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86年12月1-5日在广州召开了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座谈会。十几个单位约二十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座谈会对由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高分子组草拟的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草案,提出了很多意见。肯定了聚合物命名三原则:力求遵从习惯,不造新字和注意与国际通用命名法一致。对高聚合物命名采用习惯名(单体命名法)和系统名(IUPAC命名法)并行的方法。1986年12月16日在厦门召开了土壤学第三次名词审定会。26人参加了会议。认真讨论了广泛征询意见后的名词稿。讨论通过了第一批名词稿,基本形成草案,整理后上报。1986年12月19-22日在北京召开了物理学名词第二次审定会。18人出席了会议。讨论了基础物理部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实验七个部分的词条。除实验部分是初稿外,其余均为第二次讨论。这次会议讨论后形成草案,广泛征求意见。1986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气象学名词讨论会。参加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年会的气象界专家,章基嘉主任及参加该会的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22人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对气象学名词中存在争议的29个词,向到会专家征求意见,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确定了部分有争议名词的定名。1986年12月24-27日在广州召开了遗传学名词初审会。出席会议30人。对各组提出的13,000条词条进行了初审。审定出遗传学基本名词3200条。计划87年5月份把词条发出,广泛征求意见,87年7日开第二次审定会。1987年1月13日在京召开了术语学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周有光、胡明扬、夏青、伍铁平、尹斌庸、刘涌泉、朱伟华、张一德、林盛然、高景成、曾凡雄、梁先明、朱照宣周智佑、粟武宾等32人。有的同志介绍了国外情况,呼吁在国内开展术语学培训工作。与会同志热烈讨论术语学要走出中国道路创立中国术语学派。并结合我国实际,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创立中国术语学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指导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和方法。与会同志热烈赞成委员会成立术语学研究室,把我国搞术语研究的力量结合起来,做出更大贡献。1987年1月20日在京召开了交叉学科术语工作组会议。参加会议10人。总结了86年工作,制定了87年工作计划。确定了按学科分别进行审定的原则。1987年2月7日在京科学院院部召开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讨论了86年工作总结与87年工作要点。1987年2月9-10日在京召开了原子核物理草稿讨论会。有10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了715条词条。会上提出增补词条约90条。缺核理论、核探测器部分词条,要作为第二批补充。大家认为核电子器应由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来定,探测器部分要多协调。1987年2月10-11日在京召开了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成立及译名原则讨论会。出席会议35人,陈原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吴凤鸣、吴钟灵同志主持了会议。名对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和经验交流。讨论了工作条例和译通则,提出了有益的修改意见。对87年的译名协调工作做了安排。1987年2月17日在京召开了林学名词审定会预备会。出席会议15人。对即将召开的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审定会做了筹备。1987年2月23-26日在京召开了地理学名词第二次审定会。出席会议25人。会上讨论汇总了修改意见,布置了下一步工作。1987年2月27日在京召开了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放射专业组的放射化学初稿讨论会。出席会议10人。根据刘元方教授提出的初稿,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收词原则和词条选择问题。1987年2月28日-3月2日在苏州召开了古生物名词初审会。出席会议11人。委员们对学科框架问题进行了讨论。分组对初稿进行讨论与整理。决定把整理稿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在下半年进行二审。1987年3月4日在京召开了医学部分名词审定组组长会议。到会约40人。会议重点交流了内科系统专业术语的收集和初审工作经验。传达了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的精神。商议医学术语卡片填写和使用方法。讨论前一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987年3月4-15日在海南岛召开了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出席会议25人。讨论了测绘学名词审定条例,选词框架。定于8月份召开初审会。1987年3月10-14日在京召开了动物学名词初审会。20名委员和2名顾问出席了会议。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郑作新和学会秘书长钱燕文先生到会指导。会议分组对12939条名词进行了筛选和审议。会议决定经过初步筛选修订的名词,由各委员重新整理后交各专业组汇总,经组长负责审阅后送交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审阅、然后于6月份交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打印草案,发送全国征询意见。拟于今年11月召开第二次名词审定会。1987年3月12日在京召开了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常务工作组会议。出席会议19人。讨论了征求意见草案返回稿中的问题,形成了第一批气象名词终审会上的讨论稿。1987年3月14-17日在京召开了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及初审会。出席会议45人中国电子学会孙俊人理事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边拱秘书长主持了会议。吴凤鸣和樊静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吴鸿适同志报告了筹备工作情况,布置了会议任务和进行方法。通过四天会议,委员和特邀代表们对9011条名词草稿进行了删减和订正,初步估计保留作为初稿的词条约6000条。会后要由各组学术秘书进行整理,与需写的注释和外国科学家译名一起在5月31日前交到分委员会秘书处。然后请专人协助审查全稿,待定稿后交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进行修改整理,并打印成册,准备广泛征求意见。1987年3月19-22日在京召开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初审会。出席会议的有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及特邀专家、教授共26人,林业部宣传司副司长袁有德同志、中国林学会分党组书记、副理事长王庆波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业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侯治溥主持了成立大会。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陆圻同志向大会汇报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筹备经过及今后的工作任务。会议通过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审定过程中,按本学科基本名词进行了取舍及增补,对本学科名词框架与排序进行讨论,并对一些名词做了简明注释,经过热烈讨论和磋商,提出了第一批林学名词初稿约2000条。会议安排7月前完成修改稿,8月中旬举行第二次审定会,12月定稿,88年2月上报,准备公布。1987年3月24-25日在京召开了气象学第一批名词终审会。到会34人。会议审定了第一批气象学名词,形成了终审移,并安排了第二批气象学名词的审定工作。1987年4月8日在京召开了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工作组会议,出席会议8人。讨论并解决了第一批气象学名词终审会上遗留的问题,通过了第一批气象学名词的编订说明部分。1987年4月23日在京召开了天文学、气象学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会。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在京部分委员和天文、气象、物理、地球物理、测绘等学科代表,共22人出席了会议。协调委员会主任吴凤鸣同志主持了会议,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李竞同志对天文学外国科学家译名的订名情况先做了介绍,气象学代表对气象学译名也做了介绍。与会同志从译名原则到具体哪个人名应如何定名,都做了认真讨论和协商,取得通过协调以达统一的圆满结果。1987年4月25-27日在京召开了植物学名词初审会,会议由李正理主任委员主持,15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审议了第一批植物学名词,制定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委员们进一步明确了名词审定的程序和选词的层次和学科框架问题。考虑到工作需要,增补5名委员。1987年4月29日-5月1日在青岛召开了海洋科学名词复审会。出席会议34人。审定了1500余条海洋科学名词。5月底要发出征求意见稿。8月底要汇总意见,计划于9-10月份在青岛召开终审会。1987年4月25日-5月3日在南京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会。出席会议23人。对天文学名词注释稿进行了最后审定,并重新对天文学名词全文进行了审理,最后达到了定稿。1987年5月8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名词中以人名命名的术语问题讨论会。出席会议的委员10人。经讨论得出:①已长久沿用的,没特别不合理的不再改动。②“r”、“l”已往用“尔”、“耳”区分,以后新的人名不再区分,都用“尔”。但旧的习用词就不改了,如“阿贝耳”。③“孙”字不改为“逊”,因“逊”的发音更不同于原文发音。1987年5月17-19日在京召开了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26名委员出席了会议。无机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终审。有机组金属有机命名初审。高分子组聚合物命名初审,术语初审。分析组术语初审。物化组术语复议。1987年5月22日在京召开了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会。24人出席了会议。主任委员程裕淇主持了会议,吴凤鸣、樊静同志介绍了全国委员会的情况。会议讨论并修改了“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划分了8个专业组。初步计划1988年第二季度完成审定,上报。1987年6月5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数学协调会。关于第一批物理学基础部分名词中的数学名词与数学委员会和力学委员会进行协商。物理委员会提出协商的词条,数学委员会同意下一步工作将讨论这些词。力学委员会提出了意见,基本同意物理和数学委员会的意见。1987年6月8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会。在京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委员和物理、地球物理、天文、数学、化学等分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代表,共31人,出席了会议,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吴钟灵同志主持了会议。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同志对物理学基础部分的外国科学家译名的订名情况,做了介绍。会议发扬了尊重主科和忍痛割爱的精神,使得译名的协调统一工作有新进展。1987年6月9-13日在京召开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32人。会议审议了第一批微生物学名词征求意见后反馈回来的意见,经王大耜等几位先生整理后成为上报稿。会议并分组讨论了第二批微生物学名词征求意见稿及免疫学名词征求意见稿,要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无锡市召开名词审定会议、讨论、审议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1987年6月13日在京召开了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20人。会议讨论了有关框架系统问题,作出起草框架系统和各专业部分词条的分工,预定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讨论这部分词条。1987年6月15-19日在上海召开了细胞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及初审会。出席会议30人。会议讨论了审定原则与细则。审定了1380条词条,提出了加注释的词条。布置了下一步工作:7月中旬前发出征求意见稿;9月份汇总意见;11月底开第二次审定会。1987年6月25-26日在京召开了生物物理学名词终审会。除有几位委员因事未出席外,14名委员和一名顾问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吴本阶先生主持。与会委员认真讨论了每条名词,决定在一个月内整理好上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7月8日在京召开了核电子学名词初稿审定会议。邀请了有关专家(10人)对核电子学部分名词(677条)进行初步审定。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核电子学名词部分负责人力一同志主持了会议。经过与会同志认真讨论,本着收“本学科专有的基本词”精神,删减不少,订正不少,经审定保留词条约有一半,对核电子学其余部分词条的收集,做了计划分工。1987年8月1-6日在广西召开了地球物理学名词终审会。25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定词条1200条。会议决定在9,10月份召开一次小组会。1987年8月18-22日在北戴河召开了测绘学名词初审会。出席会议27人。会议审定了词条2500条。会议安排明年初开第二次审定会。1987年8月25-28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第一批名词(基础)终审会。顾问钱临照先生、委员14人出席了会议。力学、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结合寄回来的意见,逐条进行了讨论。改动较大的词条是维里定律改为位力定律。有一些词条根据回收意见作了改动。对做了改动的词条,要经整理后发给委员及再大些范围征求意见,之后再商定。1987年9月4日在京召开了核电子学名词第二次审定会。核电子学部分负责人力一同志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9人),对上次讨论结果的整理稿(209条),进行了再审定。进一步订正了一些词条,又删去一些,也补充一些。有一些词条还要进一步与有关同志商榷。待整理好后,形成核电子学第一批名词初稿,上报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7年9月25-27日在京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钱三强主任和叶笃正等副主任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和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同志,以及委员会办公室同志,共90余人。开幕式邀请了在京全国委员和有关同志参加,共有12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大会。李鹏同志为大会写来了贺信。宋键同志发来了书面讲话。钱学森、周光召、胡兆森、钱临照和郑作新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关领导还有:叶笃正、汤丙午、胡启恒、程裕淇、高卢麟、秦关林、陈原、王寿仁和苏世生同志。吴凤鸣和黄昭厚副主任也出席了会议。钱三强主任代表委员会向大会做了工作报告,汤丙午副主任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文件,李竞、张侃、吴鸿适、吴钟灵、姚贤良、林超、陈陆圻、沈昭文、王子平和樊静同志,分别代表天文学、医学、电子学、译名协调、土壤学、地理学、林学、生物化学、自动化各分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做了大会发言。会议当中进行了分组讨论和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工作。吴鸿适、陈陆圻和陈运泰等同志,分别代表三个组向大会做了汇报发言。叶笃正副主任代表委员会向大会做了总结报告。在大会开幕前一天,钱三强主任等委员会领导同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开得热烈,有成效,总结了两年多的名词审定工作,讨论安排了今后工作计划,既是一次工作会议,又是一次术语学研讨、学习会,会议鼓舞了同志们的工作精神,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好名词审定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987年10月13-17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二批微生物学名词审定会。27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文件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肩负的艰巨任务。会议讨论了名词排序问题,确定以学科的相关概念排列,制订了排序标数码办法。对征求意见后的第二批名词进行了审议,对第一批审定的名词遗留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将第一批、第二批名词统一排序,拟增加部分由微生物产生的主要抗菌素,并决定由在京的几位先生负责统一整理上报。1987年10月18-24日在蓬莱召开了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空间物理座谈会。出席会议十几人。会议讨论了一些终审难以定论的空间物理专业词条。大部分都已定下,但还有不能定下的。如:Space physics大多人倾向叫太空物理,但又考虑到如把原来的空间物理改成太空物理,随之而来的要变更一系列名称,如空间物理学会、空间物理所等。1987年10月19-22日在西安召开了力学名词第一次审定会。参加会议18人。词条草稿约2000条。季文美、朱照宣先生介绍了全国名委会工作会议情况及力学委员会的工作。会议讨论了力学名词的框架,结合各专业提词条,进一步明确了收词范围和层次。会后要根据所分层次补充基本和稳定的新词。会上讨论了物理的力学部分,对物理的协调较满意。会上提出注意与数学和工程技术的协调统一。1987年10月25日-11月6日在湖南大庸召开了细胞生物学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召开了名词座谈会和征求近百名专家关于细胞生物学名词的意见。对一千余条细胞生物学部分名词进行了审议。有的专家建议增加6条共生固氮细胞学新名词。(梁际翔整理)  相似文献   

2.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装备工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工程涉及面广,包括的专业门类多,是工程学科中最大的学科之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非常重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一、概况在全国名词委和机械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正式成立。委员会由顾问、正副主任、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工程院院士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学者。经与全国名词委商定机械名词委组成9个专业审定组,分别审定以下9个专业名词:A 机械工程基础B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C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D 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E 流体机械F 汽车、拖拉机G 动力机械H 传动及传动元件I 仪器仪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划分的专业逐渐展开。各专业完成审词后,将考虑其内在联系及出版的方便,分成若干个分册进行公布。二、基本做法1.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审定工作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业审定组直接参与机械工程名词各专业组的审定工作。专业审定组的组成与该专业名词的审定质量密切相关。我们在确定专业审定组人选时不局限于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特别注意聘请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我们聘请的审定组专家之中有的参加过《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工作,有的制定过专业术语标准,也有的参加过各种专业词典的编制工作,还有些专家参加过《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基本情况》的编写工作。这些专家一直工作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参加专业学会工作,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不少专家是本专业的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和学术权威。有高水平的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机械工程名词专业审定组工作,保证了各专业名词审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2.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好选词关初审稿是审词的依据,是终审稿的雏形。我们充分利用了机械行业术语标准数量大;综合、专业词典种类多;《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规模大;《机械工程叙词典》等词表规范化工作做得好的有利条件,努力把好选词关。(1)术语标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已公布的术语标准中,约有1/5以上来自机械行业,总数达到150余项,另外还有数十项部颁和专业术语标准。虽然,这些术语标准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却是我们选词的可靠基础。(2)各种词典机械工程领域的各种术语、词典种类也很多,粗略统计约有二三十种,其中收词量较大的也有十多种,如《机械基础与工艺标准术语词典》(中国计量出版社)、《机械制造标准术语大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术语辞典》(中国标准出版社)、《机械工程词典》(安徽科技出版社)、《简明机械工程词典》(中国农机出版社)、《机电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种类众多的术语、词典为选词和审词提供了较多的依据和借鉴。(3)《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始建于1991年,做了大量机电工程术语的收集、整理和规范化工作。目前,已收录了中、英、俄、日、德、法6种文字的名词及中文定义的词条4.4万条,包括20余万个记录,数据库尚在不断完善之中。该数据库为机械工程名词的审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主题词表《机械工程主题词表》是机械情报所集中了全行业的智慧,组织了数十个专业百余人参加,耗时5年于1979年编制完成的,共收词1万余条,其修订版《机械工程叙词表》于1990年完成,共收词1.5万条。更可贵的是上述两个词表在机械行业数十种检索期刊和上百种科技期刊的文献主题标引中,经受了检验。此外尚有《汉语主题词表》,机械工程的词量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主题词表对机械工程名词的规范化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想方设法增加新词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词不断地涌现,名词术语工作要适应和反映这一特点。为了能及时收录新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词源的保障《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在收词时注意了选取新词,对参与收词的各学科专家曾提出新词应占到10%的要求。机械工程名词中的不少专业名词以《中国机电术语数据库》为基础选词,这样,从词源方面对增加一定数量新词的要求,有了较可靠的保障。(2)以新版工具书来补充新词新版各种手册、词典等工具书是出现新词较多的地方,在选词时我们注意了这一补充新词的途径。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名词的选词中,将刚刚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编译的《机械制造术语辞典》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程手册》作为补充新词的依据。(3)审词过程请专家增加新词我们不仅重视选词过程中增加新词,也重视审词过程中增加新词。在请专家进行一审、二审时,每次都在通知中一再提醒专家们注意剔除过时不用词,增加新词。4.讲求实效,加强联系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经费非常紧张,不可能经常召开会议,沟通情况。为了弥补此不足,我们加强与审定组成员之间的电话、通信联系,对于重要问题采取走访或请少数人进行座谈的方式予以解决。几年来,我们觉得这些灵活的联系方式,有时比召开较大规模会议有更高的实效。当然,不排斥在必要时召开适当规模会议,解决一些非召开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三、进展情况1.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包括:总论、铸造、锻压、焊接与切割、热处理、表面工程、粉末冶金等7个部分,共2000余个词条。1993年底完成选词工作,1994年上半年完成一审,之后根据全国名词委的意见补加定义,并于1994年底完成。1995年上半年完成二审,年底之前发出征求意见稿。2.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包括:切削加工工艺与设备、量具与量仪、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机床附件、模具、钳工及装配工具等8个部分,共1100余个词条。1994年下半年开始选词,然后加定义,1995年初形成一审稿,6月底之前完成一审,年底之前完成二审,1996年初发出征求意见稿。3.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包括:仪器仪表基本名词、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电测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分析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和装置、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仪器仪表元件、激光元件和激光设备、仪器仪表材料等11个部分,共3400余个词条。1995年上半年开始选词(包括定义),1996年初完成一审,下半年完成二审。3.机械工程基础、传动及传动元件这两个专业的名词于1996年上半年进行选词、下半年进行一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整体来看,还仅仅是开始,尚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22日,建筑学名词审定会预备会在北京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召开。建筑学名词初稿共分16章,各章词条已汇总至建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本次会议对已上报的术语进行了初步审定,并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22日,建筑学名词审定会预备会在北京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召开。建筑学名词初稿共分16章,各章词条已汇总至建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本次会议对已上报的术语进行了初步审定,并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9年2月18日,第二届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筹备会在中国电子学会学术科技交流中心召开。中国电子学会沙踪教授、刘汝林秘书长、林润华副秘书长、学术科技交流中心董凯虹副主任等电子学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审定室邬江主任和赵伟编辑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林润华副秘书长主持。沙踪教授被推荐担任第二届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他在会上系统总结并充分肯定了第一版电子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并对第二版电子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提出了总体意见和要求。中国电子学会刘汝林秘书长介绍了中国电子学会有关电子学名词审定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表示中国电子学会高度重视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9年2月18日,第二届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筹备会在中国电子学会学术科技交流中心召开。中国电子学会沙踪教授、刘汝林秘书长、林润华副秘书长、学术科技交流中心董凯虹副主任等电子学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审定室邬江主任和赵伟编辑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林润华副秘书长主持。沙踪教授被推荐担任第二届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他在会上系统总结并充分肯定了第一版电子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并对第二版电子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提出了总体意见和要求。中国电子学会刘汝林秘书长介绍了中国电子学会有关电子学名词审定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表示中国电子学会高度重视电子学名词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放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组于近期分别召开了审定工作会议。分析化学专业组于2月24日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对本专业名词初稿进行了第二次审查,并对本学科内重复收录的词条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2007年7月1-4日,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吉林市召开。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潘懋元,副主任王英杰、张增顺,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以及各分支学科主持人等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前一阶段收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初步进行各分支学科词条查重,讨论并确定词条格式、体例和规范等问题。王英杰、张增顺主持了此次会议。会议首先介绍了教育学名词审定工作进展情况:截至2007年6月底,教育学14个分支学科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初步收词工作,总计收词5 806条。潘懋元顾问就所选词条的数量、选词标准、撰写定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教育学名词审定工作日程安排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在会上,专家们围绕各分支学科选词、撰写定义这两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议。如收词要“精”,要从国家规范的高度选词,命题性的词、从其他学科渗入及借用的名词尽量不收;撰写定义时,要中立、客观、简洁、准确,保证权威性等。按照会议的统一安排,教育学名词基本词条预计于2007年9月定稿,争取于2008年5月底前完成定义初稿。 (才磊)  相似文献   

9.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10.
简讯     
2005年7月15日,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通信科技名词终审会,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主任、通信名词委主任宋直元和20多名委员出席了会议。通信名词委自2003年8月成立,经过全体委员科学严谨、艰苦细致的工作,三易其稿,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通信名词的审定工作。在此间,还成功开展了海峡两岸通信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工作。会议通过了三审稿和大会决议,决定将终审稿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批。 (刘青)
2005年7月19~20日,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审定工作会议。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计量名词委主任王秦平和近30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已收录的12个分支学科名词进行了筛选和审定,初步确定了约4000条计量学名词。与会专家对上述名词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讨论。会议决定在会后对此一审稿进行增补、删削和分支学科之间的协调,经二审工作确定词条之后,分专业组编写定义。 (刘青)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3.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