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沅 《自然与人》2012,(4):16-19
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但直到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因此称这年为"机器人元年"。机器人按照从低到高的发展,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示教再现机器人,可以完成规定的一些动作;第二代已具有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第三代则有智能  相似文献   

2.
许丽颖  喻丰 《科学通报》2020,65(6):496-510
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载体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是否为人所接受,或者在何种条件下何种机器人更易于被何种人接受,成为亟须探讨的前瞻性问题.现有机器人接受度模型或理论过于简略,或流于简单变量回归.我们从机器人、人类以及人与机器人交互3个方面评述了机器人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机器人本身的特征,如视觉形象、拟人化、听觉特征、触觉特征、行为和动作特征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对其的接受程度;同时机器人的工具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与机器人的用途交互影响人类对其的接受程度.在人类因素上,性别、年龄、文化均会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产生影响,同时人类的人格特质、自我效能等个体性因素也显著影响其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在人-机器人交互层面上,交互经验及反馈、对机器人温暖与能力的知觉均影响人类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我们认为,实际上人类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是正反两面的:一方面因强调其能力而对其过度信任;而另一方面却因忽视其体验而对其进行攻击.综合所有可能因素,我们也认为拟人化可能是影响人类对机器人接受度的核心变量,而机器人接受度的最终问题则必然是涉及机器人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3.
点点滴滴     
日本研究者并不满意机器人的勤奋工作和高效率,目前他们想使它们面带微笑地工作。据东京理科大学一组研究者所言,面部带表情的机器人可以更好地与主人相处。 人与人面对面交流,表情和姿势比语言重要得多。该机器人项目研究主任说,表情几乎可以占交流的55%还要多。 这位主任已花了15年时间研究机器人的脸,其中一年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人·机器     
龚静 《世界科学》2000,(2):42-43
大约在80年代初期,我看过一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里面有男女记者各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工厂在试制机器人,而且还做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若非亲见,简直不分彼此。主谋者试图以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当然,这些人的阴谋是失败了。但看到影片结尾时那两位记者与他们的机器人替身难分难解的搏斗,还是不由得为人捏把汗。 是机器还是人,在此亦难分难解。似乎只有在倒地之后的肉身里冒出一股电路被毁的青烟,我们才如释重负地松口气──机器人也。再怎么像人,甚至如人般说话、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5.
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人类和机器人互动研究专家刚刚结束了为期1年的系列实验,以了解机器人最好拥有怎样的外观和性能,以确保在人类能够接受并感到舒适的前提下为人类提供服务。实验在英格兰哈特菲尔德附近的一幢有点像学生公寓的普通房屋里进行,研究对象是1个头部为银色、身高120cm、靠3个轮子移动的机器人。实验得出的初步结果表明,机器人做伴会导致人类出现明显的不安情绪。一个有代表性的实验是:让参加实验的人坐好,然后让机器人以事先设定好的路线靠近他,结果显示,人们普遍不喜欢机器人在他们身后移动。当机器人直接从正前方靠近时,大…  相似文献   

6.
近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日本本田汽车制造集团的人工智能科研所宣布,他们已开发出一种具有高度自控和运动能力的高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外貌酷似身着太空服的宇航员,它身高1,80米,体重210公斤,由电池驱动。借助自身的电脑平衡系统,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地形如上下楼梯、跨越高坡时行走自如,即便受到了外力的突然冲击,比如被人推一把,机器人也能继续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这个机器人还能有类似人类的视觉和视野功能,可以根据自身电脑的指令和判断,自行走向一个预定的目标,也可以自行躲避绕开障碍物体。机器人的手臂也可以自如地伸  相似文献   

7.
<正>机器人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所谓"机器人",一般人们把它定义为"像人一样的机器"。所以有些人认为,机器人应该做的和人一模一样,其实非也。实际上,机器人是利用机械传动和现代微电子技术组合而成的一种能模仿人某种技能的机械电子设备,所以机器人的样子不一定必须像人,只要能自主完成人类所赋予它的任务与命令,就属于机器人大家族的成员。下面小编带大家来一起认识智能时代中最不像人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是国内成立的第一个水面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是集机械、控制、通信、力学、材料、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研究中心。研究院核心研究人员由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国家干人学者、上海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等40余名高端人才组成,承担了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其代表性成果为精海无人艇、极地科考机器人、核电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上海世博会多功能扫测艇、微纳米操作机器人、小型飞行机器人以及国庆60周年海宝机器人等。研究院科研成果已获专利13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  相似文献   

9.
一种具有七情六欲,可以与人类"结婚",并且能生育的机器人,可望在今后20年~50年内问世,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哈杰斯正在研究的这种新型机器人,通过具有人的七情六欲的程序的控制,具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购买一个机器人作保姆,你是喜欢一个浑身冰凉、埋头苦干的机器人,还是喜欢一个能说会道、表情丰富的机器人?笔者猜想,很多人会选择表情丰富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11.
在2012年德国汉诺威国际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的展厅里,出现了一个能给人画肖像的机器人.它可以在10 min内为人画好一幅形似且神似的简笔素描画像,这比一般的街头艺术家的速度要快得多.其实,它的意义不仅于此,而是充分展示了新一代自主机器人的灵活性. 绘画机器人是由德国一家机器人研究所的凯恩斯等人开发的.不少人难以理解机器人专家为何去开发画像机器人.因为按照常理,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了,“咔嚓”一声,逼真的肖像就存在相机里,连上打印机,一份肖像就打印出来了.整个过程1 min之内就可以搞定,何必让机器人去折腾10 min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大材小用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微型电脑技术的发展,西方童话中描述的可听人差遣的小精灵将成为现实。当前,世界上微型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从体积微小这一特征来说,微型机器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科学家们目前更着眼于研究如何将社会服务性机器人和微型机械巧妙结合,开发出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的产品。下面是几种正在开发的家用微型机器人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仿人机器人是具有类人的外貌特征和运动功能的一种先进智能体,是未来家用化机器人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模仿人类行为的同时提高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最近的一项研究从机器人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上、下肢的运动协调问题,上身运动对整个身体运动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上身的运动使得既能模仿人类的行为又能提高系统的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正利用生物学原理生产机器人,我们可以坐等智能行为的发生。这个珍珠白色人形的儿童机器人名叫"iCub",它平静地看着那个妇女移动摆在桌上的积木,但在它的内心,想象力却正如天马行空般一路狂奔……研究人员正在对iCub进行测试,评估它追踪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著名的心智理论描述过人类许多复杂的心理特征,比如移情和欺骗。在这次测试之前,许多机器人已经展示了在这些方面的不凡能力。但是儿童机器人iCub和它们截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型电脑技术的发展,西方童话中描述的可听人差遣的小精灵将成为现实.当前,世界上微型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从体积微小这一特征来说,微型机器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科学家们目前更着眼于研究如何将社会服务性机器人和微型机械巧妙结合,开发出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日本通产省和日本产业用机器人工业会,最近联合成立了一个有关“下一代机器人高度智能化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准备对目前正在推进中的大型计划“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开发”项目再充实进“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一选定课题.开发期为7~8年,投入总经  相似文献   

17.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如何应对恐怖袭击,避免损失,美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目前,美国科学家对蛇形机器人——“蛇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由于“蛇人”小巧玲珑,可施展出它过人的本领寻找到可怕的目标,并破坏目标内部结构,避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美国将把“蛇人”作为对付恐怖活动的一把新利剑。据称,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蛇人”不仅可以打击恐怖活动,还能拯救困境中的生命、修补战舰,甚至“修补”人的身体器官等。这听起来似乎像科幻小说,但这种多面手机器人的问世似乎不太遥远了。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玩过机器人玩具,都喜欢看动画片里的机器人战士。如今,诸如《变形金刚》之类展现机器人魅力的科幻大片仍深受大众喜爱。那么,看了多年科幻大片中的机器人,现实中的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带着疑问,让我们一同到人气十足的浙江科技馆机器人展区来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是机器人,看不见的我们解决你看不见的问题。也许有一天,手术不再由人完成;也许有一天,伤口会变得更加细小;也许有一天,纳米机器人就能够进入人体猎杀癌细胞或实施血栓手术。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事实上,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向细菌、癌症和其他疾病发动"战争",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阶段。美国科学家不但发现了制作纳米机器人的最佳材料,而且还在全力研制纳米机器人的发动机系统和导航系统,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一旦纳米机器人研制成功,将来为癌症病人做手术的可能不再是穿着白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机器人的定义争论不休。但在日本机器人的定义却是十分清楚的。机器人将很快进入矿井,开发海底,代替人在核反应堆中工作。总之,比过去从事更多的危险性的工作。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主席义雄安藤把机器人喻为“解放人类的工具”。毫无疑问,英国的工业界人士会表示赞同,但又对“机器人”的定义持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