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5-6):115-115
我在1月17日的《浙江日报》上读到这么一道题——我答不上来这题的答案——文章说:如果忧郁是蓝色,寂寞是灰色,汪洋是蓝色……那么,现在的你,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2.
3.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4):83-83
至今我培养的博士几乎都找到了工作,且早年毕业的博士中不少仍然工作在他毕业时选择的那个岗位或者那个机构.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情况.但这看起来并不说明问题,现在博士毕业找工作难了,这几年我听到的这类消息多.有时还会听到特殊个案,比如,打听到这个机构只要硕士毕业生,对给予的薪资也满意,于是干脆在简历上不说自己是博士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8):83-83
今年1月8日《城市快报》刊登了林语堂的一篇不长的散文,题目就是"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林语堂先生在文章一开始就这么说:"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样."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是很美的,接下来的阅读中你会体会到,这种美,是一种幽默的美,尽管在第一句话中你稍不注意就会体会不到其中的调侃.接下来他在文中又说到,"如果一只莽丛中的野兽跑到都市来,知道人类生活的匆忙是为了什么,那么,它对这个人类社会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疑惑."他然后以极美极文学的语言讽刺着城里人的生活,调侃着到城里来的乡间人的生活.也许,这正是为了突出题目中给予人们的积极的思索:请好好想一想,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2):83-83
学期末该做什么?“做个总结呗”,你会说.不错,我的确在往这方面想.但你可能对此难下决心,因为你手中准备在学期末拿起来做的可能是那些放假和回家的事.这些事的确迟思不如早虑,而且也是非自己做不可. 相似文献
6.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3):83-83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想起了我母亲.在我小时候,她是绍兴市内一家国营纺织厂的工人,始终保持着一份工人的本色.遇到雨季下大雨,我总是见她一早就要冒着倾盆大雨去上班.她会对我们小孩说,不要说下雨,就是下“铁”,也得去上班.她勤奋工作,是工厂的劳动模范.她给了我许多潜移默化的健康思想,比如,她会说,“不上班,怎么挣钱养家糊口?”我们淘气不听话时,她会伤心,也会警告我们:“像你这样子,将来会找不到老婆!成不了家!”——尽管这句话对于我们小孩只有字面的含义,不知道其中的真正意义.但是,这样的警告(我母亲在说这些话时,其实都是大嗓门“吼”出来的,你说这是“骂”也可以)在我小学生时代是持续不断的,我至今记得的还有“不会出山”(不会有出息)这样的严重警告.它们后来伴随着我人生的最初岁月,产生了极其巨大的正能量.今天我还感到这些正能量对我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7.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35):83-83
年末和年初,大约是博士生们论文答辩较易选择的日子。我所指导的博士生中,第一位答辩的是在1993年12月,第二位是在1994年1月,由于他俩的情况刚好后一位是早一届的学生,前一位是晚一年的学生,所以谁是我的第一位学生也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说到答辩,有时候谁是回答的,谁是提问的,也会混淆,但完全看博士论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4,32(10):87-87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读者》,2014年第5期),题目叫“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吸引了我的眼球。文章一开始就说:“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就是这句话,触发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多年来,我总感到今天的一些科学技术学术论文,读起来空洞乏味,干巴巴,不细。若要深究起来,这样的论文,这样的笔法中,应该说到的东西好像也说了,说不上来是作者没写好论文。今天看来,失去细节是这类学术论文的一大特性。 相似文献
9.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4,32(8):87-87
2014年3月1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www.nstrs.cn/)正式上线,面向公众和广大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到我写本文时,上线的科技报告一共有10600份。这个数目还在增加中。更多的细节可以上线查阅。 相似文献
10.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23):83-83
美国“棱镜计划”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是最近几个月来的重要新闻人物。从新闻我们得知美国曝出“监视门”。新闻的中心人物斯诺登5月20日来到香港以便逃避美国政府的追捕。这以后,斯诺登让全球关心新闻的人们如同观看美国大片一样,欣赏了让美国一再丢脸的“斯诺登逃亡记”。 相似文献
11.
12.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4,(3)
正先说一个经典的人物和他的故事。话说红军时期有一位带兵的人,身上总是带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每次打完仗,就往上面添加数字。而且,这个习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消失。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之后,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面,每天深夜都要进行例行的"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这样的要求当然出自同一个人。那几乎是一件重复着千篇一律的枯 相似文献
13.
14.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3):83-83
他是一位大学生,聪明,青春,阳光。上课,做作业,充满了他的一天。偶尔,他感到这样的一天有些枯燥,但是,当他深入课程的内容,又会被其中妙不可言的知识之树所吸引。上大学第一年,数学的美,物理的美,化学的美,深深地吸引着他。其他的课,也是那么的美,比如,他还要学习外语,语言的美,甚至让他感到就像一位妙龄女郎,吸引着他,虽然对于班上的女同学,他也还只有同学之交,并没有比高中时有更新鲜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16.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4):83-83
我不仅指导着博士研究生,我还指导着硕士研究生,为此,我对发生于硕士生中的现象也不陌生.比如,明知硕士生毕业以后,还会有一个比硕士高的学位,即博士学位.但有些硕士生就不打算往这个方向努力了.这令人担忧.因为这样做的硕士生人数不少,就令人更担忧起这样的问题:明天谁搞科研? 相似文献
17.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83-83
元旦前寒流逼近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降温又是下雪,人人心里想的是与寒流有关的事——如何防寒驱寒,别冻着了.但今天早上一醒来,还在床上呢,就看到阳关照到了窗帘上,尽管由于风大,窗帘上一会儿阳光十分明媚,一会儿又暗下来,就像有人翻动着画册似的变动着.“风吹得云儿跑这么快”,我在心里说.待到起来一看,的确是一个好天气,晴空朗朗.“这样的天气最能激起人们出游的情绪了,”我对家里人说. 相似文献
18.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30):83-83
博士生导师一边进行科研一边指导博士生、博士生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做科学研究,都需要经费,这被称为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是科技界强大肌体的“血液”。 相似文献
19.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22):83-83
今天,当我提笔准备写“主编心语”时,却一直想不出一个好的副题。时间倒是一分一秒地过去得很快,现在的副题是很晚才想到的,但这题看起来有点风险,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写完的。 相似文献
20.
冯长根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8):83-83
教授是怎样炼成的?对于许多人来说, 从这个提问肯定能联想到一个熟悉的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是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讲述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故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