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12,(8):53-53
生物有机体的共生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最简单的一种是互相交换代谢物,如植物根系和菌根真菌之间的营养交换共生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菌根真菌为植物根系提供矿物质营养,而植物根系则为菌根真菌提供糖分营养。最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则体现在共生动植物的行为上,如鱼虾为大型海洋捕食动物“义务海吉口腔”的行为,就是—种非常典型的共生互利现象,鱼虾施心地在捕食动物的嘴里获取食物,而捕食动物则悠然自得地享受免费的“口腔清洁服务”。  相似文献   

2.
弗兰克氏菌固氮基因片段的分离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玉海 《科学通报》1990,35(18):1419-1419
弗兰克氏菌和放线菌结瘤植物(actinorhizal plants)之间的共生与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有很多相同点:如侵染过程、瘤结构形态和固氮效率等;但同时它又比根瘤菌有更广的寄主植物范围(涉及8科至少23属200多个种),远远超出了根瘤菌寄主范围的限制,因此被认为是研究有关共生基因特别是与寄主专一性有关的基因的很好的材料。自1978年第一株  相似文献   

3.
尽管共生现象令人感到惊异,有些甚至让人大为感动,但从客观上讲,这些生物之间丝毫不存在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那些优良品质,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忠心耿耿等。生物共生不仅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种群竞争达到某种平衡的标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至今仍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点。  相似文献   

4.
共生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军  戴锡玲  史屹峰 《自然杂志》2001,23(3):168-172
什么是共生 ?共生在哪里 ?共生从何而来 ?共生是生物的生活方式 ?共生将往何处去 ?  相似文献   

5.
一株裸甲藻类似种的形态和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裸甲藻(Gymnodinium)类似种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并PCR扩增了转录内间隔区(含5.8S rDNA)和核糖体大亚基D1-D2区, 对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n同源分析, 探讨了该藻与裸甲藻及其他裸甲藻形态类似种, 包括凯伦藻(Karenia)、旋沟藻(Gyrodinium)、下沟藻(Karlodinium)和共生甲藻(Symbiodinium)的进化关系, 以对该藻进行初步鉴定. 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 该藻具有裸甲藻的一些典型形态特征, 如细胞左旋运动、具有上下壳和横沟等;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的2根运动鞭毛. 序列同源检索和进化(包括ITS和LSU树)分析均表明, 该藻与共生甲藻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裸甲藻及其他相关甲藻的进化关系较远, 因此可初步鉴定该藻为一种共生甲藻. 该藻分离自赤潮水域, 提示共生甲藻引发赤潮暴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共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由于某种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依靠另一种生物;另一种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相互依赖,各自获得一定利益。共生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有植物与植物的共生、植物与动物的共生以及动物与动物的共生等。这种共生关系建立在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的基础上。但双方所得到的好处不一定是平等的,往往一方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很像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7.
种间共生对许多原始生物是很重要的,而且常常是它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共生表示两个或几个生物体相依为命、互相提供利益。至于寄生,则表示在一方获得好处的同时使另一方不利,甚至危及另一方的生命。特别是在海洋中,微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共生是颇为普遍的现象,最重要的例子是裸甲藻属小型藻与建造珊瑚礁的水螅的共生。在这种情况下小型藻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是农业的主要生物固氮资源,但广大面积的非豆科粮食作物并不具有这种固氮自肥能力。因此,如何扩大根瘤菌共生固氮范围,使粮食作物也能结  相似文献   

9.
吕幼仪 《科学通报》1993,38(21):1998-1998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协同进行共生固氮,是自然界将游离的N_2转化成有机NH_3的主要途径之一。共生固氮只有在根瘤内环境中才能进行。通过转座突变、重组克隆和转化等一系列实验后发现,共生固氮菌中存在着一群特定的基因——结瘤nod基因,它们引起植物根部结瘤,并决定寄主的专一性。不同根瘤菌内的nod基因数量虽然不同,但一般不超过十多个。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大多畏惧人类,有趣的是,在非洲有一种小鸟,竟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称得上是一种共生现象,尽管生物共生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但动物和人类共生却非常独特,令人惊叹不已。在非洲一些地区生存着一种灰色小鸟,名叫响蜜啄木鸟,它们是寻找野蜂窝的能手。当在森林中发现一处野蜂窝后,它就马上飞向附近的村庄,从  相似文献   

11.
郑彤  周启星  欧阳少虎 《科学通报》2023,(24):3155-3171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降污固碳双重作用.本文围绕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降解污染物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两大生态功能,系统梳理了共生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植物、微生物和二者共生关系三个角度归纳了共生系统的污染修复途径,总结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固碳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固碳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降污和固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土壤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一个完整的地球生态体系已经形成。这个生态体系的结构和现代已经非常类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的宝塔形结构。在寒武纪的海底,和澄江动物群共生的海藻生长得非常繁茂。在海底泥沙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掘穴的蠕虫,如线形动物、鳃曳动物等,  相似文献   

13.
李淑  余克服  施祺  陈天然  赵美霞  赵建新 《科学通报》2007,52(22):2655-2662
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密度和色素变化是珊瑚礁白化的最主要特征.通过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小东海和广东省大亚湾海区共12科21属39种石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ⅰ)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平均密度变化于0.67×106~8.48×106cells/cm2之间,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其中枝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低(0.67×106~2.47×106cells/cm2),而块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高(1.00×106~8.48×106cells/cm2);(ⅱ)水深4m以内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普遍比水深7m左右接近海底的珊瑚的高;(ⅲ)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22°N)与三亚(~18°N)相比,海温相同的环境下,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的纬度差异不明显;(ⅳ)局部白化的同一珊瑚个体,未白化部分的虫黄藻密度>半白化部分>完全白化部分.进一步分析认为:(ⅰ)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虫黄藻密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枝状珊瑚易于白化的主要原因,如低密度共生虫黄藻导致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等易于白化死亡;(ⅱ)珊瑚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受人为因素制约,如沉积物增加、潜水活动造成海水浑浊、海产品养殖活动引起的硝酸盐、磷酸盐增加等都可能导致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正>真菌,是一类以吸收为主要营养方式,具细胞壁,无叶绿素,大多数以孢子繁殖的真核有机体。真菌的形态千差万别,小的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如酵母、霉菌等;大的个体周长可以达到5米,如榆硬孔菌。按照亲缘关系,真菌可分为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等类群。广义的真菌还包括卵菌和黏菌等与真菌亲缘关系较远的类群。真菌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腐生、共生、寄生等丰富的生存策略,与其他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幽门螺杆菌(H.pylori)被认为是诱发胃癌的致病菌,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进行清除治疗.然而,与全球50%以上的感染率相比,H.pylori引发的胃癌率不到1%,且大部分感染者能够与H.pylori和平相处、终身无症状表现,少数感染者则可能发展为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已有的证据显示,H.pylori与人类共生与否可能是导致症状巨大差异的原因.H.pylori已经存在了10万年左右,与人类共存的历史长达6万年以上.在共生状态下,H.pylori不引发疾病症状,且在某些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包括防止病原菌感染并减少患食道腺癌、炎性肠道疾病、肺结核、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共生失衡时,H.pylori感染则会导致胃癌等疾病.因此,从共生角度,本文将重新审视H.pylori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共生固氮体系是用以探明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相互关系的极好研究对象。对该体系中固氮结瘤过程的了解和控制,可望使原来不结根瘤的禾本科等经济作物也能结瘤固氮。“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固氮结瘤控制模型的研究”这一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在我固有着坚实的基础,更有着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有许多生物都有共生现象,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在非洲草原,有一种犀牛鸟,专门在犀牛身上啄食寄生虫以获得食物,有危险情况时,它同时能给犀牛报警,它们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共生的互利关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中有许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  相似文献   

18.
紫云英根瘤菌nif DNA的分子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润之 《科学通报》1992,37(17):1603-1603
固氮微生物中涉及到与固氮作用有关的基因的研究已有详细的报道. 共生固氮根瘤菌中参与固氮作用的基因有二类,一类是与肺炎克氏杆菌Kp nif基因有同源性的基因——nif基因,另一类是在共生状态进行固氮作用所必需的其它基因——fix基因.根瘤菌中nif与fix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根瘤菌虽仍感染宿主发育成根瘤,但不能固氮.  相似文献   

19.
虫趣     
千足虫 在昆虫世界里,多足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查要问世界上哪种昆虫脚最多?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号称"百脚之虫"的蜈蚣.其实,蜈蚣一般全身只有24个环节,每节长一对脚,共生有48只脚.那么,为什么人们将蜈蚣称为"百足虫"呢?它并没有长100只脚呀!在牙买加热带地区,有一种蜈蚣,它的两侧各长着180只脚,共有360只脚.不过,这种"百脚"蜈蚣还不能称为"多脚冠军".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59,4(7):241-241
根据过去研究的结果,铈在矿物中大多成三价的状态而存在。虽然在某些矿物中(如钍铈矿)发现有四价铈,有时甚至于以四价铈为主要组分(如方铈石cerianite)但象这样的矿物为数是不多的。在研究我国产的易解石和新发现的震旦矿时,测出其中的铈主要成四价的狀态。以后又檢查了挪威产的一种易解石,同样发現有四价铈存在。因而使我們想到,矿物中四价铈的存在可能是比較普遍的,并不象过去所了解的那样少。在矿物中,铈与铁往往共生。假如铈成四价的狀态与亞鉄同时存在于矿物中时,过去是沒有办法来测定它們的含量的。因为当矿物以酸溶解时,即发生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