字的强烈非线性特征,汉语字频统计发现,学习汉语比学习其它语言也许更容易些。本文分析了汉字字音的莱维(Paul Lévy) 稳定分布和高频字分布规律,指出为了子孙后代学习和交流的方便,也为了汉语文化的发扬光大,应当联合包括台湾在内的广大华语世界尝试筛选制定一个4500 字的左右的标准小字符集。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居住着炎黄子孙,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可由于隔绝了三十余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差异。出席国际会议的两岸专家、学者,由于术语的不一致,却常常要从英文术语中去寻找“统一”。一、术语不统一现象近几年来,台湾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与大陆的同行有了往来。在接触中,由于术语差异,也产生过一些误会,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出版社与台湾的同行进行合作,由于术语不统一,带来了工作不便。例如,我社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民族等卷,由台湾的出版社将这些书变为繁体字出版,他们不仅是将文字换为繁体字,而且把名词术语也按台湾的习惯用法进行了更换,为的是让台湾读者和海外华人能够理解,为此,耗费了不少时间和人力。请看以下示例:从以上看出,除了科技术语不统一之外,一些专名,包括人名,地名,以及用人名的术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二、术语不统一的危害性汉文是世界上各种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汉语科技术语是汉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一制定和颁布执行汉语科技术语是继续有效地发展汉语文字的需要,也是直接为我中华民族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服务的需要。现在海峡两岸的民间往来大大增加,并要逐渐扩大,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术语的统一工作势在必行。海峡两岸通用的名词术语源远流长,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是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动物、植物、医学和生物)的大部分名词术语,它们经前人长期努力,已形成体系完整的术语系列,既准确,也符合民族习惯。例如:加速度,衍射,天花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然科学事业中的宝贵遗产。近40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名词术语迅速增加,海峡两岸的隔绝,导致使用的名词术语差异增大。这给科技和文化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在,国外建立的一些大型术语数据库,例如德国夫琅和费研究院的术语数据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加拿大蒙特利尔和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术语数据库等,他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海峡两岸术语差异很大,妨碍交流。术语是一种专用语言,具有单义性,即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术语。中国的科技术语多从英文术语翻译而来,一词多译的现象已经影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三、探寻审定术语统一的方法1.审定统一大陆的名词术语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开展了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适应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此委员会对自然科学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大气科学等学科的名词术语进行了逐批审定,并予公布执行。现已公布了14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他们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为各项国家标准(工业产品、轻工产品、军工产品等)中使用的术语制定了标准;还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基础标准。例如《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0112),《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1.6)和《辞书编纂符号》(GB11617)。正在制订的国家标准项目:《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术语学词汇》、《辞书编纂术语》,《术语学/辞书编纂用磁带交换格式》等。他们通过邀请外国术语学专家讲学,出版有关书刊,举办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术语学,并对此门学科感兴趣,对它进行研究。2.编辑海峡两岸术语对照手册鉴于目前海峡两岸还不能立即统一,术语的统一亦存在困难,为了减小术语不统一的不良影响,最现实的方法是广泛收集海峡两岸术语,把同一概念,订名不同的术语编辑,整理出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曾多次为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参加单位有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协等。这些单位对这项工作都做过研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建议编辑《海峡两岸习惯用语对照手册》,内容包括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用语。为此该会还向海内外人士发了征集海峡两岸术语的通知。现在即将出版《海峡两岸地理学术语对照手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3.海峡两岸术语要统一语言的共同性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也包括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日本、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使用汉语和汉字的专家、学者都已意识到了汉语术语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希望在一定的时机,组织这些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磋商这个问题。把重点放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名词术语上;有选择性地罗列、对照,根据专业书籍,权威性词典、百科全书等来选择定名,协商解决、给予公布。若双方命名都不合适者,可根据术语学的原则和方法重新定名。名词术语的统一不是简单的工作,海峡两岸术语的差异是四十年的隔离造成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尽管任重道远,作为炎黄子孙,也应该为汉语术语的统一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G.隆多著,刘钢等译,《术语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周有光,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上海教育出版社。[3]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自然科学术语研究。[4]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术语标准化简讯。  相似文献   

9.
各位学长,各位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三强同志告诉我,参加这次会议的大多数是老一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中年学者,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我因国务院另有会议,只好写这封信向各位请假,并向与会的同志最后完成天文学名词规范的审定工作表示热烈祝贺。几年前,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机构。两年多来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现已有29个学科的分委员会正在进行审定工作,其中天文学名词已审定完成,并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这是我们科学技术界的一桩大事,是值得庆贺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四化建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核科学技术、能源技术、超导材料等前沿学科和高技术,在其发展与竞争时代里,对于具有独特语言文字体系的中国来说,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来说,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否则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中就困难重重。据我所知,我国的科技术语还相当混乱,常常因使用表示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而引起争论,譬如物理学与数学交叉使用的矢量与向量,化学中的络合物与配位化合物,地理学中的副热带与亚热带等不胜枚举,甚至在生产、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由于术语内涵不一,理解不同而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同时,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正是当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术语学的重要内容;规范化与标准化科技术语的现代化数据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显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曾三次转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报告,特别是今年八月十二日国务院对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做了批复,明确指出对委员会审定过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授权委员会对审定过的各学科名词术语分期分批予以公布。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和规范化,是一项学术性很强,而又争议较多的工作,希望在各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过程中,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使这项工作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性。在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有过光辉贡献的天文学,今天仍然不断以其新的发现,大胆的引人入胜的科学假设,严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傲立于现代科学的前沿,鼓舞着千百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规范化的天文学名词能首先出台是与该学科的历史地位极为相称的。我相信,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继续努力,我国其它领域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祝大会圆满成功!宋健1987.9.22  相似文献   

10.
一、科技术语的汉字学基础汉字、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古老文明的瑰宝,是东方灿烂文化的象征,这一优秀文字善于表达深邃的哲理概念。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述与论坛中留下了精辟记载;善于表达或发掘深沉细腻的情感,历代诗词歌赋中,蕴藏着生动的蓄意和叙情;善于记述和传播精确微妙的知识内容,浩如湮海的古籍中记载有大量而丰富的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显示着中国古代学者们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内涵。根据西安附近发掘西周古都镐京出土文物判定,中国文字始于黄帝时代(距今4500-5000年)〔1〕。关于汉字起源与演变的研究,有着光荣的传统,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古代称之为“小学”,清代末称之为“文字学”;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称之为“汉字学”。其分类有历史汉字学、现代汉字学以及外族汉字学三大类。现代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学系列、汉语、汉字的形、音、义,汉字计量、汉字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编码,传声技术以及汉字的信息值等〔2〕。现代科技术语虽然系应用术语学的独立分支,而从学科体系来说,应归属于现代汉字学系列之中。这就是说,研究我国科技术语,包括翻译活动中的术语创译法,都要建立在汉字学的基本知识之上,确切反映所指事物内涵,才能做到信、达、雅的高标准。这正是我国术语及其翻译的优良传统所在。众所周知,相当一部分科技术语源于翻译活动,我国翻译活动,最早始于西周,秦代出期现了最早的翻译机构——译场〔3〕;汉代佛经传入中国,翻译事业大兴。桓灵之世就有著名翻译家安世高、支,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4〕都可说是精通古汉语,几乎都可称之为六朝的文学大家〔4〕;唐代达到繁盛时期,以玄奘(602-664)之《大唐西域记》为代表。他们训释清晰,用字巧妙,充分反映出所指概念的内涵,达到比较高超的翻译水平。明代徐光启(1562-1633)在翻译《几何原本》时,以他文采素质,根据原文含意,释订出反映数学的一套汉字数学名词,至今尚在沿用,诸如:点、线、面、直角、钝角、锐角、多边形、四边形等;此外,李之藻(1565-1670)、徐寿(1818-1884),李善兰(1810-1882),华蘅芳(1823-1902)等〔5〕,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以及应用科学方面,以他们高超的中国古汉语、古文字学的素养,按照汉语、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借助外国汉学家的口述(他们之中,几乎都不懂外语),确切地译定出我国早期,表达古代科学内涵的科技术语,有许多术语还是创译而延续至今。试举几个例子,以作探讨。“化学”一词的翻译,据科学史专家们的考证〔6〕,最早源于阿拉伯语al-kimiya,而语源却从中国炼金术传入,演变而成,阿拉伯语kim,从读音上很接近中国金字,al是阿拉伯语的冠词,因此,把al-kimiya,作为“金液学”,其语源来自中国金丹术衍生而成。中国炼金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逐渐转化欧洲语词Al-chimy,衍生法语Chimie,德语Chimie,英语Chemistry。1.关于“化学”一词的翻译和使用,早有袁翰青〔7〕教授、潘吉星教授〔6〕专文讨论,最早是在18世纪中叶,从欧洲,以译音方式传入,当时译为“舍密”,像1788年出版的《葛氏舍密》,1827年出版的《苏氏舍密》,而最有影响的要算是1857年出版的《舍密开宗》。而“化学”一词的翻译和使用据考证:大约在1857年英国汉学家伟烈力亚(Wylie Alexander,1815-1887)主编《六合丛谈》中正式使用,在这以前,英词传教士韦廉臣(Williamson,Alexander,1829-1890),在编纂《格物探原)中,曾试译汉语“化学”一词。相继才有《化学分原》(1872)《化学指南》(1873),到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和徐寿(1818-1884)翻译出版《化学鉴原》才更为普遍使用“化学”一词。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有些学者误认为“化学”一词是由日本转译而来,这是应予以纠正的,从1967年日本学者坂口正男发表的《关于“舍密开宗”的化学命名法》一文中,明确地表明“化学”一词是由中国传入日本。2.“地质”一词也有同样的误传,众所周知欧洲文字“Geology”一词,最早来自于古希腊,中世纪的拉丁文为geologiam,欧洲文艺复兴时演变为geologia,都不是现代地质学的概念,18世纪出版的《英语词典》(1755年)中解释为“地球的总学说,地球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1779年瑞士学者索修尔(Horace Benedct de Saussure,1740-1799)在《阿尔卑斯山旅行记》一书中,首次使用“geology”一词来表达近代地质学的科学概念〔8〕。而汉字“地质”一词,据李鄂荣教授的考证〔9〕,认为是1852年英国伦敦会教士慕维廉(Muichead William,1822-1900),用汉文撰字的《地理全志》上,正式使用和创译。《地理全志》共为上下两编,下编第一卷,即为“地质论”,其中“地质志”一节,即为阐述地质学近代概念的篇章。文中写道:“察地之土分文、质、政三等……,所谓质者,即地质之意,系地球之形质、以至盘石……,地层的层系及其中所载生物草木之遗迹,海底之变迁等”。这之前都以地学,金石等代表地质学概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地质界一般都认为,汉字“地质”一词,源于1903年鲁迅以索子笔名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为来源,由于当时鲁迅是在日本留学,故而认为是从日本转译而来;1983年日本弘文堂出版的《科学技术史事典》中,“地质学”条目中,仍说:“把geology译为“地质学”是日本人箕作阮甫所创,这是应该纠正的;70年代末,一个日本代表团访华时,在一次有中国地质学史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上,一位日本学者曾表明汉字‘地质’一词是从中国引进,在1859年日本引进了《地理全志》一书,同时提及该书下编之“地质论”之“地质志”一节,并说该书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传播地质学知识起过启蒙作用。3.“植物”一词,古籍中早有出现,而代表近代植物学概念的术语,要首推1847年李善兰和韦廉臣编译的《植物学》〔10〕,这本书是很据英国植物学家林德莱(John Lindley,1799-1865)著《植物学纲要》(Element of Botany),最早把“Botany”创译为“植物学”。1867年才在日本翻刻,1875年译成日文,为日本所采用。在这以前日本学者将“Botanica”译成植学,诸如宇田川榕1835年发表的《植学启原》,1870年的《植学译签》以及1875年小野职悫的《植学浅解》等,在日本也有的学者把Botanica按音释译成“勃太尼加”,诸如1922年宇田川榕庵译成“菩多尼词经”〔11〕。4.“物理”一词,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淮南子·览冥训》中就出现有“物理”一词,文中说:“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晋代(265-420年)杨泉曾有《物理论》,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常以“物之至理”而论,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1年)有《物理小识》一书;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471-1528年)有格物致知之说,清代格致学,有包含物理学、化学之概括;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es·Aleni,1582-1649年)撰写《西学凡》一书时,把Physics,按音译译成汉语“费西伽”直到1900年才正式创译“物理学”一词〔12〕。值得提及的是1868年建立了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这在中国翻译史,特别是科技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据资料统计该馆从1868-1909年共翻译西方科技图书176种,创译了大量科技术语,广泛地传播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5〕。甲午战争后,清代学者掀起戊戌变法,研究西学形成热潮,维新派以严复(1853-1921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翻译西方论著,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上起了重要桥梁作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并创译了一批科技术语,给科技翻译建立起信、达、雅的原则,成为科技翻译的典范,至今仍奉为经典,广泛使用,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作用。辛亥革命前后,在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潮中,科技翻译活动日趋增多,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实用科学各个领域,科技术语也就日趋增多。老一辈科学家汉字学知识丰富、深邃,根据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创译了一大批令人信服的科技术语,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启蒙与桥梁作用〔3.5〕。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许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概念,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翻译引进而来,科技术语的审定,包括了翻译活动在内,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科技术语审定的历史,也是科技翻译活动中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在1950年初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截至60年代,已公布、出版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这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同时,也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创造了前题。1981-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报告,并任命了著名原子能物理学家钱三强为主任委员,其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订全国自然科学名词统一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名称,并予以公布施行。”现已成立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40余个,并审定出版、公布各学科名词术语20余部。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通过几年的艰苦的工作,在以汉语为基础的科技术语审定方面,建立起具有独特汉字系统的术语审定、翻译、命名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应用术语学的理论基础,为建立以汉字为特征的术语学体系做出了努力〔13〕。新中国成立之后,坚持运用以汉字学、汉语语音学知识来命名、审定物理学名词的学者,应首推北京大学王竹溪教授,他根据汉字表意、表形的特点,汲取汉字、汉语的精华,几十年如一日审定、翻译了令人赞赏的大量物理学名词,成为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掌握汉字、汉语知识的典范。把物理学名词译为汉语,这除了要准确表达物理学内容,还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大家易懂、易读、易记。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不能用本民族语言讲授物理学,相比之下,我国科学家把科学名词一一译成汉语并最后加以审定,实在是对中国科学的一大贡献,也是对汉语的一大贡献〔14〕。诸如“激光(laser)、衍射(diffraction)”等。显示出汉字表形、表意、指事、会意的特点,真使人“望文生意”。做到了根据事物本质特征及属性,从概念做出术语的定义,反映出代表所指事物的内涵概念和外延的综合。二、汉字、汉语及其术语的强大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趋增长,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21世纪经济发展集团化的趋势下,亚洲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正在形成过程中,严格来说这个地区共同文化遗产——汉字,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威力。全世界有文字的语言约150种〔15〕,其中有12种主要语言,占总人口的60%。根据语言谱系分析,现在地球上使用汉字、汉语的人口约为14亿之众,占世界54亿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地区,有的学者称之为汉字文化圈,几乎与世界英语圈15亿人相当〔16〕。汉字也是唯一保存象形文字演化系列的文字系统,经历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的演化过程,具有6000-7000年的悠久历史。就是当代世界经济走向集团化的21世纪,汉字汉语同样更是璀璨辉煌、更具强大生命力。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汉字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学术座谈会上〔17〕,许多学者、知名人士发表的激动人心的讲演中,对汉字、汉语在世界上地位和影响,做了崇高的估价和远见卓识的展望。1.香港知名人士、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同时在他受聘担任港事顾问前夕,他提出的第一条建言,“香港应当提倡学习中国的普通话。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汉字,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18〕。2.汉字现代化研究所、北京晓园语文与文化科技研究所,以及汉字汉语学家袁晓园教授在会上宣称:“21世纪将是汉语、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19〕。3.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以前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汉字、汉语的掘墓者、汉字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汉字不仅输入计算机,而且速度比拉丁字母快”〔19〕。事实正像钱伟长教授所指,近年来从500多种汉字编码设计方案中,反映出汉字具有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解决了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的危机;事实表明,计算机汉字编码技术的应用,给科技术语检索,以及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创造了优越的先决条件。(1)杭州大学外语系吴洁敏教授的突破性的成就——汉语节奏规律提出了系统地论证。他认为:“汉语节奏周期的三种组合模式——往复型、四环型和对立型”,并总结归纳出汉语有“音顿律、长短律、重轻律等7种节奏形式,认为“在一个语言链上套叠的节奏层次越多,形式越丰富,则声音越美”〔20〕。(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程贞一提出:“汉字、汉语特别适应于声音与计算机联络,因为汉字是单声调语言,比拼音语言中声段更具保真能力,语言信号可迅速地进行频谱分析;汉字形象千姿百态,具方形矩阵空间,蕴含各种不同的信息密度,有利于技术上模拟形辨别,进行信息输入与检索;汉字的逻辑结合与现代科学逻辑如出一辙,它在字形组合与构成科技术语和表达科技思想方面,具有多向发展的蘖生能力和无限的表现能力;在方法的选择上,可采用拼音法、拼形法、代码法等多种方法,加上汉字词汇没有形态变化,更适宜调汇编码,输入速率极高”〔21〕。实事证明: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没有酿成汉字、汉语的衰落,汉字编码的优势,有力地否定了所谓“掘墓者”的论断。恰恰相反,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强人口的汉字、汉语文化圈,更显着汉文化瑰宝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对世界文化圈的影响。汉字计算机编码的发明,是汉字和现代电子学结合的创举,许多专家说,“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其意义不亚于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在这次国际性的优秀文字学术座谈会上,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费孝通、雷洁琼、张友渔等参加了会议。会上日本石井勋博士以他三十年从教的实践,得出:日本幼儿用日语学习汉字“较日文假名易学”、“愈早学习汉字效果愈佳”的结论。在会上还披露:一部反映汉字科学性的《神奇的汉字》专题电视片(四集)已拍摄完成。此外,为了推动全国汉语汉字的理论研究,进一步阐述汉语汉字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由晓园语文与文化科技研究所和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在首都北京共同召开“汉语、汉字学术讨论会(1992.8.7-1992.8.9)。来自国内外83位专家学者就两大论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22〕:第一,关于汉语汉字特点的基本理论向题主要有: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汉语的功能,汉字的功能以及汉字的价值量问题;第二,关于汉字的发展前途主要包括:汉字发展的科学化,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汉字的心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研究,以及汉字的卫生学问题。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表意性优秀文字,历史最悠久,是建立在标识原理(logographic principle)之上。汉字本身形象如画,形意融合,可从直观形体上把握符号所标识的概念意义,可以说是以形见意,能诱发刺激人的思维,产生意念,更易激发其人的情趣,产生创造性思维;加之有象可征,有意可寻;易于形成人类认识过程的符号集群,给人提供完整认识事物、辨别事物,以及认识世界的建构模式〔23〕。中国科技术语自古以来,都是用来正确标识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生活各种概念的符号集群,显示着古代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产物,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科学性、简明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反映中国科技概念的术语,早已有了独特的体系,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命名原则与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就明确提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给出定义”。对圆、方、平、直、端都给出内涵定义。中国科技术语的结构,主要是按照汉字、汉语的规律构成,体现出了汉字、汉语表意性的特点。大部分术语都是由单音节或双音节构成,简明扼要,而蓄意深切。汉字、汉语一词一字都能确切地反映出所指事物概念的分化原则,从形、声、意方面都能清晰地分辨出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不同和差异,表达出事物各自的特征和专属性。但也应该认识到,汉字有难认、难记、难写、难读的弱点,尤其是对西方人来说,方块字及读四声确实难度很大,在普及上有一定局限,进而也影响了国际上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根据最近语音学家和语言学家以及术语学家的研究,发现汉字单音节、方块形体,是直观性文字,有人提出过于直观,影响人们认识过程的思维深化。汉字编码,由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编码的方法上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呈现有一定混乱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加以管理〔24〕。尽管如此,从全世界不断持续高涨学汉语的热潮这个侧面,充分反映出汉字、汉语的强大生命力。据1988年台湾《光华》杂志刊载陈雅玲文章《东风吹遍世界——全球学华语热》〔25〕这份材料统计:目前在全世界非华裔人口中,正在学中文的学生已超过10万人,设有中文课程的国家有60多个,其中巴黎第三大学的中文系共有学生1800名,是世界上最大、系统学习汉语的专门机构;当时的联邦德国约2000名大学生申请学习中文;从1985-1986年两年翻了两番,从4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增加到20余所;日本大阪外语学院中文系入学分数,远远超过英文系,一段时间内,日本学习汉文、汉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大批知识界以喜爱汉字书法为高雅嗜好;美国设有中文课的高中约有130所,大学则有486所,像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系,也是全美最大的学系。美国学华语热可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形成第一波浪潮,卡特政府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使这股热潮掀起第二波,有200所高等学校创办汉语学专业,或中文系,进修汉语学生达1.3万人;1993年中美首脑西雅图会晤,预计将掀起这股热潮的第三波浪。加拿大近年来特别注重中文教育,其实是看中与太平洋盆地的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发展贸易;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李英哲说:纽约的许多犹太人,不惜昂贵的学费进修中文,认为这对未来自己的事业会有助益。世界“汉语热”在199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反映出更新的趋势〔26〕。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创办了汉语课或中文系。美国纽约教育局决定从1992年开始,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美国还成立有“中国语文教师协会”并创办有专门学报,显示美国的汉语教师队伍的力量。日本在校学生中上汉语课的约有10万人,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20年历史,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学习汉语者可达百万之众。新加坡把汉语定为官方使用的语言之一,大力推广汉语。1986年成立了“华文教学研究会”,推广华语教学;政府还专门成立有标准汉语教学委员会,并决定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汉语教学〔26〕。我国为适应世界“汉语热”,前两年的资料表明,已在60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留学生开设汉语教学课程,进行汉文化教学。根据韩国《中央日报》1992年8月28日报导:“韩国大学中文系门庭若市,企业争聘中文人才”,三星和金星企业招聘人才,懂汉语为第一个条件。现时,除建国大学中文系外,其它单科大学也有许多学生进修中文课程;该报1993年10月25日发表成均馆大学李大垠教授专文《汉字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因素》〔16〕中提及“现在在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人”,他在文中提出质疑说:“只使用谚文(韩文)能够充实我们的文字生活吗?……能够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吗?……能够进行专门学问研究吗?从我的专业(经济学)来看,我想强调指出,在我们文字生活中,只用谚文是不行的。”文中最后说:“不久前,我们几位教授自动地组织了‘鼓励使用汉字教授会’。我们认为,现在专用谚文的趋势不仅使国民甚至使大学生也会成为汉字文盲。这样就难以进行专门研究和高水平教育,所以我们希望首先在大学掀起使用汉字的新风”。总之,随着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亚洲经济圈、东南亚、东北亚经济圈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现代化的魅力,将不断激发着“汉语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三、两岸科技术语的统一趋势我国是汉字、汉语,以及汉文化的发祥地,如果说,现在地球上使用汉字人口为14亿的话,我国就占11亿,还有我国台湾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在汉字文化圈内占据着重要地位。汉字、汉语的标准化,尤其是科技术语的翻译和统一,更是举足轻重。因而,首先必须是两岸同宗同源的汉字、汉语的规范化和统一化,才能发挥汉字、汉语以及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岸术语,特别是翻译引进的术语缺乏相互交流,译法不同,诺如association,在遗传学上我们大陆译为联合,而台湾则译为配对,interference,大陆译为干涉,台湾译作干扰,outbreeding,大陆译为杂交繁殖,台湾则译为异交,restitution,大陆译为重建,台湾则译为复合作用等,大家已熟知的激光与雷射,计算机与电脑,硬盘与硬碟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海峡两岸交往日趋频繁,两岸学者对术语翻译及统一、交流已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合作与研究:1.1991年6月初台湾省电脑公会联合会理事长林宣宏,接受福建省计算机学会的邀请,在参加第三届“全国”文学处理研讨会期间,已与该省“信息中心”达成共识,计划建立两岸电脑术语对照表,促进两岸信息交流中术语的统一〔27〕。双方在讨论中,碓认为两岸电脑术语,在翻译成汉语时很不相同,诸如computer,台湾译成电脑,大陆译作计算机,台湾译为硬碟,大陆则译为硬盘,台湾的印表机,大陆则译成打印机,记忆容量单位大陆译为兆,台湾直接用两字首的英文字母缩写成M.K,因而在两岸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中造成语言障碍,故双方决定:首先对两岸常用计算机(电脑)术语制成对照表,创造条件进行讨论,达到统一〔27〕。2.1991年8月份海峡两岸汉字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海峡两岸汉字学术交流会,会上有40余学者报名发言,其内容涉及两岸汉字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中国文字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汉字的整理与汉字量化研究,汉字的独特书法艺术,汉字教学及汉字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28〕。3.1992年11月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教授邀请以张存浩教授为首的7位大陆著名科学家访问台湾,以及他本人的访问大陆,开辟了相隔40余年两岸学者间的相互交流与“学术对话”,在彼此访问期间,都发现两岸在“学术对话”和交流中涉及术语上的差别,特别是翻译汉字的不同,影响交流。像《台湾联合报》1992年6月11日报导说:“来访的7位大陆科学家分别与台湾的同行展开‘学术对话’〔29〕。学者们表示,在科学上虽然两岸隔离40年,有些科学名词两岸不同,但科学还是最共通的语言”。该报报导华中一代表在介绍大陆发展的分子电子材料时说:两岸电子学的汉字译名有很大的不同,像台湾的“积体电路”,在大陆为“集成电路”,这是因为在两岸不交流的三四十年,正是电子学发展最快的时期,以致译名各行其是;相对地,那时物理学的变化较少,所以两岸在这方面的专业名词就比较接近。4.1992年7月2日台湾“文建会”通过了推动研究两岸文字统一与加强文化资产保存发扬工作的五年计划,先着重两岸用语、译名、字形、音译等调查研究,再经由两岸文化交流而讨论彼此差异,寻求统一方案”〔30〕(台湾联合报)。5.1992年8月31日海峡两岸学者,在北京科学会堂共同研讨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籍以统一专业术语,弘扬民族文化。两岸学者共同认为,当前两岸使用的术语有相当部分不相同,或完全不相同,这给两岸学术交流造成颇大不便,特别影响了相互的信息和学术思想的交流,故而引起两岸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讨论中,两岸学者共同希望,积极开展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促进两岸学者的合作,拟订两岸术语交流、协调与统一计划,使汉字术语系统早日规范化、标准化,扩大汉字、汉语地区,以及国际术语标准化的影响,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31〕。6.1993年举行了“汪辜会谈”〔31〕,在发表共同协议中提出了“探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全国名词委作为对口单位,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7.“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公布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属各学科分委员会通过不同渠道,开展广泛联系。诸如1993年11月两岸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北京大学教授)、王亢沛(台湾大学教授)共同研讨两岸物理学名词时,提出两岸物理学名词“约有20%是不同的,不少是科学家译名上的差异。”最后商定“准备海峡两岸双方和香港地区,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共同研究、讨论,为统一物理学名词而努力。这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32〕。由此表明,当前汉字、汉语,及以其为特征的科技术语的研讨与统一、协调,不仅反映出了海峡两岸、港澳学人的多年愿望,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尽快地协调统一、规范化,才能使汉字、汉语以及科技术语翻译,在亚洲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起到应起的重要作用,并为建立以汉字为特征的现代应用术语学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文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发展中的"序参量".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者对古今文化的内涵外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和传承中的得失,以及如何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营养,正确理解和使用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有分析、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解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技术活动源于人类的求知本能,正是源于这一点,科学与技术联袂成为实现人的主体解放的最有力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3.
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与现代医学的药物和手术疗法相比 ,具有有效、安全、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 ,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 ,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替代和补充疗法 ,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由此引发了各国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热潮 ,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整体上看 ,我国在面向疗效的针灸机理和经络研究的某些方面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侧重于基础的针灸机理研究已经开始显现落后。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和挑战 ,我们应当在发挥我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将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我国的针灸之花开遍世界。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是自然观的前提.肯定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是生态伦理学和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特殊表达方式,它是人在特定价值观背景下对自然界的一种理解,是特定的解释模式与自然界可观察的经验现象的统一.这一分析对于正确理解事实与价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客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具备良好素质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涵义,接着重点分析了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如高度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或综舍性、交叉性或渗透性、智能性和密集性等,并指出了当代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最后,论述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是科技厅管辖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特殊法人研究机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充满活力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本文主要介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水平、科研工作状况以及科研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名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实则无所不包,学科名实之间向来严重冲突,以致学科建设举步维艰。原因在于这个学科杂合了三重各不相干的历史来源和构成因素,以致无法做单纯的学科定位:第一,它来自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学术范式;第二,它的马克思主义背景注定了它在中国的政治角色和政治功能,它要指导中国共产党从而中国政府的科学政策与科学家政策;第三,特定历史时期大口袋式的整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研究。大体来说,目前这个学科有两个群体即哲学群体与社会学群体,两大阵地即教学阵地(主要指理工农医研究生的政治必修课)和科研阵地。两个群体正在分化,应当分头搞学科建设;政治功能弱化,应注重向素质教育功能转化。  相似文献   

19.
由明代发端、历经清代而至民国的中国主流火药史学,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火药史学,形成了以火器史和火药史"捆绑"研究为共有特征的近代火药史学。从科学史学史角度看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以丹药学为基础的火药史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火药史学。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型是由曹焕文最早开创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