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移动Ad-Hoc网基于中心代理的移动接入簇化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移动Ad-Hoc网(MANET)与Internet互联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中心代理的簇化算法(CBC)。CBC以信号接收功率,节点移动概率以及节点与中心代理节点之间的跳数为约束条件,能稳定地簇化节点,并确保MANET接入灵活,不需对移动IP协议作较大的改动。仿真结果表明,当网络拓扑改变时,CBC能保持簇结构稳定,并具有平均跳数少,健壮性好及计算开销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适应策略的移动自组网与Internet互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Mobile IP与AODV路由协议进行集成以满足移动自组网MANET的Internet访问需求.Mobile IP的FA通过被动接收、解析源节点发送的RREQ-I以了解源节点数量及MANET规模.FA据此将代理通告的TTL作为参数进行自适应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代理通告覆盖.由于自适应协议无需额外开销且能根据MANET实际需要改变其提供全局连接信息的主动程度,而其中间节点也可向源节点及时提供自己侦听到的全局连接信息并抑制广播分组的进一步扩散,因此能为网络条件高度动态变化的MANET提供良好的互联性能并保持合理的开销,用NS2进行的仿真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移动IP的快速切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IP协议使移动主机MH实现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接入Internet,使Internet上主机透明地与MH通信。但是 ,移动IP协议的切换时延较长 ,严重影响了通信业务的质量。提出了一种结合层次外部代理管理和转发指针链的快速的移动IP切换算法 ,以改善MH频繁切换时业务的QOS。  相似文献   

4.
MANET(移动自组织网络)由于采用无线信道、分布式控制等原因,比有线网络更易受到安全威胁。MANET对带宽和计算量的敏感性使得移动代理成为MANET安全架构的首选。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MANET的入侵检测系统(IDS)模型。重点分析了该模型中的网络监测代理的部署算法,并基于已有的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IDANMA(Improved D isposal A lgorithm forNetwork Mon itoring Agent)。IDANMA通过两轮投票选举在规定通信半径内可达节点最多的节点为网络监测代理节点。用NS软件对IDANMA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IDANMA有效地克服了已有算法的缺陷,通信开销更小,网络监测代理分布更均匀,算法收敛性好。  相似文献   

5.
在MANET接入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中,由于移动节点集中使用某些位置上的网关来实现接入,造成这些网关的负载增加,性能下降.为了能够均衡利用网关及各移动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动态网关和多径技术实现MANET接入Internet负载均衡的路由机制.该机制使用多路径进行传输,并在多个候选路径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均衡分配通信流量;同时,在选择网关时尽量选择低负载的网关,均衡网关的负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分组的平均传输延迟并提高网络的吞吐率.  相似文献   

6.
移动全IP网络电话实现的一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移动全IP(Internet Phone)网络电话实现的一种方案.介绍了移动节点快速切换链路时在移动节点和基站之间的QoS保证和在移动IP上提供端到端的QoS机制.通过在网络中实现QoS的服务来防止传输延迟、抖动和包丢失,满足IP电话业务对于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ICP/IP是Internet能够实现网络互联的基础。IP地址标识了接入Internet主机的地址编号,IP地址体系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Internet网上的信息能否准确地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节点。随着接入Internet的主机数目迅猛增加,IP地址体系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主要对IP地址体系结构及其新一代的IP协议即IPv6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Mobile Ad Hoc NetWork与Internet互联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移动IP和AODV协议的工作机理.对MANET与Internet互联的关键技术,包括协议转换、地址分配、网关发现、路由发现与数据传输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移动IP是一种在全球Internet上为移动节点提供移动功能的方案。基于MPLS的移动IP技术可以将MPLS的技术优势整合到移动IP中。介绍了MPLS与移动IP结合的网络结构,研究了MPLS与移动IP技术结合下的移动节点注册及路由、切换时标签交换路径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移动代理技术在移动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讨论了移动代理(Agent)技术在移动计算中的应用.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和移动主机用户的不断增加,使对基于移动IP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首先分析了IP对移动节点的支持和实现机制,然后介绍并讨论了移动代理技术、隧道技术和安全性问题,最后研究了移动代理技术在移动计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自组网与有线网混合的互联(混合)网络中支持视频流媒体应用并保证服务质量,在传统的网关发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以流为单位进行路由的方法,并添加了根据当前网络状态与请求接入的视频流媒体质量要求关系的准入机制。另外,在将自组网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研究了自组网网络规模与整个网络容量的关系。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可以保证接入的视频流服务都能满足服务质量(QoS)要求,且实际容量可以达到网络最大容量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IP(Internet Protocol)中引入对移动的支持,使得面向静止网络环境的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协议中一些算法的性能趋于恶化,从而影响了移动IP环境中网络应用性能的问题,以拥塞控制算法在移动IP环境中的运行过程为例进行了分析,找出性能恶化的原因.在分析比较已有改进方法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移动IPv6环境下,通过减少由于移动节点的切换而造成的数据包丢失的解决方案,详细地给出了主要实体(接入路由)的操作集合,成功地减少了由于移动节点的移动所引起的无谓的慢启动过程,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移动化大势所趋,移动IPv4技术在提供网络移动的同时,也面临着和现有防火墙安全技术结合的困难。利用IPSEC技术,把移动IPv4和防火墙联系到一起,使得不改变移动结点IP地址的情况下实现对本地系统的远程访问,解决移动IPv4和防火墙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MANET)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固定设施的移动无线多跳网络。由于Ad Hoc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资源限制,一个有效和分布式的MAC协议是一个挑战性研究工作。本文分析了典型的Ad Hoc网络MAC协议。然后根据这些协议的设计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讨论和性能对比。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和自组网的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移动主机只能获得和它们直接相连(在一跳范围内)的接入点的服务,为此提出一种将无线接入点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多个自组网的新方法,每一个自组网都是一个Internet子网.阐述了这种网络的体系结构,列举了各种通信场景,分析了如何修改移动IP和自组网路由协议以支持这种体系结构.给出了一种linux实现的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16.
IPv6和未来移动通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因特网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移动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无线数据服务和计算能力,已成为通信行业感兴趣的问题。虽然i-moded等业务的成功,推动了基于WAP/IPv4的无线应用的发展;但是,IPv6的增强功能才是未来移动网络的重要支持。因此,在无线/移动网络中研究和采用IPv6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介绍了IPv6的增强功能,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种让上网计算机无缝漫游的方案——移动I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一个由IETE(互连网工程任务组)所建议的、在目前的IPv4架构之下实现计算机移动通信的路由选择协议-移动IP(Mobile IP),分析了利用它实现计算机无缝漫游的原理,并探讨了移动IP和未来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Firstly, a multilevel trust algorithm for MANET (mobile ad hoe network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trust level is defined as a three-tuple type in this multilevel trust algorithm.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ultilevel trust into MANET, thereby controlling restricted classified information flows among nodes that have different trust levels. Secondly, the infrastructure of MANET that suit to our multi-level trust is presented, Some conclusions are given at las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