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主办的“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6月23~2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在台湾、香港、爱尔兰和美国天文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下,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代表共计36名,其中有台湾的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和台中师范学院等台湾院校代表6名,香港代表1名,爱尔兰代表1名,美国代表1名和大陆代表27名。在第一天的全体会议上,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李启斌和黄山市副市长胡来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各位代表来黄山相聚,共同交流和探讨汉语天文学名词工作,为两岸天文学名词逐步趋于规范一致,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在致辞中说“不远千里来到黄山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基本共同点就是语言和文字,共同的语言在科学上至关重要,这次黄山会议对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交流一定会发挥极好的作用。”沈君山先生致辞后,台湾中央大学孙维新先生和北京天文台李竞先生等13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如下:1.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 孙维新2.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 李 竞3.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内涵及其注解 卞毓麟4.《天文学名词》(1992)(台北)的审定和出版 邹志刚5.《英汉天文学词汇》(1974)/(1986)(南京)的编辑和审定 彭云楼6.天文学新名词的收集及有关问题 沈良照7.就小学科教看天文学名词审定 成映鸿8.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 潘书祥9.英语人名地名汉译草案 江 涛10.中国天文学家姓名的汉语拼音的规定之探讨 林元章11.关于天文学家名词中英译的一些意见 黄田森12.外国专名汉语音译若干问题的探讨 肖耐园13.中文/天文学WWW站实务 苏汉宗大会学术报告之后,全体与会代表还对目前海内外不同地区使用的中文天文学名词之异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两岸天文学名词交流与统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一、请李竞先生、孙维新先生分别进一步完善各自在这次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和《两岸科技用语之比较》,并附以两岸用法不一的天文学名词对照表,发表于本次研讨会文集中。二、挑选一些两岸用法不一、较具代表性的天文学名词,在会上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讨论结果表明,有些名词不难达成共识。如,相应于英语space的天文学名词,现在大陆天文学家称为“空间”,台湾天文学家称为“太空”。经讨论,代表们认为英语space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与“时间”概念相对时宜定名为“空间”,与“地面”相对或与“航天”相关联时,则宜定为“太空”,如space telescope定名为“太空望远镜”较“空间望远镜”为佳。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列为:“space(1)空间,(2)太空”等。另一些名词暂难取得一致意见。例如使用极其频繁的英语词astrophysics,在大陆素称“天体物理学”,台湾则称“天文物理学”。会上许多代表阐述了自己对该术语内涵的理解和定名依据,最后进行“模拟表决”,结果14人主张用“天体物理学”,12人主张用“天文物理学”。诸如此类的名词,今后编辑出版英汉天文学名词时,可暂列为:“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天文物理学”等。通过讨论,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文天文学名词统一前景良好,关键是早日明确行动方案,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中文天文学名词中的“小异”最终归于“大同”。三、成立“中文天文学名词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由大陆地区天文学家5名、台湾地区天文学家3名、以及江涛先生共9人组成,海峡两岸天文学家各推荐一名协同主席。与此同时,目前旅居海外的许多华人天文学家正在酝酿成立海外华人天文学会,待此会正式成立,可酌邀其代表参加工作组的实际运作。四、会议之后立即着手《天文学名词两岸对照本》的收集编订工作。以台北1990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6000条)为主要收词范围,并在李竞先生1994年根据6000条所作对照表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后,正式出版。五、会上初步确定,工作组在1997年6月以前完成以下两顶工作:(1)对两岸互异的天文学名词提出“一致化”的推荐定名或其他意见;(2)对两岸皆尚未定名的“新词”提出取得初步共识的推荐名称。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组并将对日后的正式出版事宜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卢嘉锡、师昌绪等70多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部分访问过台湾的专家、学者。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如何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教授首先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工作的概况。他说全国名词委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经组建了四十多个学科的分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已经达1700余人。全国名词委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科技名词的权威机构,已经审定公布了22个学科的名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混乱状况却令人忧心。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与经济交流。去年举行的“汪辜会谈”,提出了要探讨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充分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对我们名词审定委员会来说,在考虑大陆名词统一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台湾地区名词术语的一致化。现在,大陆与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大陆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来回“翻译”的现象,给我们的交流带来很多困难。近一两年,不少科学家已经就科技名词的统一做了一些工作,有的已开始编写两岸对照名词。但是这些工作在整个科技领域缺少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工作分散,这样势必影响各学科间的沟通、协调,难免造成新的混乱。我们应该对各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有组织地逐步加强大陆与台湾在科技名词统一方面的工作。会上,一些与台湾方面已有联系的学科,对目前的名词工作情况做了汇报。还有一些访问过台湾的专家,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都亨教授介绍了他们正在与台湾有关研究部门专家合作开展太空科学/空间物理学名词研讨工作,并正在合作编订出版一本大陆与台湾空间物理学名词对照词汇。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就两岸名词工作提出了一些比较实际的方案。他说,海协会与海基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权威机构的委托进行海峡两岸有关事项的磋商,他们愿就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统一问题接受大陆方面的委托,与台湾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磋商,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尽一份力量。尽管在统一名词方面,两岸的科学家有很高的积极性,也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接触,但名词统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工作,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两岸的名词统一,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与会科学家谈到,大陆内部有很多词现在用法很不一致,直接影响与台湾的交流,台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陆与台湾名词不统一的程度,各个学科存在差异,而且从时间上看,越是新词,差别越大。比如像物理名词相同的还是多数;计算机科学不统一的名词达70%-80%;医学名词在60年代以前的老词基本一致,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名词上的变化。两岸长期的阻隔,造成了名词的不统一。当前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双方的交流。“汪辜会谈”的协议中有很多的名词只能用括号分别加以说明两岸各自的用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在与香港交流时曾有一个小的协议,也用了很多括号。两岸科学家在共同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只能以大陆用词、台湾用词、英文三者相互混合说明,才能加以沟通。尽管如此,两岸在名词上也有一些交流,台湾方面引用的很多工具书均是大陆的版本,在订名上也逐渐相互参照,取长补短。大陆在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于台湾比较好的名词已经考虑或采用了台湾的用法。但这样的交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此,与会代表就如何与台湾共同做好名词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①首先要加强交流,例如科学家之间,学科之间,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间,学会之间等多种多样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双方的差异和名词统一的难点所在。②建议先搞一些名词对照性的出版物。因为一步就把两岸的名词统一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时间会很长。当前可以先组织力量收集两岸的名词,在两岸协调的基础上出版名词对照,这样时间短,对科技交流及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最终的名词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③两岸要建立对口的机构。科学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大家在统一名词问题上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完全以民间的形式进行交流遇到的困难较大,所以要建立对口的机构,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有了这样的形式,可以绕开一些问题。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应该有序地进行,而不能无领导无组织地做,否则只能越搞越混乱。在两岸对口机构未成立之前,大陆可以有组织地多渠道进行,但应以全国名词委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为准,重要的、涉及多学科的名词改动要慎重,加强大陆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另一方面,要寻找的台湾的合作者应是该学科权威的单位或权威的科学家。⑤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多渠道地进行。与会代表对全国名词委提出:“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地“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卢嘉锡教授作了会议小结。他特别强调“做好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是全国名词委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恳切地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各种机会牵线搭桥,为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5年4月5日召开了2005年度第一次常委会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副主任于永湛、王景川、朱作言、章综、张先恩、金德龙、李宇明、张尧学、汪继祥、潘书祥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周文能、王延中、孙公民、黄广荣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工作情况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4年工作情况: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出版、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术语库及网络化建设、期刊工作以及术语学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1.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1)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了力学、通信科技、语言学、资源科学等近20个学科名词的审定和增补定义工作。(2)完成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地理学(第二版)、医学(放射医学与防护、放射肿瘤学)、海洋学(第二版)等5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按照计划进度完成了当年任务。(3)公布出版了《航天科学技术名词》、《中医药学名词》、《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等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2.学科分委员会建设工作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分别成立了第二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立即开展了审定工作。3.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在目前台独分子大搞“去中国化”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更加迫切和更具现实意义。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开展了信息科技、动物学、生态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等10多个学科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两次组团赴台开展工作,台湾方面专家也多次到大陆洽商两岸名词工作,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4.科技热点词和新词的研讨及发布试用工作组织航天科技领域知名专家对涉及“空间”、“太空”、“航天”、“宇航”等名词进行了认真研究,热烈讨论,对上述基本词的应用问题做出了准确界定。此外,还对与“禽流感”相关的名词以及一些难点词、热点词的概念及命名组织了讨论。5.术语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于2004年正式开通。网上可以免费查询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60余个学科科技名词,可以了解全国科技名词委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选订全国科技名词委出版的书籍和期刊。网站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6.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开展了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合作,召开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此外,还同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活动。7.《科技术语研究》刊物工作2004年按期出版了4期刊物,刊登90篇各类文章。从2005年1月起,刊物从48页扩大到64页,以适应审定公布工作及术语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2005年是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将组织纪念活动和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此外,2005年审定工作也十分繁重,我们要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献礼。1.周密筹备并开好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组织好20周年纪念活动。2.继续开展好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要紧跟科技的发展,紧密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2005年将完成资源科学、通信科技等5~6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并公布出版4~5个学科名词。3.继续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扩大和促进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增强两岸科技、文化、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2005年将开展天文学、测绘学、动物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科技热点词和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2005年的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词和敏感名词。5.继续开展好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术语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题,在2005年,有针对性地落实“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上提出的计划,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水准。6.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当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常委会在听取了工作汇报之后,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各位代表就名词审定及各项相关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路甬祥主任在会议上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着重指出,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名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要放在国家的政治大局、科技大局、文化大局上进行战略定位,要在坚持、继承名词委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进一步进行认真的研究。今年是名词委成立20周年,我们要认真地回顾过去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通过20周年的纪念活动,把老中青三代名词工作者的力量凝聚起来,把港澳台与境外的愿意做名词术语方面工作、同名词委保持经常合作联系的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团结起来,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地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5年工作计划。会议认为,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好各项活动,在认真总结前二十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巩固成果、锐意创新、立足现实、规划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8月20日,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中华医学会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饶克勤,委员陈杰、沈悌、曾正陪、杨伟炎、王汝宽,办公室主任李刚,名词审定办公室张玉森等20余位专家与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名词》《核医学名词》《显微外科学名词》《呼吸病学名词》《地方病学名  相似文献   

5.
2001年10月11~1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了“2001年中华信息科技论坛”。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电脑学会、澳门电脑学会、台湾资讯学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部门的领导、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到会作特邀报告。围绕着论坛的主题——加强两岸信息交流,促进四地科技合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探讨两岸四地的交流、合作,共同迎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挑战。论坛的专题之一——信息标准的研讨(名词讨论)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名词(尤其是计算机科技名词)存在很大差异,对两岸的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都造成一定的障碍,与会者都感到,缩小两岸四地的术语差距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会上,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应邀作了“浅谈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的讲话。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近年来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完成了3个学科的对照,工作已纳入官方认可的组织框架和轨道。全国科技名词委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张伟介绍了两岸计算机名词差异的现状。据统计,计算机基本词相同的约58%,不同的约42%。提出了缩小两岸计算机名词差异的构想。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立建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张普先生也应邀作了讲话。会上热烈地讨论,对目前IT业术语差异必须统一规范达到共识。术语的审定有着很浓的学术性,尤其今天IT业的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而深,标准术语不是个别专家能一锤定音,也不是以强制性标准而能推广。应考虑到各方面的人员参加,工作人员又是执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把推荐术语推向社会,以期达到大家的共同心愿——两岸四地的术语规范统一。现在各部门都有统一规范的工作在进行着,建议应有一个官方统一的机构来统管这方面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两岸四地的信息科技名词统一。(卢慧筠)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10年9月8日,海峡两岸化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工作原则,以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的情况。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院士介绍了北京大学近年来与台湾在化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他认为此次两岸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将对促进两岸科技交流、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两岸科技常用词典》是一部由大陆和台湾合编的、涵盖30个学科领域的科技类工具书。其中两岸的差异名词占总数的19%。经分析,这些差异体现在人名或地名译名差别、对外来科技名词翻译方式不同、使用字母词方面不同、双方汉字用词习惯、修订名词的力度和步伐不同导致的差异等方面。因此,对台湾名词的鉴别与使用也成为编纂该词典的难点之一。具体处理时,对于一个大陆名比对出多个台湾名的情况,通过同名优先原则、释义匹配原则、学科匹配原则来确定;对于比对出不符合释义的单个台湾名和没有比对出台湾名的词,通过与台湾专家不断沟通来商定。  相似文献   

8.
<正>《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是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项目成果之一。海峡两岸使用着同样的语言,书写着同样的文字。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了两岸在科学技术领域对同一事物和概念的命名有着很大差异。为此,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在编订"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至2009年末,已出版17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2010年3月,根据《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两岸专家学者在北京达成共识,决定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其中科学技术名词部分由大陆  相似文献   

9.
简讯     
计算机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94年公布出版的计算机名词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增补修订,1999年将审定公布新版名词。目前该委员会正按30个专业工作组分别提出初稿,进行初审。--------------------“海峡两岸化学名词协调工作会”于1998年8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大陆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名词委潘书祥副主任,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梁晓天院士、王夔院士、丘坤元教授、焦书科教授、王宝瑄编审,全国名词委办公室领导刘青、邬江等。台湾方面出席会议的有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其超教授、台湾大学刘广定教授和台湾科技大学廖德章教授等。会议充分肯定了1998年上半年在协调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工作中,经过双方共同探讨,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对两岸的科技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会议讨论了下阶段两岸化学名词协调工作计划:(1)两岸共同编订《海峡两岸高分子名词》(英汉对照),争取年内将第一批词上因特网征求意见。(2)根据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的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for the Transition Elements)资料,作为下阶段两岸协调的内容。会上,还对Fullerene类的命名和IUPAC提出的高分子名词的定名进行了探讨,交流了意见。--------------------全国名词委于1998年3月30日在北京召开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会。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在会上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前一段的准备工作情况,并代表卢嘉锡主任向委员颁发了聘书。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徐冠华就审定的原则和方法(草案),及委员会工作方针发表讲话。会议拟定了下一步审定工作计划和分工。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文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水产科技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等。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名词不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在参与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最新资料,并参考了台湾省的有关水产品加工的名词,发现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离,两岸的生活方式及语言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海峡两岸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的名词差异较大,以致两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需用英文进行名词的统一,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术语》的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水产品加工方面的资料,将其中水产品加工方面有差异的名词,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比,见表1,2,3,4,5,6。我们在查阅台湾有关水产加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本地区的水产加工名词也很不统一,如salted product,在台湾就有腌制品、盐藏品、腌酱制品、盐制品等多种叫法。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台湾的水产加工名词中也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日文的说法,如鱼介类、佃煮品、盐辛品等;对于那些难以考证的名词,我们原则上应用英文名称进行验证,但对于从日文得来的名词则难以进行考证。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提供一部分不同的水产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及名词术语方面的专家对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不一致现象的重视,能够早日促成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使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广泛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及贸易往来。 ① 这些资料主要有:《英汉水产学辞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水产品冷藏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水产微生物学》、《水产食品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8)、《冷冻食品学》(台北:复文书局,1973)、《台湾水产加工业实况》(台北:1977)、《水产制造》(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水产品藻源毒素检测操作手册》(<台湾>卫生署,1999)、《水产加工》(台北:复文书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