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对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球悬铃木具有较长的子叶节区,几乎占幼苗下胚轴的全部;根端为外始式二原型(或真二原假四原)辐射中柱;子叶节区下部的结构较原始,具有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中部出现具髓的中始式二原型管状中柱阶段;上部与茎...  相似文献   

2.
选取具有薄弱面或破裂面的细粒花岗岩块状露头标本,在实验室模拟高温高压环境条件进行测试,研究岩石产生新破裂面的受力临界角度。在温度100℃、围压100 MPa和温度200℃、围压200 MPa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与主应力夹角的不同度数变化分别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夹角α处于0°~30°时,岩石沿原破裂面稳滑;夹角α处于30°~60°时,以粘滑为主;夹角α处于60°~90°时,以新破裂面的产生为主;可能产生新破裂面的临界角度范围为50°~65°,当夹角α大于65°时,新破裂产生。对岩石出现的稳滑-粘滑-新破裂现象,通过分析切面所受应力(σ)与应变率(ε)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根据莫尔圆理论认为,复杂断裂背景下,岩石的受力角度对于新破裂面的产生将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作用力状态一定时,新破裂产生的临界角度60°是可能导致强烈地震发生的危险值。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骨性鼻泪管的影像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正常婴幼儿鼻泪管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应用螺旋CT对27例(54侧)正常婴幼儿和15例(30侧)成人骨性鼻泪管三维重建,再测量骨性鼻泪管长度,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等解剖学数据,同时用解剖学方法测量7例(14侧)儿童尸头骨性鼻泪管长度作对照,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婴幼儿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0.06±0.29)mm,儿童尸头骨性鼻泪管长度为(9.95±0.31)mm,成人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1.51±1.54)mm,前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前两者与成人鼻泪管长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96°±1.62°,与水平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3.24°±6.75°,与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12.31°±2.03°;成人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分别为8.08°±0.63°,72.69°±3.85°,12.09°±1.21°,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测量婴幼儿鼻泪管解剖学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所得解剖学数据对婴幼儿泪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日立S-57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悬铃木科(Platanaceae)的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l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和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ils)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均为长球形,具三沟,沟宽,界限不明显;表面具网状雕纹;这些特征分类意义不大。但在网眼大小以及沟膜上是否具有雕纹等方面三种植物有所区别,可以作为种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Ti-15-3合金中晶粒取向差对短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15-3合金中,98%相邻晶粒之间的取向差大于10°;相邻晶粒中,大的晶粒取向差有利于短裂纹的萌生,小的晶粒取向差有利于短裂纹的扩展;短裂纹的尖端方向与下一个晶粒的滑移带方向夹角大于35°时,裂纹穿过此晶粒时容易发生曲折,走"Z"字形路线;小于35°,裂纹沿着滑移带方向扩展;短裂纹尖端扩展到晶界时,如果裂纹尖端方向与晶界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5°,裂纹沿晶扩展;大于35°,裂纹穿晶扩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年5月在台湾海峡(20.849°~27.056°N,114.920°~121.241°E)水域采集的标本分析结果,发现了软水母亚纲二新种,即粗手十盘水母,新种(Staurodiscus crassonema sp.nov.)和宽球十盘水母,新种(Staurodiscus latibulbussp.nov.).现将新种形态特征描述如下,为今后编写水螅水母动物志及海洋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7年12月对遵义市主城区常见的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2种行道树树皮着生藻类进行采集、鉴定和统计分析。初步检出树皮着生藻类共18种,以蓝藻和绿藻种类为主。其中,二球悬铃木检出15种树皮着生藻类,种类组成表现为蓝藻>绿藻;香樟检出10种树皮着生藻类,种类组成表现为绿藻>蓝藻。2种行道树树皮着生藻类优势种均为颗粒粘球藻(Gloeocapsa granosa)和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树皮着生藻类平均密度为(1.05±0.17)×10~5 cells·cm~(-2);其中,在二球悬铃木和香樟树皮上分别为(0.94±0.10)×10~5 cells·cm~(-2)和(1.16±0.11)×10~5 cells·cm~(-2)。树皮着生藻类密度在不同树种之间和采样朝向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球悬铃木和香樟树皮着生藻类群落的Shannon-Weaver指数(H′)分别为1.13和1.33;向水侧和背水侧的H′分别为1.11和1.19。  相似文献   

8.
二球悬铃木根结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二球悬铃木受根结线虫严重为害。该线虫会阴花纹近圆形,条纹密致,近侧线处条纹呈“Z”字形,甚至卷曲;口针长17μm,基部球与针杆分离,呈球形;只能侵染烟草、番茄和西瓜,在辣椒上形成根结甚少,不能侵害棉花和花生。这些特征与Hedwig Hirschmann(1982)描述的美国梧桐上的根结线虫一致。鉴定青岛二球悬铃木根结线虫为Meloidogyne platani Hirschmann。该种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12):1992-1996
利用森林水文学方法,对郑州市3种代表性行道树大叶女贞、二球悬铃木、雪松的冠外雨量、冠内雨量与树干径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一定降雨量范围内,这3种不同树种的冠外雨量、冠内雨率、树干径流量、树干径流率和树冠截留量都与空旷地降雨量正相关,而冠内雨量变异系数与树冠截留率则呈负相关.当降雨量较小时,这3种树种的冠内雨量、树干径流量、树干径流率和树冠截留量的差值较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其差值逐渐增大.同一降雨量条件下,二球悬铃木树冠截留量最小而冠内雨量最大;大叶女贞树冠截留量与冠内雨量居中;雪松树冠截留量最大而冠内雨量最小;这3种不同树种的冠内雨量、树干径流量、树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可能与枝叶特征、树皮性质、枝条与树干夹角等因素有关.行道树对降水再分配的作用对"海绵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但所有行道树的树干径流均很小,不利于补充树池范围内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农田防护林网在全年的时间尺度上对不同方向有害风的综合防护效能,在野外实地观测不同风向(与主林带夹角分别为90.0°,67.5°,45.0°,22.5°和0°)和风速(5.2和7.3m/s)条件下的林网内防风效能,根据各风向有害风发生频率计算数学期望值,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进行模拟,并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防护林网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防护林对不同风向的风均有较强的防护作用,随着风向与主林带夹角的减小,平均风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防风效能分别达到69.5%,66.2%,60.4%,59.8%和50.1%;不同风速条件下防风效能均达到50%以上,低风速和高风速时平均有效防护面积分别为90.1%和44.0%;不同风速条件下林网内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与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相拟合,林带内风速块金值较低,变程较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样本区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滑翔增程制导航弹气动外形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制导航弹的射程,在滑翔增程技术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远程卫星制导炸弹的气动布局方案,即采取大展弦比上弹翼、“×”形全动尾舵的正常式气动布局,通过计算选择了外形参数.对所提出的外形方案进行了风洞测力实验.实验条件为:滚转角(φ)=0(弹翼水平,尾翼呈“×”形),22.5°,45.0°;马赫数Ma=0.6,0.8,1.0;攻角α=0~12°;舵偏角δ=0,δz=-5°,-10°(俯仰控制),δy=-5°,-10°(偏航控制),δr=-5°,-10°(滚转控制).模型有弹翼张开与折叠两种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卫星制导炸弹的纵向稳定性与操纵性协调匹配,全动尾舵的控制效率很高,最有利于滑翔飞行的攻角为αopt=4°~6°,最大升阻比Kmax>10,在12 km高度投弹,射程可达到120 km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高黏度的油类介质在6种不同布置交错角度(0°,30°,45°,60°,75°,90°)的扇形内翅片石墨换热管中层流的强化传热和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扇形内翅片的强化换热效果明显.与无翅片的石墨换热管相比,6种布置角度的扇形内翅片对流换热系数分别增大22.69%,42.49%,62.28%,63.44%,65.47%,66.47%.就流动性能而言,扇形内翅片的石墨管6种布置角度下的阻力分别增大了191.88%,252.01%,333.10%,364.33%,385.51%,400.43%.为了明确石墨管内添加扇形内翅片后的强化传热效应,采用了换热性能评价指标(PEC)对6种布置角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45°布置角度时PEC评价准则数的平均值达到最大,为1.265,说明布置角度为45°时强化换热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3.
基于SST k-ω模型,分析了前缘添加辅助小翼后,在2°~22°攻角下对主翼S809翼型的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攻角2°~6°下,主翼的升力减小,阻力增加,但当攻角达到8°时,前缘辅助小翼使得主翼升力增加,阻力减小,升阻比增大.通过分析主翼在10°、14°、18°和22°大攻角下的流动分离规律和增升机理,表明前...  相似文献   

14.
聚酰胺纤维的磨损与冲击角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聚酰胺纤维在受到高速气流的冲击磨损时,气流的冲击角度与纤维受磨损程度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一套测试系统,其原理是利用磨损前后纤维的力学性能变化来间接地表示纤维的受磨损程度,通过在不同冲击角度(15°,30°,45°,60°,75°和90°)下的研究测试,找出了冲击角度与受磨损程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磨损前后的纤维外观进行了拍照,结合测试数据和照片对纤维的磨损破坏进行了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5.
将试样装夹在自制的预设一定冲蚀角度的转盘上进行锌液冲蚀试验,实现流动锌液对试样冲蚀表面0°、30°、60°和90°冲蚀角下的冲刷腐蚀。结果表明:在圆盘转速为70r/min,冲蚀时间为24h的条件下,Fe-2.5B合金(质量分数,%)的冲蚀率随冲蚀角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在高角度下呈现急剧降低的趋势;而316L不锈钢的冲蚀率在冲蚀角为30°时最大,冲蚀角为90°时最小,表现出典型韧性材料的冲蚀率特性。Fe-2.5B合金在流动锌液中的冲蚀率仅为316L不锈钢的33%~38%,其优异耐锌液冲蚀性能依赖于Fe-B合金中网状Fe2B相对流动锌液的阻挡效应。同时,一定韧性相基体的存在对Fe2B在冲蚀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进而表现出该合金中两相结构在锌液冲蚀中的"腐蚀协同效应"。此外,冲蚀角度的增加造成锌液流速在试样表面的切向冲刷分量弱化而法向冲击分量强化,这使得冲刷对最外层疏松ζ-FeZn13相的移除作用减弱。强的传质过程随冲蚀角度的增加不断弱化,从而使网络状组织结构的Fe-B合金在锌液中的冲蚀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程史刘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0):2272-2275
根据ClusterII卫星的探测数据,对1 839个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事件与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明显受到IMF时钟角的调控:当0°<|Ф|<90°,场向电流发生率随IMF时钟角的变化曲线为一"V"型结构。当90°<Ф<180°时场向电流发生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当-180°<Ф<-90°时,场向电流的发生率先减小后增大,其拐点在Ф=-130°附近。这说明场向电流不仅受行星际Bz的影响,也受行星际磁场By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多端壁倾角下崩矿步距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崩矿步距优化的原则,确定以"回贫差最大"作为最优指标判据,以端部放矿实验为手段来测绘该结构参数下的放出体形态,利用实验获得的形态参数,计算崩矿步距的最优范围,辅助"相似矿山类比法和经验法",最终确定崩矿步距的最优范围为3.6~4.8 m.此外,考虑端壁前倾对降低贫化率和废石混入率具有较好的效果,参照国外生产矿山实际应用,以1∶50相似比开展了端壁倾角为80°,85°,90°条件下最优步距范围内3.6,4.0,4.4,4.8 m的放矿步距相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步距4.4 m,倾角90°方案对应的参数为梅山铁矿18 m×20 m条件下最佳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预切槽机上切刀在开挖过程中的受载特性,建立了单把切刀水平推进载荷计算模型,并运用LS-DYNA软件模拟单把切刀切削岩土的过程,分析不同切削深度及刀刃角对切刀水平推进载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切刀水平推进载荷远大于垂直载荷,水平载荷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切削深度下,切刀水平载荷随刀刃角的增大而增大,刀刃角从80°增大到125°,各个切削深度下水平载荷平均增大30.7%;切刀比能耗随着刀刃角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在刀刃角为110°时,切刀切削效率最高,且切刀比能耗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以风洞试验方法为主、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为辅,研究不同角度风嘴入流、行人密度和行人横向排列位置条件下的人行桥主梁断面三分力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桥上行人的存在会改变截面周围气流的流态,从而对桥梁断面的静力三分力系数产生显著影响;风攻角在-12°~12°范围内,阻力系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负风攻角范围内行人密度是阻力系数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正风攻角范围内阻力系数变化受风攻角主导;当风攻角由-12°变化到12°时,小风嘴入流状态下的升力系数和扭矩系数整体逐渐减小,而大风嘴入流状态下的升力系数和扭矩系数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行人由迎风侧移动到背风侧,阻力系数略微增大,升力系数显著减小,扭矩系数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