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10月,瑞典就会向世界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奖项的得主。得奖者,当然都是在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等五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以及著名人士。此奖从设立以来,已走过100年的历程,对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获奖的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因此,某一国科学家获此殊荣,自然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会感到高兴。 自1901年到1999年,我们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但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和崔琦,说得… 相似文献
2.
3.
爱因斯坦和玻尔式的科学工作在年轻时为圆诺贝尔奖之梦而创造性地忘我工作着。由于1968年之前尚无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与我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可能不会有此工作动因。 相似文献
4.
5.
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奖金在驱使着获奖者,一些人因此完全离开了科学,而且几乎没有人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7.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个诺贝尔奖,皆因一年一度总与中国人无缘,总是让中国公众和传媒感到莫名的忧伤。从2008年10月6日开始,2008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陆续公布。百余年来,这是一个中国人始终缺席的舞台。但这不妨碍公众始终对它抱有热情和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8.
《自然杂志》2006,28(6):F0002-F0002
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3日宣布,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借助美国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该发现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将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恒星和星系的起源,使宇宙学进入了“精确研究”时代。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4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9.
从来没有人因发明了延年益寿的万能药而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个奖项本身,似乎倒有这样的功效。英国沃里克大学的马修·拉布伦(Matthew Rablen)和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博士最近的研究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结论,他们在学校的论文网站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比起那些被提名但最终落选的同行明显活得更久。 相似文献
10.
11.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2.
13.
10月7日.在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下午茶上.气氛比平常要热烈的多。科学家们聚集在顶楼上,眺望着远处的阿登布鲁克医院。一边喝着茶,一边在谈论着。 相似文献
14.
15.
钮经义(1920-1995雪生物化学家,江苏兴化人。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3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前 言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1 895年在巴黎立下遗嘱 ,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从 1 90 1年执行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来说要求在三个方面之一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一 ,首创性的研究 ,即在时间上是划时代的新发现 ;第二 ,卓越的科学成就 ,即在空间上确立了科学的新疆界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与建立了科学的大厦 ;第三 ,巨大的造福于人类 ,即在物质上是开创性的发明 ,能赋予人类以巨大的利益。本文简要地回眸上一个世纪在大分子科学领域里获得的诺贝尔奖 ,并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获奖要求举例说明。因为分子是化学研究的领地 …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搞科研出成果的最佳年龄段是 3 0~ 40岁 ,但现今这些年轻的博士们在干什么———写这个申请 ,忙那个总结 ,不断申请职称 ,从副教授到教授 ,忙于解决安家吃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对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的历史,就会认识到这个发展非常快速。以此遣度赶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一一W振宁本月份刚刚公布的今年度诺贝尔奖再度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科学最高奖——诺贝尔奖的热烈讨论,其实我国学界前辈对此早有见解。首先,是创新说。卢鹤级院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张钟华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模仿,压制创造,要求人们读‘圣贤书’,不鼓励独…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景裳先生在2 0 0 3年第 5期的《科技导报》上披露了一段往事 ,指出 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与中国人失之交臂。这篇文章的标题是“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文章讲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唐孝威在德国汉堡与日本的小柴昌俊相识 ,并相约共同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 ,以探测质子衰变。协商的结果是 ,实验在中国做 ,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 ,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当唐孝威在国内西部找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